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热能通风空调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杂志 部级期刊

Building Energy;Environment

  • 42-1439/TV 国内刊号
  • 1003-0344 国际刊号
  • 0.29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是中国建筑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2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国家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协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建筑热能通风空调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实验研究、专论、经验交流、问题讨论、设计实例、国外技术、运行管理、综合信息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 2008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杂志专题研究
下送上回通风方式供冷与供暖运行性能比较1-4

摘要:下送上回通风方式目前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应用,其供冷运行时就是置换通风,但同样一套通风系统在一些地区的寒冷季节则有可能需要作供暖运行。为了获得下送上回通风系统在分别作供冷与供暖运行时的具体性能参数,本文应用实验测试与计算流体力学(CFD)模拟的方法研究了置于环境实验室内的某办公环境。研究中分析比较了该办公环境内的空气速度、温度以及追踪气体污染物的浓度分布。研究结果表明,下送上回通风方式作供冷运行时空气温度及污染物浓度分层现象明显,空气处于半混合状态,置换效果较好;作供暖运行时,温度及污染物浓度趋于均匀,通风系统性能接近于混合送风系统,不具备良好的抑制交叉污染的能力。

热水器和空调复合的地源热泵应用与试验研究5-9

摘要:地埋管换热器的冬夏热平衡是应用地源热泵的过程中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本文在总结人们提出的各种解决方法后提出了利用多余的热量制取热水的方法,这样既可以解决地源热泵的热平衡问题又可为用户提供了生活热水,一举两得。文章对长江中下游某宾馆的地源热泵进行了计算分析,一年内该宾馆空调夏季向土壤排热量为5.277×10^9 kJ,冬季从土壤吸热量为2.776×10^9 kJ,净排热量为2.511×10^9 kJ,在使用了地源热泵热水器则全年从土壤吸热4.6×10^7 kJ。接着文章给出了地源热泵热水器与空调结合的三种方式,并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对热泵热水器的两种工作形式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热水器可以满足使用要求。

分户式太阳能采暖对农宅舒适度及能耗的影响10-12

摘要:为确定北京农村住宅分户式太阳能地板采暖系统的使用效果和建筑保温围护结构的节能效果,对北京市平谷区玻璃台村两户具有代表性的农村住宅进行了冬夏两季室内温度连续监测,同时对常规能源消耗量进行了统计和分析。测试结果表明,良好的保温围护结构配以分户式太阳能地板采暖系统,可使农村住宅冬季采暖期的室内温度提高5~8℃,舒适度明显改善。按照北京市地方节能标准中的墙体保温作法进行节能计算,结果表明,太阳能采暖系统在满足家庭旅游接待需求的前提下,当年冬季为两户新建农村住宅分别节约200kg和600kg煤,相当于分别节省了9.5%和28.6%的采暖能耗。

外遮阳百叶隔热性能与采光分析13-18

摘要:外遮阳百叶能合理控制太阳光线进入室内,减少建筑空调能耗和人工照明用电,改善室内光环境,已成为当前追求“绿色建筑”目标的一项具体措施。该文通过理论分析和模拟,借助EnergyPlus、Radiance等软件,结合光和热两方面综合考虑,对空调时期上海地区布置不同角度和活动的外遮阳百叶办公房间的空调能耗、照明能耗及室内光环境进行了模拟、分析与比较。算例结果表明:外遮阳对照明能耗和建筑光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夏热冬冷地区固定式遮阳百叶的不同角度设置对建筑能耗的影响较大,其中实施活动式外遮阳措施能大幅度降低建筑能耗,有效改善室内光环境。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杂志科技综述
温湿独立控制的工位空调19-22

摘要:本文介绍了工位空调产生的背景,指出了其优于混合式和置换式空调的特点。通过分析冷凝除湿的焓湿图,从负荷变化的动态角度和人体舒适感的角度论述了温湿独立控制的必要性。介绍了工位空调与热湿独立控制结合后的主要形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热、湿独立处理的方法和优缺点。提出了温湿独立控制的工位空调存在的问题及需要继续研究的方向。

蒸发冷却与毛细管辐射供冷复合式空调23-25

摘要:本文介绍了蒸发冷却与毛细管辐射供冷的概况,并根据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提出了一种将两者相复合的半集中式空调系统方案,阐述了该方案中蒸发冷却与毛细管辐射供冷相复合的特点,同时指出该空调系统在我国西北地区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杂志技术交流
基于分析的太阳能喷射制冷系统运行参数优化26-28

摘要:[火用]分析是用来分析制冷系统性能的一种工具。本文分析基于下列假设:太阳辐射为750W/m^2,制冷量为10 kW,采用R141b作制冷剂,周围环境温度为31℃。对太阳能喷射制冷系统[火用]分析结果表明,不可逆损失产生于各个部件,随运行温度而变化。其他条件不变时,系统[火用]效率随着蒸发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随着冷凝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在一定的蒸发、冷凝温度下,[火用]效率最大时,可以得到最佳发生温度。

