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文化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建筑与文化杂志 部级期刊

Architecture & Culture

  • 11-5058/Z 国内刊号
  • 1672-4909 国际刊号
  • 0.17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建筑与文化是世纪图书出版有限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4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建筑与文化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卷首语、关注、评论、阅城、基金项目、重点推荐、古城、装饰与文化、艺术新视线

建筑与文化 2017年第10期杂志 文档列表

地域性建筑在当代9-9

摘要:建筑的地域性伴随人类文明的产生而产生。任何建筑的意义,都在其所处的地域的历史中展现。从原始社会开始,气候、水文、土地等地域性要素就决定了这一区域建筑文化的发展形态,建筑以地域性为基本特征。

蒙元文化影响下的地域性建筑发展表征——呼和浩特蒙古族建筑造型元素的发展演变10-12

摘要:呼和浩特的地域建筑文化是以蒙古族为主导,兼收并蓄了汉、回、藏等多种建筑文化,各民族的建筑造型元素在这块土地上碰撞交融,取彼所长,共同构成了呼和浩特城市特有的城市风貌。蒙古族文化对于建筑造型影响较为深重,城市中随处可见蒙古族特色元素在建筑造型上的创新性运用。

浅析蒙元文化在旅游区建筑中的应用——以乌海市甘德尔山景区建筑为例13-14

摘要:文章以蒙元文化为脉络,以内蒙古乌海市甘德尔山景区内的建筑为例,从蒙元文化精神、蒙元文化元素等方面,探索蒙元文化在旅游区建筑中的应用。

探索草原文化在旅游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以甘德尔山高山草甸为例15-17

摘要:以草原文化地域特色为立足点,以内蒙古环乌海湖甘德尔山高山草甸景区规划设计为例,从空间布局、景观意境、游览路线、地域特色建筑等角度入手,基于草原部落图腾符号,在高山草甸景区打造一条镌刻着文化符号的景观建筑带。探索地域文化背景下景区规划设计的新思路,以传承地域文化的特色。

基于符号学的呼和浩特城市建筑造型元素分析18-19

摘要:在今天的建筑学领域内,符号一词已不再为人们所陌生,在众多建筑理论家和建筑设计师的努力下,建筑符号学已广泛地被人们接受,给建筑创作增添了不少生机和活力。文章以建筑符号学的角度对呼和浩特城市建筑造型元素进行了整理和分析。

苏州首开·如院——诗意的栖居25-29

摘要:择得天独厚呈如愿生活——简介INTRODUCTION 本案位处大运河畔,太湖西路与盘蠡路交汇处,正踞吴中核心之位,承袭东方居住情感,乐享自在生活商圈,畅达便捷交通。本案设计中融入了大师的设计理念——让建筑消失,不再强调建筑作为空间占有物的强势姿态,而是追求看似柔弱,却让人感觉到传统建筑的意境与美感的建筑。

南京江南贡院的前世今生31-35

摘要:1颠簸前世——历史的江南贡院 1.1南宋时期 江南贡院位于南京夫子庙学宫东侧,据《南窗纪谈》所载:建康(南京)贡院始建于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由知府史正志创建。1.2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集乡试、会试于南京举行。明成祖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迁都于北京,但南京仍为留都。

西安城市历史景观(HUL)活态保护体系策略研究36-37

摘要:文章通过城市历史景观(HUL)视角,阐述将西安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建立城市文化基因库,通过城市景观的塑造将城市文化基因与城市形态特征相融合。在此基础上提出西安城市历史景观活态保护体系策略。

旅游小城镇公共资源配置的矛盾与优化——以神农架林区木鱼镇为例41-43

摘要:在旅游城镇中,普遍存在着公共资源配置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居民和旅游者群体对公共资源的占有和使用方面。旅游小城镇由于自身规模小,公共资源有限,往往面临的矛盾更为突出。文章以典型旅游小城镇——神农架林区木鱼镇为例,从居民与旅游者两类群体出发,分析两类群体对小城镇公共资源使用的特点和规律,揭示旅游者行为对小城镇公共资源系统(用地、公共空间、公共设施和交通系统等)带来的影响。

