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教育研究杂志社
分享到:
《开放教育研究》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95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高阶访谈、理论探讨、发展战略、国际交流、研究报告、技术支撑等。
  • 主管单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上海开放大学
  • 国际刊号:1007-2179
  • 国内刊号:31-1724/G4
  • 出版地方:上海
  • 邮发代号:4-578
  • 创刊时间:1995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5.03
  • 综合影响因子:3.448
服务介绍

开放教育研究 2015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开放教育研究杂志高阶访谈

实现可持续发展:终身学习时代的教育重构——访东京大学牧野笃教授

摘要:牧野笃教授,东京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终身学习研究室主任教授,日本知名的终身教育理论和近代教育思想研究者。他长期潜心于终身教育和学习理论的重构,还带领研究团队致力于基于区域发展的终身学习与教育实践模式探索。本访谈重点围绕终身学习时代的教育重构主题,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可持续发展教育(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缩写ESD)切入,阐述了如何客观地看待社会经济的结构性变化给人的发展带来的挑战。牧野教授分享了他参与和推进的区域开发与终身学习实践案例,并与国际终身学习论的国际趋势相衔接,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体系重构给出了基于日本实践的理性思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虽然日本的历史背景、文化理念、社会结构与中国存在差异,但日本社会存在的问题及实践经验,对于同样面临社会经济转型期的中国而言,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希望牧野教授所勾勒的区域政府、企业、大学以及社区市民等多元主体相互融合,超越原有学校教育体系的框架,特别是区域层面的结构性重构实践,能为我国终身教育时代教育体系建构提供参考。
4-15
开放教育研究杂志理论前沿

为什么“少教不教”不管用——建构教学、发现教学、问题教学、体验教学与探究教学失败析因

摘要:人的认知架构特点、专家和新手的区别以及认知负荷理论都充分证实了"指导性教学"的优越性。虽然眼下信奉"少教不教法"非常盛行,乍一看还挺诱人,但它忽略了人的认知架构特点和近半个世纪以来持续的实证研究结论。研究表明,重视对学习过程提供指导比一味主张少教不教效果更好、效率更高。只有当学生具备了充分的原有经验可以进行"自我指导"时,教师指导的优势才会逐渐减弱。本文简要讨论了教学理论和设计新近研究中支持开展教学指导的各种主张。
16-29

国际远程教育教学交互理论研究脉络及新进展

摘要:教学交互是远程教育的核心主题,也是设计在线学习最重要的要素。为了把握国际远程教育教学交互研究脉络及其最新进展,本研究在收集国内外远程教育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远程教育的研究脉络进行了梳理,将已有的研究成果总结为"三个阶段、两个视角、三个系统性理论和一个建构理论思想",即国际远程教育教学交互理论研究的发展经过了20世纪90年代前的起始期,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的教学交互研究蓬勃发展和理论创新期,以及之后的社会交互和多元化发展三个时期。经历三个时期的发展,教学交互从个体走向群体,从封闭走向开放。教学交互在带给学习者更多机会的同时,也给研究的开展带来挑战。这三个时期的研究包括技术和教育学两个视角,其中技术的视角是主要的,教育学的视角是未来研究必须重视的。根据三代远程教育教育学的划分,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前两个阶段,对联通主义教育学教学交互的研究还没有开始,未来应该重视。以往的研究形成了三个系统性理论——交互影响距离理论、交互等效原理和教学交互层次塔。这些理论至今仍具有指导意义。比较而言,我国自主创新的理论在国际上传播不够。在教学交互理论研究中,交互分层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揭示教学交互特征与规律的理论模型的思想,值得借鉴。
30-39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乔纳森教育技术学思想述评

摘要:戴维·H.乔纳森(David H.Jonassen),美国密苏里大学荣誉教授,教育技术学领域的领导者和开拓者。在乔纳森逝世两周年之际,本文对这位教育技术领域大家的思想进行了综述。文章从国内外两个角度对乔纳森的著作、研究领域等进行归纳与总结,将乔纳森的主要研究领域归纳为四大关键词:学习、问题解决、认知工具、学习环境,并进行深入阐述。文章分析了乔纳森在国际教育技术学界的重要地位和深刻影响,同时重点研究了乔纳森的理论及实践成果对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影响,并对未来教育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即以问题解决为背景,以知识建模为基础,以学习技术为支撑,以期给国内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带来启示。
40-48
开放教育研究杂志高等教育

准备好了么?中国在线研究生教育——从美国《在线研究生教育》报告说起

摘要:在线研究生教育是在线教育的一个分支,也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在美国,随着在线教育的迅猛发展,在线研究生教育也逐渐发展起来。《在线研究生教育》(以下简称《报告》)是美国研究生院理事会根据在线研究生教育发展状况撰写的,该报告对美国在线研究生教育发展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报告》的解析和说明,判断中国是否具备大规模发展在线研究生教育的可能和条件。因此,文章首先介绍《报告》的逻辑框架和主要内容,对《报告》提出的在线研究生发展所遇到的5个问题:"如何处理在线研究生教育发展与坚守使命的关系""如何培养在线研究生教育师资""如何促进学习者的在线学习""如何为在线研究生教育提供财政与设施支持""如何认证和评估在线研究生教育"进行解读;随后,通过一份国内调查报告,分析中国在线教育的发展情况,并对中国发展在线研究生教育进行了预测。研究认为,在线研究生教育的全面开展,在近3年内还无法在国内实现,但必将在我国高水平大学中慢慢流行起来,进而促进我国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
49-55

