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文化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建筑与文化杂志 部级期刊

Architecture & Culture

  • 11-5058/Z 国内刊号
  • 1672-4909 国际刊号
  • 0.17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建筑与文化是世纪图书出版有限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4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建筑与文化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卷首语、关注、评论、阅城、基金项目、重点推荐、古城、装饰与文化、艺术新视线

建筑与文化 2018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建筑与文化杂志卷首语
文明的转向与风景园林人的变身11-11

摘要:自党的十八大之后,"美丽中国""美丽乡村""记得住乡愁""两山理论"等"热词",以不同的表述方式和侧重点阐释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与目标,并以国家话语的形式把环境问题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关于生产、生活方式的认知与行动。例如,每当水稻收割期,秸秆的综合利用往往引起人们广泛关注。2017年11月10日~12日,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的学子在江宁区溪田生态农业园内利用园内水稻收割后的秸秆、竹子、

建筑与文化杂志关注
南京林业大学 用稻草营造景观 将课堂搬到田野12-17

摘要:针对风景园林学科转型与当前园林教学存在的问题,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教学团队提出了一种简称为"322"的课外创新活动体系。以将课堂搬到田野的稻草景观营建竞赛为例,说明了这种课外创新活动体系的应用效果。

建筑与文化杂志建筑与文化批判
对于当下美丽乡村的社会性思辨18-21

摘要:我们当下所处的环境,很大程度上是某种堆砌,这并不是当下历史发展所需要的,只有正视城市与乡村的发展问题,才能直面城市建筑学的灵魂。没有独特性,我们将一无是处。1当下城市社会的桎梏聚落是人类在面对强大的自然环境和生物威胁前选择群聚互助而聚居之后的产物,也是之后人类的一切社会性活动的基础。乡村聚落的出现不仅仅是人类出于解决生计的最终结果,更是该地区文脉、血缘以及背后共同的生活向往加以该地区的人们对于理景理水等外部环境思考的物质体现。

建筑与文化杂志建筑师的建筑
均衡22-23

摘要:在建筑设计中,由于功能使用和地形等原因,有一个对称和不对称的均衡问题。我们知道由于地球引力的关系,地球一切物体,山川、城镇、建筑都是稳定的,但实际上有差异。譬如人体大致上是对称的,实际观察是有微差,有的人脸一边肥大一点,加上头发不对称梳分,使得差别更明显。在内部更是如此,心脏、肠胃都有偏移,世界上绝对对称的建筑群是不可能的。北京故宫貌似对称,天安门、端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在轴线上,而南边的轴线上,纪念堂、前门、

建筑与文化杂志清·筑
功夫了得——郑州康桥生活艺术馆25-29

摘要:项目背景康桥生活艺术馆位于郑州经开区,一个高速发展的城市新城。作为企业的文化窗口它将承担未来周边多个项目的展示需求。基地位于繁忙开阔的城市交通干道边,建筑沿街角设置,在原本并不宽敞的沿街空间中,我们希望能探索一种新的可能,在城市高速发展进程中营造属于内心的精神高地。

建筑与文化杂志建筑保护
杨廷宝故居修缮保护设计31-33

摘要:建筑地址:成贤街104号建造年代:1946结构类型:砖木结构原设计者:杨廷宝修缮工程建筑设计:周琦季秋结构设计:淳庆保护修缮设计时间:2014年1历史概况杨廷宝(1901.10~1982.12),字仁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现代建筑设计开拓者之一,著名建筑学家,民国时期曾任国立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多次参加、主持国际交往活动,在推动建筑国际学术交流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国际建筑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近现代中国建筑第一人"。

建筑与文化杂志品鉴·手记
蛇口宝耀的复苏——蛇口网谷城市更新设计35-39

摘要:奥意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设计团队:万力徐衍锴杨志工程地点:深圳市南山区沿山路工业区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总用地面积:51887.18 m2总建筑面积:180470 m2建筑容积率:2.58建筑覆盖率:42%绿化率:35%建筑高度:30-50m设计理念大南山脚下,南海大道东西两侧的沿山路工业片区,集中了加工制造业的传统厂房,也有近年来新建的部分科技厂房、配套办公设施。本项目基地位于蛇口沿山片区内,工业五路及南海大道路段。场地与工业五路及南海大道均有一定的高差,

自然之庭·科技之源——中国信达(合肥)灾备及后援中心项目创作有感40-45

摘要:简言之,我们面临的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古老挑战,一个曾经被法国哲学家保罗·利科(Paul·Ricoeut)概括为"如何成为现代又回归本源"(How to become modern and return to sources)的挑战。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开启了人类以大数据为中心的新时代。伴随着庞大的数据存储、运维、管理等需求日益增多,

