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文化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建筑与文化杂志 部级期刊

Architecture & Culture

  • 11-5058/Z 国内刊号
  • 1672-4909 国际刊号
  • 0.17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建筑与文化是世纪图书出版有限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4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建筑与文化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卷首语、关注、评论、阅城、基金项目、重点推荐、古城、装饰与文化、艺术新视线

建筑与文化 2006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建筑与文化杂志卷首语
卷首语7-7

摘要:建筑遗产,也被称为古建筑或传统建筑,由于在它们身上承载了太多太久的我国各民族历史和优秀文化,因此,如何做好它们的保护和利用,一直是各界人士和媒体共同关注的话题。

建筑与文化杂志特稿
农村新民居与文化8-11

摘要:随着农民的生活日渐丰富,各地农村建造新民居的积极性高涨起来,是喜煞人的好形势。

建筑与文化杂志独家策划
建筑遗产——历史最后的馈赠——保护文化遗产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写在《建筑遗产——历史最后的馈赠》发刊之际12-14

摘要:说起遗产保护,尤其是建筑遗产保护,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热议不断。这固然有国人文明意识逐年提高的因素,但更多的却是我国在向世界开放的同时,一种全新的、强调世界文化遗产的观念得到了提升和更新。中国开始从世界的角度重新认识自己的文化,对遗产保护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激情。

浅析城市化进程中的建筑遗产保护15-22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各类建设活动高潮迭起,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飞速推进。1978年至2004年,我国城镇化水平由17.9%提高到41.8%,年均增长速度是改革开放前30年城镇化年均增长速度的3倍多。

从技术的层面看建筑遗产保护23-25

摘要:建筑遗产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灵魂,也是文明传承的见证。但建筑如同生命一样都是有寿命的,不论是应用大量高科技的新建建筑,抑或是历史悠久的传统建筑,老化、衰亡是必然的自然规律,要让建筑持续地屹立下去,定期的检查和保养治疗是必不可少的程序。

建筑文化保护运动中的术语变迁及其价值取向26-28

摘要:当前的建筑文化保护运动中,关于保护的对象,有着多种词汇在被使用,如“古建筑”、“文物建筑”、“建筑遗产”、“历史建筑”、“传统建筑”等等,术语纷繁,有时令人莫衷一是。对这些词汇的准确理解和使用,对建筑文化保护运动的顺利有效开展有积极意义。事实上,对各个术语的选择和使用,是经历了变迁的,并体现了某些不同价值取向。而对这种术语的历史变迁及其价值取向的认识,也是理解中国建筑文化保护运动发展状况的非常有效的一条途径。

链接:专家学者谈建筑遗产保护29-31

摘要:遗产保护要依靠立法和法律的威慑力 面对冲突 经济利益应做必要让步;熟悉国际国内法规条例 做遗产保护的有识之士;提高保护意识 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古城要根据不同对象采用不同方法;保护要体现原真性和完整性。

建筑与文化杂志实践与探索
苏州市级文物保护工程明清安徽会馆移建修复小记32-35

摘要:安徽会馆,又名东廓堂(敦化堂),位于苏州历史上的重要黄金水道上塘河北岸,西临来凤桥,东近下津桥。该建筑为明末清初典型的会馆造式,是城中南显子巷“安徽会馆”的分馆。其主要承担祠堂(安徽同乡举行丧俗的地方)的功能。

传统之河流向未来——中国人家玉鉴园设计简述36-39

摘要:中国文化的连续性如何体现在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中,这是众多文化界人士和建筑界人士正在关注和探讨的问题,我们在南京“中国人家”居住区的东园(后定名为玉鉴园)小区的规划设计中作了尝试,先将体会归纳如下,就教于同行。

