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研究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开发研究杂志 省级期刊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 62-1005/C 国内刊号
  • 1003-4161 国际刊号
  • 0.65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开发研究是甘肃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甘肃省社会科学院主管的学术期刊。开发研究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扶贫与乡村振兴、区域经济、产业开发、管理科学、旅游经济、一带一路、城镇化与城市群、产业经济、劳动经济、西部国际陆港建设研究、“十四五”城市化与城镇群研究、改革与发展、经济理论、技术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国土空间规划问题研究、社会热点问题、对外贸易、经济热点、本刊特稿

开发研究 2006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开发研究杂志本刊特稿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与趋势1-5

摘要:文化产业正在以全新的方式改变着中国文化建设与文化发展的形态,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国家战略的创新与实现,在创造性的改革计划经济爷件下形成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结构的同时.正在创造性的建构中国的新文化、新经济和新政治格局。创造性的构建中国文化的新体制;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将成为校正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走向的指南;文化产业在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同时,也将面临自身增长方式的战略性转移。以版权产业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将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主流和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强弱的战略性标志;能否把文化产业的积极成果转化成可供公共文化消费的公共文化产品和公共文化服务,经济效益转化成社会效益,为社会公平和公民精神健康提供价值体系和价值观支持,将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新的价值取向和衡量标准。

开发研究杂志特别转载
研究培育市场 服务农民增产增收6-7

摘要:2006年1月20日《人民日报》第九版发表了中共甘肃省委副书记王宪魁同志的文章《研究培育市场,服务农民增产增收》,文章提出和研究了甘肃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农民增产不增收的问题,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不仅时做好实际工作、促进甘肃农民增收具有指导作用,而且对党政干部和社会科学工作者如何发现、研究和解决制约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有重要启示。据我们所知。王宪魁同志曾多次深入甘肃定西、河西农村,与当地干部、群众、企业家现场分析、研究、探讨如何使农民既增产又增收的问题,并且协调铁路运输等部门,为农民认识市场、掌握信息、运送农产品操劳奔走,正是这种“情为民所系”的情怀和深入实践第一线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才产生了这篇高质量的应用对策研究文章,身在甘肃的同志对这篇不长的文章的份量有一种特别的感受。本刊特别予以转载,旨在倡导这样一种工作作风和研究态度。我们也热诚欢迎广大读者积极推荐此类稿件,各级领导和专家学者向本刊贡献此类稿件。

开发研究杂志三农问题
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以甘肃为例8-10

摘要:“三农问题”是全国普遍存在、西部特别突出、甘肃尤为严重的问题,甘肃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是:抓好国家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历史机遇,开启全面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行动。提高农村、农民和农业自我发展的能力,采取“抓两极三增减战术”。

生态环境胁迫下西北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分析11-13

摘要:本文从水资源、自然灾害、土壤侵蚀三个方面分析了西北地区农业生产所面临的生态环境胁迫;从土地经营结构、乡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产值结构、农民收入结构四个方面分析了西北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特征;并对农业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从生态环境改善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同时进行,建立二者之间良性关系的思路。

甘肃特色农业发展的新思路——区域品牌战略14-17

摘要:区域品牌与特色农业具有密切的联系。本文通过分析甘肃特色农业竞争力现状,指出甘肃特色农业应实施区域品牌战略,并提出从明确产权主体,吸引整合资金,形成区域品牌的钻石结构,建设多功能的营销网络等几方面来实施该战略。

西北地区节水农业的问题、影响因素及对策18-21

摘要:西北地区灌溉历史悠久,节水农业发展较旱,建国50多年来,该区节水农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技术储备已经基本具备。但其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不少的问题,严重阻碍了节水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从西北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入手,深刻分析了该区节水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开发研究杂志区域经济
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新思路——“西三角”经济圈22-27

摘要:针对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从非均衡向均衡的根拳性新变化、市场经济大环境转变带来的新挑战,结合西部大开发区域范围大、区位条件差等现实,本文提出了加快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速度和提高西部整体发展的最佳选择是建立西部自己的经济圈,而最有现实可行性的选择是:以目前我国西部地区相对发达、基础奈件较好、区位相对集中、经济联系肾密、已初步形成了区域经济圈、并具有带动整个西部经济发展实力的四川成都、重庆和陕西的西安三大城市为区域经济的核心,形成“西三角”经济圈,通过西三角经济圈的发展和城市集群的扩散和辐射效应,最大限度加快西部城市化进程,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全面发展,引领和带动整个西部区域经济快速的发展,尽快地缩小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消除区域极度不平衡格局带来的负面影响,本文还对西三角经济圈的内在必要性和现实可行性、难点和建立西三角经济圈的基拳指导思想和对策提出了一点看法。

