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文化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建筑与文化杂志 部级期刊

Architecture & Culture

  • 11-5058/Z 国内刊号
  • 1672-4909 国际刊号
  • 0.17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建筑与文化是世纪图书出版有限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4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建筑与文化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卷首语、关注、评论、阅城、基金项目、重点推荐、古城、装饰与文化、艺术新视线

建筑与文化 2015年第12期杂志 文档列表

再谈建筑评论9-9

摘要:经历数十年的发展,当代中国建筑评论逐渐形成了一种学术标准文体便于学术研究和与国外学术平台对接,但另一个方面,也造成了建筑评论形式的单调乏味,并形成了一种隐含的壁垒,屏蔽了学科外或体制外的声音。这也造成了公共和专业话语的断裂。专业内的建筑评论通过建筑专业语汇进行描述,而未接受建筑学专业教育的人无从跨过这个壁垒无阻地理解,

大乱炖 建筑评论栏目2015之回顾10-21

摘要:建筑评论栏目开栏一年多,承蒙《建筑与文化》杂志社的信任,给予了各方面的极大的支持。从抱着尝试的目的,一开始自己写稿到组稿,经历了一年多的时间,坚定了一些想法,改变了一些想法,也产生了一些新想法,原先比较模糊的目标渐渐地有了一个可以言说的轮廓。这里借杂志社的回顾栏目将这一年多来的工作、想法和对未来的希冀作个陈述,将对这个栏目的设想和原则呈献给同仁和读者,以便得到批评和指正。

圬工两要素22-23

摘要:建筑专业人士恐怕无人不知康对于砖的发问,然而对于砖想成为拱的原因却未必有几人可以说清楚。我们的世界和生活需要诗意,但当诗意成为一种流行符号时,诗意本身就退化为媚俗,如同梵高在绘画界一样,大多数人倾心的是他的故事所带来的自我感动,而非他的作品。本期邀请到许东明博士,他的论文就是对砖的研究,在经历了理性与自然精深合一的北欧建筑多年熏陶后,为我们娓娓道来他对砖的理解和思考。

九级浪——世茂深圳前海展示中心25-35

摘要:九级浪的由来——1850年俄国画家艾伊瓦佐夫斯基根据民间传说创作了油画作品《九级浪》,表现人们征服九级风浪的大无畏精神,表现了人与自然拼搏的顽强意志和壮观景象。画家表现光与色的笔触,完全融化在海浪中,画面宏伟壮丽,是一首充满高昂激情的大海抒情诗篇。2014年泉州艺术家蔡国强在黄浦江畔创作了烟火艺术作品《九级浪》,这是一部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人类生存危机的令人震撼的作品。

秦汉瓦当 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37-45

摘要:镇馆之宝天人合一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为"天人合一"瓦当,由"金乌神鸟""玉兔蟾蜍"和"益延寿"三枚瓦当组成,出土于西安市北郊汉长安城汉武帝延寿宫遗址,寓意"日月同辉、天人合一、多福长寿益延年"。该遗址所出三枚瓦当,当面直径22cm,为汉瓦中罕见巨制,边轮有纹,当面饰连珠纹,为汉武帝御用的祈福长寿的延寿宫建筑用瓦。

PTTEP-S1办公楼项目设计品鉴47-51

摘要:项目位置:甘烹碧府,泰国开始/完成时间:2011年/2014年业主:泰国国家石油勘探和生产公司PTT项目建筑师:surachai akekapobyotin,juthathip techachumreon建筑师团队:Pinyo Tanadirek室内设计师:OFFICE AT Co.,Ltd.建设费用:6千万泰铢(折合人民币1.07千万元)层数:2层建筑面积:2000m2材料:透明玻璃,铝百叶,

陶瓷文化之梦——南昌万达茂文化旅游商业综合体项目52-57

摘要:1.总体规划南昌有着悠久的历史文明。建城2200年来,一直都是府、州、省、道治所,历代冠盖云集、车马如流、楼台向往,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美誉。昌万达茂建在南昌市红谷滩新区九龙湖片区,位于规模达475万㎡的万达城项目的核心位置区域,是整个万达城项目的中心和亮点。用地呈长方形,北侧临环湖路,东侧临国体大道,地块南侧为万达室外主题公园。项目地块总用地面积约22.05万平方米,

城市更新背景下市场改造策略与方法探究——以巴塞罗那三个市场改造为例59-60

摘要:市场,作为城市中最贴近日常生活的公共建筑,在城市更新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巴塞罗那三个市场改造为例,从城市街区与市场建筑两个层面探讨市场改造的策略与方法,提出在城市街区层面用延续空间肌理、织补街巷空间和营造公共空间的策略;在建筑本体层面从市场自身的使用功能、建筑形态及内部空间等方面进行改造。

