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建筑学报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Architectural Journal

  • 11-1930/TU 国内刊号
  • 0529-1399 国际刊号
  • 0.98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建筑学报是中国建筑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4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协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建筑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可持续建筑、设计研究、专访、侠优与竞赛、建筑摄影、国外建筑、建学信息

建筑学报 2016年第09期杂志 文档列表

建筑学报杂志关注
关于湖南常德老西门综合片区改造设计的思考1-3

摘要: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所属中旭理想空间工作室的曲雷与何勍,受国资企业天源住房建设有限公司委托,于2011年开始了湖南常德“老西门综合片区”改造项目的设计工作。片区位于老城,长约500m,宽约70~200m,形状狭长,两头对外,中间如河流蜿蜒穿过一个大街区。这里现状破旧,居住着大量底层人群。

“城市”与“生活”共生——“常德老西门综合片区改造设计”对谈4-9

摘要:1“老西门”项目的时代性|崔愷|对于“老西门综合片区改造”这个项目,我觉得跟时展到了今天这个阶段密切相关。目前,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慢行期,整个社会都进入了调整期,城市发展速度也需要调整;从迅速扩张、圈地,转向对城市建成区更新和环境品质提升的重视,这个过程意味着广大城市开始进入一种有机更新状态。

老西门综合片区改造10-25

摘要:湖南常德古称武陵,老西门一带曾是常德市的政治文化中心,历史文化遗存丰富:这里有抗日战争时期常德保卫战残存的碉堡遗迹;有常德最后一栋住满各色人等破旧的“窨子屋”;有1950年代红砖外墙、木质三角桁架的老药材仓库;街巷里隐藏着常德著名的地方戏团体——“常德丝弦剧团”;“杨家牌坊”的街牌暗示着明末权倾一时的宰相杨嗣昌故居在此。

建筑学报杂志历史研究
“寸白”——“主东”时空与营造“技礼”26-31

摘要:结合工匠田野调查与民间手抄本文献记载,对南方民间建筑营造尺法进行梳理,试图厘清建筑尺寸“压白”这一复杂现象,对尺法问题与民间信仰、匠人巫术与社会机制之间的关系进行辨析;同时对传统建筑的身体性、时空观念、主东话语表达与营造技术的社会礼仪性本源问题提出了笔者的观点。

“楼上厅”与“燕堂”——一种建筑的形式、源流与象征意义研究32-37

摘要:通过建筑遗存的系统整理,文献解读和田野调查指出,浙江地区的“楼上厅”、明代徽州高敞华丽的住宅、清代徽州别厅、宋代方志中衙署燕堂、明《鲁班经》中的《楼阁正式》、苏松地区的楼厅等具有相似的功能、形式和建筑空间特点,是一种专供文人宴饮、读书和养老的风雅建筑。进而指出不同时代风尚对此类建筑的影响,以及不同时代此类建筑的不同象征,最后以浙江建德新叶村楼上厅为例,阐发了乡土建筑所能蕴含的文化深度。

武当山金顶与南岩宫片区道教建筑群的传统环境地理学解读38-44

摘要:运用景观建筑学的环境解析技术、历史文献与图象类比方法,对武当山金顶与南岩宫片区建筑环境与空间纹理特征的对证关系进行线索探寻和实证验证,并将过去环境中模糊的天域、仙境关系进行明晰的地理空间界定,提出过去古人在进行地理环境形势择地时,于大脑思维体系中构建与浮现的三维空间太极图象,同环境场景影像叠合的推论。

西南近代天主教堂建筑平面布局类型与演变45-50

摘要:在对西南近代天主教堂建筑平面布局调查的基础上,归纳出3种典型的平面类型,并通过对巴黎外方传教会本土修院制的研究,揭示出在中西方双重建筑文化的影响下,形成这一系列平面布局类型的原因及其演变规律。

正反瞻园——吴彬的《岁华纪胜图》与明代南京园林51-56

摘要:通过比较清代袁江的《瞻园图》与明代吴彬的《岁华纪胜图》中的《赏雪》两幅画作,试图探寻明代瞻园的图像特点,进而揭示出园林中一组高耸的石头所起到的特殊空间作用。它们使瞻园具有了与南京其他园林完全不同的空间结构。

