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文化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建筑与文化杂志 部级期刊

Architecture & Culture

  • 11-5058/Z 国内刊号
  • 1672-4909 国际刊号
  • 0.17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建筑与文化是世纪图书出版有限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4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建筑与文化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卷首语、关注、评论、阅城、基金项目、重点推荐、古城、装饰与文化、艺术新视线

建筑与文化 2014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为什么是绿色建筑?-

摘要:建筑师大抵是乐于造一所房子,技艺高超又匠心独具,如果还是“绿色建筑”则更显合时代节拍。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要求,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筑比重将从2012年的2%提高到2020年的50%。事实上,2013年“1号文件”《绿色建筑行动规划》出台,就已经明确了绿色建筑发展的量化要求及相应的激励政策,一次绿色变革自上而下展开,迅速而强硬。地方政府和开发商们积极响应,造绿色房子,享政策补贴、增租金收益,同时树立环境卫士的正面形象;建筑师们一边在论坛上热烈讨论某某建筑是“绿色”建筑还是“绿化”建筑,一边配合甲方设计一个又一个生态城市、绿色建筑,同时还要再接再厉考个LEED AP。

基于物理环境模拟的典型绿色建筑解析--以N.福斯特的三个作品为例-

摘要:本文利用物理环境模拟技术对N.福斯特的三个代表性绿色建筑作品的设计过程进行解析。模拟工具为理性剖析建筑设计逻辑提供定量化的评判依据,并尽可能地再现建筑形式的生成过程,从而为绿色建筑设计实践提供方法指导。

基于环境健康准则的绿色医院建筑空间设计研究-

摘要:现代医院建筑过度地依赖人工环境以达到室内舒适度要求,导致了大量的能源消耗和相应的碳排放。本文提出绿色医院建筑空间设计应以环境健康为基本准则,充分利用自然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系统,探索被动式调节的医院建筑空间设计策略,创造安全、健康、舒适的医疗环境,并对人类生存环境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

绿色办公氛围的营造-

摘要:当今社会,单一机械的办公空间已经无法适应当代社会高效的办公模式,营造绿色的办公氛围变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分析几个优秀的国内外办公空间案例,归纳总结出几种绿色办公空间氛围营造的方式,其中包括:自然光的引入、植物的运用、水景的配置等。

公共建筑共享空间生态化设计探析-

摘要:共享空间作为建筑室内外交界处的缓冲空间,具有先天的生态特性,但常常由于建筑师设计不当,其生态特性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反而出现室内环境舒适度差或空间能耗过高等问题。文章概述了共享空间的发展演变,通过对当前我国公共建筑共享空间设计现状中的常见问题进行反思,试图探索共享空间生态化设计的研究方向。

基于可持续理念的建筑形体生成--以东营儿童乐园建筑方案设计为例-

摘要:建筑的可持续包含环境可持续和地域文化可持续两方面的内容,建筑需要在延续地域文化的同时亲和自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本文以东营儿童乐园方案设计为例,阐述项目构思和设计阶段中环境因素对方案形体生成的影响、地域文化对建筑形体的控制以及两者最终有机融合的过程。

天津地区既有办公建筑冬季室内采暖舒适阈值研究-

摘要:本文针对提高办公环境舒适性与减少建筑能源消耗问题,选取了天津市区内7栋既有办公建筑进行冬季室内环境舒适度调研,通过仪器测量和人员主观问卷发放两种手段收集典型办公室室内环境参数和室内人员对办公环境的主观评价数据。室内舒适模型研究方面,以操作温度top为研究变量,建立主观热感觉(mTSV)适应性模型,与平均预测投票模型(mPMV)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室内空气设计温度变化时对单位空调面积冬季建筑采暖期能耗E的影响规律。研究还发现mTSV适应性模型90%满意率的冬季建筑能耗,比现有同满意率水平的设计标准冬季建筑能耗节能5%,具有节能潜力,因此该研究为地方室内环境设计标准的修订提供了依据。

基于生态旅游适宜性评价的空间规划策略研究--以海南省保亭县为例-

摘要:发展生态旅游的根本目的是在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同时保护好旅游资源,实现土地的优化利用,对旅游区进行空间发展规划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本研究以海南省保亭县为研究对象,根据旅游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并重的评价原则,以旅游资源系统、旅游生态系统和旅游支持系统三个系统构建区域生态旅游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体系中评价因子的权重,运用ArcGIS平台,对旅游资源、生态要素、社会经济等要素进行缓冲、空间插值等一系列分析,最后将单因子评价结果叠加得出生态旅游适宜性分布图,将研究区域分为生态旅游最适宜区、适宜区、中等适宜区和不适宜区,并从区域可持续发展角度提出了进行空间规划的开发建议。

