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文化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建筑与文化杂志 部级期刊

Architecture & Culture

  • 11-5058/Z 国内刊号
  • 1672-4909 国际刊号
  • 0.17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建筑与文化是世纪图书出版有限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4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建筑与文化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卷首语、关注、评论、阅城、基金项目、重点推荐、古城、装饰与文化、艺术新视线

建筑与文化 2016年第07期杂志 文档列表

建筑与文化杂志卷首语
陈设艺术与生活9-9

摘要:随着当下城市的不断发展,建筑领域形成一整套完整的学术和实践逻辑体系。其中,陈设艺术理论体系的日臻成熟使得建筑进一步关注室内、走向细致化。室内陈设艺术设计是在室内装修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的二次设计,是生活艺术视觉传达方式的重要途径。陈设艺术,是源于心灵的创作,使得人们与艺术生活联系在一起。其实质上是一门研究建筑内部和外部功能效益及艺术效果的学科,很好地将普通大众纳入到这个学科氛围中来。

建筑与文化杂志关注
“中国陈设艺术理论体系的创立”主题论坛召开10-17

摘要:作为建筑设计在空间完成度上的延续,室内设计、陈设设计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它们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得力于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陈设艺术专业委员会的建立,同时借助主题论坛的举办,使陈设艺术的逻辑化、系统化进一步加强,对陈设艺术设计市场的拓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建筑与文化杂志评论
“设计家微谈”——非正式城市以及城中村18-23

摘要:设计家微论坛于2016年初组建,成员既有学界名宿,也有初露头角的新人,是建筑与文化爱好者的雅集。其旨在为这个互联网屏读时代提供一个讨论的平台,从容对坐,述古论今,既可畅谈对建筑与历史的感想,又能就某一个主题展开跨学科讨论。深可庆幸的是,过去几月,论坛发生了大量精彩的讨论,兹特将这些讨论集结成文,以飨各位读者。

当代建筑也应“物勒工名”24-25

摘要:我们每发表一篇文章,出一本书,画一幅画,都要写上作者的姓名。因为这是个人的创造,是知识产权,必须尊重和保护。其实在古代工匠创造器物时就已经是这样做的。古人管这叫"物勒工名"。我们看出土的周代青铜器,发现每一器物都有铭文,一方面是记载器物主人跟器物的关系,另一方面主要是铭刻工匠的名字。这是中国古代造物文化的一个传统,即工匠勒名于器物之上的传统。

建筑与文化杂志嘉文选摘
消费与城市26-31

摘要:当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与消费的明显分离,当社会大多数人都需要通过市场、以商品性消费的形式去购买和消费其他人生产出来的产品时,脱离传统意义的现代消费就正式登上了社会发展的舞台。现代消费与生产之间存在着张力,它能够直接促进或阻碍生产的发展。在消费社会中,现代消费已成为影响当代城市形态演进的关键因素。

建筑与文化杂志清筑
水平的“高度”——记北京亿城山水国际中心32-43

摘要:主办·日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在日渐疏冷的人际关系也反应到传统办公建筑的交际环境缺乏上,设计对北京亿城国际中心的纵向和横向上做出积极思考和选择,放弃了物理高度而选择高密度横向发展,并尽量多的覆盖基地的飞地属性无控制的地带而在建筑内部转化为积极带有叙事特征的空间。其逆反现代办公物理高度而选择具有传统城市特色的高密度横向发展策略,希望现代建筑做出人情高度的一种有益探索。

建筑与文化杂志本土营造
丝绸之路中国段沿线城镇研究综述44-47

摘要:编者按"城市文脉就是城市的一部文明史,是形成和积淀城市性格的文化基因"(冯骥才)。文化传承是城市发展永恒的课题。如何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延续城市文脉",是每个历史城市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问题。随着"一带一路"和新型城镇化等国家战略的推进,丝绸之路沿线历史城镇处于新一轮发展、保护与传承的焦点,探索"文化基因"、梳理"城市文脉",传承"优秀文化"成为这一典型文化区域都必须面对的抉择。深入研究历史城镇文脉演化机理和传承策略,正是对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中文化议题的深度回应。

京杭运河山东段沿线城市空间文脉要素体系架构48-49

摘要:1城市空间文脉内涵的解读1.1文脉的源起与借用文脉源起于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建筑运动所推崇的"以我为主"、技术至上、仅凭借功能进行创造和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其"机器式"建筑产品的批判,及对其造成城市建筑整体失序、原有城市历史文化特色丧失和人们的心理秩序受到损害等后果的反思。

拉卜楞寺山水空间格局解析50-51

摘要:1前言 藏传佛教寺院在本土化发展过程中逐渐摒弃了印度几何式的寺院构图思维,在传统营建思想的影响下,藏传佛教寺院逐渐形成了依托自然山水要素的自由式空间格局,拉卜楞寺作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主寺之一,寺院空间形态在拉卜楞地区自然山水要素的限定下生成和演化,形成了独特的寺院空间秩序,而拉卜楞寺山水空间格局成为寺院重要的文脉特征之一。