变风量系统变机器露点送风温度预测研究29-32

摘要:基于变风量空调系统节能效果好,但存在相对湿度变化范围较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变风量空调系统的变机器露点控制方案,建立了基于Elman神经网络模型的变机器露点送风温度预测方法的仿真系统。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明显提高变风量空调系统相对湿度变化精度,也说明了采用Elman神经网络是一种可靠的变机器露点送风温度预测途径。

独立新风系统的能耗特性研究33-36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风机盘管独立新风系统(DOAS)的实际特点,提出了新风机组+室内干盘管末端装置串联冷冻水系统的形式,并选取了合理的室内设计参数。对广州某酒店建筑标准层进行了建筑动态冷负荷计算,获得了新风机组和室内盘管的全年冷负荷持续曲线,分析了其耗能特性,并进一步对采用排风热回收装置的独立新风系统的能耗特性进行了分析。

温湿度独立控制在医院建筑中的应用研究37-38

摘要:针对传统医院建筑空调能耗较高的特点,提出使用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即利用品位相对较低的约18℃冷冻水去除室内余热,采用溶液除湿装置去除余湿,同时采用高效热回收装置充分利用室内排风冷量,可以达到节能30%以上又同时满足室内温湿度要求的目的。

基于[火用]分析的水源热泵系统运行优化42-45

摘要:为了减少热泵系统运行的有效能损失,提高能量利用的完善度,在满足系统供冷、供热的可靠运行条件下,建立了水源热泵空调系统的压缩机、冷凝器、电子膨胀阀、蒸发器、冷凝器侧的水泵及蒸发器侧的水泵的[火用]损失数学模型,以总损失(热泵机组和水泵[火用]损失)最小为目标函数,对水-水热泵系统进行运行优化,得出相应的运行参数范围。

基于负荷系数的固定供水温度量调节方程46-48

摘要:为了满足计量供热系统热源超量调节和超前调节的要求,避免自主调节用户加热过程的热滞后,引入逐时同类用户及其负荷系数,建立了计量供热系统间连网一次网采用固定供水温度的量调节、二次网采用主动质调节-被动量调节时的运行调节方程。通过实例计算证实了在逐时负荷比值确定后,虽然用户自主调节随机性大,但仍然能够确定供热系统在调节状态下的供、回水温度及其流量,进而预测自主调节状态下的逐时供热量。

应用2DPIV研究通风房间空气流动49-51

摘要:介绍了二维粒子图像测速技术(2DPIV)的原理和使用中应注意两个关键问题,并实际测量了某模型通风房间的流场,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PIV可以和CFD结果相互验证。PIV还可以提供传统测量工具无法提供的流场信息。

空调送风角对办公室气流组织影响的数值研究52-55

摘要:采用CFD方法对空调办公室内不同送风角度下气流组织进行三维数值模拟计算。在分析送风角度对房间内部流场和温度场影响的基础上,讨论了人员主要活动区的舒适性。结果表明:当空调送风角度处于120°时人员的舒适性最好。研究结果可以为其他类似结构房间空调送风角度的选择和气流组织研究提供参考。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导论》介绍55-55

家用空调器新风引入前后室内气流组织的对比56-58

摘要:现代人们对室内环境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热湿环境,室内空气品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家用空调器新风引入成为空调器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针对家用分体空调器的房间顶部新风独立引入方式以及无新风独立空调器的室内温度场和速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新风引入前后室内人员周围的热环境变化很小。

两种高效空气过滤器送风口特性分析比较59-61

摘要:为了研究高效空气过滤器送风口对非单向流洁净室气流组织的影响及其特性,本文用模型试验的方法,对两种高效空气过滤器送风口性能进行了研究。获得了工作区的悬浮粒子浓度数据,将实验数据进行了分析对比。结果表明:带扩散孔板的高效空气过滤器送风口性能比带新型扩散孔板的高效空气过滤器送风口性能好得多,并对此结果进行了分析。最后给出这两种高效空气过滤器送风口的适用条件,并提出其选型的建议。

上置置换通风-顶板辐射供冷室内热环境研究62-65

摘要: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对上置置换通风-顶板辐射供冷复合空调办公建筑室内采用不同气流组织方式的通风效果进行了模拟研究,分析比较了气流组织特性指标——温度不均匀系数kt、速度不均匀系数ku、空气分布特性指数ADPI及温度效率tη等,给出了送、排风口适宜的上置安装位置。并从舒适性、供冷情况、竖直温度梯度以及温度、速度场分布等方面与传统置换通风-顶板辐射供冷复合空调系统进行了比较,指明了这种新型空调模式可行性、优点及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