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报杂志社
分享到:
《建筑学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54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可持续建筑、设计研究、专访、侠优与竞赛、建筑摄影、国外建筑、建学信息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协
  • 主办单位:中国建筑学会
  • 国际刊号:0529-1399
  • 国内刊号:11-1930/TU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192
  • 创刊时间:1954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98
  • 综合影响因子:0.435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建筑学报 2015年第08期杂志 文档列表

建筑学报杂志特集

世博会,一个小世界——2015米兰世界博览会综述

摘要:从备受争议的2015米兰世博会规划切入,通过回顾世博会在历史上不同时期的价值和相应作用,展开对世博会这一国际事件超越单纯文化、建筑的多重意义的讨论;并通过对本次世博会各国家馆的设计思路的观察,分析世博会作为当今多元世界复杂性体现的特殊存在。
1-5

高校参与2015米兰世博会集群馆设计合作的探索

摘要:介绍了2015米兰世博会以国际工作坊参与模式而设计的9个主题集群馆,并具体阐述了国际工作坊的组织结构以及运作过程,以大米集群馆为例,展示了当代高校与大事件场馆设计合作的探索。
11-15

2015米兰世博会中国馆

摘要:2015米兰世博会中国馆是中国首次以独立自建馆的形式赴海外参展的世博会场馆,其设计理念来源于对本次米兰世博会主题“滋养地球,生命的能源”及中国馆主题“希望的田野,生命的源泉”的理解和思考。建筑师面对场地南侧主入口和北侧景观河的两个主立面分别拓扑了“山水天际线”和“城市天际线”的抽象形态.并以“loft”的方式生成了展览空间;最后在南向主立面上,推出3个进深不同的进深立面(Deep Facade),形成“群山”的效果,以此向中国传统的抬梁式木构架屋顶致敬。
16-22

从参数化到建造——中国馆从设计到建成过程的思考

摘要:从主题解读到概念生成 作为中国当代建筑与世界的一次对话机会,中国馆的设计需要对本次米兰世博会主题"滋养地球,生命的能源"及中国馆主题"希望的田野,生命的源泉"有所回应。概念设计初期,建筑师团队认可的是由一张再普通不过的图片意向开始:油菜花田中,两个孩子手挽手放学回家,旁边有农民赶牛耕田,远处则有城市和连绵的青山,显示了人与城市、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景象……
23-27

社区中的个体:2015米兰世博会意大利馆

摘要:2013年5月米兰世博会筹委会从国际竞赛中选中了意大利馆方案,Nemesi及合伙人公司的设计从68个参选方案中脱颖而出,Proger and BMS Progetti公司(负责结构设计和造价控制)和Livio De Santoli教授(负责建筑节能设计)也参与了中标方案的设计。
28-34

一座景观建筑:2015米兰世博会法国馆

摘要:2014年1月,法国农业部(France Agri Mer)为2015米兰世博会法国馆举办了设计竞赛,XTU建筑设计公司以其独特的绿色建筑对可持续土地利用的贡献脱颖而出,拔得头筹。 法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拥有丰富的土地类型,孕育了源远流长的遗产,造就闻名世界的文化和美食习俗。法国馆设计中扭曲顶棚的造型,表达的正是这丰富的多样性,同时也反映了地域特色和景观"场景"。
35-39

嗡嗡而至:2015米兰世博会英国馆

摘要:英国馆的设计理念来自对食物生产中授粉过程重要性的关注,从中提出全球蜜蜂数量减少的危机。漫步穿过一个果园和野花草地,参观者们将进入一个闪闪发光,嗡嗡细语的“蜂巢”雕塑内,体验模拟真实蜂巢的情境带来的奇妙生命。场馆通过浸入式的多感官体验方式向参观者展现了蜜蜂的生态世界,仿佛一场突如其来的美丽邂逅,只留人们沉浸在英国田园的阵阵芬芳中久久不能忘怀。
40-45

绿肺:2015米兰世博会奥地利馆

摘要:2015米兰世博会奥地利馆被称作本届世博会的“绿肺”,设计高度关注如温室效应等与气候相关的环境问题.致力于通过奥地利的自然与工业技术,将建筑与环境相结合,为当前日益严峻的地球环境问题提供一个完整的可讨论的解决方案。
46-51

慢食馆:一个意识形态的较真儿

摘要:世博会是一个走秀的派对,每个参展国都会为自己的名誉而盛装出席,却不会从根本上去质疑世博会为什么是个秀场。然而今年的米兰世博会很特殊,它最早的规划者赫尔佐格和德梅隆事务所(Herzog&de Meuron)想颠覆在世博上各国竞相作秀的传统。他们认为从19世纪中叶以来的世博会一直笼罩在一种过时的名利场思路下,各国都是用纪念性、标志性的建筑来为各自的国家尊严作秀。这种模式依然可以在上一届世博会中超大的建筑秀中看到。
52-56

