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热能通风空调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杂志 部级期刊

Building Energy;Environment

  • 42-1439/TV 国内刊号
  • 1003-0344 国际刊号
  • 0.29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是中国建筑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2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国家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协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建筑热能通风空调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实验研究、专论、经验交流、问题讨论、设计实例、国外技术、运行管理、综合信息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 2017年第1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杂志专题研究
冷水机组顺序启停控制及不确定性分析1-4

摘要:本文通过能耗模拟软件TRNSYS建立冷水系统模型,采用基于总冷负荷的启停控制方法,通过建立控制函数,优化冷水机组启停控制序列,可节省约3%左右的冷水系统能耗。本文假设冷冻水水流量真实值满足以测量值为平均值的正态分布,机组最大冷量满足以额定制冷量为平均值的正态分布,使用蒙特卡洛方法对这种优化方法的不确定性进行量化分析,发现不确定因素对此优化策略的节能率会产生一定影响,且这种影响与不确定度大小和变量种类相关。

深埋地下斜通道送风温度变化规律的数值模拟5-8

摘要:本文以江门市某地下工程斜通道为研究对象,考虑室外气温的年波动,建立了斜通道进风过程的计算模型,以三年为计算周期,运用CFD数值模拟的方法进行求解,研究了斜通道全年对进风温度的调节作用,并进一步分析了斜通道长度,进风量和运行时间对温度调节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斜通道对进风有良好的预冷和预热效果。斜通道长度越长,预冷(热)效果越好,但长度超过一定值后,效果不再显著增强。进风量越大,预冷(热)效果越差。随着运行时间的增长,斜通道供冷能力有所降低,供热能力有所增强。

通过改变人体导热实现睡眠热舒适性的研究9-13

摘要:本文结合实测数据和理论研究,得出考虑人体导热时的睡眠热平衡方程,并根据该方程计算出不同睡眠环境温度下,为满足睡眠热舒适需要的导热量。设计出一种合理利用导热来满足睡眠热舒适的睡眠床模型,针对该模型进行数值计算,得出睡眠床进水速度,温度对导热量和传热系数的影响。

空调房间温湿度耦合模型14-18

摘要:本文提出了基于RC网络建立的单个空调房间负荷模型。动态模型建立在建筑围护结构,室内空气温度和室内空气湿度之间的耦合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了房间模型的动态耦合方程,并将单房间模型扩展到包括整个建筑物的多区域模型,获得了整个建筑系统的温湿度耦合方程。基于单房间动态模型进行模拟得到结果。模拟结果表明了室内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动态变化行为,该模型很好地预测了不同时间的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动态响应。

绿化布局对建筑周围风环境影响的数值研究19-22

摘要:本文利用CFD数值模拟技术探讨绿化的存在对建筑物周围流场的影响,先对单棵树木的模型进行风环境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不同孔隙率下1.5m(人行高度)水平面速度云图、树后不同位置的风速分布,得到单棵树木周围的流场特征。接着,在相同的绿化量下,在建筑周围采用了三种不同的绿化布局形式,模拟计算其速度分布,比较分析三种绿化布局形式对建筑物周围风环境的影响。本文结论可为绿化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基于科恩达效应通风装置气流特性研究23-27

摘要:采用数值模拟和实验方法研究了基于科恩达效应翼型空气诱导器的流场特征,翼型空气诱导器能很好地诱导周边气流贴附科恩达曲面向翼型尾部流动,数值模拟值和实验结果的良好吻合,验证了数值模拟方法的可靠性。设计了以翼型空气诱导器为基本单元的新型通风装置,数值模拟不同诱导速度和风框尺寸下通风装置流场,分析了流场特征和通风装置诱导率变化规律。

集中空调系统温度和湿度对微生物的影响28-30

摘要:结合国内外学者对集中空调系统的微生物污染情况的调查研究,分析集中空调系统中常见的微生物,查阅相关微生物污染资料,对其生理学温度、湿度进行统计分析,结合宁波地区不同公共场所单位集中空调的实际检测数据论证分析结论,得出了控制空调系统微生物污染的温度、湿度条件。

多污染源对工位污染物浓度贡献率的研究31-36

摘要:铝电解车间内存在多个电解槽,生产中由于工艺需求更换阳极的过程会产生污染气体,从而形成多污染源同时散发的模式。本文针对该类问题,采用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法,对多污染源同时作用下工位处污染物浓度的分布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定义并运用污染源浓度贡献率的概念,分析了多污染源同时散发时,污染源数量和两污染源间距离对工位污染物浓度的影响。针对污染源数量的研究发现,在研究工况下,当污染源数量>4时各污染源在工位处的浓度贡献率均趋于稳定。针对污染源间距离进行研究发现,当工位距D(两污染源之间的轴心距/工位与其相邻污染源中心间的距离)≥8时远处污染源对工位的污染物浓度贡献率降为0%。

