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建筑师杂志 部级期刊

The Architect

  • 11-5142/TU 国内刊号
  • 1001-6740 国际刊号
  • 0.37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建筑师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3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建设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建筑师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建筑论坛、建筑评论、建筑理论研究、建筑历史研究、近代建筑研究、城市规划研究、建筑设计研究、传统建筑研究、民居研究、住宅、设计研究、建筑设计方案、建筑教育、设计竞赛方案、青年建筑师园地、建筑师札记、中国古代都城建设小史、人物春秋、书丛纵横、国外建筑思潮、外国建筑师介绍、译文等

建筑师 2019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建筑师杂志专栏:德国当代建筑与城市设计
注重技术的德国建筑设计——托马斯·赫尔佐格教授访谈6-12

摘要:本文介绍了德国建筑的特点及形成原因。通过对德国著名建筑师托马斯·赫尔佐格教授的访谈,深入探讨了德国建筑师在设计中应用技术的方法和团队管理组织的方式,尤其是在技术应用、专业配合以及产品研发等方面的经验,对我国从业建筑师在项目设计中把握和运用相关技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从建筑自治到集体价值——与伯格维施事务所关于瓦格尼斯阿特的对话13-22

摘要:伯格维施事务所(bogevischs buero)由建筑师利兹·利策(Ritz Ritzer)和莱纳·霍夫曼(Rainer Hofmann)于1996年共同创立,现已成长为慕尼黑知名建筑事务所之一。事务所设计风格多样而富有个性,目前已完成近50余项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作品,遍及德国。2016年,由事务所和社区成员共同设计的瓦格尼斯阿特项目(wagnis ART)获得了2016年德国城市设计奖。项目建成后获得广泛的好评,目前成为德国经济适用型住宅与社会合作社的讨论与研究的热点。我们有幸在事务所位于诺伊豪森的办公室采访了项目主创莱纳·霍夫曼和尤利乌斯·克拉夫科(Julius Klaffke),和他们就建筑自治性、建筑师的权威、住宅合作社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新世纪之交的德国城市设计——百年思想的演进与更替23-30

摘要:德国城市设计学科的发展对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对德国当代城市设计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进行了系统梳理。文章首先对现代城市设计早期德国的城市设计内涵的基本认识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回顾了现代主义兴起、东西德分裂条件下德国各个时期城市设计发展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分三个方面对德国当代城市设计进行了梳理:1)重塑美学和历史在城市设计中的合法地位,帮助确立当代全新的城市设计范式;2)社会导向的福利国家模式应对全球化影响的多种城市设计举措;3)落实一系列可持续城市发展的策略。文章最后概括了德国城市设计发展经验对于我国的借鉴意义。

城市共享住宅在德国的实践——以柏林原鲜花大市场整合性住宅方案IBeB为例31-37

摘要:本文以德国柏林原鲜花大市场整合性住宅方案IBeB为例,介绍了项目从合作建房联盟的成立、建筑场地、方案概念、建筑设计以及资金组织方面的实践过程。由于项目位于城市中心、拥有多元化的业主类型,IBeB方案作为城市共享住宅充满了特殊性和复杂性。随着城市的扩张和地价房价的上涨,个人在城市中的住房压力越来越大,通过共享住宅模式不仅能缓解个人的住房压力,还能有机会参与设计自己个性化的住所,和其他住户一起建立一种充满信任和互助的邻里关系。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我们已经看到了城市共享住宅的经济性、可持续性以及它积极的社会意义。

在绝对和喻像之间——理性主义建筑师杜德勒的教学、实践、师承及理念38-44

摘要:本文解读了德国理性主义建筑师马克斯·杜德勒的教学、实践、师承及理念,剥离其形式的表象试图去触及德国理性主义的内核。

彼得·海默尔:我很德国,并不包豪斯45-50

摘要:以德国建筑和个人建筑实践为主题,笔者2018年内两次与彼得·海默尔进行学术交流。出身于应用技术大学,同时作为当代德国新生代建筑师的代表人物的他,通过对自己项目的讲解和对德国当代建筑界若干主题的探讨,体现了一名德国建筑师对德国建筑业所具有的光荣的传统和危机的现状的思考和批判。

形成中的力量——亚琛工业大学建筑系“设计初步”课教学笔记51-60

摘要:本文的第一和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亚琛工业大学(Rheinisch-Westfalische Technische Hochschule Aachen,简称RWTH Aachen)建筑系"建筑类型和设计基础"(Lehrstuhl fur Gebaudelehre und Grundlagen des Entwerfens)教席的本科一年级"设计初步"(Einfuhren ins Entwerfen)课程,旨在探讨一年级建筑教育的一种可能性。文章以展示教学过程和学生作业的形式将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成果串联起来該课系统地将课程主体划分为4个主题——尺度、空间、场所和功能。各部分包含的练习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通过身体性的感知和充满试验性的动手实践来认识空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文章的第三部分以访谈的形式记录了笔者与教席资深教师就课程设置的初衷和授课经验展开的讨论。本文的最后探讨了该课程教学带给我们的思考与启发。

建筑师杂志历史与理论研究
《园冶》中屋宇构架样式及其特点研究61-65

摘要:《园冶》屋宇中记载了15种建筑类型、4类建筑构架、8幅构架图式、3个屋架细部及3幅地图式。本文通过对《园冶》中记载的建筑平面形制、构架样式及构件细部进行解读,结合实地调研及匠师访谈,并与《营造法式》《工程做法则例》《营造法原》《鲁班营造正式》等建筑史料进行比较,阐释《园冶》中屋宇的构架样式及其特点,试图通过这一研究,弥补目前学界对《园冶》研究的不足,为进一步探究江南地区传统建筑木作营造技术的源流与变迁提供借鉴。

