开发研究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开发研究杂志 省级期刊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 62-1005/C 国内刊号
  • 1003-4161 国际刊号
  • 0.65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开发研究是甘肃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甘肃省社会科学院主管的学术期刊。开发研究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扶贫与乡村振兴、区域经济、产业开发、管理科学、旅游经济、一带一路、城镇化与城市群、产业经济、劳动经济、西部国际陆港建设研究、“十四五”城市化与城镇群研究、改革与发展、经济理论、技术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国土空间规划问题研究、社会热点问题、对外贸易、经济热点、本刊特稿

开发研究 2009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开发研究杂志区域经济
区域关联产业群的识别与发展模式探析——以陕西省为例1-6

摘要:本文基于投入产出表和经济统计数据,对陕西省38个产业进行多元聚类分析,结合产业关联战略分类方法和区位商的方法,识别出陕西省的七个关联产业群分别为以生产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群、采掘和化工业产业群、装备制造业产业群、高技术产业群、轻工制造业产业群、能源产业群、以公用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群,并对各关联产业群的属性予以定位,最后提出陕西省关联产业群发展模式。

建立陕甘宁蒙毗邻地区部级资源型战略重点经济带的构想7-14

摘要:建立陕甘宁蒙毗邻地区部级资源型战略重点经济带,有重要的经济战略价值,通过对陕甘宁蒙毗邻地区建立部级资源型战略重点经济带运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区域政策制定、构建产业梯度结构、建立经济增长中心,发挥极化效用和大规模进行国土整治的陕甘宁蒙毗邻地区部级资源型战略重点经济带的整体构想。

中国省区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及其空间效应15-17

摘要:为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已把投资作为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而这依赖于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和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本文重点利用我国1996—2007年间省区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我国提出区域协调发展以来省域经济增长表现为明显的投资驱动型,而且表现出了比较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这对我国正在实施的投资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

省域尺度的区域发展潜力评价方法研究18-23

摘要:区域发展潜力评价方法研究,是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地域主体功能区规划实践的迫切需求。在分析综合发展潜力评价特性、评价目标与内容的基础上,建构了由显示性、解释性指标类构成的区域综合发展潜力逻辑框架。并结合现有研究进一步建构了由目标层-指标层-指标项三级复合而成的区域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指标体系和现有的评价方法利弊,提出系统聚类分析法是省域尺度县级单元综合发展潜力的最合适评价方法。

甘肃省西端城市科学布局的依据和政策建议24-27

摘要:本文依据现代城市布局理论和行政区划优化理论,对甘肃省西端城市和行政区划的科学调整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建立新的酒泉市和敦煌市的政策建议。

西部落后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实证研究——以甘肃省为例28-31

摘要: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发展,甘肃省和全国一样,县域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取得了突出成绩。但与东部地区比较。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还相对落后,整体发展水平低、竞争力弱,影响了甘肃全省发展的进度和速度。为了说明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受哪些主要因素影响,并检验各个因素对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程度,本文采用C—D生产函数方法,运用双对数线性模型等技术手段进行分析,从而确定影响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解决其发展中存在的难题。

关于湛江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对策思考32-36

摘要: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创造条件积极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是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基本方略之一。当前,珠三角地区正处于产业升级换代产业外移时期,如何把握机遇,迎接产业转移,应对承接产业面临的挑战,实现科学有效地承接,是湛江这样一个欠发达地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文章对国内外产业转移理论研究进行了述评,分析了欠发达地区湛江承接产业转移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实现科学有效承接的对策措施。

开发研究杂志物流经济研究
基于交易成本的第四物流协调供应链系统实证研究37-47

摘要:本文从外包发展和社会分工的角度,提出了第四方物流的新概念,即第四方物流作为供应链协调外包的承包商。其次,根据对第四方物流演变及其在供应链中的协调机制的分析,本文利用交易成本理论作为第四方物流协调供应链的分析工具,针对两种不同类型供应链的构建及第四方物流进入供应链前后情况,建立了各自基于交易成本的模型,并得出了一些趋势性结论,为第四方物流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持。最后,利用朗讯科技公司的案例分析验证了本文的结论,为我国第四方物流实践提供了战略性和前瞻性的思考。

