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教育研究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开放教育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Open Education Research

  • 31-1724/G4 国内刊号
  • 1007-2179 国际刊号
  • 5.03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开放教育研究是上海开放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5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开放教育研究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报告、本刊专稿、技术支撑、学术前沿、开放视点、编余札记、理论研究、理论探究、理论前沿、专题研究: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国际比较、高阶访谈、终身教育

开放教育研究 2017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国情与研究1-1

摘要:近期,一位同行告诉我,他们期刊已经不大用MOOC的稿件了,原因是他们认为MOOC已经基本过气,需要追踪更前沿的话题.确实,与当下占据版头的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等话题相比,MOOC已经没有什么新的噱头,足以像前者那样博得学人的眼球了.

MOOCs何以支持高等教育和终身学习——访国际在线学习专家特里·安德森教授4-12

摘要:MOOCs一词提出至今已有十年。从2007年的小范围教育技术研究者的研究与实践,到国际MOOCs元年(2012年)后在国际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与研究,MOOCs让在线教育重新走进了大众的视野。过去五年中,因MOOCs引发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批判和变革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激烈。同时,对MOOCs变革教育的高度期待,与MOOCs不足一提的深刻批判也一直相伴相生,各种学术名词不断涌现。今日,人们对MOOCs的热情似乎已经退却。那么,当前MOOCs的发展状况究竟是怎样的,究竟什么是MOOCs,其快速发展的动因是什么?它又是如何支持高等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如何对其进行评价?它未来又将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为了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笔者站在MOOCs支持高等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角度,访谈了国际著名的在线学习专家——加拿大阿萨巴斯卡大学特里·安德森教授。他结合国际MOOCs近年的发展实际和研究,以事实和数据为基础,对这些问题进行了阐述。特里·安德森教授指出:MOOCs类型多样且不断发展,其概念也在演变,"大规模、开放、在线和课程"为其基本特征。MOOCs的媒体关注度虽然降低了很多,但是其学习者数量一直在持续上升。政府、高校、企业、学习者各自的利益诉求推动着MOOCs的发展。当前,MOOCs已经对高等教育和学习者的职业发展产生了多样化影响。在MOOCs的学分认证与学习评价中,微学位是MOOCs学分认证的重要方式。同时,学习评价中,MOOCs监考的重点在于确定参加考核的是学习者本人,且利用技术进行实时监控。MOOCs的本质是一种在线课程,传统在线课程的评价标准可以对其进行评价。MOOCs免费、交互的开展需要教师团队做很多额外工作,大多数MOOCs在学生交互和参与以及学习者支持方面做得并不好。未来MOOCs的设计需要从结构、社会存在和交互、讨论促进工具、和促进

总结经验 开拓进取 开创开放大学发展和改革的新局面13-20

摘要:2012年,经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和教育部批准的上海等六所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战略转型。短短5年的改革试点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极大地调动了开放大学及其所属地方党委和政府办学的潜力和积极性,加强开放大学制度建设;结合地区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以及广大学习者的需要大力培养人才,并把培养质量摆在突出位置;强化信息技术应用,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教学改革的融合;探索建立"学分银行"制度,搭建通过多种学习途径培养人才的立交桥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的战略转型标志着具有新的教育理念、新的办学和育人模式、新的运行机制的新型大学正在诞生。但开放大学试点时间毕竟还比较短,许多问题还处在摸索阶段,学校之间的发展和改革也不平衡。为了进一步办好开放大学,首先必须提高认识,坚定办好开放大学的信心和决心,每所开放大学还要找到改革创新的着力点,力争坚持在紧密结合地区经济、科技和取得社会发展以及广大学习者需求上有所前进和重大突破;聚集和整合最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突出信息技术与教学改革融合;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

参与《开放教育研究》杂志2017年外审的专家名单20-20

开放大学五年:总结与反思——“开放大学建设进展与成效研讨会”综述21-26

摘要:2017年10月10日,国家开放大学、北京开放大学等5+1所开放大学领导齐聚上海,围绕"开放大学建设进展与成效"展开研讨。会议认为,五年来,5+1所开放大学开拓创新,砥砺前行,各项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包括确立了新型大学的主体地位,形成了多层次、多中心的办学模式;推进技术在人才培养和教学管理中的融合应用、推进科研发展、加强质量保障、建设与完善学分银行的学分认证和转换体制、改革和探索新的治理体制机制等。会议同时指出开放大学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新型大学定位没有完全得到落实、缺乏配套政策支持、国家开放大学和省市开放大学需要加强协同等。会议建议开放大学必须明确新型大学类型定位,支持开放大学先行先试,加快推进39所省级电大的更名,推进终身教育立法、设计和制定,扩大开放大学的社会影响。文章最后总结指出开放大学试点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历程艰难,前景广阔。面对新技术的发展,开放大学未来还面临如何提供个性化学习、如何迎接技术的创新、如何加强一体两翼的事业布局等挑战。

《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四版)》:主要缺陷与不足——对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四版)的学习与思考之七27-35