中国园林中“如画”欣赏与营造的历史发展及形式关注——兼评《两种如画美学观念与园林》57-61

摘要:《两种如画美学观念与园林》一文对于中国园林中“如画”的论述过于简单而笼统,认为“如画”观念不重具体视觉形式的认识则与造园史实相悖,也影响到以此为基础的中英“如画”造园比较结论的有效。对此,在中国园林历史语境中分别对“如画”在园林欣赏与园林营造中的发展进行梳理,并就“如画”造园的形式关注问题进行专论,从而丰富对中国园林文化中的“如画”论题的认识,也为中英两种“如画”园林的比较提供新的坚实基础。

建筑学报杂志作品
卧龙自然保护区都江堰大熊猫救护与疾病防控中心62-70

轻触场地还原建筑与环境的朴素关系——大熊猫救护与疾病防控中心绿色设计71-73

摘要:卧龙自然保护区都江堰大熊猫救护与疾病防控中心建设项目,选址于都江堰市青城山镇石桥村,属卧龙部级自然保护区灾后重建项目,由香港特区政府援助建设。项目按照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汲取川西林盘民居建造智慧进行设计,总体布局划分为大熊猫救护检疫区、大熊猫疾病防控研究区、大熊猫康复训练饲养区、公众保护教育区、自然植被区和办公与后勤服务区共6个区域。

寻根:“大熊猫疾控中心”设计的地方性工作思维73-75

摘要:青城山脚,川西坝子交汇处,都江堰大熊猫救护与疾病防控中心就隐约落户其间。灿烂的春日阳光,起伏的黛色山峦,金色的油菜花地,若隐若现的深灰色背影般的建筑簇群,熊猫的嬉戏,间或的林泉水声,一幅世外桃园般的山野图景。仔细考量这幅图景所呈现的具体内容:青城山、川西坝子、熊猫、疾控中心、春日阳光、林泉、深灰色、簇群等,逐渐发现潜藏其中的几条主要设计生成线索:地缘特质——地处青城山脉与广袤的川西坝子交接处,平原向山地的过渡带呈现着丰富的地貌形态,川西坝子所特有的聚落成组方式与其形式原型时隐时现。

罕山生态馆和游客中心76-80

生成:罕山生态馆和游客中心设计81-83

摘要:如果说生成是由问题和条件直接导出结果的一种设计过程,那么,生成的形态常常平实,其过程常常被动,许多时候,建筑形态来自于生成。就设计思维而言,这种生成的对立面是创造,创造产生的形态往往陌生,其过程则往往主动,生成和创造又似乎是设计思维中理性和感性的两极,在不同的设计中有着不同的表现。这种不同,与建造条件的显隐有关,也与建筑师的思维习惯和价值取向有关。

滨江休闲广场商业用房84-87

场域意象的构建与营造——滨江休闲广场商业用房设计88-89

摘要:常熟滨江公园位于常熟市滨江开发区中心区域,是一个环境幽雅、自然生态、设施丰富、具有休闲体育特色的综合性公园。由于配套功能的缺乏,市政府决定在滨江公园东侧建设体育公园的配套用房,增设管理、餐饮、休闲和健身功能。项目东临城市次干道,西侧与风景优美的公园绿地隔河相望。城市、建筑和公园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这里显得微妙而有趣。

建筑学报杂志札记
慢屋·揽清建造札记90-95

摘要:1双重角色/全过程的设计“慢屋·揽清”位于云南大理葭蓬村洱海畔,是一个基于原有农宅改扩建的设计型酒店。元象建筑作为一个根植于中国西南地区的建筑师团队,在过去的多年中,完成过大到城市综合体、小到“7m^2极限住居实验”等各种项目,在建筑实践道路上,由于各方面原因,特别是受制于西部地区整体并不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甲方的制约——设计上很多想法并未实现。

建筑学报杂志设计研究
流变与新建——南京愚园重建记96-101

摘要:愚园曾是南京城南历史上一座规模最大、别有风致的私家园林,但在岁月和战争的消弭下几乎荡然无存。作者主持和参与了自规划到设计和施工的完整过程。本文以记录的方式,表达了对这项工作的诸多思考,也展现了一座私家园林在流变和新建过程中的必然规律和应对。而这并不存在古代和现代的认知分野,却是私家园林生长和传承的基本要则,这样的揭示或许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