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文化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建筑与文化杂志 部级期刊

Architecture & Culture

  • 11-5058/Z 国内刊号
  • 1672-4909 国际刊号
  • 0.17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建筑与文化是世纪图书出版有限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4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建筑与文化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卷首语、关注、评论、阅城、基金项目、重点推荐、古城、装饰与文化、艺术新视线

建筑与文化 2016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建筑与文化杂志卷首语
工匠技艺与建筑文化的传承9-9

摘要:梁思成先生曾说:"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为这事实明显的代表着我们文化衰落,至于消灭的现象。"如今千城一面的现象泛滥,传统城市的文化生态平衡渐渐被打破,传统城市和历史建筑随时间流逝渐渐消亡,一座座城市逐渐失去原有的地域性面貌,不禁令人扼腕。众所周知,以木结构为主的中国传统建筑拥有悠长的历史轨迹与自身特色,

建筑与文化杂志关注
瓷国之光·“一带一路”新篇章——百国使节共鉴景德镇陶瓷文化10-20

摘要:中国素有瓷国之称,英文里瓷器和中国都是china。3000年前,无数骡马与船只满载瓷器、丝绸和茶叶,将中华文明自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地,因此瓷器本身已经是中国的象征。如今主席又提出"一带一路"的发展概念,旨在通过中国经济外向型发展和加强国际文化交流进一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基于此背景,以"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为主题,由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景德镇学院与《建筑与文化》杂志联合举办的"瓷国之光——一带一路新篇章"景德镇学院陶瓷艺术作品展于2015年12月在北京鸟巢文化中心隆重上演。

建筑与文化杂志嘉文选摘
城市发展建设中的科学决策21-25

摘要:我国人口众多,大城市的数量在世界大城市中占有较大的比重,特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的人口超过了2000万,这些发达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人口流动较大。农民涌向大城市大多是去发达城市和发达省份,而西部、边区的发达大城市的数量有限。

建筑与文化杂志评论
拉美建筑杂记:阿拉维纳的社会住宅策略26-27

摘要:近年来,拉美建筑备受国际建筑界关注,加上2016年威尼斯双年展"来自前沿的报告"也已选定为智利建筑师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作为主策展人。与此同时,由普利兹克建筑奖暨凯悦基金会主席汤姆士·普利兹克宣布,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也荣获2016年普利兹克建筑奖,成为首位赢得普利兹克奖的智利人,也是第四位来自拉丁美洲的获奖者。由此拉美建筑又将被推向更高的时尚浪尖。但在很多场合,都可以听到拉美建筑学者苦笑着说,"现在拉美建筑变得很时尚"。细问之下,原因是他们觉得大部分人并没有认真聆听拉美人自己的看法,更多的是将拉美作为一种流行风尚。为了更好地在拉美背景下理解一些建筑,在《拉美建筑杂记》中会陆续选择一些拉美建筑的议题进行介绍和点评。

建筑与文化杂志建筑
西安盛美利亚酒店29-39

摘要:盛美利亚酒店总建筑面积8.5万平方米,客房400间,从曲江池西路经过两侧游廊环抱的入口花园进入,是酒店的核心区域"光影中庭"。这里包括的大堂吧和交往休憩的空间,也是感受一天中光线变化的光影大堂,晚间坐望月光湖景,更是别有一番情趣。结合西侧跌水平台在主轴线上形成了"入口庭院——光影大堂——后花园——跌水景观——湖面"的多层次景观轴线。

建筑与文化杂志本土营造
正本求源,以传统营造智慧之精华,开创建筑之未来41-45

摘要:一、传统的意义与永恒价值传统一词,人人皆知,但对什么是传统,怎样继承传统,传统的价值,传统所承载的积极内涵,则各有诠释,对它所抱的态度更是有贬有褒,各持己见。传统,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不断地认知过滤,优胜劣汰,逐步更新的。纵观人类由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直到近现代文明社会,尽管传统的形式和内涵一直处于更新变化之中,但是那种起决定作用的民族基因、环境影响,人类种群的生活习性,

从传统走向创新——古城西安的建筑演变46-49

摘要:一、历史的使命建筑,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产品,必然映射着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社会人文和自然地理所赋予的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的典型特征。作为一部承载历史文明的史书,一定以一种物质的存在形式,诉说着曾经发生的故事,留下记忆的遗痕。作为十三朝古都的西安,是一座绵延千载的帝王之都。从城市的整体格局到传统街区,以及单体建筑,无疑也有许多遗存作为历史的见证。例如在形式层面上经纬分明、中轴对称、按九宫格的城市布局形式,

建筑与文化杂志品鉴·手记
法国路易威登基金会大楼51-55

摘要:引言本世纪初期,亚历山大·楚尼斯曾指出,在国际设计领域广为流传着崇尚杂乱无章的非形式主义和推崇权利至上的形式主义两种趋向;人们依托先进技术手段,对形式热切进行追求;从风格类型,到形式构成,再到构筑最奢华的形式梦想,其中的技术手段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先进和发达,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屈从于对形式主义的幻想、好奇和迷恋。这某称程度上是建筑领域纷繁芜杂发展局面的一种真实写照。弗兰克·盖里具有复杂特征的建筑作品曾一时间掀起了建筑的新浪潮,时至今日也未曾消退。从弗兰克·盖里早期的自宅设计到其惊世之作毕尔巴鄂古根汉姆艺术馆,

国家海洋局天津临港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示范基地概念设计——“绿色、节能、舒适”的科研示范基地56-61