摘要:本文对《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四版)》的五个不足之处,即系统观与教学系统四要素、对TPACK的论述、对建构主义教学问题的认识、对《美国NETP/2010》的论述以及对技术整合内涵的正确界定与理解,从其产生的背景及存在的缺陷,作了较深入的分析,可让人获得某种启示。

“学生作为课程共同创造者”理念的应用实践——基于“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研究生双语课程的设计研究36-48

摘要:学生从教育资源的"消费者"转向"创造者"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让学生参与创造课程是一种新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本研究以S大学"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研究生双语课程为案例,遵循"设计研究"方法,系统探讨了"学生作为课程共同创造者"的理念在该课程建设中的应用实践。文章以26名参与了2014年秋和20名参与了2015年秋两轮课程的设计、开发、实施、评价与完善过程的学生为被试,收集了他们在备课、在线讨论、课堂实况、问卷调查以及作业等方面的数据,对参与课程建设的不同渠道的特点及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学生作为课程共同创造者"理念的实施应该综合考虑教师、学生、学科、学习环境、课程专家、政策规范、机构支持等内外部限定因素,确定合适的实施层次与范围,结合具体教育环境特征,设计匹配的且多样化的学生参与渠道并根据具体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选用恰当的参与渠道;理念实施过程需对实施效果和效率进行持续监控,及时调整渠道支架和参与规范的设计,逐渐构建共同创造型学习环境,并最终促进学习者学习质量的提升。本研究所提出的"学生作为课程共同创造者"理念的实施路径模型期待能够为这一理念的推广提供可行的实践指导。

智慧城市教育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研制49-59

摘要:智慧城市建设是我国城市建设的新阶段,教育是智慧城市的一项重要公共服务,如何评价智慧城市的教育应用是函需解决的一个问题,评价指标的建立能够更好地引导教育应用的建设。与早期的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不同,本文研究的内容是在智慧城市整体框架下,智慧教育的建设与应用如何评价,因此评价不能局限于正规教育领域本身,需要将教育作为一项城市公共服务来考虑,而评价的出发点也在于教育服务是否能够惠民和便民,这是与传统的教育信息化评价的主要不同,即关注的内容和达成的目标不同。本文在分析智慧城市的特征、智慧教育的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研和专家头脑风暴等方法,设计提炼了适合于智慧城市的教育领域应用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由两级指标构成,其中一级指标包括学习环境、学习资源、用户体验、管理服务、系统建设和市民学习等六个维度,每个维度下设6个二级指标,既考虑了智慧城市建设以人为本的要求,也考虑了技术对智慧城市教育发展的促进作用。

信息技术对中学生科学自我效能的促进成效60-70

摘要:科学自我效能对中学生科学学科的学习投入与长期生涯规划影响极为关键。为了厘清提升该变量的途径,本研究基于信息技术的生活学习途径理论视角,建立中国15岁中学生的科学自我效能形成路径模型,藉以探讨ICT对促进学生科学自我效能的成效,并比较男女生的路径差异。本研究以北京、上海、江苏与广东四省市参与PISA 2015的学生为研究对象,数据加权后的总数为790611人(男生为415066人,女生为375545人),然后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的整体拟合度考验、路径系数以及多群组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模型的整体拟合度良好,路径系数显示学生校外ICT的科学学习行为越频繁,其科学自我效能越有效;运用ICT自主能力越高,其越容易开展ICT科学学习行为;校外ICT娱乐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ICT的自主能力;校外ICT娱乐活动经过ICT自主能力与校外ICT科学学习行为变量的中介,对科学自我效能产生远程积极影响。教师的科学探究式教学具有调节模型路径的效果。2)女生在校外ICT娱乐活动对ICT自主能力、校外开展ICT科学学习行为对科学自我效能的积极影响系数以及校外ICT娱乐活动对科学自我效能的远程积极影响效果都高于男生。基于上述研究结果,研究建议教师除了在科学课堂中多使用探究式教学策略,也应鼓励学生在校外自主应用ICT的科学学习行为,这对女生尤为重要。

设计语义图示工具促进深度理解的实证研究71-79

摘要:基于认知负荷理论,本研究提出了在协作问题解决中整合语义图示工具促进学习者深度理解的学习技术干预思路,并设计了验证这一思路有效性的对比实验,即在实验组整合了语义图示工具,在控制组整合了常见的基于文本的协作学习工具。对比分析小组对话数据发现,语义图示工具能对协作问题解决的学习过程产生有效影响,即提升团体投入质量;对比分析学习者深度理解的前后测数据发现,语义图示工具能对协作问题解决的学习结果产生有效影响,即引发个体的深度理解。作者期待这些研究发现能为教师变革课堂教学提供实践性的改革思路。