建筑与文化杂志阅城
扎兰屯中东铁路历史文化街区空间形态与更新策略研究46-47

摘要:扎兰屯中东铁路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最具特色的要素之一,中东铁路时期所规划的空间格局沿用至今,铁路建筑群比较集中且保存状况良好。作为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街区充分体现了俄罗斯风格的建筑特色;文章从街区的功能结构、肌理、比例尺度、建筑临街面、景观层次和节点对该历史街区形态做出分析,提出相应的更新策略,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建筑与文化杂志理论研究
乡土建筑的当代转译探索——以平潭县流水镇磹水村教学实践为例49-51

摘要:文章通过改变建筑学教育以往的增量设计,通过校企合作,带领学生走进真实的乡村完成实地测绘和调研,村民访谈和参与设计,设计反馈,问卷等几个阶段。从而,让学生学习如何使存量旧建筑再生的改造方法,以及学习如何了解使用者的意图和乡村实际需求。

体验式商场内部交通空间的设计分析——以南京宜家为例52-53

摘要:基于对大型体验式商场内部交通空间的研究分析,以南京宜家为例,因体验式商场空间性质的不同,使交通空间的设计和分析也应有所区别,结合体验式商场内部交通空间的理论分析,对南京宜家进行实地考察,总结南京宜家内部交通空间所存在的问题,以及与大型体验式商场综合体的内部交通空间进行分析对比。研究表明:交通空间的设计应结合特定的空间性质而展开,并非是固定不变的公式。最后,从交通流线的模式、功能区域和交通空间之间的关系、以及视觉流程因素的影响等方面,对南京宜家的内部交通空间展开递进分析说明。

城市微更新的动力机制和价值观研究54-55

摘要:城市微更新是城市更新的小尺度、新阶段的另类表述,本质上是存量空间的更新改造运动。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从政策、成本、观念和公众参与的角度分析城市微更新的动力机制,从公平和效率两个角度阐述价值观,以便对城市微更新的实践模式有更深刻的认识。

室外环境舒适度改善设计的综合量化评估56-57

摘要:文章基于人们对室外环境的认知与设计需求引导,针对设计师日常工作流程特点,建立一套室外环境舒适度改善设计的综合评价体系,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全评价"与"重点评价"相结合的定量评价方法,可为设计师、业主、管理部门和公众在对室外环境舒适度的实际认知与设计中给予思路借鉴与指导。

城市三维空间形态及其热环境效应研究进展58-59

摘要:快速城市化进程在导致城市水平扩张的同时,城市建筑的高层化和立体化趋势使得城市空间形态呈现出显著的三维特征,城市人居环境的影响机制亦变得更为复杂,其中热岛效应便是城市健康恶化的主要体现。文章综述了城市空间形态研究在三维空间上的进展和热环境效应,同时还梳理了国内外气候适应性城市规划设计实践应用及未来发展方向。指出建立融合城市三维空间形态动力机制和城市微气候相关环境因子于一体的多尺度模型优化设计等发展构想。

高密度语境下公共空间的综合性能优化策略研究60-61

摘要:基于城市高密度发展的必然趋势,公共空间建设需要面临新的挑战,以促进社会、经济、生态等多目标的协调发展。文章以高密度坏境下的公共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特征、多目标需求及现存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综合性能优化的理念及主要目标,并初步建立影响公共空间综合性能的多元因子体系,最后从四个方面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主要规划策略,力图为日后高密度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与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北京砖雕营造技艺在胡同环境提升中的传承初探62-63

摘要:目前随着北京胡同整治行动的迅速展开,整治行动使北京失去了特有的风味与文化底蕴。北京砖雕作为北京市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载体,也凝聚着一个城市对历史的认知、感受以及温情记忆。北京胡同中的砖雕营造技艺传承应该实现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

中学化学实验室空间环境安全设计研究64-65

摘要:中学化学实验室的安全是其设计要点。文章首先分析了中学化学实验课程改革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安全问题,并将中学化学实验根据不安全因素分类,总结各分类的规范要求及技术措施。根据存在的安全问题提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空间布局、消防疏散、安全标志标识及安全技术措施等安全设计要点。最后预测了适应课程改革的安全设计对中学实验室标准化建设的影响。

岳麓书院赫曦台历史考源66-69

摘要:赫曦台始建于南宋,几经兴废,现存为清代戏台建筑,位于岳麓书院前。赫曦台屡毁屡建,其名虽传承千年,成为岳麓书院的文化记忆之一,但建筑形象却与宋代的原貌相差甚远。通过考述相关历史文献,梳理赫曦台演变过程,推测各个时期赫曦台的建筑样式和功能,解释赫曦台现今建筑形象出现的原因和建筑功能,以期为今后的古建历史考察提供一定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