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报杂志社
分享到:
《建筑学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54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可持续建筑、设计研究、专访、侠优与竞赛、建筑摄影、国外建筑、建学信息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协
  • 主办单位:中国建筑学会
  • 国际刊号:0529-1399
  • 国内刊号:11-1930/TU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192
  • 创刊时间:1954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98
  • 综合影响因子:0.435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建筑学报 2014年第12期杂志 文档列表

建筑学报杂志教育

合理性创造的途径——结构设计课程教学的内容与方法

摘要:以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研究生设计课程为例,对于建筑学专业的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从内容、方法、目的等不同方面进行了综述;通过结构选型到结构设计、结构形态到建筑形态的分阶段“慢动作”步骤,对近6年来的结构设计教学思路进行了总结,并从模型到图纸的表达上,阐述了结构设计所应具有的特点和要求。
1-6

建筑学专业学位实践基地建设的现况及建议——以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例

摘要: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育呈现出“实践应用和职业导向”的特征以及需要建设高品质实践基地加以保障,对国内代表性建筑院校的现况进行调研,重点从实践基地的遴选和签约、企业导师的申报和评聘、实践教学的参与和指导、实践学习的监督和考核等环节提出一系列的建议和意见,旨在将其纳入制度化、常态化和规范化的建设轨道。
7-11
建筑学报杂志作品

柯力博物馆

12-19

结构现象学——柯力博物馆营记

摘要:请允许我造个词:结构现象学,因为我认为这个词最能恰如其分地描述这座佚人营造为之奋斗了4年的大房子。结构+现象学,既是我对传统民居遗产的个人总结,也是我们一直以来执着的建筑品质,在之前曾用过“自由结构”“白描建筑”这样的词语.但我觉得“结构现象学”更精确,更能概括我们到目前所想所做的一切。我对从理论上去阐述现象学或者结构学,兴趣不大,因为历史理论或者其他。
20-23

范曾艺术馆

24-30

五读范曾艺术馆

摘要: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几十年的中国建筑实践主体是国有的大中型设计院。私营建筑事务所从1980年代开始出现,而真正意义上独立于国有体制之外的个体建筑师事务所进入公众的视野。是始于张永和从美国回到中国并于1993年成立非常建筑工作室。20年来中国经历了一个民营个体建筑事务所不断发展壮大并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话语权的历程。
31-33

南京万景园小教堂

34-38

理念与建造——南京万景园小教堂与金陵协和神学院大教堂设计回顾

摘要:1 两个教堂的思考 2006设计的金陵协和神学院大教堂坐落于南京金陵协和神学院江宁新校区内.是新校园规划的主体建筑,同时也被认为是神学院新校区的几何和精神中心。大教堂采用了惯常的布局,由大礼拜堂、小礼拜堂,辅助部分和后院四个体量以十字形态有机构成,方案在西南侧半地下同时设置了户外活动广场和小型宗教艺术展览馆,通过下沉庭院和教堂相联系。
39-41

南海博物馆

42-47

樵山石——南海博物馆设计

摘要:广东自古有“南、番、顺”之说,南海则是岭南文化、广府文化的重要代表地区,孕育了康有为、詹天佑、黄飞鸿等众多历史名人。南海博物馆以展示南海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西樵山文化、广府文化为主题,是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和学术交流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博物馆。项目位于距广州市约50km的西樵山5A级风景名胜区内,自然环境条件十分优越。
48-49
建筑学报杂志设计研究

地震灾区纸管建筑研究——坂茂在汶川与芦山的设计

摘要:介绍日本建筑师坂茂在汶川和芦山地震后,分别为灾区设计的华林小学纸管校舍和苗苗幼儿园纸管校舍;从布局、基础、结构体系、围护体系、节点构造,以及坂茂独特的建造组织等多个方面,在建筑学的层面上对这两个项目进行了研究。
50-55

潘祖荫故居修缮改造设计研究

摘要:以潘祖荫故居修缮改造工程为例,综合考虑古建筑保护和现代生活需求,从项目定位、单体设计和营造技术等方面探讨了苏州古城古建筑改造中的具体问题。
56-60

呼吸道传染病医院护理单元设计探析

摘要:针对呼吸道传染病医院的核心空间护理单元,从平面布局摸式、气压梯度管理以及通过建筑效率评价公式和MPA/BTA模型的运用对各类平面布局效率的综合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析,对各种护理单元的合理性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与反馈。
61-65

大型综合医院的分院建设模式研究

摘要:在现场调研的基础上,对我国大型综合医院分院的功能、规模、布局等方面进行了考察与分析,概括了分院建设的主要模式;并通过与国外医疗设施的比较提出了分院的未来发展方向。
66-69
建筑学报杂志札记

汉宝德先生与《明、清建筑二论》——一份访谈笔记

摘要:11月21日一早我刚打开电子邮件信箱,就看到一封疆里蒋”教授转来的短信:“汉宝德教授于台北时间11月20日夜去世。”短信是曾经担任过台湾《建筑师》杂志主编的黄健敏先生所发。很快。我又收到了黄先生的信.他说:“汉先生的过世是台湾的重大事情。因为我们少了一位引航的智者。”今年1月7日至6月5日,我因学术休假得以到台湾访研,有幸接触到许多学界同仁并听到他们对汉先生的介绍,所以非常理解黄先生的话。
74-78
建筑学报杂志特集

“轻型建筑系统:理论、开发与应用”系列3——民间原型与演化—“轻”——原型与演化

摘要:建筑的轻量与轻型化是现代运动、可持续性实践以及环保建筑不言而喻的追求。轻意味着流动、变化、和谐,轻意味着解放、救赎乃至民主。诸多现实建筑话题——例如透明、非物质化、消隐、失重、节能、适应性以及乡土等,都可以借助与“轻”的关联向人类的原初建造追溯。本期组织的前两篇文章即从起源与民间的角度来讨论“轻”。并分别关注了本土与西方的建筑原型。
79-79

西方木构起源说与“轻”的意义

摘要:展示了从维特鲁或至19世纪的西方建筑起源诸说,从中提取出“木构起源说的主导性”“木构原型的多样性”和“轻重评判标准的差异”3个议题;通过引入更多的考古实证,由3个议题衍生出针对“轻”的建筑学意义的讨论。
80-85

中国传统“轻型建筑”之原型思考与比较分析

摘要:基于中国住居文化的原型——巢居、穴居、庐居进行了建筑材料、结构、内部空间与陈设的梳理和再思考;在中国传统轻型建筑(木构)和重型建筑(砖石)之间,以及中西木构比较的基础之上,阐释了中国传统建筑对材料物性的不同理解和结构处理上的不同智慧;从建筑原型的生发环境和建筑体系效能等方面比较传统轻型建筑和现代轻型建筑的异同,探寻其在自然和人文方面的延续和观照。
8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