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科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建筑科学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Building Science

  • 11-1962/TU 国内刊号
  • 1002-8528 国际刊号
  • 1.1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建筑科学是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建筑科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理论&实验研究、计算分析、论坛、应用研究、工程实践、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专栏、综述、商榷、行业简讯

建筑科学 2015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建筑科学杂志建筑能将专栏
中国建筑能效提升体系的研究1-14

摘要:实施"中国建筑能效提升工程",是有效推动中国建筑建造与运行绿色转型的主要途径。为此,首先要科学合理地制定建筑能效提升路线图和支撑体系。根据中国国情,探索性开发了愿景牵引法来设定中国建筑能效提升路线图,并通过较大规模的机构问卷调查法识别了建筑能效提升的影响因素和问题与障碍;通过较大范围的德尔菲专家问卷法明确了建筑能效提升的主要驱动力及针对问题的解决方案,从而基本形成了包括新建和既有公共建筑、新建和既有居住建筑共4类建筑的能效提升路线图和梯度、主要参数指标;能效提升的主要影响因素和驱动力;主要解决方案在内的中国建筑能效提升体系。本文重点论述研究背景、研究方法及主要结果。

公共建筑能效提升的相关问题研究15-20

摘要:本研究从属于"建筑能效提升工程"体系中的公共建筑版块,根据建筑能效提升工程系列问卷调查整理分析了与公共建筑能效提升相关的若干关键问题。首先,从宏观因素层面和5大体系因素层面分析了公共建筑能效提升的影响因素。其次,分析了公共建筑能效提升在制度、能力、经济、政策、市场、技术和标准等7大领域存在的障碍和问题。再次,按政府类、商业类和公益类等3大类别分析了新建和既有公共建筑提升能效的源驱动力。最后给出了结论与建议。

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支撑体系21-25

摘要: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是我国能效提升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机构问卷调查的方式,针对影响新建建筑能效提升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影响度评分及障碍分析。结果表明:市场类因素至关重要,技术、能力类因素影响逐步增强。障碍领域按影响平均值排序(由高到低)为市场、技术、经济、能力、政策。在此基础上,根据德尔菲法设计了源驱动力和五大驱动体系,提出了提升新建居住建筑能效的主要措施及包含制度设计及市场化、高能效技术研发推广、能力提升等方面问题的解决方案。

既有居住建筑能效提升若干关键问题研究26-31

摘要:既有居住建筑能效提升是我国未来中长期建筑能效提升的四大组成板块之一,本文基于机构调查问卷,从政策、市场、经济、技术和能力等五个方面对我国既有居住建筑能效提升的影响因素及现存的障碍与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在此基础上,基于德尔菲法识别出既有居住建筑能效提升的源驱动力和核心外驱动力,并基于各类因素的影响程度进一步分析五大驱动下各措施在近期与远期对既有居住建筑能效提升的有效程度。

建筑科学杂志理论
北京市某办公建筑夏冬季室内外PM_(2.5)浓度变化特征32-39

摘要:为了把握雾霾天气大气环境细颗粒物PM2.5浓度变化对室内环境的影响规律,项目组先后于2013年6月~8月(夏季)和2013年12月~2014年2月(冬季)对北京地区一办公建筑室内外细颗粒物(PM2.5)质量浓度及I/O比值变化规律进行了实时监测。实测结果表明:1)在建筑外窗关闭、室内无其他污染源且机械通风系统关闭条件下,夏、冬季室内外PM2.5质量浓度的日变化规律均为夜间高白天低,周变化规律为周一~周五呈逐渐上升趋势;2)冬季各月的室内外PM2.5质量浓度水平均高于夏季各月的,对应的室内外PM2.5质量浓度I/O比值也是冬季高于夏季;3)室外风速和空气相对湿度与室内外PM2.5质量浓度存在明显的负相关,而室外空气温度与室内外PM2.5质量浓度水平的变化相关性不明显。

公共建筑室内PM2.5污染控制策略研究40-44

摘要:根据公共建筑室内PM2.5污染来源、运动规律,结合室内PM2.5污染控制通风过滤模型,分析了通风换气对降低室内PM2.5污染浓度的影响,给出了空气过滤器过滤效率计算公式及简化选型计算公式,提供了室内PM2.5浓度控制标准要求,结合目前常见的集中空调系统空气过滤器配置工况,通过实例计算,给出了集中空调系统空气过滤器等级组合建议。

