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报杂志社
分享到:
《建筑学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54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可持续建筑、设计研究、专访、侠优与竞赛、建筑摄影、国外建筑、建学信息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协
  • 主办单位:中国建筑学会
  • 国际刊号:0529-1399
  • 国内刊号:11-1930/TU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192
  • 创刊时间:1954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98
  • 综合影响因子:0.435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建筑学报 2015年第1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建筑学报杂志历史与理论

亚洲视野下的建筑历史与理论前沿——视野的胸襟与历史观—为什么提出当代亚洲视野下的建筑历史与理论前沿

摘要:通过4部分,陈述了建筑历史与理论在中国经历的关涉研究视野的变化过程与特点,分析了4个时期或曰4种研究视野产生的历史原由,展望了当代亚洲视野下建筑历史与理论前沿的相关研究内容和应保有的人文胸襟。
1-3

亚洲思想中的建筑

摘要:强调亚洲思想的综合智慧,尝试提出亚洲思想当代化的特殊途径,中心信念是思想对实践的关键作用,以及亚洲思想中综合智慧的自我更新能力;指出21世纪初的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秩序有根本改变,这是我们为亚洲思想中的建筑做出贡献的重要时期。
9-11

建筑历史与理论的“前沿问题”:中国、东亚、文化多元和社会政治理论

摘要:试图在世界和中国两个视野下对"什么是今天建筑历史与理论的前沿问题?"予以探讨,认为中国视野下的前沿任务是本土建筑历史理论话语的世界化,为此提出9点建议,并介绍了正在推进的3个课题,作为本土话语世界化的探索个案。
12-14

亚洲视野下的中国建筑研究

摘要:中国是东亚最大和历史最为悠久的国家,它对亚洲建筑有何贡献和影响?中国又与多个国家接壤,历史上还通过丝绸之路和远洋航行与南亚和西亚有着密切联系,这些联系对中国建筑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亚洲建筑的历史和经验对中国建筑现代化的意义何在?中国与亚洲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探索如何补充了西方工业化国家的实践并成为世界建筑史的独特篇章?文章提倡在亚洲视野下进行中国建筑研究,认为这不仅关系到理解中国建筑的过去,而且关系到它发展的未来。
15-18

从“西南”到“东南亚”——中国视角下的古代东南亚地区城市历史初探

摘要:基于"一路一带"的战略背景,重启东南亚地区城市与建筑史学研究,以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为窗口,梳理了2000余年间东南亚列国的王朝迭代与都城发展;通过对古籍文本、早期地图等史料的分析,为深化我们对东南亚城市与建筑历史的理解、增进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助力。
18-23
建筑学报杂志关注

从胜景到静谧——对《静谧与喧嚣》以及“瞬时桃花源”的讨论

摘要:分析了李兴钢近期作品—《静谧与喧嚣》与南京瞬时桃花源项目,通过对文本与建筑体验之间的参照解读,讨论其建筑观念与思想体系上新的演变,并且结合具体建筑分析,衡量这种演变的价值与局限。
24-29

瞬时桃花源

摘要:南京花露岗地段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近两千年前,南京最早的城市记载开始。沧海桑田,伴随着历史上各个时代城市的发展,发生过很多的变化和故事:嵇康与竹林七贤,李白与凤凰台,朱元璋与明城墙..直到今天这样纷繁复杂、多元共存的状态—安逸的园林、喧闹的市井,香火旺盛的寺庙、拆迁荒废的民宅,仿造的古建、废弃的厂房,古老的城墙见证着尘封的历史,林立的高楼脚下那漫野的荒草麦田,其实只是大规模开发建设之前暂时的风景。
30-39

静谧与喧嚣

摘要:将"静谧与喧嚣"定义为一种由外至内的空间性营造,其目标是将人的体验导入一个人工与自然共存交互的世界,从而获得一种空间诗意。在这样一个理想世界的营造过程中,代表人工之物的"房"和代表自然之物的"山"所构成的原型及其组合,将被作为不同现实条件下相对稳定的类型和策略、手段;同时,一种"新模度"的研究和引入,将有可能实现对体验者视景和意象的尺度控制和关系营造。
40-43