供应链运行机制对非财务绩效的影响分析——我国药品分销供应链绩效困境的导因分析53-57

摘要:药品流通运行机制改革对药品分销领域形成巨大冲击,药品分销供应链非财务绩效不仅受到其自身运行效率的影响,还受到来自现行制度及政策导向的影响。本文从分析我国药品分销供应链运行机制入手,阐明其对药品分销供应链非财务绩效的影响,通过对四对矛盾的深层次剖析,揭示影响药品分销供应链非财务绩效的关键导因。

应急物流特殊性及对策分析58-61

摘要:本文详细讨论了应急物流区别于普通赢利性物流的特殊性及其对策分析,着重从应急物流组织者的特殊性、环境特殊性、供应链模式差异性三方面讨论应急物流管理中的难点与重点,并分析其对策,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效整合政府和企业的资源及完成应急物资从研发、生产、调运和补给整个供应链链条的协调运作是应急物流管理研究的重点。

开发研究杂志财政·金融
西部小额信贷对农户收入影响的实证研究62-66

摘要:通过实地调查、模型分析和数据验证,研究了西部地区小额信贷和农户收入的相关性,认为小额信贷对农户收入具有显著影响,且影响是正向的。农户能获得小额信贷,并直接用于生产活动,农户收入增加就明显。文章进一步分析了西部地区小额信贷影响农户收入的不利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缺失及其培育思路67-71

摘要: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缺失是价值观念迷失下的服务缺损、体系缺失和相对缺失。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缺失对农业、农村和农民有着重大的政治经济影响。培育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要树立系统改革思想,重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建立与农村金融需求相协调的金融供给体系。

金融创新与银行监管的关系研究72-75

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全球化蓬勃发展,金融自由化方兴未艾,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原有的银行监管体系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变化,导致银行监管严重失灵,金融危机此起彼伏,由银行监管失灵和安全网措施进而产生了严重的道德风险,并造成巨额监管成本。金融创新和银行监管是辨证统一的,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银行监管能保证金融创新朝着正确的轨道发展,从而使得金融创新成为金融发展的持续动力。

从“两税法”到“分税制”——中央地方博弈下的财政税收制度76-80

摘要: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的实质在于有关权力和利益的分配。财政税收制度是调整中央与地方利益关系的重要手段;财政税收制度变迁是中央与地方利益博弈作用的反应和直接结果。唐“两税制”和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是对中央地方博弈下的财政税收制度变迁的最好诠释。

人民币境内外汇市场与境外衍生品市场间信息流动的实证研究81-85

摘要:本文运用MA(1)-GARCH(1,1)模型研究人民币境内外四个外汇市场间的信息流动关系,即境内即期市场、远期市场,境外NDF市场和期货市场间的均值溢出和波动溢出效应。从定价能力来看,NDF市场是人民币汇率的定价中心,即期市场渐渐发挥出价格发现功能,远期市场目前仍处于完全被动接受地位。从价格波动来看,市场间大都存在双向引导关系,任何一个市场都有可能成为波动源,引起其他市场汇率波动。境内外市场间的关联性增强,信息流动渠道并没有被阻断。

开发研究杂志生态·资源·经济
能源消费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研究86-90

摘要:本文通过Johansen协整分析、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的方法,利用1953—2007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了经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存在着长期的均衡稳定关系,煤炭、石油、天然气三种能源消费分别与我国经济增长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在一定滞后期内,三种能源消费均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正向冲击效用,且煤炭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正向冲击效用远大于石油、天然气消费的正向冲击效用。

基于可持续发展度的额济纳绿洲生态资源环境定量研究91-94

摘要: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作为干旱区绿洲的典型代表,无论在我国还是世界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本文应用层次分析法从可持续发展水平、能力和协调度3个方面对绿洲可持续发展度进行定量评价,结果指出2005年绿洲可持续发展水平较高,能力较低,协调度中等,可持续发展度仍处在弱可持续发展范围内,但非常接近基本可持续发展范围。

气候变化与碳汇林业概述95-97

摘要:本文介绍了气候变化的科学事实和国际气候公约相关规定。通过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行动,阐述了发展碳汇林业对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意义以及林业碳汇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中的独特作用。在国际碳市场的推动下,促进了森林生态服务市场的发育。介绍了中国实施的全球第一个《京都议定书》规则的清洁发展机制林业碳汇项目;介绍了中国绿色碳基金的建立和运行,为企业和个人搭建了“参与碳补偿,消除碳足迹”自愿减排的平台,为减缓气候变暖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