基于GIS的河西走廊段历史城市文脉要素方法研究52-53

摘要:1.引言城市文脉是指城市内部各种元素之间、城市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为人与建筑、建筑与城市、城市与其文化之间的关系。城市文脉是城市赖以生存的背景,是影响城市功能结构的内在推动力,是城市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文脉要素概括来说主要表现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要素。

建筑与文化杂志品鉴·手记
丹麦黑钻——丹麦皇家图书馆新馆设计策略浅析55-61

摘要:设计团队 简介SHL建筑事务所于1986年创立于丹麦,是斯堪的纳维亚地区最富盛名的建筑事务所之一。公司目前在奥胡斯、哥本哈根、伦敦、上海和新加坡设有办公室。公司的合伙人团队主要成员:Morten Schmidt、Bjarne Hammer、JohnF.Lassen、Kim Holst Jensen、Kristian Lars Ahlmark。近年主要项目有哥本哈根皇家图书馆、ARo S博物馆等,中国项目包括上海世博"绿谷"、宁波市图书馆新馆等。

温室花园的设计改造——东升生态文化创意园62-69

摘要: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规模引进现代化温室技术,据统计近年来我国温室的建成面积已超过120h㎡,跃居世界第一。其中不乏有许多现代化的大型连栋温室,但由于建设费用及折旧费用居高不下以及能耗、运营等问题,使得这些温室的经营状况并不理想,温室的空置率逐年增高,通过改造设计来改变空置温室的单一功能,承接产业园区或生态园区的部分功能,是重塑大型连栋温室新功能的有利尝试。东升温室花园的改造项目,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将传统温室花园与现代文化产业园有机结合的设计实践。

建筑与文化杂志建筑风水文化
中国园林的文化内涵(一)71-74

摘要:自明末清初西学东渐以来以来,如何认知和对待中西建筑文化,特别是中西方建筑文化之间的关系,已成为中国建筑和中国建筑教育发展中的历史性问题。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怎样理解中国园林的文化内涵,以及中国园林与西方花园之间的区别?对此,以前笔者也未曾予以注意。笔者对这些问题的关注、思考与研讨,是从2014年06月一位苏州园林界的朋友陈天趣带领他的十位学生来北京考察古建筑之后,才开始的。现将笔者与陈天趣多次探讨交流的个人心得体会,抛砖引玉,公布于世,以求教大方。

论《易经》与文化艺术75-78

摘要:引言古老而灿烂的中国文化,曾经为中国及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中,最为辉煌的部分莫过于《易经》。《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是群经之首,其对世界影响无与伦比。几千年来,东方的《易经》,西方的《圣经》,印度的《吠陀经》这三大经典在世界上并驾齐驱。其中又以中国的《易经》为最玄妙。它既能反映天地间的运动变化规律,指导人们的思想行为,又能帮助人们决策各种事务。

明代天王风水漫谈(三)79-81

摘要:(上接147期)三、元大都建筑的风水考量《周礼》唐贾公彦疏:司农云营国方九里已下并《冬官·考工记》"匠人"文,彼云"营国方九里,旁三门",旁谓四方,方三门,则王城十二门,门有三道,三三而九则九道,南北之道谓之经,东西之道谓之纬,经纬之道皆九轨。又云"左祖右社"者,此据中门外之左右,宗庙是阳故在左;社稷是阴故在右。"面朝后市"者,三朝皆是君臣治政之处阳,故在前;三市皆是贪利行刑之处阴,故在后也。

建筑与文化杂志聚焦
基于“量子纠缠”效应的建筑文化之精神传承83-86

摘要:历史性建筑的精神性源于文化背景下的人与建筑本体以及场域空间中的环境因子关系。基于当前学术界对建筑精神的研究偏以探寻场所过去的文化特征与符号以及环境地形之特色,进而对形态关系进行重组,或借用生命系统逻辑比拟,使得对精神传承的本质认知易止步于较形而上的模糊表述中。然而,文化传承是基于时空的更替,本文尝试以量子力学中已实证的"量子纠缠"(Quantum Entanglement)现象,对场所精神和建筑环境因子的电磁效应关系进行探讨,并诠释经由对建筑场域的关键性复苏创新将使场所精神得以重现并有效传承。

“飘浮”的木桥博物馆——解析梼原木桥博物馆87-89

摘要:本文主要对2010年建成的梼原木桥博物馆进行解析,探寻木桥博物馆如何能"飘起来",又怎么能"站得稳"?笔者通过研究材料特性、结构与技术的巧妙运用,分析其"漂浮"背后的秘密。

建筑与文化杂志理念研究
中日建筑创作背景比较分析91-93

摘要:中日传统建筑有着相似的文化特质。在借鉴西方先进设计理念方面,日本走在了中国的前面,获得了成功。通过文化传统、资源环境、设计市场、创作过程等四个方面对中日建筑创作环境的差异进行比较,找出影响中日建筑创作发展背景因素,列举了这些因素带来的影响,寻求这些因素与建筑创作视角、认知、理念、精神之间的因果关系。借鉴日本社会和建筑界对建筑创作的正确理解、态度、和处理方式,认识并修正中国建筑界因一些不良因素导致的偏差,增加建筑创作中的价值性和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