乡村“低影响”开发与土地“集约”利用耦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宁波慈溪市徐福村为例44-45

摘要:乡村“低影响”开发是环境导向型的开发,土地“集约”利用是经济导向型的利用,实现两者的耦合协调发展,对于实现美丽乡村生态建设、节约集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通过德尔菲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多级加权求和、容量耦合模型,初探构建一套含28个指标的乡村“低影响”开发与土地“集约”利用耦合度指标体系,并以宁波慈溪市徐福村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木拱廊桥的地震响应分析及风荷载特性研究46-48

摘要:木拱廊桥是浙南闽北山区特有的一种桥梁结构形式。以一种典型的浙南木拱廊桥为对象,用有限元软件MIDAS建立整体结构模型,分析其静力特性,动力特性及地震响应特性,同时分析风荷载对廊桥的影响,并提出抗震防风构造措施。

基于POE理论的高级中学教学空间适应性更新研究——以内蒙古中西部为例49-51

摘要:文章通过问卷调查,运用使用后评价的相关理论及层次分析法,对内蒙古中西部高中的教学空间进行使用后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教师和学生最不满意的空间为现有教学空间,满意度较高的部分为环境视觉心里方面。文章主要研究对原有功能选择性保留及延伸以适应新需求的校园更新,根据评价结果提出高中教学空间适应性更新的原则及策略。

论全球化挑战下中东地区建筑文化身份的构建52-53

摘要:全球化的风潮中,中东地区建筑已经出现了多样化和折衷主义并行的趋势,这里成为了来自世界各地建筑师的实验场,这是中东地区经济社会中的一道难题。中东地区的建筑师们并未受到主流建筑界在风格上的决定性影响,仍然保持着该地区多民族的文化特征和身份。在理论和建筑史的框架下,文章探讨了当代中东地区建筑中,对其“传统文化身份”重新定义的过程和趋势。

大连地铁站地域性公共艺术塑造研究54-55

摘要:通过研究地铁站公共艺术塑造的地域性特点,分析对比瑞典斯德哥尔摩地铁站和重庆小龙坎地铁站,总结归纳出大连地铁站地域性公共艺术塑造的启示。通过对大连地铁站的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大连各个地铁站的不同地域性背景,探究如何在大连地铁站公共艺术之中表现大连特有的地域文化和城市魅力。

红楼梦视角下的中国古代建筑等级观念56-57

摘要:中国古建筑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伦理道德规范的重要载体,展现着尊卑之分、内外之别。在古典名著《红楼梦》中,中国古建筑与园林景观得到细致的刻画,尤以荣国府为甚。文章旨在以《红楼梦》中的古建筑为例,通过分析其建筑特点,探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建筑等级观。

淡妆浓抹总相宜——唐三彩女俑面部装饰之设想58-58

摘要:在丧葬之风颇盛的唐代,随葬品穷妍极丽的唐代社会背景之下,唐三彩女俑大放奇彩。唐三彩特殊的工艺,釉色相互交融,斑驳淋漓的釉彩更加烘托出女俑的摇曳姿态和华丽之风。唐三彩女俑从写实出发,现实物象在创作中演进为充满精神张力的意象形象,真实地反映出唐代的现世生活和女性的面貌。因为多种原因的限制,唐三彩女俑的面部呈现出多种装饰手法,其中材料技术的限制、时代审美观念的主导、主流装饰手法的影响、墓葬等级的划分是重要因素。

浅谈建筑在水彩艺术创作中的情趣之美59-59

摘要:水彩艺术创作反映了创作对象的视觉韵味,体现着画者的艺术修养、绘画技巧及精神情怀。文章通过对水彩艺术、建筑特点的分析,来探究建筑在水彩艺术创作中体现出的灵动、精神、情怀、现实的情趣之美。

环境陶艺在建筑中的表现60-60

摘要:环境陶艺是环境与陶艺共同结合的产物,满足现代城市中材料多样化、形态艺术化、设计人性化发展的需求。环境陶艺中泥与火自身的语言具有其他材料不可比拟的艺术表达优势,通过视觉因素、文化因素、情感因素的表达,优化了环境空间并充实了建筑艺术的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