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研究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开发研究杂志 省级期刊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 62-1005/C 国内刊号
  • 1003-4161 国际刊号
  • 0.65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开发研究是甘肃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甘肃省社会科学院主管的学术期刊。开发研究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扶贫与乡村振兴、区域经济、产业开发、管理科学、旅游经济、一带一路、城镇化与城市群、产业经济、劳动经济、西部国际陆港建设研究、“十四五”城市化与城镇群研究、改革与发展、经济理论、技术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国土空间规划问题研究、社会热点问题、对外贸易、经济热点、本刊特稿

开发研究 2007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开发研究杂志调查与研究
牧民定居工程的经济社会效应——基于玛曲县的调查分析1-4

摘要:牧民定居是游牧民族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的基本前提。本文在对甘南玛曲县牧民定居工程进行实证考察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牧民定居工程的经济社会效应,并对牧民定居可能引致的一些不确定后果进行了探讨。

加快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体制,缓解城乡差距——西北三省区(甘肃、宁夏、青海)城乡发展差距调研报告5-12

摘要:为了解城乡差距现状,中改院调研组深入到西北三省(甘肃、青海、宁夏),在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利用城乡差距评价指标体系,对城乡差距的现状进行描述,并从体制机制方面分析了城乡差距扩大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建议性对策。

西部大开发以来东中西部区域竞争力差距实证分析13-16

摘要:自西部大开发以来,中国区域经济政策由经济效率优先发展转向区域协调发展,东中西部的梯度推进使得各地区的区域发展发生了鲜明的变化。就此进行的区域差距研究多半是在基数范围内,而在序数范围内,通过区域竞争力来梳理各区域千差万别的优势和劣势的研究则显得相对较少。文章通过西部大开发以来中国区域竞争力的实证研究来分析东中西部的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

开发研究杂志区域经济增长
区域金融体系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内在机理——基于融资方式与上海区域经济发展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17-21

摘要:上海提出建设金融中心战略目标的重要目的之一便是通过发展金融产业促进经济增长。但实际上通过对不同融资方式与上海市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的融资方式对于上海经济发展的作用出现了明显的分化,这种分化不仅体现出上海金融产业发展的内在缺陷,同时也说明了在这种结构之下无法顺利实施上海发展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因而必须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从功能和制度上务实建设金融中心的基础。

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数量研究——甘肃省的数据验证及分析22-24

摘要:本文利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了甘肃省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关系:短期内二者相互影响,长期内产业结构变动是引起经济增长的原因。进一步预测方差分解表明,产业结构变动会引起且加速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自发引起产业结构调整的效果较差。

欠发达区域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以甘肃省为例25-28

摘要:对外贸易对欠发达区域经济增长有重要的促进和拉动作用。分析表明,甘肃省1978—2005年对外贸易中进出口贸易额和GDP的增长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本文在相关数据量化分析的基础上,对于如何提高甘肃省以及类似欠发达区域的对外贸易,加快促进该区域经济增长,提出了针对性的思路和建议。

西北五省(区)经济增长的对比分析29-31

摘要:本文用份额转移分析方法,对西部大开发以来我国西北五省区的经济增长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阐述了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指出了加快各区经济增长的政策方向。

开发研究杂志新农村建设
增收、减支、增势——试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目标定位32-36

摘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结构性矛盾制约下,增收路径单一、空间有限;而在涉农流通领域和农村金融信贷领域开展合作减少农民支出则是必要和可能的;此外,农民舍作经济组织的增势功能既满足了农民内部合作需求,增强了农民整体的集体行动能力,也在客观上为乡村基层的治理工作营造了良好的社会基础。但这三大功能的发挥却必然需要国家力量的强有力介入。

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人才保障问题研究——以甘肃民族地区为例37-39

摘要: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是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和长久之计,也是少数民族振兴与繁荣的前提保证。民族地区建设新农村,关键是开发与培养农村人力资源。本文通过对甘肃民族地区的调查,分析了当前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人才的状况与特点,提出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培养人才的相关对策与建议。

县级市新农村建设的城市化效应40-42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一个历史上多次提出的话题,又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新课题。县级市兼有城市和农村的双重特性。县级市新农村建设,具有典型的城市化特征:城乡和谐演化、产业快速提升、农民顺畅转移。城乡统筹的县级市,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探索着行之有效的农村城市化路径。

非正规就业的经济学分析与政策意义——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43-44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涌入城市,给城市就业带来了很大压力。为缓解就业压力,推动经济持续增长,本文从托达罗城乡人口流动模型出发,修正出一个更符合中国国情的城乡人口流动模型,即加入了非正规就业因素的模型,并尝试对其进行政策含义的解释,最终得出非正规就业是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调整反贫困政策模式是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45-49

摘要:贫困依然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面对的一个严峻问题,调整反贫困政策模式是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实现开发式扶贫向救助式扶贫的战略转移,加快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立新的农村区域性反贫困度量指标,完善贫困认知和反贫困效果评价体系是促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主要政策取向。

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的思考——基于现代农业建设的视角50-53

摘要: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的方向,土地规模经营则是现代农业的前提。完善土地产权制度,大力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是我国扩大农业经营规模的有效途径。因此,政府应在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化、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给予土地转入大户补贴、重点扶持租赁经营和土地入股合作经营的土地流转形式等方面做出相应的制度安排。

两个理论模型的启示——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战略思考54-56

摘要:根据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托达罗模型和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给我们重要的启示:不能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全部寄希望于城市,也不能仅仅依靠农村自身,现实的选择只能是城乡同时吸纳的原则。

开发研究杂志改革与发展
我国和谐企业建设的思考与分析57-60

摘要:和谐企业是建设社会和谐的基础,在对和谐企业的概念、内涵与特征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受到国家表彰的劳动关系和谐企业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一方面展现出企业和谐建设的基本情况,另一方面力图发现实现企业和谐的内在规律,为企业的和谐建设提供参考。

我国新型工业化与技术创新关系研究61-64

摘要:世界工业化进程的实践表明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本文通过对工业化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阐述了技术创新在我国新型工业化过程中的作用和重要性,是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论新世纪中国公务员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65-69

摘要:国家公务员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政府决策的水平,决定国家行政管理的发展。目前,国内外文献立足于国家公务员这一主体的研究,特别是对公务员创新能力评价标准和测评方法的定量研究十分匮乏。基于此,本文以天水市不同层次国家公务员创新能力为研究样本,在进行定性系统分析的前提下,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等定量方法构建了一个由创新素质、创新精神、创新技能、创新成果4个一级指标和16个二级指标组成的评价公务员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并得出了从组织文化、工作目标、创新培训、激励机制、团队建设等方面开发和提高公务员创新能力的结论。

我国政府间责任划分与支出分配的实证研究——以甘肃为例70-73

摘要:政府间事权与财权的划分是国家财政体制建设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本文以甘肃省为例,通过对省、市、县、乡四个层级地方政府间的责任划分和支出分配的现状分析,阐述现行财政体制在权责划分和支出分配的制度安排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理顺政府间的财权事权关系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