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建筑学报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Architectural Journal

  • 11-1930/TU 国内刊号
  • 0529-1399 国际刊号
  • 0.98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建筑学报是中国建筑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4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协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建筑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可持续建筑、设计研究、专访、侠优与竞赛、建筑摄影、国外建筑、建学信息

建筑学报 2007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建筑学报杂志城市规划与设计
论城市设计创作中街区尺度的塑造1-3

摘要:合理街区尺度的塑造是城市设计创作的重要目标,文章以城市街区尺度为研究对象,阐述了街区的内涵、类型与特征,分析了街区尺度的影响因素,并建构合理街区尺度塑造的方法与策略。

后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的复杂性与矛盾性4-7

摘要:当代社会加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对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的变迁产生巨大影响,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也在随之产生根本变化,并形成一种被称为“后城市公共空间”的新城市空间概念。文章在简要回顾中西方城市公共空间形态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对“后城市公共空间”形态所具有的复杂性与矛盾性特点进行了系统分析,并简要阐述了“后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趋势及对策。

以景观为框架的组团空间——健康生活视野下的城镇空间拓展模式探讨8-11

摘要:针对目前我国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城镇空间发展出现的问题,借鉴国外城镇空间拓展的经验,结合案侧,提出了因地制宜的组团式拓展空间的结构模式,通过以景观框架来建构组团空间结构,城与绿的编织,此与彼的切换,并融人原有城市的特色空间肌理,塑造有机、灵活、多样的城郊结合部的空间形象与生态肌理,为积极健康的聚居生活提供舒适的物质环境。

大型综合文化·艺术区建筑创意基本要素的探讨——从香港西九龙文娱艺术区实验性设计谈城市中的场所性12-14

摘要:城市的可识别性场所的营造,应该在其场地、设计内容、周围环境以及人的活动机制等基础上衍生出来。场所能否吸引人在此聚集,是场所营造的明确目标之一。对于这种具有真实意义的问题,需要用理性和科学性的观点及方法来探讨其中最基本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内容。

城市非常规水资源的景观利用15-18

摘要:文章针对日益加剧的水资源压力,提出了非常规水资源景现利用的理念,并概括和归纳了相应的措施、方法和关键原则。指出将雨水、洪水、污废水等的管理和利用纳入城市规划设计,不仅有助于缓解水资源短缺、改善生态环境,同时还能够创造出多功能的水域空间和景现。

南海城市发展设计中公共交通体系的研究19-21

摘要:通过南海城市发展研究和概念设计,对南海未来新的交通方式以及城市交通体系的优化组合进行了系统的探讨,从经济、节能、环保等方面论证了合理导入城市新轻快电车(LRT)优化公共交通组合的可行性。

中国城市建筑色彩演变趋势与机制研究——以兰州市为例22-25

摘要:在所购买的高分辨率卫星像片基础上,采用全空间、长时间尺度的面对面社会调查方法获取相关资料,再利用统计分析和景观生态学等方法以及SPSS、ARCINFOR等软件分析相关数据与资料,对兰州市近50多年来建筑色彩的演化方向与规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浅析香港建筑综合体与城市交通空间的整合26-29

摘要:从阐述香港城市空间特征入手,通过实例分析,归纳了香港建筑综合体与城市交通空间整合的思路和特点。通过两者的整合,一方面拓展了城市空间,促进了城市、建筑、交通的综合发展;另一方面还提供了舒适的室内步行与换乘空间,改善了城市的整体出行环境。香港的成功经验对改善国内交通空间环境,促进我国城市、建筑、交通设施的整体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整合 生长 共生——葫芦岛龙湾海滨地区核心区城市设计30-33

摘要:以葫芦岛龙湾海滨核心区城市设计国际竞赛为例,通过对设计过程的探讨,总结出整合、生长、共生的设计思想。

广州旧城节点活力再生——大东门绿化休闲广场规划与建筑设计34-36

摘要:大东门绿化休闲广场项目以“瓮城”形象的设计理念,以地域性、文化性、综合性、场所性、景观性的设计目标,尝试重塑大东门历史形象,恢复传统的公共空间并赋予现代化的商业功能,力图在规划与建筑设计中延续城市文化传统风貌,激发地区商业活力与勃勃生机。

广州珠江新城核心区地下空间实施方案37-40

摘要:广州珠江新城核心区地下空间以地下公共服务配套为主,与周边建筑地下层整合建设、统筹考虑,将构成具有地下步行系统连通城市公交枢纽与轨道交通枢纽的城市综合体,文章从建设目标、交通、建筑、景观、技术等几方面介绍该项目的设计情况,希望达到疏导交通、共享地下空间资源、促进商业发展的目的。

广州轨道交通的首次高架实践41-43

摘要:简要阐述了广州轨道交通四号线高架车站的主要特性:线路选址贯彻规划引导发展的要求;景观设计强调“共性”中的“个性”化处理;站型选择配合施工及功能要求;车站装修及材料适应地域气候特点等。

建筑学报杂志设计作品
金融街B7大厦44-49

摘要:1背景和特色金融街B7大厦是由美国SOM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合作设计的大型办公综合体。西临西二环路、东临金融大街,是金融街最高的标志性建筑。建筑规模22万m^2,由A、B两座办公塔楼(24层)、C座会议中心(3层)、D座交易中心(4层)以及中央的四季花园组成。大厦拥有国际一流的商务配套设施,

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图书馆50-53

摘要:介绍了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图书馆的方案创作构思。论文围绕建筑与建筑之间的整合、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契合这两方面内容展开,分析了该项目特殊的任务要求与基地条件,提出了相应的构思策略,以介绍工程实例的形式探讨如何在设计实践中处理问题、贯彻理念。

上海大学新校区礼堂54-57

摘要:文章从总体布局、平面布局、形体塑造和空间组织等方面阐述了上海大学新校区礼堂工程中如何在特定校园环境中的理性建构。

中青旅大厦58-59

摘要:二环路地处北京古城中心与现代新城的交界地带,特别是二环路以东,以一些国家及国际大企业总部为核心的现代商务区正处于巨大的变化之中。

建筑学报杂志旧建筑利用
旧建筑适应性改造的两种策略:建筑功能更新与能耗技术创新60-65

摘要:文章探讨了建筑生命周期的定义;建筑功能和性能在生命周期中的变化;适应性改造的目的,意义;在肯定艺术改造这一传统处理手法重要性的基础上,指出基于全球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大背景下,技术手段改造,由于其对于被动式能源利用和提高建筑能效设计的饲重,正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本文结合国外最新研究成果和工程实例探讨了技术手段改造对于节约不可再生能源、提高室内环境舒适与健康性、以及减少温室气体捧放诸方面的贡献。

历史街区保护性建成环境的质量评析66-68

摘要:通过对历史街区保护性建成环境的剖析,指出社会各群体的需求的满意程度是对建成环境进行评价的关键,分析了历史街区保护性建成物质环境评价和社会文化环境评价。强调建成环境评价的差异性,及时地调整和完善保护机制,以促进和提高历史街区保护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