摘要:题记:海水淡化即利用海水脱盐生产淡水。是实现水资源利用的开源增量技术,可以增加淡水总量,且不受时空和气候影响,水质好、价格渐趋合理。简而言之,从海水中取得淡水的过程就是海水淡化。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海水淡化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公布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试点单位名单(第一批)的通知》,多个城市、工业园区及海岛等入选,并提出要大力发展海水淡化产业。这是2012年底国家出台《海水淡化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后的首个配套政策。

建筑与文化杂志阅城
文化视域下的中国古代建筑古迹保护观念研究62-64

摘要:中国建筑在文化体系和建造体系中长期共同发展,文化体系中的建筑占主导因素。中国"好古"和"鼎新"两种思想并存,导致人们珍惜古物的同时注重其实用性。本文认为古建筑原真性及价值的评判在于是否能够尽量全面地解读其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中国的建筑古迹是一种文化载体,古代对建筑保护的根本理念是维持文化在其中的传承和运转,并让修缮部分在历史中逐渐与原物融为一体。古迹保护的核心目标应重视传承与展示文化。

超高层建筑的绿色设计对策初探——以广州及其周边地区为例65-67

摘要:近几年我国超高层建筑数量急增、发展迅猛,走绿色之路是解决其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必然选择。针对一些超高层建筑设计存在忽视气候和环境、技术"堆砌"等典型问题,运用建筑学、绿色建筑设计基本理论,探讨超高层建筑的绿色设计策略。绿色理念指引设计主体的选择和取舍并最终落实到设计本身。设计方案阶段的总体布局和整体形态、建筑单体空间和形式处理等内容与绿色内涵具有深层的内在逻辑,事关超高层建筑的绿色本底,同时决定了设计的绿色含量。超高层建筑具有技术复杂性和自身微气候特征,建筑师在设计工作方法和具体设计手法等方面需突破常规,创造性地运用被动式设计方法,但万变不离有利于节约资源和提高环境品质的宗旨。

建筑与文化杂志基金项目
作为文化的预防性保护中的公众参与——台湾建筑遗产防灾中的公众消防演习69-70

摘要:古建筑保护中的防灾工作不仅仅是技术而且是一种文化,本文介绍了台湾从1999年921地震后开始接触国际观念,重视作为社会管理的古迹防灾对策,结合既有成果在防灾空间规划与风险沟通上的应用,着重介绍了如何以"文化价值优先"的整体性原则,拟定古迹历史建筑防救灾标准流程,并以古迹李腾芳古宅为案例,介绍如何组织志工训练与消防演练,评估可动与不可动重要文物与建筑,标示其位置与抢救动线与方式,提出灾害风险分析,并结合管理人、志工、小区民众、消防单位等讨论和实施定期演习,从而探讨了鼓励民众参与的整合机制和落实防灾抢救计划,初步建立起作为制度文化的文化资产的防灾体制。

现代遗产视角下的西安高校建筑——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东楼的信息记录71-72

摘要:本文以现代遗产的视角审视西安的高校建筑——这一随民族崛起与发展下的建筑类型,从遗产记录作为遗产保护与研究的初始出发,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学东楼的全生命周期动态信息进行观察、记录与研究,理解现代遗产的特征。

绿道设计为导向的广安市滨水区改造策略研究73-75

摘要:针对中国众多城市地区所面临的功能转型和城市生态景观营造的问题,文章运用了移植法、案例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等分析方法,尝试性地提出以绿道设计为导向来解决广安市主城滨水区城市设计中的改造问题。通过绿道导向的城市改造策略总原则和一系列的实施细则的提出,建立现有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之间的关联,促使渠江成功转型为广安城市绿道网络的核心,将广安滨水区打造为城市生态景观建设的强劲引擎。

本土化的建筑批评学76-77

摘要:建筑理论、建筑历史、建筑批评三位一体,是建筑设计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三个因素是不可分割的。但是目前中国的建筑批评学发展是处于弱势的地位,并且影响到了建筑的发展。本文通过对本土建筑批评体系的研究,指出其中不足,进而总结出建立本土化建筑批评的方法。

城市制度与区域形态关系研究——以纽约和香港为例78-82

摘要:本文对城市规则如何影响区域物理形态进行了研究。将城市置于社会经济学的背景中,探讨制度变革与形态发展的关系。通过对比、分析两个来自不同地域的城市案例:纽约和香港,试图去探明,规则是通过怎样的一些具体方式去直接干预或间接影响城市的肌理变化与形态生成的。随之发现一个悖论:制度的出台并不一定会达到它预想的目的,相反,城市自发生长的形态有时也会促使原有制度的变革。进而指出这种相互作用实为一种循环的因果效应。最后,提出了政府从"管理者"向"调解者"的角色转变以及面向市场平衡公共与私人的利益是未来城市制度发展的趋势。

乡土和都会之间——浙江萧山农村乡土住宅的存与变83-85

摘要:当代农村的人居环境面临一种被动的"重写","乡土与都会之间"正是中国农村当代乡土建筑的一种基本状态,本研究选取了浙江萧山地区作为研究对象,立足实地田野调查测绘的137处住宅及数十份深度访谈实录,观察处在"都会与乡土之间"的萧山乡土住宅的特征,并从空间格局、装饰细节、居住功能及身份认同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探讨其演变中的"存"与"变"。

山地古村落保护与有机更新研究——以稽东镇冢斜村为例86-87

摘要:绍兴古村落有着厚重的历史古建筑,独特的水乡风光、浓郁的民俗风情、丰富的文化艺术,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是绍兴这座名城的重要文化基因。本研究基于此,通过对绍兴南部山地村落——冢斜村的文化和生态环境的调研,分析现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将保护与开发有机协调的对策,建立原住民安居乐业的场所,实现文脉的传承,带来经济与效益的未来。以期对其他山地古村落有机更新提供基础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