立体木格子:2015米兰世博会日本馆

摘要:日本人以大米为日常主食,在烹饪中使用巧妙的手法和发酵技术,食材广泛,包括鱼类、贝类、蔬菜等。日本的农业、林业、渔业发达,物产丰富并且与自然和谐共存,其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尊重自然的智慧,同时在餐具、厨具和餐饮空间陈设上也反映出高超的工艺水平和深厚的传统文化。目前,日本的农林渔等产业都在积极倡导食物多样性,在其农副产品和饮食文化中也能找到多样化的智慧和技艺.由日本大力提倡的“多样性”理念为解决食品资源短缺等全球性问题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为此,2015米兰世博会日本馆的主题被确定为“和谐共存的多样性”。
57-59
建筑学报杂志关注

乡土工业建筑中的环境理性及其学科意义:需求与类型——江浙地区蚕室建筑调研报告

摘要:在对江浙地区近现代蚕室建筑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蚕室建筑形制演变下的需求与条件,认为基于生产卫生的空间构成、基于环境调节的表皮系统和基于空间需求和适用技术的建造系统,构成了蚕室建筑类型的内在结构相似性。
60-66

回应与调和:环境的建构在乡土工业建筑中的设计具现

摘要:通过解析无锡长泾蚕种场的环境调和策略,探讨了以蚕种场为代表的乡土工业建筑带给我们的环境理念启示——自然与人工脉络相互渗透、注重组群关系的设计、平衡环境中的视觉和触觉维度——以及它们在设计中的具现。
67-71

“扩散:空间营造的流动逻辑”课程介绍及作品四则

摘要:1课程的提出 《扩散:空间营造的流动逻辑》是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一次研究生《概念设计》课程。本课程以1920-1930年代江浙地区的蚕室建筑为研究对象,关注其对于自然元素的创造性的运用,探索基于环境因素的建筑设计方法,尝试通过设计教学实现研究与设计之间的相互反馈。本课程挑选了始建于1921年距镇江5km处的高资蚕种场为场地(图1),要求学生每3人1组为该场的再利用提出策划和设计方案。
72-75

学者笔谈:蚕种场的学科意义

摘要:从2013年9月在长泾文化站召开的"环境的建构"国际学术研讨会到2014年11月在南京艺术学院举办的“无尽之墙:过滤与扩散的建筑学”研究与教学专题展览,许多学者陆续通过观展或者实地造访了解了蚕种场并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意见,为此,本期"关注"特别邀请了其中7位老师对于蚕种场的建筑学意义从不同角度进行讨论。他们或者为在建筑学中理解蚕种场提出了不同的理论线索乃至新的命题;或者通过文献阅读呈现近现代蚕种场的社会和技术背景;或者基于现有教学研究,讨论蚕种场对建筑学和建筑教育可能的启示。
76-81

现代建筑史学语境下的长泾蚕种场及对当代建筑学的启示

摘要:以围绕长泾蚕种场而进行的"环境的建构"研讨会为切入点,通过对现代建筑史学中雷纳·班纳姆的技术性理论立场的回顾与展望,从环境调控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阐述了长泾蚕种场的建筑学意义。最后指出,只有建立在足够技术认知基础之上的环境的建构"才能实现其对当代建筑学科发展的许诺。
82-89
建筑学报杂志教育

竹构鸭寮:稻鸭共养的建构诠释——东南大学研究生2015“实验设计”教学记录

摘要:通过对东南大学建筑学研究生2015"实验设计"课程的教学记录,介绍其在一个实际乡村为"稻鸭共养"的耕作方式搭建鸭寮的教学内容及完整的设计研究和建造过程,讨论了以竹为材料限定的构造、结构及空间属性之间的建构关联,并进一步延伸讨论了乡村建设中材料与技术选择的在地性与可持续性,以及曾经在自然生息中经久持续的耕作与建造,如何在当今的生产消费条件下得以再生与发展。
90-95

附录:教学研讨——半工业化条件下的手工艺

摘要:“竹构鸭寮”课程的最后阶段,师生们邀请了6位研究视野涉及地域技术和在地建造的知名学者来到田间地头,与课程的3位指导教师一起对鸭寮的设计与建造进行评析。作为课程的学术延伸,师生们一同在公社茶亭组织了主题为“唤醒与呈现:半工业条件下的手工艺”的研讨会。以竹构鸭寮课程为起引,几位老师分别讲述了自己的研究和实践。内容涉及乡村社会的整体建构、特种工艺的样本研究、手工艺在早期现代主义发展中的角色,以及在当代条件下如阿留存手工艺的自然和本真,淡之得以真实呈现。研讨会展现了对于课程与其讨论主题丰富而立体的思考,特作为课程教学记录的附录,以飨读者。
96-98

建筑学在当今高校科研体制中的困境与机遇——从建筑教育角度进行的思考与探索

摘要:建筑学在当今高校科研体制中,专业发展与专业教育都面临很大困境。针对这一现状,以建筑教育与设计实践、学科研究三者互动的视角,从发挥建筑教育的学术生产力出发,结合国内外建筑教育发展趋势及自身教学实验,提出了建立研究型设计工作室教育模式、将实践建筑师引入设计教学、建筑教育介入建筑与城市变革等方法,试图在困境中寻找机遇,探索专业新方向。
99-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