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文化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建筑与文化杂志 部级期刊

Architecture & Culture

  • 11-5058/Z 国内刊号
  • 1672-4909 国际刊号
  • 0.17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建筑与文化是世纪图书出版有限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4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建筑与文化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卷首语、关注、评论、阅城、基金项目、重点推荐、古城、装饰与文化、艺术新视线

建筑与文化 2014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建筑与文化关系有感-

摘要:把建筑与文化联系起来在营造学社时代就开始了,朱启钤强调中国建筑是人类文化成果中的一部分。但将建筑整个概念归入文化则是始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既是对文化革命的反动也是吸纳当代文化人类学思想与理论的成果。文化产业的兴起把各种文化都带入了资本流通的领域,但文化的深层意义又不是用资本的价值可以表征的。

2014·中国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建设论坛-

摘要: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是拉动内需发展经济的重要载体。当前新型城镇化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最大热点。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201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三次重要会议为新型城镇化指明了方向。即将颁布的"中央城镇化中长期发展规划"将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纲领。在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国家行政学院经济研究中心和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城镇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2014中国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建设论坛"。通过主旨演讲,专家对话,深度剖析了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以人为本、城乡统筹、产城融合、生态文明、金融创新、文化传承、实践路径等热点问题。本期"关注"栏目刊登这次论坛的精彩观点和见解,以期提供启发,吸引各界为新型城化发展献计献策。

文化是照耀城市发展的光芒-

摘要:影响和决定一个城市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文化是基础,是关键。千百年来源远流长的长沙文化在湘水滋养中沐风栉雨,生生不息,弦歌不绝。长沙这座千年古城,在新时代文化光芒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更加焕发出蓬勃的活力。

宜居环境整体建筑学构架研究(一)--城市形态与建筑形态-

西安土遗址保护环境创造实践与研究进展-

摘要:西安土遗址博物馆保护方式主要有开敞式博物馆和封闭式博物馆两种形式。本文基于西安土遗址保护环境创造实践,重点对半坡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及汉阳陵博物馆保护环境进行分析,讨论开敞式博物馆和封闭式博物馆所创作的保护环境,并对土遗址博物馆的保护实践提出建议。

汉阳陵地下遗址博物馆室内空气环境解析-

摘要:汉阳陵是西汉景帝刘启与王皇后同茔异穴合葬的陵寝,其遗址博物馆是我国首次采用多种国际先进配套设施结合最新保护理念,实现全封闭地下保护,占地面积最大的遗址博物馆,被誉为“国际古迹遗址保护的典范”。经监测解析其室内空气环境呈现如下特点:1.温度环境稳定,保持在16.2±3.9℃;2.空气湿度相对稳定,但存在一定波动,为83.8±13.9%;3.空气中颗粒物PM浓度呈现较低水平,为10.0~39.5μg/m3,且主要为细颗粒物PM2.5和PM1。上述结果表明汉阳陵地下遗址博物馆温度环境稳定、空气洁净,对文物的保存保护有利。

强降雨天气下的莫高窟洞窟环境调控方案初步研究-

摘要:近年来,敦煌市夏季出现强降雨天气,这种偶发极端天气造成高湿空气通过窟门扩散进入洞窟,增加窟内相对湿度,加速壁画各种病害,对莫高窟文物构成极大威胁。本文基于对莫高窟现场调研和分析,设计了一套莫高窟洞窟环境调控设备系统,通过输送一定物理状态的空气使洞窟内形成正压,防止湿气侵入,维持洞窟内热湿平衡,对莫高窟文物起到应急保护效果。

体验、形式分析与传统建筑理论教育-

摘要:通过对建筑理论和传统建筑理论内涵的比较分析,揭示了体验问题在建筑理论思维中具有奠基作用。在建筑学领域,体验与形式分析具有内在的关联性,由此展开的传统建筑理论教育,将会产生很大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远望山麓在水一方--山东新北洋科技园区规划与建筑创作-

中关村东区南部改造建设项目概念设计-

自然中的建筑,建筑化的自然--景观建筑《荷韵》设计-

摘要:本届花博会是在江南水乡--太湖湖畔举行。“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古代有无数的名人骚客曾咏叹过江南,但是再多的辞藻在其风景面前都黯然失色。提到江南水乡,你会联想到什么?是烟雨蒙蒙的街巷?是光影斑驳的院落?还是小桥流水幽雅闲致的庭院……骄阳似火的夏日中光斑闪烁的湖面、蛙声阵阵的荷塘无疑是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江南印象”,那“接天莲叶无穷碧”的荷叶是另一种对于水乡意境的诗性表达。

“好的设计是留存”--南京金陵美术馆建筑设计-

摘要:这是一幢由老工厂改造而成的建筑,第一次见到它是在一个晴朗的下午,凹凸错落的几何体与金属感交混的外立面在灼灼的阳光下极具视觉冲击,我似乎能够感觉到自己的那份亢奋,我知道,接下来的拍摄,不再只是任务……

城市街道尺度之辨-

摘要:街道功能呈现多样化,中西方在塑造街道尺度时存在差异性。因此,本文提出针对街道尺度的辨析。分别从街道功能、路网框架、美学景观和人文社交4个视角展开并讨论大尺度与小尺度街道之利弊。最后指出:街道尺度必须充分考虑优先通行的交通方式,同时不能忽视街道的公共空间角色,并应以融合日常生活的多样性和各种各样的使用者为街道宽度设计原则。

里坊制度发展演变特点新论-

摘要:里坊制度承自西周时期的闾里制,最初指乡村居民的聚居单位,后移入城市,成为城市和区域规划的基本单位与居住管理制度的复合体。里坊制度有建筑学和社会学两个层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建筑学的层面可能在宋代前后的某些城市中部分地消失,而社会学层面则一直延续到明清乃至民国年间。本文通过对里坊制度发展演变过程的重新解读,发掘里坊制度的沿革特点及其发展演变的深层根源。

山地传统民居特色文化资源与空间协同共生模式研究-

摘要:在城乡统筹的背景下,随着西南地区山地传统民居保护与集约化建设的推进,探讨山地传统民居特色文化资源与空间关系的必要性逐渐凸显,文章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着协同共生的关系。文章围绕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两种特色文化资源展开讨论,以生物学的协同共生关系为切入点,通过案例调研、理论总结,对协同共生模式进行研究,以期为西南地区山地传统民居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中国乡土建筑营造体系研究范畴初探-

摘要:地域性的营造体系是技术史领域乡土建筑研究的核心问题,建筑结构、材料、技术工艺的地域性差异造成了不同地域乡土建筑的差异。本文是针对乡土建筑营造体系的概念和研究对象展开讨论,旨在探讨乡土建筑理论建构的基础问题。

江南传统聚落空间类型推演-

摘要:江南传统聚落空间形态具有自然和生活的双重属性,本文以场所和类型学理论为背景,通过对其空间层次的探讨研究,对其空间类型进行抽象,并总结其空间意象,试图作为传统聚落空间保护和延续的真实性基础。

文化趋同背景下建筑民族性的现代转型-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与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同时,文化同质化与多样性之间始终保持着某种张力。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保持民族文化的自明性,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1920年以来建筑创作当中所呈现的民族性梳理为三个发展阶段,总体表现为建筑民族性逐步走出形式的表象困扰,转向建筑本体层面的回归,转向深层次建筑文化内涵的追求,以及向现代性逐步深化的过程。摆脱了或现代或传统的一元选择而走向全球化语境当中的多元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