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文化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建筑与文化杂志 部级期刊

Architecture & Culture

  • 11-5058/Z 国内刊号
  • 1672-4909 国际刊号
  • 0.17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建筑与文化是世纪图书出版有限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4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建筑与文化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卷首语、关注、评论、阅城、基金项目、重点推荐、古城、装饰与文化、艺术新视线

建筑与文化 2013年第09期杂志 文档列表

建筑与文化杂志巷首语
美丽中国,我的城市,我的家——写在2013第五届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7-7

摘要:2013第五届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一路铿锵,在9月的秋阳下,震撼绽放:本期《建筑与文化》杂志,将这一路的精彩定格成了文字与图片,永久地收藏在80页精美的页面里。

建筑与文化杂志关往
2013第五届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8-12

摘要:一场空前华美的盛会。跨越时间与空间,它将我们引领至亦真亦幻的绝美建筑艺术之境。大师们举重若轻尽显智慧,青年们锋芒乍现尽展才华。这场建筑艺术的嘉年华,诠释的不仅是人与建筑的和谐之美,更是一个关于城市与家园的“中国梦”。

2013第五届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竞赛公告13-13

建筑与文化杂志封面解读
《一瞬间》(绣墩)一瞬间,便觉震撼14-15

摘要:9月,第五届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开幕在即,来自国际建筑大师、鸟巢的外方设计师赫尔佐格与德梅隆的设计作品《一瞬间》(绣墩)一经揭晓,便在“一瞬间”震撼了我们的视野、也在“一瞬间”击中了我们内心深处影影绰绰、未曾明了的某个角落。

建筑与文化杂志中外大师作品
城市框架16-19

摘要:这个装置提升了基础设计在城市公共空间和城市化中的重要性。这个结构既是城市性的也像住宅一样私密,围合但是开放,完整地形式却具有无限感。它同时唤起对住宅和城市的想象。结构的层叠和不同尺度的内部空间是经过者产生视幻效果。参观者必须微微弯下腰进入这个装置。这个装置的框架像建筑的脚手架或剧场的背景。内部空间的形状和尺寸给人们提供了进行不同活动的机会,对成年人和小孩创造了不一样的空间体验,其中秋千一样的座椅可供人休憩:特别设计的灯具分布在有顶的小空间中:几个悬挂的花园在装置中引入绿色。通过编织各种元素,这个框架创造了一个丰富的环境供人交流、放松和玩耍。

一瞬间(绣墩)20-23

摘要:赫尔佐格和德梅隆建筑事务所于1978年成立于瑞士巴塞尔,总部亦设于此。它的创办人和资深合作人是雅克·赫尔佐格(JacquesHerzog)和皮埃尔·德·梅隆(PierredeMeuron)最为著名的作品有将巨大的伦敦河岸发电站(BanksidePowerStation)改造为豢特现代美术馆(TateModern),以及设计了中国国家体育场一鸟巢。

飞来峰24-27

摘要:北宋诗人王安石有“登飞来峰”诗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峰。”作品由三个四边形构成双曲面向心围合的亭子结构,三个基点既是整体的支撑又是三个主体结构的结合点,三个尖锐峰顶在12米高处一齐指向天空,大器浑然天成:三个尾翼翘起伸向远方,彰显出一种飞扬的动势,表现出高远律动而张扬不羁的风格。

从一站到另一站28-29

摘要:方案的构想来自我们在杭州附近乡村的调研经验。在低缓的山脉和丘陵之间,几乎每绕过一个小山湾,就能看见一个密集的聚落。以城镇的标准看,这每个聚落以其紧密的空间结构,非单体的连续性,由密集的场所切分的微差所形成的整体,清晰的自然建造体系和景观系统,都构成了一种和现代城市观不同的微型城市结构。而大量人口的聚集,使得村落间的距离,常常只是一、二站公交车站的距离。这种城市结构所呈现的自然事物与城市人造物密集交替的特征,其与自然之间所保持的合适且有趣的关系,使我们从中看到了另一种中国城市的未来。

七彩云树30-33

摘要:古时中国人认为天上彩色的云气为吉祥的征兆。鸟巢举办的奥运火炬以祥云的概念表达了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意念。本方案以中国传统木建筑结构框架,幻化为七彩的祥云,组成了一片供人们栖息的树荫。这朵飘在鸟巢广场上空的云树,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愿望.也是对今天城市与自然关系的再思考。云树由4000片印上七种彩色网点的透明薄片汇聚而成。由红、橙、黄暖色系,与蓝、绿、紫冷色系,问以银白色系交汇构成通过光与色的柔美配合,实现交叠的色彩效果。通过空间变幻,混合出自然渐变的“彩云”绚丽的色彩梦幻。

变焦亭34-37

摘要:作品以光影互动为表现形式。由两个起重机在18米高空吊起的4架高流明投影仪,以及一个高3米的观测台组成。在鸟巢一侧近1500平米的场地中,划分四个投影互动区。当人们走进区域中时,他们的影像立即在身边的地面上被反射出来。变焦亭在在人们的进出穿梭间展现中迷幻的光影,而通过灯光移动及投影的放大效果,还可以专注于人手、脸部等特定细节,进行动画特写和放大,并投射到地面上,产生震憾事的视觉效果。变焦亭是一个生动表达现实世界光影装置,是一台巨大的“城市显微镜”,更是一种自我呈现的实验平台。设计师想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公众彼此以及他们与城市之间的对话与连接。

万花筒38-41

摘要:万花筒正如其英语名称KALElDOSCOPEj集合了希腊语的KALOS(美丽)、EIDOS(形状)和SCOPE(观看)三个词汇,万花筒就是美丽的集合。当代中国也犹如一只色彩斑斓的万花筒,三十年以来我们身处其中,左右翻滚,上下沉浮,变化让我们目不暇接,这就是我们美丽的中国梦吗?

