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文化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建筑与文化杂志 部级期刊

Architecture & Culture

  • 11-5058/Z 国内刊号
  • 1672-4909 国际刊号
  • 0.17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建筑与文化是世纪图书出版有限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4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建筑与文化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卷首语、关注、评论、阅城、基金项目、重点推荐、古城、装饰与文化、艺术新视线

建筑与文化 2019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建筑与文化杂志卷首语
"背"向未来--当我们谈论建筑时,我们在谈论什么11-11

摘要:当下,城市和乡村的更新与复兴、地域文化的演变、生态、信息和数字化带来的技术和日常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当代艺术中地景、时间、记忆与身体观念的置入,等等,它们拓展了建筑的社会、文化、技术和观念意识,模糊了建筑的边界,让建筑更为多元化;建筑策划的兴起、建筑师"成为"社会工作者的身份转换、建筑材料和建造方式的拓展、绿色建筑、生态技术和"零能耗"概念的推行、数字化建筑和性能建筑的"涌起"、建筑形态的"异质化"、建筑研究的数据化和图表化,建造和结构在建筑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呈现,以及建筑师转向中国传统文人画、传统园林和寺庙去寻求本土性……等等,面对如此多样的建筑话题和现象,我们如何判断其动机和价值?建筑是居所、是艺术、是机器、是宣言,抑或是工具?建筑师是设计者、是建造者、是策划者,抑或是社会活动家?

建筑与文化杂志关注
建筑的意义13-23

摘要:建筑的范畴因其社会性以及和其他学科的交叉在当下越来越模糊。研究基于两个立场,一是空间与身体的关联是建筑的核心问题,二是建筑与地点和建造的密切相关,从组织和编织生活、受制和诠释现实、表露和笺注思想、铭记和唤醒记忆四个角度,解读建筑的意义,以期在混沌中回述我们建造的初衷。

建筑与文化杂志建筑师的建筑
技巧的感悟24-25

摘要:悟性是人们对所从事的研究对象的一种感悟能力,但付诸实施时必须辅以个人的技巧。悟性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涉及具体设计时有所感觉,学习而来的。爱因斯坦讲"在天才和勤奋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它几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生婆。"牛顿躺在苹果树下,事前一定对落体有所悟,当红苹果落下时,他悟出个"牛顿三定律"。躺在树下的人多得很,但别人就没有得出牛顿三定律。大作家歌德说人类最大的缺点是惰性,勤奋是难得的,悟与不悟与平时的观察关系密切。

建筑与文化杂志观筑之道
城市街道景观美学的理论探索——以成都市高新区街道空间环境景观提升方案的四种范式为例26-29

摘要:街道是城市活力的表现,不仅可以丰富城市的空间,还可以反映出城市多元的人文环境。街道是城市的脉络,街道空间美学是一门系统庞大的学科,街道是城市最富代表性的公共空间,是人们感知一座城市最直接的依托,从空间形态来讲,街道是外部空间,建筑是内部空间,一个好的街道空间可以满足人的各种需求,并将建筑有机融合。在现代城市生活中,街道日益被赋予越来丰富的功能,街道展现着都市的多元、包容与盎然生机,传达都市魅力与人文风情,构建城市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和活体验,激发城市力、展现地域特色也映射着的文化内涵。

建筑与文化杂志设计品阅
灰调魅影30-33

摘要:轻奢,就是一种“没负担,有品质”的生活时尚。轻,代表着低调舒适却又无伤高贵与雅致的态度:奢,代表着奢华却不会让人产生压力的精致生活状态。灰调魅影的软装设计方案,即是以质朴的手法表现轻奢的现代都市时尚。色彩上延续了硬装沉静内敛的米灰色调,采用高级灰与咖啡色的组合,打造自然稳重又不失活力的简约空间。

建筑与文化杂志理论研究
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城市设计课程体系建构——内蒙古科技大学城市设计课程教学探索35-36

摘要:近年来,城市设计学科地位不断提高,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对城市设计教学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内蒙古科技大学建筑学院结合学科发展态势和学校发展定位,在城乡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三位一体”学科背景下,以2018新版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以城市设计能力培养为导向,建构“一轴两翼”的课程框架,形成层次性、连贯性、系统性的城市设计课程体系,培养具备发现问题、理性分析和逻辑归纳、综合思辨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城市设计人才。

夏热冬冷地区两种不同开窗方式户型中室内风环境模拟与对比分析37-38

摘要:随着国家的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在购买房屋时不但对户型的空间利用率有很高的要求,而且开始关注房间内的空气质量问题。均匀的风场是住宅的舒适性至关重要的因素,文章选取了两种不同的住宅户型,一种为穿堂风南北向贯穿客厅,南北均有窗,另一种只有南边有窗,基于流体力学分析软件CFD ANSYS for fluent建立住宅模型,模拟了两种户型的室内风环境,探究两种户型的空气流动的均匀性、流畅性。结果显示,南北通透户型的空气流通顺畅均匀,流动速度快,室内产生的涡流区域较少,换气效率高,而只有南向开窗的户型,空气流动缓慢或停滞,产生大量涡流区,不利于室内改善空气质量。文章希望为建筑设计工作者及购买房屋的消费者提供帮助。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城市景观生态空间构建39-40