物料自由下落过程产尘率影响因素分析37-40

摘要:本文通过改变接触面的方法,将总产尘分为下落过程中随气流逃逸的一次尘和与接触面碰撞过程中产生的二次尘两部分,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了两组不同粒径分布的物料在下落高度、出流流量变化时,一次尘、二次尘、总产尘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粒径分布的物料其产尘情况差异较大,两组物料随下落高度及出流口径的变化趋势一致。一次产尘率、二次产尘率、总产尘率均随下落高度的增大而增大,随出流口径的增大而减小。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杂志技术交流
数据时代的室内舒适环境控制方法41-43

摘要:热舒适环境的测试方法及评价标准,包括GB/T180492000,ASHRAE1132009和BSENISO77302005,在诸多大型项目设计及现场检验中都有成熟应用,为人们的工作生活提供了舒适环境。标准表征了大部分人员对舒适环境的普遍需求,但对于日渐趋向的个性化体验,以及在使用周期中舒适感指标的变化会缺少感知和调配。本文将研究如何增强用户对舒适环境的体验,并提出系统设备的控制策略。结合标准设计,通过记录,存储空调运行及用户使用行为大数据,用云计算实现数据清洗建模,实时灵活控制空调运行,记忆学习输出贴合用户需求的数据,将是未来智慧空调的发展方向。

深圳市某办公建筑空调能耗影响因素研究44-46

摘要:本文采用eQUEST软件对夏热冬暖地区某办公建筑进行全年动态能耗模拟计算,得出该建筑各项能耗的权重分布,其中空调系统能耗比重最高,达53.5%。在上述模型的基础上,依次将建筑各朝向的窗墙比由0.1增大到0.8,将外窗遮阳系数由0.21增大到0.6,定量分析了建筑各朝向窗墙比和外窗遮阳系数对办公建筑空调能耗的影响。

上海某酒店空调系统节能改造分析47-49

摘要:本文通过对上海某酒店建筑进行前期数据检测和收集,分析建筑的节能潜力和节能点,利用eQUEST建立建筑模型。根据收集的数据对模型进行校准,校准后的能耗在误差范围内,可以代表建筑实际运行工况。最后,对酒店建筑的空调系统冷热源制定了改造方案。

医院应用污水源热泵的经济性及节能减排分析50-53

摘要:以医院应用污水源热泵为目标,对上海某医院进行了经济性及节能减排性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与常规系统相比,采用污水源热泵系统后,节能减排及经济性效果显著。其中,年度化成本可节省28%。一次能源利用率提高16%,每年可节省天然气约38658m3,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及粉尘排放分别减少12.22kg、1732.53kg、0.65kg、0.80kg。

地下水水源热泵与冷水机组串并联系统应用探讨54-57

摘要:本文针对某些地区浅层地下水资源受丰,枯水期周期变化的影响或地下水资源有限的特殊情况,提出一种将水源热泵与冷水机组串并联的系统形式,充分利用地下水资源,同时解决空调制冷和供热的需要,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同时,针对系统设计存在的风险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为保证系统运行安全,该系统形式宜应用于中、小项目。

表冷器对低温空气降温除湿能力的实验研究58-60

摘要:针对常规表冷器在处理较低温度空气时,出风状态参数变化规律的问题,利用焓差实验室,在恒定进水温度、水流量、进风风量、进风干球温度的条件下,改变进风湿球温度,测试表冷器在非标准工况下的负荷特性。结果表明:随着进风湿球温度的降低,表冷器的显冷量逐步增加,而潜冷量降低,总的制冷量减小。当进风湿球温度低于16益后,表冷器的出风相对湿度迅速下降,其状态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机器露点。

两级冷却除湿新风处理机组中蒸发器设计61-65

摘要:提出了一种新的可用于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的冷却除湿新风机组。在两级冷却除湿功能下,该机组两个处理新风的换热器在不同蒸发温度下工作,可对新风进行两级冷却除湿。建立了蒸发器的仿真计算模型,其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的误差小于10%。利用建立的仿真计算模型对单级冷却除湿系统和双级冷却除湿系统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与单级冷却除湿系统相比,两级冷却除湿系统的制冷系数提高3.2%~16.04%,换热面积也有明显降低,最大降幅为39.8%。

城市集中供热方案的综合评价66-69

摘要:本文以通辽市某小区集中供热系统为例,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集中供热系统综合评价体系,涵盖系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节能效益、环境效益,对热电联产供热系统与热泵供热系统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热泵供热系统与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系统综合权值分别为0.562与0.438,证明热泵供热模式优于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系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基于一/二次能源采暖最优保温厚度分析70-73

摘要:对3个气候区域4个城市住宅建筑计算采用XPS保温最优保温厚度,20年生命周期节省经济成本和保温回收期。分析现值因子和采暖度日数对保温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供暖热源种类和气候因素对最优保温厚度影响作用较大。基于采暖度日数法计算得到4种能源的最优保温厚度,由薄到厚依次为:天然气,煤炭,电,液化石油气。随着能源种类和气候区域的变化,最优保温厚度3.3~17.4cm,生命周期节省经济成本244.1~517.9元/m2,保温投资回收期2.7~1.3年。最优保温厚度与生命周期节省经济成本方面,二次能源要高于一次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