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建筑学报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Architectural Journal

  • 11-1930/TU 国内刊号
  • 0529-1399 国际刊号
  • 0.98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建筑学报是中国建筑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4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协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建筑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可持续建筑、设计研究、专访、侠优与竞赛、建筑摄影、国外建筑、建学信息

建筑学报 2010年第S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地铁站中标识布置特征对寻路效率影响的虚拟研究1-4

摘要:以上海3个典型的轨道交通枢纽站为原型,构建了一个仿真的虚拟轨道交通空间。在这个虚拟空间中针对标识布置对寻路效率的影响问题,展开虚拟研究。首先对标识系统进行不同的参数设置,选择一定数量的被试在此虚拟空间中寻路,采集被试者的实验数据并分析得出结论。

居住区风环境分析中的CFD技术应用研究5-9

摘要:利用CFD(计算流体力学)技术模拟居住区内的风环境。针对同济新村部分建筑和同济设计中心A楼,以上海市多年的平均气象环境作为初始条件,结合CFD软件(Air-pak)对风绕过居住区建筑时的流场进行了模拟分析。通过模拟结果分析狭管风、风影区等在建筑物周围分布的特征以及将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运用CFD技术进行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大气流场模拟分析,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并对居住区的风环境规划具有指导意义。

利用远程卫星遥感技术对城市环境进行分析的方法10-13

摘要:以日本金泽市为例,介绍利用远程卫星遥感技术对城市环境,特别是绿地环境(植生指标NVI)、城市地表温度、城市土地分类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为我国研究改善城市环境提供借鉴。

基于默会知识管理的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新疆喀什老城区阔孜其亚贝西巷文化遗产保护为例14-17

摘要:从默会知识管理的研究角度,结合喀什老城区阔孜其亚贝西巷民居和土陶的典型调研结论,提出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结合点在于保护遗产地的网络结构,建立喀什土陶业的网络结构节点单元模型并指出以大众文化力为基础推动文化遗产保护最具有可持续性。

历史街区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以改造后的长沙太平街为例18-21

摘要:以湖南长沙太平街的改造与修缮为切入点进行深入调研,充分挖掘出历史街区在新型城市发展中的潜在价值,提出保护历史街区对城市的意义不仅在于对人文精神的延续,对历史资源的延续,同时其巨大的商业价值也极具开发潜力。

城市休闲场所的空间魅力与景观特征的量化研究——以杭州六公园“湖畔居”露天茶馆为例22-27

摘要:通过对杭州湖滨地区"湖畔居"露天茶馆的空间形态进行量化分析的结果发现:景观特征量化指标"形状指数"、"熵"值是决定场所空间是否有吸引力的重要评价指标。那些处于文化沉淀丰厚的近现代历史街区的休闲场所,通常拥有地方传统与外来文化融合的景观多样性特点,容易形成富有魅力的休闲空间。在"空间生产力"的文化消费型转换过程中,近现代历史的文化景观将成为休闲消费空间的重要资源。

澳门近代城市建设思想解析33-35

摘要:作为"早发型"近代城市,澳门城市建设轨迹与内地近代城市有着本质的不同,本文对其400年城市建设的思想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与分析,试图解读澳门独特城市空间形态与其历史发展动因之间的关联。

中小城镇居民居住理想图景类型及其构成特性36-40

摘要:采用SD、因子分析、层次分类分析的方法,对中小城镇居民居住的理想图景进行调查分析,试图探求中小城镇居民最喜欢的居住环境类型以及构成这些类型的特性,为在高速城市化进程中建设高品质、高舒适度的住区以及既有住区的改造完善寻找参考依据和目标。

产业化视角下天津既有住宅改造的适宜模式研究44-46

摘要:针对在建设节约型社会背景下我国城市既有住宅再生的需要,论述了城市既有住宅改造再生的理论;并以天津市为例对其实践进行了追溯;对其必要性进行了分析;从产业化的视角对改造再生中的设计问题和具体措施进行了研究,以期对探求天津既有住宅再生的适宜模式有所补益。

