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文化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建筑与文化杂志 部级期刊

Architecture & Culture

  • 11-5058/Z 国内刊号
  • 1672-4909 国际刊号
  • 0.17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建筑与文化是世纪图书出版有限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4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建筑与文化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卷首语、关注、评论、阅城、基金项目、重点推荐、古城、装饰与文化、艺术新视线

建筑与文化 2018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建筑与文化杂志卷首语
新时代的城市智慧9-9

摘要:文艺复兴时期,柏拉图观察到宇宙之美和秩序,他认为宇宙必然是由一个有理性、有目的、有善意的创世神祗,按照一个不变而永恒的模型,以数学性的规律加上"原始混沌"而营造出来的,他认为宇宙来自理性的永恒设计。如果用柏拉图的"理性设计"观来解读城市发展,或许可以得到一个答案:城市规划是百年的事,更是千年的事,用"恒量"规划去"衡量"城市。守恒,需要我们择善;权衡,需要我们智慧。

建筑与文化杂志关注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灾后重建策略10-17

摘要:前言:2008年-2018年,"5·12"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了10年,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国特色救灾治理机制中,人们的家园得以重建,损毁的城市得以修复,地震带来的伤痛也正在远去,在此背景下,社会各界从救灾举措、重建规划、防灾减灾、对口援建、灾后跟踪和韧性城市等方面进行系统反思,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社会的救灾治理能力,还能推动城市建设理念的完善和更新。

建筑与文化杂志评论
吴哥窟的残缺美18-23

摘要:我很赞同在文物建筑保护中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对于文物建筑适度复原是必经的,关键是如何把握一定的"度"。这个"度"就是要还原历史建筑或文物在其生命过程中某一阶段中的历史"面貌"。这个"面貌"可能是建筑生命的起始阶段,也可能是建筑生命的中途阶段,这种"面貌"需要根据历史文物保护的意向和人们对文物建筑审美的需要而决定。

建筑与文化杂志建筑师的建筑
沉下去24-25

摘要:实践出真知,六十多年的实践使我深知,下工地是一种学习,是一种掌握知识最快速有效的方法。用沉下去的原则下工地是建筑师的职责。建筑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管理、策划、规划、设计、施工和建成后验收等诸多方面。同时建筑工程设计又是过程的设计,既要做方案、扩初与施工图,还要管理部门审查,与施工单位协同合作。

建筑与文化杂志清·筑
南京万科大都会27-31

摘要:呼唤都市生活的仪式感——简介INTRODUCTION 南京,这座用六朝的刀斧开凿出的古都,这里每一道风景都能感受到历史浓厚的呼吸。各个时代的影子都在它身上重叠,包括过去与未来,历史与未来在这里共生。本案位于南京南站东片区。北侧是南京南站枢纽,西边毗邻万科的尚都荟、九都荟住宅地块,遥对喜马拉雅中心,共同构建该片区的天际线。因此,设计需要打通从城市到个人的联系。

建筑与文化杂志建筑保护
南京圣保罗教堂历史建筑保护工程33-35

摘要:南京圣保罗教堂建筑地址:太平南路396号建造年代:1923年结构类型:砖木混合结构原设计者:齐兆昌保护修缮设计时间:2012年1建筑概况圣保罗教堂是一座朴素典雅的哥特式小教堂,由圣殿(又称大礼拜堂)、钟楼、神职人员宿舍和膳房组成,建筑面积约八百平方米。主建筑圣殿坐南朝北,砖木结构,局部高三层,面阔11米,进深13.47米,高11米,连钟楼在内,建筑面积485平方米。圣殿外墙下部用的是明城墙砖,上部用的是青砖,全部经过加工磨光。墙壁以清水勾缝。

建筑与文化杂志理论研究
建筑哲学的徽州表达——以“马头墙”和“天井”为例37-38

摘要:建筑是人类哲学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从新安江畔的徽派建筑到现代都市中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都透露着特定时代的哲学文化,展现了人类独特的思考。文章从徽派建筑出发,选取马头墙和天井这两个建筑元素,探讨其所包含的哲学意味,理清当时徽州人的哲学智慧,为徽州传统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提供更多的支持。

