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文化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建筑与文化杂志 部级期刊

Architecture & Culture

  • 11-5058/Z 国内刊号
  • 1672-4909 国际刊号
  • 0.17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建筑与文化是世纪图书出版有限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4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建筑与文化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卷首语、关注、评论、阅城、基金项目、重点推荐、古城、装饰与文化、艺术新视线

建筑与文化 2007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建筑与文化杂志题辞
潘云鹤院士为“大学110年”专题题辞8-8

摘要:潘云鹤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原浙江大学校长

建筑与文化杂志卷首语
回望校园9-9

摘要:大学百年.曾掀起反思与讨论大学精神的高潮。今年又是校庆大年.只是十年过后,大学110年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而今已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大学11O年之际,我们再次注视中国的大学校园,看到那些房子、想到那些事、忆起那些人,回望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今天.我们又有什么新的思考呢?

建筑与文化杂志关注
大学110年:老房子:大学精神的见证人与守护者10-13

摘要:在“大楼”与“大师”之争中.毫无疑问.我站在清华校长梅贻琦一边.“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就职演说》.1931年12月4日《校刊》)可这么说.并不等于完全漠视作为物质形态的“大楼”——实际上.矗立于校园里的各式建筑.无论高低雅俗.均镌刻着这所大学所曾经历过的风雨历程.是导引我们进入历史的最佳地图。

浙大校门的变迁14-15

摘要:1897年.杭州知府林启利用杭州蒲场巷内普慈寺屋开办学堂.这就是浙江大学的前身求是书院。书院虽为一所效法西方学制创办的新式高等学校,却利用中国寺院的旧所.足见当时办学条件的艰难。当时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校门.寺院四周矮矮的围墙担当起校门防御性的基本功能。在这样的个校园里浙大的“求是”文化开始孕育。

书院与洋学堂:谁是大学源头?:书院与洋学堂之辨——以求是书院为例探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源流16-19

摘要:中国传统的书院存续了千年之久,作为一种私人教育机构.习常的观点倾向于认为书院初始形态产生于唐代.到宋代渐趋成熟.明清逐渐向官学化发展.到清末仿照洋学堂改为学堂。现在也还有以书院为名的,但一般来说与我们在此讨论的书院无关。古代书院最基本的特征是聚徒讲学.基本规制有藏书教学、祭祀“三大事业”.并有相对固定的诸如学田,学规等一系列制度。书院在制度上比以前的私学更完备,虽然有些时候书院与官学的边界不是那么清晰.

晚清1897——求是书院20-21

摘要:杭州求是书院的创办至今已有一百十个年头。之所以后人还在说道.其因缘是我国近代维新运动的产物和书院的旧址还在(普济寺的大雄宝殿)。

之江楼影22-25

摘要:梅贻琦大师大楼之说近年来屡为热题,垢大楼愈丽病大师愈希者多之.以为大楼不必为高校之备.大师为要,谓山无须高.有仙则名.寺无须隆.有师则盛。然逮浙江大学百十年之典.同学少年之忆莫不楼人并追,想当年同窗话语.思同桌时分.黑板粉笔,师道谆谆.千万头绪却皆得从楼说起。楼固不必伟要在寄情托事.

从燕大到北大26-27

摘要:1919年.司徒雷登(LeightonStuart)出任燕京大学校长.当时的燕大尚厕身于城东南的盔甲厂,校舍简陋败落。司徒雷登在友人建议下用六万银元从陕西督军陈树藩手中买下了“淑春园”旧址.用于发展学校。燕大副校长路思(Herry Luce)与司徒雷登请来了清华校园的设计者墨菲(Herry K.Murphy)担纲燕大的校园规划。

国立始定:飘摇中长成:大学双重身份28-29

摘要:大学区制,大学院,高等教育委员会。大学院组织法草案……1927年的6月6日蔡元培在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常务委员任上.推行的大学院与大学区制,仿佛让人看到了“行政学术化”、“教育独立”的曙光。

风雨华家池30-31

摘要:华家池素有小西湖之称.传说以前有一个华姓太师.在当朝时用跑马圈地的方式在庆春门外圈了一大片地.告老回乡后看到这儿风景秀丽.土地肥沃.就撕毁了与佃户的合约.把无家可归的佃户赶走.不肯走的就被害死。华太师在这儿盖了一坐金碧辉煌的太师府.造好之时正好是他六十岁的生日。这天.太师府里张灯结彩.热闹极了。这时突然有一条巨龙在太师府的后院穿地而出,

大楼之谓:清华大学校园空间及建筑演变32-34

摘要:清华园的历史,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的历史。很难再找出其他一处地方.能像这个校园一样汇集百年来中国各个阶段、风格如此丰富.涉及建筑大师数量如此之多的建筑杰作。

武汉大学的早期规划与建筑35-35

摘要:这是1928年秋的天.两位自带干粮骑着毛驴的学者在踏遍武昌城郊外的山山水水后.终于将目光锁定在与东湖毗邻的落驾山麓。落驾山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其时虽有些坟头遍布其间,但两位学者却独具慧眼相中这块“风水宝地”.并由此在近代中国大学校园建设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不朽名篇。

西迁:流亡如何成为一流:现代思想史和批评史上的浙江大学36-39

摘要:在现代中国高等教育史以及现代思想史、学术史和批评史上,浙江大学的地位与贡献基本上被限定在自然科学领域.所谓“东方剑桥”,显然也是就40年代浙江大学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的成就贡献而发论。其实,与北京大学在现代史各个相关领域所承担并扮演的角色相比.浙江大学有一个显著的贡献长期被有意或者无意地忽略甚至压制,

战场外的湄江吟社40-40

摘要:抗战中.经过连续不断的迁徙流离,浙江大学终于在遵义.湄潭获得了一段较长时间的安定岁月。那时候虽然生活极其艰苦.但学生能安心学业.教师能专注教学科研.加上竺校长倡导民主办学.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心情都比较畅快。这段时期是学校的教学科研成效卓著.学校迅速崛起的时期.也是教授们思想活跃、身心相对自由创造力喷发的时期。

硝烟里的歌声41-41

摘要:校歌是所学校精神的有声部分.是学校精神的韵律。从1897年诞生近代以来中国第一首校歌开始.校歌就成为校园文化一个独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往往与人才培育,学校使命、时代主题民族大义等紧密结合.在注释,延续一所学校的生命和精神的同时.丰富和升华了具有独特近代史经历的中国校园文化品质。

院系调整:大学分家:从大学路到玉泉校区42-44

摘要:已至耄耋之年的夏志斌老人住在求是村里,旁边就是维系着他几十年感情的浙江大学玉泉校区.他是第一批踏入这片土地的浙大学子之一,这里有他青葱的足迹,也有他珍贵的回忆。

杭大记忆45-45

摘要:浙江大学110周年校庆快到了.我的思绪经常闪回到刚进母校时的情景。

求是村风雨五十年46-47

摘要:2000年底.浙江大学家属宿舍求是村老村3幢开始拆除.由此拉开求是村拆旧建新的序幕。2005年4月.随着老村1幢、2幢和6幢、7幢的拆除.求是村五六十年代建造的老房子至此已全部拆除。在它的废墟上,幢幢新楼如雨后春笋般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