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文化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建筑与文化杂志 部级期刊

Architecture & Culture

  • 11-5058/Z 国内刊号
  • 1672-4909 国际刊号
  • 0.17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建筑与文化是世纪图书出版有限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4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建筑与文化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卷首语、关注、评论、阅城、基金项目、重点推荐、古城、装饰与文化、艺术新视线

建筑与文化 2018年第09期杂志 文档列表

建筑与文化杂志卷首语
景观营造与城市更新9-9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逐步迈入了后增长时代,表现为资源的高度集中性与复合性。作为城市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生态景观营造在城市后续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从宏观层面来看,景观本身一方面表现为对于城市本体的回应,在钢筋混凝土包围的城市微环境中,利用生态景观的修复性手法织布城市的空隙,从而激发城市本体的活力,让城市的脉络从景观绿道中延伸出来;另一方面表现为对于集体性空间的重塑,或者说是局部园林,这既是对于城市环境中景观诉求的回答,也是对于人文生活的回答,由此方面产生了从古代江南园林到现代园林的研究与转化。

建筑与文化杂志关注
窗户与幕屏——园林空间的装折错综10-17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现代生活对于景观空间环境有了一个更加开放的态度。从现代回归到古典,从建筑过渡到景园,从玻璃幕墙过渡到木构建筑,景观空间环境在当下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而当下,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拥抱景观,去研究景观园林中存在的空间问题、建构问题、材料问题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如何应对现代化的冲击、如何回归质朴、如何重塑景园是一个全新的命题。

建筑与文化杂志建筑师的建筑
符号、表现与风格18-19

摘要:任何物体都有形,形美则为景,即风景Landscape。景均有自己的符号,使人识别,让人感受。景的存在总有意义,与之匹配的还有关系,存在和关系是风格的必备。风格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积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成。中国建筑屋顶多以木结构为主,有硬山、悬山、歇山、庑殿、攒尖等多种形式,还有台基和踏步。而西方自古埃及直至文艺复兴时期,雅典帕特农神庙最为典范,屋顶也有山花、柱子和基座。由此可见,东西方是有共通之处的。再就是“时尚Fashion”。时尚持续时间相对较短,比如妇女的时装和发型就是时尚的风向标,经常变换,没有固定不变的搭配。

建筑与文化杂志清筑
海南文昌温德姆酒店21-25

摘要:海南文昌温德姆酒店位于海南省文昌市高隆湾片区,项目三面环海,具有270度一线海景资源,项目占地面积约1800亩,总体量约120万立方米。

建筑与文化杂志观筑之道
建筑美学遇见生命哲学的观照视野26-29

摘要:作为建筑美学的创始人,英国美学家罗杰斯·思克拉顿先生在其著作中系统地运用美学理论,论述了建筑的实用性、地区性、技术性、总效性、公共性等基本特征,这一观点恰恰与英国建筑的风貌相吻合。前不久,再次来到英国,面对英格兰古老的建筑,不禁对英国建筑美学的发展历史、建筑观念及建筑美学研究产生了无限暇思。伦敦的许多建筑物都是维多利亚时代的遗物,长久以来,一直保持着自己的悠久传统,每一座老房子里的故事都很精彩,

建筑与文化杂志城乡之间
台湾乡村型社区营造30-37

摘要:台湾的社区营造活动自1980年代起,已经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它的意义何在?在传统习惯上,建筑师是一个被动的角色,虽说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有很大的创作空间,但在项目的开始,则总是在等待业主提供的一份任务书。近年也有人提倡建筑师的工作是否可以向项目的前期拓展参与策划,向后期延伸参加建造等内容。反观台湾的社区营造,其实就是这样的一种实践。在这些年中,涌现了一大批自主、甚至是草根的社区营造组织,他们关心项目的开始、落地、直至后续的改造,发展了设计师的责任和追求。台湾的社区营造分成都市型和乡村型两类,以前我们看到较多的例子是都市型的。

建筑与文化杂志建筑保护
交通银行大厦旧址保护修缮设计39-41

摘要:交通银行是中国早期四大银行之一,1908年由清政府邮传部为赎回京汉铁路而设立。最早的交行总行设在北京正阳门外西河沿,其南京分行则是在1910年成立的。1935年7月1日,交通银行南京支行的简名由宁行改为京行,并移址中山东路1号新大厦。

建筑与文化杂志理论研究
宁夏须弥山窟区风环境被动调节技术研究43-44

摘要:文章以营造有利于石窟保护的物理环境为基础,研究了设置防风林带的被动优化调节设计对窟前风环境的影响。通过数值模拟方式证明设置防风林带的被动优化调节设计,对主害风向风速减小1.0m/s,极大地改善了窟前风环境状况,从而达到了减弱风化强度保护文物的目的。