建筑与文化杂志论文选刊
城市更新中的大遗址保护浅析40-43

摘要:本文分析了大遗址在城市更新不同阶段所面临的不同情况,针对我国当前城市发展状况,通过两种类型城市更新的比较,探讨了相应的大遗址保护与利用对策。

老吾老以及城之老——适应性市政基础建设是延续历史街区生命力的关键44-46

摘要:历史街区如同老人,应该受到尊重,体让和搀扶。本文确立了以特殊的现代市政设施适应历史街区传统空间的原则,指出了历史街区适应性市政敲诈改善的一般策略和主要方向,并结合案例提出了规划设计的一些具体方法,以实现遗产保护与生活改善的双赢,延续历史街区生命力。

传统民居与城市地域文化47-50

摘要:本文认为传统民居呈现鲜明的地域文化个性,是城市中的丰厚建筑文化遗产,在城市呈现特色危机的今天,妥善保护民居遗产可以增强城市的地域特色,传统民居也是设计师创作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建筑的宝贵源泉。最后作者指出未来民居依然是体现城市地域特色的重要因素。

遗址在城市建设中51-56

摘要:本文旨在论述城市建设中遗址保护的原则与展示的方式。通过案例的研究与方案的设计,探讨遗址保护与展示如何以积极、有效的方式,彰显其历史信息与文化气息,与现代化城市建设相益得彰,协调发展。

红色旅游视角下的城市建筑遗产保护——以南昌“八一”起义指挥部旧址保护规划为例57-61

摘要:本文从南昌市民对“八一”起义事件的自豪感和对南昌“英雄城市”的性格定位的心理认同切入,阐释了发展红色旅游对城市建筑遗产保护的作用。并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八一”起义指挥部旧址保护规划为例,介绍了保护规划中红色旅游视角的运用,论述了红色旅游与文物保护发展的辩证关系。

保护工程中的历史文脉延续——以徐州龟山汉墓入口建筑设计为例62-65

摘要:本文从延续历史文脉的角度,分析了龟山汉墓入口的建筑设计。提出文脉延续的方式是建立在当代材料、建造逻辑及精神层面之上的,而不只是简单的直接移植的传统符号。

保护规划中的“大”问题和“小”问题66-70

摘要:我国目前的文物保护单位涵盖十分复杂与多样,大者与历史文化名城名村发生重合,小者连原有建筑格局都不完整,而相较之下我们的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的概念和模式却相对单一化,如何通过适当的保护区划实现对文物的有效保护,是我们在做保护规划的编制时面对情况各异的保护对象都要思考的一个难题。笔者选取了深圳大鹏所城和浙江金华天宁寺两个案例,一个是情况复杂的大型建筑群(古城),一个是仅余大殿的古寺庙,它们如何划定保护范围,如何才能做到真正有效的保护,该文即是笔者对这些问题的一个思考。

南京愚园保护与城南复兴71-74

摘要:愚园是南京城南的历史名胜,也是江南园林的代表作品。本文在文献研究和现场踏勘的基础上,基本厘清了愚园的历史原状和现有遗存,并提出对其进行保护和利用的方法。首先通过对现有历史遗存的整修,将愚园建设成对公众开放的文化生态公园,在展示文化遗产的同时改善老城生活环境;再以愚园为中心,整合门西地区其他丰富的文化遗产,建立展示和弘扬城南历史文化底蕴的遗产廊道,促进风貌保护与旅游开发,并进而带动城南的复兴。

福州城市建筑空间的历史文化特色与遗产拯救75-80

摘要:本文论述了福州的历史建筑文化遗产,突出体现在古城空间格局和福州传统民居两大主要组成部分。以“三山两塔一条街”为核心,由主轴延伸、向两厢展开的空间格局,体现着中华传统建筑空间美学的观念、东南文化之都的鲜明特色;福州传统民居,则包含古城街区的坊巷宅院,和作为原府城组威部分的周边乡镇的传统民居。因这里儒家文化近千年持续兴盛,形成体现儒家理性、博雅精神的民居范型,充满雍容古朴高雅的特色。 以上建筑文化遗产,近年遭受了空前剧烈的冲击和破坏。福州正面临着拯救历史建筑文化遗产、拯救自己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大而紧急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