陈从周中国园林研究的学术史情境初探:与刘敦桢、童寯的关联与比较66-72

摘要:将陈从周的中国园林研究放入学术史的脉络情境,重点考察陈从周与刘敦桢、童寯两位前辈的关联,在认识学术影响的同时也关注陈从周先生园林研究的自身独到特色,从而更清晰地理解陈从周先生的中国园林研究的历史贡献,并对20世纪中国园林学术史得到更深入认识。

英国乔治时代建筑师索恩作品中体现的“个性说”探73-80

摘要:约翰·索恩爵士是英国乔治时代一位重要的建筑师。索恩在其《建筑学演讲》中多次强调建筑个性的重要性,为后人理解他的建筑提供了一个视角。本文从建筑的装饰、柱式及立面几个方面,分析法国建筑理论"个性说"对索恩建筑产生的影响,同时指出,“个性说”可以用来解释索恩建筑中简洁与华丽的风格差异。

西方“城中厂”更新理论与实践综述研究81-87

摘要:二战以来,西方城市工厂面临转型,"城中厂"更新成为城市发展和学科交叉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简述了70年来相关理论发展和实践探索,讨论其概念界定和产生机制,归纳出重建-翻新-再开发-再生-复兴五个阶段更新模式,并对更新特征和类型进行了梳理。文中重点分析了"工业遗址再开发""填充式更新设计""工业遗产建筑适应性再利用""废景理论"四种不同视角的"城中厂"更新方法,最后总结了均衡发展策略,这对中国"城中厂"更新发展也有借鉴意义。

建筑师杂志理论与技术方法研究
建筑学科的学术化和理论积累的三种范式88-93

摘要:在建筑学科学术化要求下,设计学科的知识需求和"求知能力"的不匹配关系十分明显。对于整个设计学科(包括建筑学、规划学、景观学)研究方法的探索显得尤为必要。本文不从普通研究方法入手,而是针对设计学科自身的特点,内向地总结出经验知识、专类知识、实证知识三种范式。在特定的范式内,研究对象、研究趣味、研究价值、研究技能相对统一;不同范式之间,不仅方法不同,研究趣味和严格程度存在着不可跨越的鸿沟。本文主要分别从三种范式的特征、研究方法特点、范式适用对建筑学学术化进行了讨论。

算法模型解析设计黑箱94-99

摘要:本文以建筑数字技术软件无限扩张的当下为背景,呼吁建筑数字方法应回归对学科本原的结构化技术策略思考。笔者以线性规划算法模型为例,呈现程序编码算法模型对学科问题转译过程的显性与隐性潜能。进而,文章阐述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模型的隐性转化编码模式,挖掘基于大数据算法模型的建筑设计方法的隐性转译机制,并以此突破并超越人类思维定式的逻辑限制,在概率空间中塑造未来建筑新方法。

建筑师杂志聚落研究
基于机器学习的传统建筑聚落历史风貌保护生成设计方法——以罗马Termini火车站周边地块城市更新设计为例100-105

摘要:本文关注在传统建筑聚落的历史风貌保护或更新设计中,如何依靠计算机信息技术获得不依赖于人的主观判断的传统空间形态构成规则,建立数字化生成设计工具,来解答传统建筑聚落历史文化信息的精确传承和创新利用的问题。文中介绍了人工智能领域中的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对以上问题的解决可能,并结合案例介绍了"基于案例学习”等技术工具在城市历史地段城市更新设计中的应用成果。探索了基于知识发现的生成设计工具对传统建筑聚落历史风貌保护所起到的作用。

基于村落宅图的分类及量化研究——以徽州传统村落群为例106-111

摘要:本文以江西省婺源县沱川乡理坑、浙源乡虹关以及思口镇西冲的3次村落测绘作为研究的起点,逐步拓展至对12份徽卅传统村落宗族图谱中的村落宅图进行分类及量化研究。通过对村落宅图的研究来还原徽卅传统村落群的空间形态,探究其背后的地缘影响、血缘纽带和社会维系,归纳总结出9种村落群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其所占比率,揭示村落群的空间构成和形态要素。希望在此基础上推演村落群形态的历史演变过程,还原与诠释村落群背后隐藏的内在秩序。

建筑师杂志人物
当代乡土实践:访问张雷112-117

摘要:一、引子2008年被美国《建筑实录》(Architecture Record)评为设计先锋(Design Vanguard 2008)、2016年荣获第4届中国建筑传媒奖实践成就大奖提名的张雷,从2000年开始建筑设计实践,众多作品发表于国内外建筑学刊。自2013年起,他开始乡村实践,在这场转变中,张雷是否延续了他早期的"基本建筑"设计理念?是什么吸引他倾注如此热情到乡土实践当中?如何应对与城市建设环境迥然不同的乡村建造条件?又如何塑造了乡土建筑实践中不可或缺的"当代"特性?

建筑师杂志默认
《建筑师》杂志投稿须知118-118

摘要:—、本刊声明1.《建筑师》编辑部是《建筑师》唯一合法稿件编审机构。本网站thearchitect.cabp.com.cn/ch/index.aspx是本刊唯一在线投审稿系统。除此之外,本刊未委托其他任何网站接收投稿,也没有授权其他任何机构及个人为本刊组织稿件。

《建筑师》杂志·天作将(TEAMZERO)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119-121

摘要:题旨:中国近40年高速城市化发展伴随着乡村百万自然村消失的空心化女亶变,作为生态屏障、文脉技艺传承和宜居田园的乡村聚落其资源和价值被低估和忽视。空洞的规划效果图和有限的资金投入不足以产生空心村持续发展的动因,乡土聚落的自然人文价值需要新的生产关系和生活方式来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