老龄化视角下的城市公园绿地包容性设计研究综述45-46

摘要:城市公园绿地是城市中供人们进行运动锻炼、观光游览、休闲娱乐等活动的综合性公园,文章梳理了包容性设计理论的产生过程,探讨了其与相关理论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国内外相关著作以及期刊论文的分析,了解目前我国在老龄化的严峻趋势下对城市公园绿地包容性研究的现状,期望对我国城市公园绿地在老龄化视角下的包容性设计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西安兴庆坊地段住区空间开放性及其优化策略研究47-48

摘要:过去的住区规划理论指导建设的封闭式住宅已经出现很多弊端,住区开放逐渐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然而对于住区尤其是存量巨大的老旧住区开放性的研究,理论依然落后于实践。文章选取了西安市具有一定开放性的兴庆坊居住地段老旧住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住区空间“开放性”缺失的溯源,分析住区空间开放性相关问题的原因,进而提出优化策略。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传统村落空间演变及复兴——以水尾村为例49-52

摘要:文章应用生命周期理论,研究传统村落空间的生长,绘制了水尾村空间生命曲线,将水尾村空间生长划分为产生期、发展期、成熟期、衰落期四个阶段。分析了影响生命周期的因素:生产力的变革、功能的适应性、人口迁移与政策的调控。从四个角度提出了传统村落空间复兴之路:功能的转型、人口的再造、传统文化的延续、政策的支持。

小空间微设计与人性化——数散例分析53-54

摘要:当下国产的建筑作品(产品)往往因设计施工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影响其最终呈现效果,在此背景下的以人为本理念和人性化设计大多拘于形式而未能真正达到人文关怀的目的。真正落地的人性化设计不局限于空间的“宏大叙事”和操作的“多样复杂”,局部、微小、简单、适宜等同样可以表征人性化设计,这与产品设计的基本要求相符,也正是文章所要探讨的主题。文章试图通过数个古今中外互无关联的实际案例分析,探讨片段局部的建筑空间中人性化设计的真实表达。

钢结构建筑造型艺术探索55-56

摘要:文章以钢结构建筑的造型艺术为研究对象,从钢结构建筑的发展与所面临的相关问题入手,通过对钢结构形式与传统结构形式的分析比较钢结构的材料特性,分析钢结构独特的艺术表现特征,从表现轻、光、透、薄,表现大悬挑大跨度,表现机器美学,表现自由形态这四个方面总结钢结构建筑的造型艺术的内在规律。

基于“块茎”理念的网络城市遗余空间活化共生策略研究57-59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推动,城市空间形态也发生着动态转化,产生了复杂、开放、流动且异质的网络城市。在此过程中由于一部分空间无法与城市发展相适应而被忽略,成为了城市遗余空间。“块茎”理念中的多元、异质和动态性的思想为遗余空间的更新提供了理论工具。通过引入城市空间、整合交通网络、构件图景碎片以及植入景观绿地的手法,我们可以从城市和场所的角度对遗余空间进行活化,在激活遗余空间的基础上实现两者的共生。

基于权力构成的都城聚会性场所研究——以明清北京为例60-61

摘要:城市的权力构成及其影响下的社会生活秩序对城市空间格局起着重大影响,作为城市空间重要组成部分的聚会性场所也无疑受到这两个因素的制约。明清北京是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都城代表,文章在对北京各类聚会性场所要素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从社会行为评价体系和场所呈现方式,来诠释城市中权力构成与聚会性场所间的耦合关系。

近十年我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研究述评62-64

摘要:考古遗址公园是集保护、科研、科普、旅游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资源利用方式,是目前我国大遗址保护的一种创新形式。近几年考古遗址公园的研究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文章对考古遗址公园2009年至2017年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围绕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和建设研究、展示与诠释研究、大遗址保护作用这三方面进行评述,并对后期研究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现代建筑设计与乡土建筑环境65-66

摘要:建筑是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所形成的,表达着人与特定环境生动的动态关系。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直至全球文明,乡土建筑适应并适度改造建筑及其相关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与环境形成一个有机的和谐整体,力求实现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寻求人、建筑、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

从文物保护规划编制要求修订研究“多规合一”的新趋向67-68

摘要:2017年12月国家文物局办公室公布了关于征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要求(修订稿草案)》意见的函,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大篇幅阐述了相关规划衔接的内容。这次修订内容明显体现出文物保护规划对于“多规合一”的需求,但就规划编制技术层面而言,能否真正融入“多规合一”还有待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