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热能通风空调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杂志 部级期刊

Building Energy;Environment

  • 42-1439/TV 国内刊号
  • 1003-0344 国际刊号
  • 0.29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是中国建筑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2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国家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协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建筑热能通风空调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实验研究、专论、经验交流、问题讨论、设计实例、国外技术、运行管理、综合信息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 2005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杂志研究论文
非对称室内热环境的实现与控制1-6

摘要:对含有非对称离散热源的二维矩形方腔的对流传热进行数值模拟,得出以下三种方式可以切断强热源对弱热源影响的结论,即在腔体中加入绝热隔板、设置冷空气幕和通入冷空气的冲击射流,因而能够实现室内的非对称热环境.文中通过强、弱热源的努谢尔特数(Nu)变化曲线图定性地分析了隔板对自然对流腔体内流体的流动和传热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参数瑞利数(Ra)的影响下控制绝热隔板的高度可以达到隔断的效果;并研究了采用混合对流方式(冷空气幕和冲击射流)对腔体内非对称热环境的控制,主要集中在分析雷诺数(Re)、格拉晓夫数(Gr)、热源间距以及浮升力比的影响,结果表明,流场的近似对称性对应着基本的隔热效果,并且流场的对称性会随Re、热源间距和浮升力比的增强而增强.

热弥散对同井回灌地下水源热泵的影响7-10

摘要:综述了多孔介质和含水层蓄能中常用的热弥散模型,把热弥散模型归结为两类:速度一次方模型和含水层滞止导热系数倍数模型.对同井回灌地下水源热泵(GWHPPRSW)引起的地下水的换热,针对这两类模型进行了数值求解.随着热弥散的加强,抽水温度降加大.含水层中某些地方,温度降随着热弥散的增加而减小,且变化幅值较大.含水层热影响范围随着热弥散的加强而加大.速度一次方模型的计算结果较含水层滞止导热系数倍数模型的计算结果的抽水温度降大,热影响范围小.

送风口对传染性隔离病房室内定向气流的影响11-18

摘要:本文分析了送风口对传染性隔离病房室内定向气流的影响,指出在要求形成定向气流的场合,应综合考虑送风口的位置、形式与特性.采用CFD模拟与实验测试的方法,利用相关评价指标,在特定气流分布方式的隔离病房中,选取三种典型的送风口进行研究,从而得出了适合形成定向气流的送风口形式.模拟和实验发现,在采用天花板顶送风和异侧下排气流分布方式的隔离病房中,选用送风自由度较大的双层百叶送风口,调节百叶到合适的角度可实现较为理想的病房气流分布.

基于PHOENICS的地下工程岩土耦合传热动态模拟19-23

摘要:传统的静态极限设计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地下工程内部环境保障系统设计的经济合理有效要求.本文主要针对深埋地下工程的间歇加热工况,对工程内部环境与周围岩石的温度分布及耦合传热情况进行动态分析,并进一步指导动态设计.简化间歇机制下深埋拱形地下建筑的数学物理模型,采用整场求解方法,通过建立流体和固体区域的统一控制微分方程,将复杂的固体导热与流体对流换热通过彼此互为边界条件耦合起来.整个数值模拟过程采用大型计算软件PHOENICS 3.4进行求解,并对现有软件程序加以改进得出经验模型,使CFD软件能更广泛应用于地下工程的通风空调设计中,为求解非稳态的导热和对流换热耦合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行研究方法.此外还具体分析了进风风速、室内热源等方面的因素对温度分布的影响.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杂志科技综述
寒冷地区用空气源热泵技术进展24-28

摘要:空气源热泵技术是一项节能技术,推广其应用对于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综述了寒冷地区用空气源热泵技术的进展,包括采用双级压缩(包括准二级压缩)和复叠循环来降低压比;采用变频压缩机在制热时加大制冷剂的循环量;采用Turbo技术、高效压缩机技术、高效换热器技术等来提高空气源热泵的低温制热性能;用电加热气液分离器以及它到压缩机之间的吸气管路,提高蒸发温度和蒸发压力等.指出空气源热泵用于寒冷地区的采暖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但是需要付出代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可以充分利用室外侧换热器的复叠循环系统.

室内挥发性有机物的研究进展29-34

摘要:室内挥发性有机物(VOCs)主要来源于建筑及建筑装修材料,具有极强的危害性,因此研究VOCs的散发、室内变化规律及其控制方法是极其必要的.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及团体对室内挥发性有机物研究的现场调查、实验模拟、理论模型探索方面的进展及控制策略,分析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研究工作的方向.