慕课学习者在线合作学习体验探究——以教师专业发展类慕课为例80-86

摘要:近年来,慕课进入平稳发展阶段,改进教学设计以丰富学习者学习体验逐渐成为发展的重点。其中,慕课在生生互动方面的不足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不少课程实践者与研究人员开始尝试拓展慕课生生互动的方式。在此背景下,某教师专业发展慕课尝试组织在线合作学习活动,希望以此促进学习者之间的交流。课程团队征集了52位学员志愿者,将其分成9组,每组5至7人。活动共持续六周,参与者通过小组QQ群自发组织课程作业的讨论,为彼此提供改进建议。活动结束后,研究人员通过问卷(24份有效问卷)与半结构访谈(9位被访者),调查了参与者的在线合作学习体验,包括学习者对小组协同过程、合作学习产出和互动中面临的挑战三方面的感知。研究发现,学习者在协同过程中遇到不少问题,但是大部分学习者认可在线合作学习活动对课程学习与教学实践的促进作用。学习者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专业背景差异阻碍相互理解,领导者角色缺失影响合作推进,时间协调困难影响共同参与,动机差异引发期待冲突。对上述挑战的分析,有助于丰富慕课情境下开展在线合作学习的认识,为开发符合慕课情境特征的合作学习策略提供线索。

基于标准聚焦核心概念的STEM整合教育模式——美国I-STEM模式的特点及启示87-93

摘要:随着STEM教育在全球的推开,如何实现跨学科,使STEM教育四个学科课程有机整合是一个难点。为了解国际STEM整合教育的先进经验,本研究以美国近年来新开发的STEM整合教育模式——I-STEM模式为例进行剖析。该模式基于STEM教育相关学科美国全国性四大课程标准,聚焦连接四大学科课程的核心概念,融合真实情境,并实现科学探究与工程设计的整合。本研究在分析I-STEM模式的背景、内容及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STEM教育实施现状提出STEM教育整合实施的建议,即注重STEM课程、教学、评价的整体设计,围绕核心概念并支持STEM教育单个学科课程的学习以及建设与依据STEM教育相关学科课程标准。

学习仪表盘信息设计研究——基于眼动数据的整合分析94-103

摘要:学习仪表盘作为以可视化为核心的学习分析工具,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信息设计至关重要。本研究聚焦学习仪表盘的使用场景,从更"上位"的研究视角,探索不同线索与数据可视化形式在学习仪表盘设计中的有效性。研究开发了系列高保真原型模拟交互环境,将36名被试随机分为三组进行眼动实验,完成信息留存度测试问卷、使用意向测试问卷以及认知负荷测试问卷。研究从三方面归纳了学习仪表盘信息设计的特点:一是通过自动捕获注意力产生控制性视觉导向,增加所在区域的注视时间和次数,从而提升学习者的信息留存度。线索的叠加会强化对注视时间、注视次数以及记忆的影响。二是数据可视化形式可以减少注视时间和注视次数、降低认知负荷并提升使用意向。不同数据可视化的叠加同样会产生强化效应。三是雷达图和散点图在呈现学习者多维度数值方面具备优势;相比折线图与直方图的组合,同类型的折线图组合更适合数据趋势的可视化呈现;簇状条形图比堆积条形图更适合作为个体数据比较的可视化形式。

智慧学习环境中精准学习者模型要素与结构研究104-110

摘要:在智慧学习环境中,对学生进行适应性诊断与反馈的效度,取决于学习者模型的精准程度。文章以前概念为切入点,从认知发展角度描述学习者学习过程,并以此为依据构建基于前概念理论的精准学习者模型(ABP学习者模型),用于指导研究人员认知学习者特征以及对学习者进行数字化建模。ABP模型要素分为认知、能力、体验三方面,包括前概念要素、科学概念要素、认知能力要素、元认知能力要素、感官要素等,建立并描述了要素间关系。依据该模型,研究者能够诊断学习者的具体认知状态、相关前概念与能力缺失,分析其原因及推荐相应学习资源与学习路径,进而提高智慧学习环境对学习者进行诊断与反馈的精准程度。

资历框架的设计与运行:香港的经验启示及建议111-120

摘要:资历框架是以能力标准为本对各类资历进行分类、认定、衔接的新型资历制度,它对沟通各类教育、串联各种资历、联结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等发挥了立交桥作用。目前不少国家已建立或正在尝试推行资历框架制度,我国也将之提至政策层面,然而如何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资历框架尚未在学界和教育行政部门达成共识。本文系统梳理了我国香港地区资历框架体系的构建经验,指出香港资历框架七个层级的设计密切结合了普通教育的体系架构,资历学分发挥了沟通或衔接不同资历的基准作用;在通用能力标准基础上已由22个行业咨询委员会制定了各行业能力标准,据此开发的能力本位教育培训课程在经质量评审机构认可后可登记在资历名册上供市民查阅。同时,香港还通过成立评审局、出台评审条例等措施保障资历框架的推广与运行。本文进一步对建立国家资历框架提出建议:如可依循普通教育学业阶梯和社会需求设定资历层级,通过知识、技能及其应用等多维度界定基准能力标准,依据行业需求开发行业能力标准等。

本来与未来121-121

摘要:召开前夕,在一次圈内的小型学术研讨会上,围绕广播电视大学转型大家热议起来,尤其是对本来的依恋与未来的企盼。比如,广播电视大学本来就是开放大学。因为当初开办借鉴的就是英国开放大学,即以"公众的开放、地点的开放、方法的开放和思想的开放"为办学理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