近代历史建筑清水砖墙修复初探51-54

摘要:指出在近代历史建筑的改造利用中,如何应用目前国际上倡导的"真实性"和国内针对文物建筑提出的"不改变原状"原则来正确指导历史建筑的修复仍是问题。在目前常用的粉刷涂料勾缝、替砖修复、砖粉修复以及外贴仿制面砖4种修复方式中,替砖修复和砖粉修复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国际宪章以史料真实性为基础的肌体保存原则。而"可逆性"原则对历史建筑的修复具有特别的积极意义,在技术水平达到的前提下,应当在修复过程中得以贯彻。

传统聚落环境句法视域的人文透析58-61

摘要:尝试以空间句法视野解读传统聚落环境,侧重于对其空间形态的分析以探讨其隐含的文化与社会本性,从另一角度探源与诠释传统聚落的规划思想,并尝试揭示此类聚落的人文内涵及其发展的适应性,以期提炼出对现今城市建设有益的启示。

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地区不同生产经营模式下居住环境的研究62-67

摘要:通过对呼伦贝尔草原地区蒙古族牧民居住环境的实地调研,从目前该地区生产经营模式的角度,分析总结不同生产经营模式与居住环境的关系,寻找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提高牧民生活水平的方式和方法。

藏族聚居环境中的心理防御机制研究68-71

摘要:探讨藏族聚落和民居中的心理防御机制,指出其通过宗教文化的力量,使居者在真实生活世界中获得被神佑护的精神慰藉:对于藏族聚落而言,地方神信仰构建其隐形的心理场及其边界,界定受保护的地缘单位;对于藏族民居单体而言,通过对院墙尤其是院门的象征性守护,营造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家庭领域空间。

从历史文献记录中看藏传佛教建筑的选址要素与藏族建筑环境观念72-75

摘要:除了宗教因素和社会因素的考虑之外,适当的自然环境、建筑基址的地质状况、土壤质量与植被情况,水源的位置等,亦是影响宗教建筑选址的重要因素。通过历史文献记录,分析藏传佛教建筑选址各要素以及选址程序,说明藏族建筑环境观念对藏式建筑风格的决定性影响。

地坑院窑皮空间的构成及其影响因子解析——以陕县凡村地坑院窑皮空间研究为例80-83

摘要:空间形态不但包括客观空间的形态,还包括由人对空间的认知而产生的主观空间形态。本文以陕县凡村地坑院为研究对象,分析影响窑皮空间的构成要素,并进一步总结各构成要素的影响因子,从而提炼出地坑窑居聚落的社会文化影响因子,为地坑院的保护与更新提供理论支持。

泉州手巾寮民居夏季热环境实测分析84-87

摘要:通过对泉州一典型手巾寮民居进行夏季热环境实测,分析其热环境特征,结果显示:天井和冷巷的被动降温以及加强自然通风的效果明显,而2楼为1楼提供热缓冲层的同时,本身热环境不佳。同时也论述了成因以及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启示。

广州竹筒屋室内通风实测研究88-91

摘要:通过对3处有代表性的广州竹筒屋进行实地的室内通风测量和相应的热环境测试,分析比较此类民居在通风方面的特点,通过实测数据,归纳总结其中的传统民间智慧,也指出其不足之处。

江南传统民居环境设计研究92-97

摘要:以苏州古镇周庄中典型传统民居'张厅'为案例,分析华东地区'江南民居'中基于朴素生态思想的环境设计策略,从而对当地传统建筑太阳辐射控制、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保温隔热、雨水策略、结构与装饰一体化、自然材料运用、建筑绿化等生态设计进行了归纳;对'张厅'的核心空间——主厅'玉燕堂'及其前院和后天井的采光数据实测、模型测试与计算机模拟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江南民居运用'蟹眼天井'营造高质量光环境的设计策略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