西部人力资本发展及其对经济增长贡献研究28-31

摘要:文章通过实证分析发现西部大开发以来谊地区人力资本水平有了较大增长,但仍低于中东部地区。人力资本对西部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高于单纯的人员数量投入的作用,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于东部。因而应重视西部地区人力资本水平偏低的问题,建议中央财政继续加强对西部地区教育投入。

基于“干”形通道的成渝筑鞋城市经济走廊共建32-37

摘要:西部大开发以来,西南地区提出了“南贵昆经济区”和“长江上游经济带”的发展战略,但二者之间存在“两张皮”的缺陷。成渝筑邕城市经济走廊的共建可以使西南地区在“一区一带”战略基础上克服“两张皮”的缺陷,形成“干”字形经济增长通道。共建成渝筑邕城市经济走廊就是以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为理念,以产业共建创新城市经济发展为手段,形成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与结构功能完备、多中心城市带动的区域组团式城市群(带)崛起、城乡一体化共建的网络式城市经济增长通道。

《开发研究》关于学术论文“搭便车”的申明37-37

基于健康保障的西部人力资源开发38-41

摘要:从农村居民基本健康保障问题出发,以人力资本的主要理论,本文分析了农村健康保障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关系,并提出了西部人力资源开发应改善农村基本健康保障的政策建议。

“泛珠三角”区域的发展思路探索——兼论“泛珠三角”背景下西南地区的发展42-44

摘要:“9+2”的“泛珠三角”模式对我国的区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泛珠三角”模式本身的特点。认为“泛珠三角”应该按照“核心-”的模式进行发展,并进行了具体阐述;提出了“泛珠三角”背景下西南地区构建长江上游“西三角”经济带和“南贵昆”经济区的发展思路,最后分析了“大珠三角”整合面临的困难、“泛珠三角”发展中与“长三角”及长江流域经济带的协调等问题。

中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文献综述45-48

摘要:笔者对中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的现状和进展作了系统的回顾和评述。在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厦外延阐释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各个区域定位及相应战略;文中还从部门角度分析了我国参与的几项区域专项合作;最后分析了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力和障碍,并进一步提出了其间需要解决的问题。

区域技术创新主体结构及其承担角色的转换49-52

摘要:区域技术创新主体是一个具有创新需求与创新能力的社会能动主体。本文首先创新地依据区域技术创新主体所完成的功能将其划分为决策主体、投资主体、执行主体与管理主体,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了这四个功能主体在不同区域经济发展阶段承担角色的转换,并揭示了政府、企业等区域技术创新行为主体在不同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创新工作中的作用。

甘肃省农牧交错区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以民勤县为例53-56

摘要:甘肃省虽然在近年来取得了快速的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也随之日益严重,这说明甘肃省的蛭湃增长部分是以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的,强调了速度没有注重生态环境。本文以民勤县为例,通过对近年来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冲突现状的探讨.分析了深层次原因,提出了民勤县衣牧交错区可持续发展对策和建议。

影响西部地区体育旅游市场培育的综合因素分析57-59

摘要:中国西部地区旅游资源蕴藏丰富,自然、气候、人文、民族等极具特色。研究认为培育西部地区体育旅游市场有着丰厚的旅游资源——物质基础,旅游人口的继续增长将成为必然趋势,少数民族、特色、人文景观富有强大吸引力,国际体育盛会的举办和国家体育训练基地的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西部开发要走非均衡发展的道路——以甘肃为例60-61

摘要:该文论述了西部开发,甘肃在内的西部诸省要借助“后发优势”走非均衡发展的道路,加快战略性经济结构调整,走创新之路。

开发研究杂志改革与发展
“经济增长怪圈”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62-64

摘要:首先,提出“经济增长怪圈”的概念;然后,讨论我国“经济增长怪圈”的表现厦其后果;最后,指出“经济增长怪圈”产生的理论原因,指出我国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时代的紧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