纳米光催化活性炭纤维净化空气初探35-37

摘要:本文重点介绍了纳米光催化原理、特点及纳米光催化或活性炭纤维单独净化空气时的优缺点,分析了将纳米光催化和活性炭纤维相结合的方式及优点.充分利用了纳米光催化技术和活性炭纤维的优点,达到了净化空气的目的.并对今后利用纳米光催化技术与活性炭纤维相结合用于净化空气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杂志实用技术
动态二元冰在低温送风空调工程中的应用38-40

摘要:介绍一种二元冰的制取设备,并通过工程设计实例说明动态二元冰在低温送风空调工程应用过程中如何控制温度和二元冰的含冰率(IPF)这两个关键参数.工程运行结果表明:在制冷速度、功率消耗及经济性等方面,使用二元冰的低温送风系统有其明显的优越性.

再循环蒸发冷却技术及其应用41-44

摘要:基于直接蒸发冷却和间接蒸发冷却方法,提出了一种再循环蒸发冷却方法.设计了一套再循环蒸发冷却装置,并通过试验测试了它的冷却效果.对再循环蒸发冷却技术在空调行业的应用进行了具体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系统应用设计方法.最后指出这种技术为开发节能环保空调设备和空调系统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列车运行中对KLD40型空调机组的性能研究45-48

摘要:列车运行过程中空调机组性能与静态时空调机组性能表现不同,这一点容易被忽视.本文通过列车运行试验并用热力学和流体力学的方法研究了KLD40型空调机组冷凝风量以及制冷量等性能变化.其结论能解释列车运行中空调机组性能衰减与故障的原因.

新型排风能量回收装置的分析与研究49-51

摘要:作者从全铝制板翅式换热器与凝结水间接蒸发冷却联合应用的试验获得的结果出发,对该换热器应用于集中空调系统的能量回收做出了计算,并且进行较为详尽的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全新风空调系统使用该能量回收装置后,可以节省机组装机容量50%,节省运行费用一半;这对需要大量新风的厂房,医院的特殊病区等有很好的节能效果;而普通的舒适性空调系统,应用该能量回收装置后也可以节省装机容量20%;这表明在集中空调系统中应用全铝制板翅式换热器既能改善室内空气品质又能回收排风能量,是集中空调系统节能和人性化行之有效的措施.

用小波分析法分离变风量系统流量传感器故障52-55

摘要:阐述了主成分分析法对变风量(VAV)系统流量传感器故障识别失效的原因,给出了小波分析法的特点及其原理,着重描述了如何运用小波分析分离VAV系统中的共线性流量传感器故障.实例研究结果表明:小波分析能够很好地识别共线性的流量传感器故障.

暖通空调设计中常见问题分析56-57

摘要:总结了实际工作中发现的空调、通风、防排烟、人防地下室通风等方面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诸如空调水系统的平衡、空调设备的噪声处理、新风系统与排风系统、防排烟口、管道的防腐处理、空调冷热源的选择、大型设备到位措施等设计,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见解.

地下水源热泵空调系统及其工程设计58-62

摘要:介绍了地下水源热泵空调系统的特点、应用条件以及系统形式.结合北京市的三个实例工程,对地下水源热泵空调系统两种主要的系统形式(分散式和集中式系统)的应用条件及各自特点做了重点介绍.对系统中换热器和辅助冷热源的设置原则以及采用该系统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说明.

大庆林源毛纺厂空调系统设计63-65

摘要:本文介绍毛纺厂空调系统的优化方案,并在原有旧空调基础上加以改造,符合新增设备扩容后车间生产工艺的需要.阐述其在空调系统、通风系统、冷热源、水系统及消声减振等方面的设计,提出了优化和改进的实施方案.能够保持车间温度、湿度分布均匀,工作区风速在设计范围内,空调设备噪声较小,满足毛纺厂工艺要求,运行费用较低.

建筑墙体的延时与削弱作用66-70

摘要:本文采用数值方法分析了建筑墙体的材料与厚度对墙体延时与削弱作用的影响.基于这个目的,考虑了一维墙体带第三类周期性边界条件的非稳态导热.通过分析墙体材料的导热系数k、热容C和墙体厚度对墙体延时与削弱作用的影响,发现热容C和导热系数k对墙体延时与削弱作用影响明显.墙体达到一定厚度则具有比较好的延时与削弱效果.

绝热层厚度计算公式的探讨71-73

摘要:现行的各种关于空调工程中管道与设备绝热层厚度的计算方法都是忽略设备或管道的内表面换热系数,这种计算方法源于化工行业,在空调行业中应用存在概念上的错误,并不适用于空调风管.本文推导了包含内表面换热系数的绝热厚度新公式,并与现行公式定量比较,指出忽略内表面换热系数后出现的重大误差.

热计量采暖系统户间传热与重力作用压头探讨74-77

摘要:对于分户热计量采暖系统,必须计算户间传热引起的热负荷,并将这一热负荷作为散热器选型的依据之一.相对于热水循环泵的作用压头,尽管重力作用压头很小,但它是引起双管采暖系统垂直失调的重要原因,在设计分户热计量采暖系统时,必须充分重视其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