入住后评价与建成环境能耗预测-

摘要:在全球城市化迅速推进的过程中,与建筑的运行和使用相关的能耗增长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了解和分析城市建筑能耗的特征和影响因素,预测其在未来的城镇化过程中的趋势,是城市发展的决策者和城市规划从业者需要掌握的重要信息。本文从介绍建成环境入住后评价的发展历程入手,分析了入住后评价研究的最新发展趋势,并指出将入住后评价方法应用于城市建筑能耗的模拟和预测可使预测结果获得微观实证数据支撑,并有效降低模拟预测模型的不确定性,使预测结果更科学。

宜居环境整体建筑学构架研究(二)--城市形态的构成及其相关-

西部乡土践行:王军教授访谈手记-

摘要:1951年10月21日出生,陕西省西安市人,中共党员。1977年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专业。现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环境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学科带头人之一。

生态安全导向下青藏高原聚落重构与营建研究-

摘要:生态安全导向下的青藏高原聚落重构与绿色社区营建研究,在当今有其突出的现实意义和科学意义。青藏高原的聚落发展有其特殊性,它的生态复合系统、资源承载力、文化教育以及环境特征决定了必须走新型绿色社区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研究针对青藏高原人与资源环境相互关系、聚落的生态系统、聚落转型与重构、传统聚落营建智慧等,进行多学科的深层次研究,对于探索严峻生境条件下的高原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理论具有突出的科学意义。该研究以高原村镇生态规划的科学方法、民族文化传承、地域民居创新等的研究成果,探索构建青藏高原聚落营建理论框架,试图填补村镇规划理论中青藏高原区域的空白。

游牧与农耕的交汇--青海庄廓民居-

摘要:基于青海东部地区自然环境及多元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从先民居住形态特征、游牧与农耕的交融碰撞、多元民族文化的融合等方面,系统分析了庄廓民居的产生与演变轨迹。指出庄廓民居是西北游牧文化与东部农耕文化的结合,其中自然环境是民居最初原型产生的主导因素,多元民族文化是驱动民居原型演变发展的主要原因。

青南班玛县藏族碉楼民居探析-以灯塔乡可培村为例-

摘要:随着“班玛藏族碉楼营造技艺”于2011年申报国家文化遗产成功,青南班玛碉楼这一独特的高原民居形式逐渐为人们所熟知。班玛县碉楼民居在建筑空间、文化内涵、历史意义、生态意义上都有鲜明特色。由于青南地区地广人稀,人文地理环境封闭,交通不便,不通汉语,因此当今中国民居研究的领域内,至今尚无针对班玛碉楼民居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

现代企业创业基地规划设计探索--以山西省中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规划设计为例-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成熟,新一轮国际国内产业转移趋势的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扩大,山西省的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太原市也逐步从“能源重化工基地的中心城市”和“以冶金、机械、煤炭、化工为主导的工业城市”向“高科技,大流通、多功能、开放型的现代化工业城市”转变。太原市的产业发展定位发生了重大改变,建设企业创业基地成为太原市政府“十二五”的工作目标之一。山西(姚村)部级中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是山西省目前唯一一个部级的中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该项目选址在晋源区姚村镇,建设用地面积约3300亩。

渔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探索--以洪泽湖为例-

摘要:渔文化是指在渔业生产、渔民生活中形成的具有传承性的物质和精神成果,渔文化生态保护区是对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渔文化生态进行整体保护、活态传承的特定区域,洪泽湖区是渔文化生态的典型区域,在文化生态资源分析基础上,指出多元、融合是洪泽湖渔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独特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是洪泽湖渔文化的形成基础,洪泽湖变迁是洪泽湖渔文化形成流变的基本主题。通过价值评估,选择数量、等级、密度、存续状况等因子进行空间量化分析,确定“一区、两轴、三节点”的保护格局,提出相应的保护方式和传承措施,合理利用,保护文化生态环境和文化空间。

晋城市城市色彩定位研究-

摘要:对晋城市历史人文和自然地理因素分析基础上,汇总市民抽样问卷和实地调研数据,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城市性质,提出晋城市的城市色彩定位。

校园植物景观改造研究--以鄂尔多斯伊旗高中植物景观改造为例-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校园的植物景观设计更加人性化和生态化。本文以鄂尔多斯伊旗高级中学植物景观改造为例,以适地适树、人本主义和体现校园文化、提高观赏植物群落观赏性、注意季相变化、与建筑景观相协调为原则,充分利用校园现状植物的基础上,分区对校园提出改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