古诗用典中的建筑文化元素浅析39-40

摘要:典故记载大量历史事件和故事传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途径,建筑相关典故在其中占据一席之地。古诗用典中的建筑元素有助于促进社会公众对建筑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其运用特点包括:建筑与相关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关联紧密,建筑的地理位置相对模糊,建筑类别则丰富多样,建筑在诗中因人因事而被赋予独特感情色彩。中国古诗巧妙运用建筑相关典故,使建筑的文化价值以诗为载体,得到充分发掘和积淀传承,为在建筑遗产的保护、宣传与利用过程中汲取传统文化营养提供思路,有助于推动优秀传统建筑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以赛促教视角下的应用型大学建筑设计教学探索与研究41-43

摘要:按照教育部和教育厅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响应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提出以任务驱动、问题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团队合作等多样化、综合性新型教学方法改革,并以课外学生参与设计竞赛的有效经验,使竞赛融入教学并促进教学,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型的学习;同时探讨教改实施后的改进和反思。希望新的教学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竞争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真正体现新之江综合性、创新性的应用型大学生教育特色。

基于建筑认知实习的设计理念思考44-45

摘要:通过对南京、苏州、上海三地建筑认知实习,认识建筑体验的重要性,指出体验建筑是最快速的学习方式,表达了建筑设计理念的探索与思考,指出建筑设计作品要融入自然,体现功能与审美,表现中国元素,借鉴经典,力求创新。

镜湖游客中心的体验性设计策略46-47

摘要:以体验性设计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对游客中心的体验性设计概念进行阐释,并分析游客中心旅游体验的类型及特点。在此基础上,运用游客中心设计和体验旅游相关理论,对游客中心体验性设计策略等进行探讨。

建筑不定性空间的形成及其思考48-49

摘要:20世纪60年代,进入后工业社会以来,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以及复杂科学的迅猛发展,当代建筑创作呈现出多元的发展趋向,新奇、复杂的建筑语言及表现形式层出不穷。彼得·艾森曼的作品很好地反映了这一点。文章试图通过哲学思维与建筑案例相结合的分析手段,从世界的复杂性观点出发,探讨建筑空间设计中不定性空间的形成,以反思建筑空间发生发展的动因与机理。

基于小气候调节的城市校园街区生境网络建构研究50-51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各类城市街区的下垫面构成发生改变,形态特征逐渐变为高密度、高容积率和低绿化率,引起城市风景园林小气候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到人体舒适度体验。文章选择城市校园街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城市校园街区绿地的小气候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探寻城市校园街区绿地空间单元与风景园林小气候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进而在城市校园街区内,通过建构绿地生境网络来调节小气候,并且针对各类型生境斑块和生境廊道提出具体的小气候调节途径。

浅析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思想特征及其对建筑的影响52-53

摘要:文艺复兴时期的崇古态度造就了人文思想。文章从解释人文思想和崇古态度的内涵切入,阐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思想的根源、特点:人文思想与基督教的神学不可分割;人文思想继承自古希腊与古罗马;人文思想在崇古的同时又是创新的,进而推及其对当时建筑设计的影响。

机器生产与手工艺之争——19世纪后半叶建筑思潮一角54-55

摘要:文章通过回顾第一次工业革命初始时期,观察对比当时面对技术革命和新时代来临这两种对立态度的建筑思考与实践,研究二者对于建筑发展的作用,从而引发对当下建筑发展的思考。

建成环境中人与环境关系的优化56-57

摘要:文章从建成环境的视角简析其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并以近现代建成环境中暴露出的问题为切入口,阐述方案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诸多环节,以及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并在过程中对"以人为本"设计思想进行重新审视,指出其局限性以及解决路径。

经济要素流动视角下高铁效应研究述评58-59

摘要:高铁的运行能够加强高铁沿线城市的联系,促进城市间经济要素的流动,推动城市内部经济要素的位移,对区域和城市的经济发展有着明显的影响。高铁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地区间的不平衡发展,刺激设站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进而改变其城市空间结构。文章从经济要素流动的视角对国内外高铁效应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高铁效应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当代艺术中的社会关怀——社会介入性当代艺术创作研究60-61

摘要:当代艺术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和对时代、社会所展现出的尊重和包容,为社会带来巨大影响。当代艺术应与社会紧密同行,与生活和大众切实相连,针对社会弊端和人生苦难,为社会发声,为弱势群体发声,肩负起社会人文关怀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