摘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人们对于生存环境的需求也随之提升,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当下城市景观规划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基于此,文章从城市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阐述城市景观生态空间的构建,试图在这一理念下对城市景观生态空间做出相关的分析与研究。

福清黄檗山万福寺建制沿革研究41-44

摘要:福建黄檗山万福禅寺(黄檗寺),始建于唐代,在其后两宋、元、明、清直到今日经过多次的兴废、重建、改建形成了今天的格局,文章通过相关资料的梳理,探讨不同时期黄檗寺的历史沿革与平面布局,呈现不同历史时期黄檗寺的样貌,以期为中国临济宗乃至日本黄檗宗寺庙的研究提供参考。

城市化进程中的绍兴水系功能变化与保护利用研究45-46

摘要:随着城市化发展,绍兴水系受纺织印染业发展影响,传统水乡生活方式消逝。文章选择水系丰富的柯桥地区,研究在城市化进程中,河道功能、水质、形态等演变现状,得出城市化进程对水系功能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寻求城市化与河道水系共同发展的方法。

建筑场环境的塑造——阿里巴巴西部基地设计47-49

摘要:文章尝试用"场"的概念来阐述建筑的一种设计思路。例如建筑如何融入周边的自然场地关系或者如何融入周边的城市设计,地域气候环境方面如何根植于建筑地域环境的场,更加顺应自然气候环境。建筑内部空间亦可创造属于自身的内部场环境,塑造具有活力的场所。

间歇用能模式下住宅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研究50-51

摘要:针对重庆地区节能设计标准仍沿用连续用能模式与实际用能情况不符的问题,文章基于重庆地区间歇用能的特点,通过EnergyPlus软件对典型住宅进行能耗模拟,分析在间歇模式下建筑围护结构各构件的热工参数与全年供暖空调能耗的关系,结果表明:(1)间歇用能可降低单位面积能耗约35%-40%;(2)在间歇用能模式下,仅调整传热系数的节能效果:外墙>内墙≈屋顶>外窗;(3)通过改变太阳能透过率的方式降低能耗在夏季的效果明显优于冬季。

以实为基,专融并济——以市场岗位细分需求为导向的风景园林课程体系优化与建设实践研究52-53

摘要:通过对风景园林设计行业的市场岗位进行横向与纵向的细分研究,重新对其市场岗位需求的知识结构进行梳理,把握其内在的专业知识融点,梳理出核心的理论知识结构和实践技能。通过逆推法来引导风景园林专业的课程体系从"面"到"点"的建设,使教学的知识结构体系兼具宽度与深度。同时能紧扣市场岗位方向,为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并结合"变"观念、"定"方向、"修"内容、"创"平台四个具体的举措,对于其他独立学院设计类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建设给予一般性原则、方法和思路的引导。

横井谦介建筑主入口设计手法研究54-56

摘要:伪满洲国时期东北地区修建了大批建筑,横井谦介则是这一时期日本殖民地建筑师的代表人物之一,对于东北近代建筑有很大的影响。文章选取了《满洲建筑杂志》中横井谦介的18个作品,通过对建筑主入口立面以及平面的设计手法的分析,从建筑立面整体以及主入口装饰细部两个方面和建筑平面中主入口强调程度着眼,得出了横井谦介在做出不同主入口突出程度时所采用的不同的设计手法。

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以南薅村为例57-58

摘要:建筑文化是乡村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对乡村文化的传承和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在完成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同时又促进乡村的有序发展,是研究者和设计者要面对的现实问题。文章结合实际案例,从分析和挖掘传统建筑文化及建筑元素,在传统民居中提取精华,创新发展地运用到新式民居设计中去,力求创造出具有南薅村地域特色文化的新民居建筑形式。

“空间体验式”教学法在中小型建筑教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59-60

摘要:文章结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中小型建筑教学改革实践的教学内容,以体验式教学理论为指导,结合对建筑空间本质探求的需求,突破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性,运用"空间体验式"教学法融入空间认知与场地调研、空间情节创作与概念设计、空间思维转换与深入表达主要教学环节,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空间理解力、培养具有创新性的建筑设计创作能力。

与时俱进,乘时而动--中国建筑史研究探源之朱启钤61-62

摘要:文章从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朱启钤谈起,探讨那个时代对于"营造"的认识。清末新党热心新政与实业救国,朱启钤以政治人物而多次负责工事,感叹"道器分途"、缺乏高品质技术专著的现实,努力"沟通儒匠",编纂专著,展开研究。正是这样的一批学者,在清末"新政"的大背景下,奠定了早期中国建筑史学科的基础。

自组织理论视角下福建沙坡尾地区城市形态发展探究63-65

摘要:在福建厦门沙坡尾老城区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非正式的自发更新长期占据主导地位,造就了这片区域的独特魅力。文章以自组织理论为基础,从发展过程、更新现状、表现特征、内在机制四个方面对其城市空间形态发展进行探究,就他组织如何在自组织基础之上发挥力量,协同推动旧城更新展开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