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报杂志社
分享到:
《建筑学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54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可持续建筑、设计研究、专访、侠优与竞赛、建筑摄影、国外建筑、建学信息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协
  • 主办单位:中国建筑学会
  • 国际刊号:0529-1399
  • 国内刊号:11-1930/TU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192
  • 创刊时间:1954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98
  • 综合影响因子:0.435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建筑学报 2013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建筑学报杂志关注

一个基本建筑学的读本——参观休宁双龙小学有感

摘要:通过对维思平新近完成的安徽黄山休宁双龙小学设计的解读来探讨建筑师如何平衡基本建筑设计问题的解决和设计的形式追求之间的关系。建筑师用“轻轻触摸大地”这一带有诗意的表述来陈述其设计理念,通过从场地、技术和使用3个方面的分析,笔者以为这个特别的屋面处理恰恰集中表达了建筑师对这些建筑设计基本问题的综合思考。
1-5

休宁双龙小学

6-15

教育·建筑·社会——休宁双龙小学设计现场交流会

摘要:2012年11月23日,由维思平(WSP)建筑设计和《建筑学报》杂志社共同发起的“休宁双龙小学设计现场交流会?在双龙小学校园举办。休宁县教育局局长郑向东、侏宁双龙小学校长张一非、潘国富,维思平建筑设计主设计师昊钢、谭善隆.香港中文大学顾大庆教授、退休教授VitoBertin.华中科技大学陈宏教授、华信邮电咨询设计研究院殷晓霞院长、《建筑学报》执行主编范雪等10余人参观休宁双龙小学,对该项目在组织方式、材料、场地、结构、空间、节能环保等方面的研究和创新进行了讨论,并为该系列项目的进一步改进提出建议。
16-19
建筑学报杂志特集

"开放建筑"历史回顾及其对中国当代住宅设计的启示

摘要:由我国传统建筑的灵活性入手,解释开放建筑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概念。根据时代特点和经济技术背景,将开放建筑的发展过程大致分为5个时期,即:小面积住宅灵活性的尝试;工业化装配的多样性;以及住宅的多适性研究;通过对各个时期典型实例的分析,阐述每个发展阶段的特色,并由此结合我国当今住宅建设的特点,提出当下住宅产业问题的解决方法,并不是建筑技术上的革新,而是对住宅的观念和设计的改变,即“开放”的建筑。
20-26

动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开放建筑研究

摘要:通过对开放建筑基本理念和设计策略的讨论,指出动态社会呼唤开放建筑,开放建筑是可持续发展建筑最佳的选择.介绍开放建筑的设计和建造模式及其探索实践。
27-29

从集体利益中产生个人利益——共鸣设计方法及其在独立住宅转化为集合住宅中的运用

摘要:提出可以增加集合住宅受欢迎度的共鸣设计方法策略,这些策略不仅考虑到建筑本身的一些可能性,同时考虑到在空间和社会环境方面的要求,涵盖了物理的、心理的以及社会的因素;指出这类策略的应用带来了高度的用户接受度并使得适应性建筑在一个长时期内可以保持其价值。阐释在设计方法的帮助下,建筑物被记录和相互比较。
30-35

可适性居住建筑——基于用户需求的空间高效利用

摘要:首先分析近年来社会和人口统计数字的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显示出因房屋空间剩余而导致资源不充分利用的现象,并将促使人们对居住建筑产生新的使用方式;进而介绍了西班牙AGORDE项目提出的一种在开放建筑框架下最大限度提高空间灵活性和可适性的新理念。指出该项目希望尽可能提高空间灵活度,通过植入设备将各功能单元分隔成随意连接或隔断的独立空间,从而允许用户根据未来需求实现建筑空间的可适性变化。
36-39

内部装配化产业如何改变建筑

摘要:介绍过去100年来,各种室内设备在全球范围内都得到了广泛应用,使得建筑学的内核向着技术化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建筑成为技术的消费品,功能主义的戒律被广泛接受,使得建筑变得僵化而不可持续;进而提出,目前这纠结的百年正被另一个新的时代所代替:就是所谓开放建筑时代。认为这个新时代正伴随着各种内装工业而逐渐兴起.同时对这个工业化领域进行了概括描述,并对潜在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40-43

可拆卸和重构的支撑体结构

摘要:工业化建筑系统提供可由工厂控制的质量保证,以及快速简单的现场装配方式,同时基于干挂法的应用,拆卸也变得快速简单;且基于可持续性要求,整个过程没有任何拆毁行为。可拆卸和重构的支撑体结构可在3个工业化建筑系统的范畴内应用:现浇组装,工厂预制三维模块及混合式。
44-49
建筑学报杂志作品

元上都遗址工作站

摘要:元上都遗址工作站位于遗址之南,解决了遗址景区售票、警卫监控、管理办公、休息及游客公共卫生间等功能需求,并配合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基地选址于景区现状入口处,将题有”元上都遗址”的原有门楣和刻有元上都遗址地图的石碑设置于正对遗址轴线的延长线上,而将新建的建筑、原有的“忽必烈”雕塑和电瓶车停车场等偏于轴线东侧布置,以留出面向遗址的景观视线通廊。
50-51

大草原上的“小帐篷”——图记元上都遗址工作站

摘要:1设计由问题开始 元上都遗址工作站这个面积仅410m2的小项目,从设计到施工完成,经历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它实际上是为配合元上都遗址申报2012年世界文化遗产而重设的遗址景区人口配套服务设施.“工作站”这一名称是在建成后由当地人们的称呼得来。工作站规模虽小,却因与申遗工作紧密相关而变得意义重大,此时我们做出的每一笔“设计”也会为此变得严肃甚至谨慎。
52-59

金陶村村民活动室

60-67

汶川大地震震中纪念馆

68-73

隐、现中叙述记忆与希望——汶川大地震震中纪念馆创作思考

摘要: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发生了里氏8级特大地震。震中为汶川映秀。2009年3月,受四川汶川映秀镇政府与东莞对口援建前线指挥部所托,何镜堂创作团队承担了震中纪念馆的设计任务。2010年9月30日纪念馆完成土建和外装移交映秀政府,2012年5月完成布展开馆,历时3年多。
74-75

云冈石窟博物馆

76-81

内蒙古工大建筑设计 有限责任公司设计楼

82-87

建筑方针表述框架的涵义与价值

摘要:在建筑方针酝酿并确立60年之际,试图从当今视界解读建筑方针表述框架及其关切点的涵义与价值,进而就十四字建筑方针在中国特色建筑创作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与大家共同切磋探讨。
90-95

本体之外——基于CA理论与神经网络学说的建筑城市性研究

摘要:从复杂的城市系统出发,介绍了建筑城市性的基本概念,并以此为基础,以CA理论和神经网络的视角分析了建筑城市J陆的基本特征,并指出这两种城市性作用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关系。最后阐述了建筑城市l陛作为一种建筑本体之外的基本属性,是沟通城市局部与整体,实现宏观控制与局部有序的桥梁。
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