高校教师工作时间研究

摘要:高校教师群体多数实行弹性工时制,没有朝九晚五的固定工作时间。但由于高校教师属于脑力劳动者,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并不泾渭分明;同时由于他们需要不断地对知识进行更新,工作的准备时间较长,因此高校教师这样一个工作自由度和灵活度很高的群体,其累计工作时间可能很长。本文以437名高校教师为调查对象,以他们的工作时间长短和时间分配为主线开展研究。结果显示,高校教师每周工作时间超过《劳动法》规定的法定劳动时间的18.8%。对工作时间影响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显著影响因素主要有性别、职称、行政职务、性格特质等。但工作时间有丰富的内涵,工时长短仅是表象,本文选取"疲劳蓄积度"作为切入点,对工作时间与"疲劳蓄积度"进行关联分析,发现和学生沟通交流时间及接受培训时间会降低教师疲劳程度。研究最后提出对策建议,以期缓解高校教师的疲劳程度,实现教师群体的可持续发展。
56-62
开放教育研究杂志教学设计

MOOC学习者课程学习行为分析——以“电路原理”课程为例

摘要:以往研究发现,大量MOOC学习者中途退出,课程完成率非常低,这个现象一直困扰着MOOC授课教师和MOOC平台所有者,低课程完成率不是期望的目标,也不利于MOOC的持续发展,许多授课教师和研究者试图改变这种状况,这个现象也因此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为了分析在此背景下哪些因素对学习者的课程参与和课程完成产生影响,并基于分析结果给出建议,本研究以"学堂在线"(xuetang X)平台的"电路原理一"课程数据为基础,使用Tobit和Logit两个定量分析模型,分别对MOOC学习者的课程参与和完成情况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学习者的课程学习动机越强,学习者在课程讨论区和Wiki表现越活跃,即课程参与度越高,同时更有可能学完课程;课程注册时间越早,学习者越容易完成课程学习,也会较多地参与课程讨论;相对于非高校学习者,高校的学习者在讨论区中表现更活跃;个体课程参与度对其他学习者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这些发现对于MOOC的持续发展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63-69

慕课同伴互评模型设计研究

摘要:2011年以来,慕课热潮席卷全球,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变革力量。随着慕课教学理念和实践的流行和深入发展,如何对慕课学习者进行学习测评成为大规模、开放式、在线教学活动环境下教师、研究人员和慕课学习者关注重点之一。同伴互评作为学习测评的一种方式被认为能够有效应对慕课环境下大规模学习者学习测评需求。基于此,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详述了同伴互评的研究发展,并结合本人在美国访学期间参与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慕课教学实践分析了其优点和不足,从教学法和教育技术应用的角度提出慕课学习环境下五种不同的同伴互评模型,即同伴评分模型、专家扮演同伴互评模型、社交网络同伴互评模型、跨文化同伴互评模型和批判性同伴互评模型,指出慕课环境下进行同伴互评模型设计应关注的设计原则、标准和未来研究方向。
70-77
开放教育研究杂志学习支持

Web 2.0个人学习环境的知识共享方式及评价

摘要:Web 2.0技术的蓬勃发展及其"个性化、社会性、开放性"的鲜明特性,为基于个人学习环境的学习变革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从知识共享的视角审视,Web 2.0个人学习环境的学习实质是学习者借助各种Web 2.0工具,经由寻求知识、供给知识、互通知识、享有知识等活动建立起的关联与交互。为顺应国家教育信息化"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的迫切需求与高等教育信息化"知识开放共享环境建设"的发展目标,本研究旨在探索构建支持知识共享的Web 2.0个人学习环境,尝试依托课程学习深度剖析Web 2.0个人学习环境中知识共享方式与策略,并采用个案研究法对其效果进行评价验证。研究发现,为实现对知识共享的支持,Web 2.0个人学习环境需要从学习者、学习共同体、学习工具、知识库等基本要素出发进行整体构建;交互是支持知识共享的核心机制。由此,促进Web 2.0个人学习环境知识共享的方式与策略主要有三种:连通性交互、传递性交互和认知性交互。个案研究表明,这三种方式与策略对学习者的知识共享文化与态度、知识获取与整理能力、知识表达与传递能力、知识内化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与影响。
78-88

基于社交网络的个性化学习环境构建研究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和学习理论的发展,教育研究的焦点逐渐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对学习的研究也逐渐从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转向对学习环境的研究。社交网络模拟了人类社会生活与社会关系,其理念契合了社会建构主义、关联主义、分布式认知等学习理论,更加符合网络时代学习的社会性、关联性、分布性、碎片化、个性化等特征。本研究在分析现有网络学习环境的基础上,提出以社交网络模型为资源聚合与推荐框架设计新型学习环境的思路,对个人学习空间、学习资源聚合模式和个性化推荐引擎构建等学习环境设计要素进行了分析。社交网络可以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学习环境内外资源的个性化聚合,并记录学习过程。通过对大量学习行为数据的分析,可以辅助教学决策,优化学习过程,推荐符合学习者个性的学习资源,实现个性化学习。最后,本研究基于开源社会性软件Sakai OAE构建了个性化学习环境并进行了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该学习环境在用户易用性和技术接受度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
89-97