专家笔谈:阅读“瞬时桃花源”

摘要:董豫赣 瞬时桃花源记 形与意几年前,曾发问李兴钢的"胜景几何",是指自然胜景与几何建筑的居景关系,还是说胜景可几何为之?在他的言论里,这两种语义,似乎交织并行。我以为,若就中国山水栖居的语境而言,前者要满足居景交融的栖居意欲;后者则属以造型补足胜景的技术余事。两者并不平行,前者为诗为意,后者属言属形,诗的言不尽意,诗意就需要假借—手舞、足蹈等余事补足,居景交融的栖居意,也要假借一切要事—借形、借势、借景,共达此意,并以此意,为几何胜景的造型提供指导—在何处造景?又需造作何形?
44-49
建筑学报杂志作品

西村·贝森大院

摘要:设计理念西村·贝森大院意图跨界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创造一种将运动休闲、文化艺术、时尚创意有机融合的本土生活集群空间,满足多元化的现实需求,成为持续激发社区活力的城市起搏器。秉承"当代手法、历史记忆"的建筑理念,借鉴计划经济时代单位集体居住大院的空间原型,尝试将这种带有集体主义理想色彩的社区空间模式转化到贝森大院当下的建筑模式与设计语言中,融集体记忆、地域特色与现代生活方式于一体。
50-58

西村大院儿

摘要:1 来大院儿作为作者,刘家琨老师多次谈过文学与建筑的差异,大概说建筑干的事如果可以换做用文字干,那就不值得用建筑干,文字也一样。这种对文字和建筑特性的区隔出现在2007年的一段访谈里1)。西村大院儿的创作从2008年开始,6年后建成的大院子通彻敞亮。照片上看,各个方向都有入口,朝向院内的公共廊道上院落形象一览无余。
59-63

北京工业大学第四教学楼组团

64-67

校园综合体——北京工业大学第四教学楼组团设计

摘要:如今,全国性高校园区的大规模建设已渐近尾声,在社会对于高校规模扩张和教学质量之间矛盾的反思同时,我们也发现这种盲目快速的规划建设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首先是新建设的高校园区用地与使用规模不匹配,造成土地资源浪费,规划结构松散。大量重复相似的规划都是从总平面形式出发开始设计,盲目地采用大轴线、大水面、大环路等尺度夸张的规划手法,缺乏对于学校具体使用功能及场地的针对性深入研究。
68-69

寒地建筑研究中心

70-73

平凡表达——寒地建筑研究中心创作思考

摘要:寒地建筑是我国地域建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低温、寒风、积雪等特殊的气候条件导致了年可利用建设时间短、建筑用材多、建筑能耗大等问题。在严酷的气候条件下实现建筑的适用、经济、节能、美观,提高人居环境品质是寒地建筑设计中需要持续探索的根本问题。追本溯源,平凡是寒地建筑的特质。平凡并非机械呆板,它更多体现了建筑积极适应严酷气候的"自然而为"。
74-75

莱阳居住集合体L城市废旧楼改造

76-79

重生与蜕变——一个关于现代城市生活空间的思考和尝试

摘要:"城市的特征向来都是由住宅所表现,事实上如果没有住宅的话,城市将不可能存在。"—《城市建筑》,阿尔多·罗西城市住宅和人们的生活如此息息相关,对于建筑师来说,它们其实是一个特别复杂令人头疼的课题,特别是在急速发展中的中国。中国的住宅开发模式,注定建筑师所面对的用户,也就是未来入住的"居住者",往往只是抽象的市场调查数据,以及开发者(投资者)的商业盈利目标。
80-81
建筑学报杂志札记

四分院设计

摘要:四分院位于北京白塔寺历史片区的宫门口四条胡同,是该片区城市更新计划内容之一,是由金融街下属的华融金盈公司作为主导力量推动白塔寺片区旧城改造的第一个试点项目。旧城改造历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作,因其涉及到人口置换、业态升级、历史风貌保护、基础设施改造等多项内容,尤其是腾退安置等社会性工作。
8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