乡语42-45

摘要:新建筑“乡语”的出现,正是“现代”“后现代”各种先锋思潮盲然袭来之际,怪异的扭曲的不可理喻的神经性建筑充斥在各城市的中心。我停下自己的脚步,向左右向前后看了。我想起了清金农“婆留乡语听来熟,恍在春风衣锦城”一首诗,用这种概念的建筑空间来表达我对家的一种深沉的爱恋,对自然的深深的敬畏。这不该是我要传达的婆姥亲朋的乡音?这件作品如家乡起伏永恒的山丘,稳稳的如一块巨大的绿色的璞玉。他的摺皴正在叙说着历史沧桑。这件作品也如父辈伏地的手掌,鼓着的青筋是力量的乐奏,仿佛在抓取大地的一抱乡土,带上一阵沁人肺腑的泥土清香。这件作品又是一张硕大的莲叶,孩提时光着腚跳进荷塘抓鱼的喜悦,再现了童年甜甜的一幕。

建筑与文化杂志荻奖作品
线立方46-49

摘要:作品以变幻的线条组合成为多个立方体,配以持续闪烁渐变的光影,不仅透露出夜色中的神秘美感,更以规律的几何变形及灯光装饰勾勒出现代城市的线条和魅影。立方体——由6个正方形面组成的三维正多面立体物,作为最具标志性、最基本的几何体,历史上,它一直是艺术、设计和科学之基。这次双年展,我们的方案试图挑战立方体的传统概念——它作为一个立体物,作为一个可以失去明显界限的空间和它在地面挺立的基本方式。我们试图通过一个抽象几何立方体的设计,创造出一种具有视觉冲击和丰富空间层次的审美体验。该方案旨在创造一种直接利用线条固有空间特性营造的三维的空间体验。通过半重复的扭面的使用,它在复杂的场域和几何图案中穿梭变换。最终,我们想要它超越线条,达到一种完全吞没的、三维画作式的体验。

细雨50-53

摘要:提供庇护场所是建筑的出发点,它在恶劣天气中给予我们以保护。通常情况下,我们屋顶都是成角的或者扁平的,厚重而不透光。在某种特殊情况下,我们可以经验到一种更转瞬即逝的情况,透明的、光亮的结构,让我们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变得不同凡响。“细雨”是一个华盖状的锥形金属网,悬浮在钢杆之上,将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城市公共空间激活。这个系统灵活而富有艺术性,可以在任何地方由9到25个加载模块组装而成。

竖琴湾54-57

摘要:结构的装配 结构的装配顺序被设计得使复杂的制造和建造最小化。结构构件将会是标准的中空型材钢管,钢管会被制作成模数化的部件以有利于运输到场地。在场地上,钢管的部件将会被焊接并抬升到位。这些结构性的钢管将会连接到牢固在地面上的混凝土基座上(没有下层的地面基础)。主要的钢管将跟一系列的次级钢管支杆连接在一起。整个结构的顺序来源于我们之前的“Exhale”项目。焊接的连接方式(而非螺栓连接)是一种快速建造的理想方式,最小化了复杂的细部。

建筑与文化杂志优秀作品奖
八月风景中的咖啡馆——“水立方”与“鸟巢”映照下的盛夏小憩58-61

摘要:在外观特征上:构想中的设计身处“水立方”和“鸟巢”之间,两者建筑体量恢弘,充满视觉震撼,向世界传递着首都形象和大国威仪。在这个建筑环境中的空间艺术品,外观特征上应简洁、阳刚、现代,不会因体量的巧稚而在气质上逊色。在空间结构上:构想中的设计应体现新颖独特、充满现代感空间结构,以“五环”中的圆形为概念,寻求与“水立方”之方、“鸟巢”之椭圆相呼应,在有限的空间里,以一道“不动的墙”和若干道“可移动的墙”建构出丰富可变的空间效应。

文化之云62-63

摘要:ARTAIRSPACE通过创造一个标志性的不断过滤空气的公共环境来缓解北京的空气污染问题。北京大部分空气污染是由微观粒子组成,这也被人们称为PM2.5。它可以吸附在肺部深处,并导致许多种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脏疾病。ARTAIRSPACE是一个创造清洁空气环境的展馆。他通过测量肺部来产生满足呼吸需求的清洁空气。室外空气通过大的纤维覆盖入口进入展馆,在这过程中大的可吸入颗粒物将被分离。然后,空气通过静电空气净化器,其中的小颗粒物被离子化,并被带电板吸附。最后洁净的空气将进入展馆。整个过程是由屋顶表面吸收的太阳能驱动的。黑暗的膜收集太阳能,并加热屋顶表面下方的空气。

模糊景观64-65

摘要:“模糊景观”设计的理念是基于经典的、传统的,可以在中国传统园林找到的中国建筑文化元素。中国的园林都是关于建筑与自然的融合。这个项目的关键要素是在中国园林和古典木制凳子中的木制屏风,灯笼,传统的屋顶和开口。此展馆通过一个简单的模块化的系统将这些元素具体体现并综合。本设计的目的是将内部和外部混合,产生实体和空隙,不透明度和透明度之间的转换,近而将都市与自然融合产生一个从城市肌理到更流畅的自然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