学生对电子书包的态度及理解研究

摘要:随着移动网络和移动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子书包吸引了人们的眼球。但不同人群对电子书包褒贬不一,直接影响其发展。基于此,本研究试图梳理与总结学生对电子书包的态度与理解,从而找出电子书包应用和推广的策略。通过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研究者对广东省佛山市197名高中生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电子书包内涵有一致的理解并认可电子书包的价值,认为自己适合使用电子书包的学科是语文和英语;女生与电子书包使用经验丰富的学生更认可电子书包的价值;网龄长的学生对待网络管理方式更开放;男学生、电子书包经验少的学生、网龄长的学生对使用电子书包态度更积极。对此笔者建议:持续跟踪电子书包一线教学的发展,及时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之间应该开展小组协作,共同完成教师的任务;教师应给学生更多的空间运用电子书包进行学习,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
98-105
开放教育研究杂志技术支撑

多元化媒体资源适应性推送及可视化序列导航研究

摘要:多媒体资源能够引起学习者的注意和兴趣,有利于知识长时记忆,提高学习动机和学习成绩。然而,根据认知负荷理论和资源有限理论,针对同一知识点和学习目标的多媒体资源同时且无序呈现,容易产生学习迷航,分散注意力,增加认知负载,影响学习情绪,进而影响学习成绩。因此,如何将最适合的媒体资源及序列呈现给学习者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研究针对动画和视频、仿真和游戏、学习文档、图片和图表、音频等五类媒体资源,采用主观问卷调查和客观学习行为分析,研究学习风格与五类媒体偏好的选择关系及相关性问题,从而建构基于VARK学习风格模型的多媒体资源适应性推送模型及其可视化序列导航。研究结果表明,学习风格与媒体资源具有一定相关性,视觉型学习者更愿意观看动画和视频,听觉型学习者喜欢听音频资料,读写型学习者愿意选择阅读学习文档,动觉型学习者倾向在仿真游戏中学习。根据学习风格,适应性地推送媒体资源及其可视化序列导航,可促进学习者知识建构、自组织的有意义学习及个性发展。此外,研究成果亦可为翻转课堂、MOOC等新学习模式的个性化设计提供新思路。
106-112

微信平台在语言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微信作为主要的即时通讯工具,已经被外国留学生接受并广泛应用,为他们的汉语学习提供了新的学习方式。本研究选取东北师范大学20名外国预科留学生作为受试样本,20名中国老师和研究生作为指导教师,采用准实验研究法,利用微信平台和自编的测试题目,对外国预科留学生进行汉语水平的前测和后测,从而了解微信平台应用于外国留学生汉语学习中所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微信平台学习汉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不仅进步块,而且学习热情较高,具有可持续性。
113-119

投稿须知

摘要:一、特别约定(一)所有投稿文章都应是未经发表的,投稿平台是http://openedu.shtvu.edu.cn。文章内容与其他文章(含自己的文章)相似度不得高于10%。杜绝一切一稿多投或抄袭行为。请各位作者务必自觉共同遵守。(二)编辑有权对稿件内容进行适当的编辑修改。如不同意,请在来稿的明显位置加以说明,否则视为默认。(三)来稿通过编辑部一审、二审(大约1周时间)后进入外审阶段。来稿经外审专家匿名评审后,编辑部最终决定稿件刊用与否。来稿在四个月后,仍未收到编辑部的任何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
120-120
开放教育研究杂志开放视点

交互与知识

摘要:本刊近期连续刊发了几篇在线学习的论作,从理论和实证等视角深入剖析这一学习方式及其知识形成机制,如2014年第五期王志军博士的联通主义学习理论、2015年第一期穆肃教授的在线学习知识建构过程分析以及本期尹睿博士的个人学习环境知识共享分析等。对在线学习及其知识生成的持续关注,原因不仅在于对这一主题的研究有助于丰富和发展我们对什么是学习,什么是知识等基本问题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它很可能反映了未来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向——交互学习,因为教育现实日益显示,随着网络教育的普及,交互学习已成为人们学习特别是高端、前沿的硕士生、博士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
F0002-F0002
开放教育研究杂志编余札记

创新与教育

摘要:近些年来.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不少专家学者开出的应对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竞争的重要良方。培养创新人才、加强创新性人才培养等提法也不时出现在论文、巨著或政府文件中。教育真的能培养创新人才?学校真的是创新的源头?学校是如何培养创新的?又是谁来培养的?如果培养者要比被培养者更有创新或者至少是懂得创新的话.那么这些培养者是谁?他们又是谁培养的?在对这些问题得出恰当的结论前,我们不妨先看看周围的现实。
F0003-F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