碎片化绿地的用地评估及生产性设计——以米兰为例61-62

摘要:米兰碎片化绿地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末城市飞速发展过程中侵蚀大片自然和乡村景观的遗留产物。本文主要关注在城市和环境危机背景下,如何对米兰城市中碎片化绿地进行生产性及生态改造。本文选取分布在米兰市区的78个碎片化绿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研,得到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并利用GIS进行统计分析,最后总结出5种类型不同特征的碎片化绿地,得出改善不同类型的碎片化绿地的方法,从偿还自然和耕地、减少食品运输、增加社区行为角度,使城市碎片化绿地形成一个完整的生产生态网络体系。

滨海山地居住区布局研究——以大连市琥珀湾住区(石槽渔夫码头A区项目)为例63-64

摘要: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山地丘陵分布较广,沿海有很多既依山又临海的滨海山地城市。临海的开阔视野也使滨海地区成为了地产开发商争夺的焦点,许多依山观海的地产项目应运而生。但是如何充分挖掘滨海山地的景观优势,在满足居住区功能要求的同时,因地制宜,设计出与场地更加契合的方案,成了每一位设计师与开发商所关心的问题。本文以大连市琥珀湾住区为例,对于滨海山地居住区的布局设计进行探讨和研究。

我国绿色住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65-67

摘要:绿色住区评价体系是衡量住区环境性能和指导开发建设的标尺,对衔接生态城市和绿色建筑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科学的城市规划是建设绿色住区的第一步,需要尽快完善和提升规划编制技术手段,建立绿色住区评估体系。我国现有的绿色住区评价体系——《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存在指标内容不完善、指标评分均一化、评价结果定性不定量等问题。本文在借鉴国外经验后,重建评价指标体系,定量化确定绿色住区等级。

基于绿色理念的城市与大学城互动空间研究69-70

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新型城镇化下大学城建设面临的挑战;其次阐述了大学绿色化方向发展的必要性,包括新型城镇化下绿色城市建设的要求、校园文化与城市生态文化的"对接"、建设绿色功能示范区促进城市绿色科技的创新;最后提出了绿色理念下的大学与城市互动空间研究,包括加强城市与大学城之间的资源共享、绿色校园文化空间对城市的推动、绿色交通体系构建、绿色校园空间带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等。

基于空间句法的皖西地区滨水古镇空间形态及影响因素分析——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毛坦厂镇为例71-73

摘要:毛坦厂镇是皖西地区唯一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古镇。本文以皖西地区部级历史文化名镇毛坦厂镇为例,运用空间句法对古镇的空间形态进行研究,通过空间深度值、空间整合度、空间可理解度等一系列分析来解读古镇的空间形态特点,同时指出古镇空间形态与其所滨临的水系之间并没有形成滨水古镇所常见的密切互动关系。本文对这一形态形成的历史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文章为皖西地区滨水古镇空间形态的进一步研究和保护提供参考。

地域文化在古镇空间形态保护中的传承与发展——以黄龙溪古镇为例74-76

摘要:以黄龙溪古镇为例,研究古镇地域文化的形成机制,找到其地域文化与古镇空间形态的内在联系,分析地域文化特点对于古镇空间形态的形成与发展影响,并提出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古镇空间形态塑造理论。古镇的保护与发展不光只是做到其空间形态的复原,更重要的是要传承其地域文化特色,将其作为文化精髓植根于古镇中,这样才能让古镇文化得到真正的延续。

综合交通枢纽火灾危险性分析77-79

摘要:本文从危险源辨识和火灾风险评估两个方面入手,针对综合交通枢纽的建筑功能分区,分析了综合交通枢纽不同空间的火灾风险。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的交通枢纽火灾事件进行梳理,系统分析了综合交通枢纽的火灾特点和危害。

顺义文化创意产业支撑体系空间优化研究80-81

摘要:文化创意产业在世界大城市中的发展和竞争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论文研究的重点在于揭示顺义文化创意产业空间现状特征及问题,采用产业经济理论分析文化产业空间布局不合理的深层原因,并以北京顺义为例,提出文创产业合理的空间布局原则和产业支撑体系空间优化方法,达到优化城市空间与提振文创产业双重目的。

北京地区屋顶绿化研究与思考82-83

摘要:本文介绍了北京市屋顶绿化近年来的发展状况,并分别对两类屋顶绿化,即简单式屋顶绿化和花园式屋顶绿化进行分析,总结归纳这两类屋顶绿化的设计特征与要点,旨在为其他屋顶花园的建造提供有益的参考。文章的最后探讨了屋顶花园的发展可能与趋势,提出了屋顶花园设计与营造的新思路、新方法。

17-18世纪“中国风”建筑的西方传播84-86

摘要:17、18世纪欧洲出现空前的"中国热"现象,瓷器、漆器、玻璃、室内、园林与建筑等诸多领域都有"中国风"的痕迹。"中国风"建筑出现得相对较晚,而且更多的是伴随中国园林的介绍而进入西方世界,所以形式上以塔和亭台楼阁为主。在"中国风"建筑向西方的传播过程中,商人和传教士的书面报告、中国的绘画和工艺品、研究性文献、建筑样册、建成的"中国风"建筑,成为重要的传播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