上海养老机构室内环境调查与评价45-49

摘要:本研究于2014年1~3月及12月在上海地区8家养老机构进行了现场调查,测试了空气温度、平均辐射温度、相对湿度、空气流速、A声级和照度等环境参数,同时开展问卷调查了解了老年人对各项环境因素的满意度,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评价了室内环境质量。通过分析环境参数与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建立了老年人室内环境满意度的预测评价模型,并对现行老年人居住建筑室内环境标准规范进行了探讨,为上海地区养老机构的设计与管理提供参考。

关于孔板送风建筑室内新风量的探讨——室内人员呼吸区所需最小新风量的实验研究50-55

摘要:本文研究了办公建筑中采用孔板送风时所需的最小新风量,参考并采用我国的GB 50736—2012《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日本空调设计手册》、美国ASHRAE Stand62.1—2010中的标准送风量分别进行送风,在每个新风标准下调节人员密度,以引起人体头痛、闷热的室内CO2浓度0.1%作为标准进行比较,得出办公建筑采用孔板送风时人员移动与静坐两种状态时不同的人员密度所对应的最小新风量标准。实验结果表明:在人员移动时,人员密度小于等于0.21人/m2时建议采用美国ASHRAE Standard62.1—2010的新风标准推荐值,当人员密度介于0.21人/m2与0.28人/m2之间时建议采用《日本空气调节手册》的新风标准推荐值;当人员密度介于0.28人/m2与0.42人/m2之间时建议采用我国的GB50736—2012《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的新风标准推荐值。在人员静坐时,人员密度小于等于0.14人/m2时建议采用美国ASHRAE Stand62.1—2010或者《日本空气调节手册》的新风标准推荐值;当人员密度介于0.14人/m2与0.21人/m2之间时建议采用《日本空气调节手册》的新风标准推荐值;当人员密度介于0.21人/m2与0.35人/m2之间时建议采用我国的GB 50736—2012《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的新风标准推荐值。人员静坐时呼吸区的CO2浓度比人员移动时的CO2浓度高15%左右,办公建筑中人员处于移动与静坐的交叉状态,因而进行新风量选择时可按人体静坐时的标准进行选择。

太阳能集热屋面的性能测试分析56-63

摘要:通水屋面虽能实现屋面隔热,但不能满足利用太阳能为建筑供应热水的需求。本文在通水屋面构造设计的基础上,研制出1种新型低成本的太阳能集热、隔热及冷却屋面模块,并建造了太阳能集热屋面模块性能测试平台,通过不同模块对比测试方法,对所研制模块的集热量、集热效率及其隔热性能等进行了测试分析。通过测量集热模块在不同工况下的集热管进出口水温、流量以及环境温湿度、辐射强度、模块各构造层温度及传热热流等性能参数,获得了集热模块在不同工况下的集热量、集热效率、模块隔热性能等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及其评价参数,分析了模块集热性能与辐射强度及流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对比分析了不同构造模式下集热模块的隔热性能及其变化特点,为其工程应用提供了基本的实验依据。本模块也为建筑屋面隔热、冷却及集热提供了1种低成本的构成模式,并为屋面冷却及太阳能集热提供了1种新的工程应用方法。

R32全新风处理机组性能试验研究64-67

摘要:制热工况下,随着排气温度的升高,制热能效比逐渐下降,在实际运行时需要降低排气温度以提高机组性能。制冷工况下,针对R32全新风处理机组高排气温度的特性进行逐级喷液,并对比分析了制冷工况下不喷液、喷液控制排气温度分别为90℃和80℃3种情况下机组制冷量和输入功率变化。制冷工况下,随着排气温度的升高,制冷能效比先增大后减小。拟合出排气温度与能效比的数值关系式,并用判定系数R2判别数值关系式的相关性。依据数值关系式可有效预测任一排气温度下R32机组的能效比,为制冷工况下机组的性能提供参考。

自然积尘对平板太阳能集热器性能影响研究68-72

摘要:由于大气降尘的存在,平板太阳能集热器盖板表面会积累一定量的灰尘,会导致盖板透光率下降,降低集热器效率。为了确定灰尘自然积累的规律及其对集热系统的影响,以西安市区为例,对倾斜安装的平板太阳能集热器玻璃盖板表面自然积尘进行了为期30 d的测试,得到期间积尘规律。结果表明,在一次长达4天的连续降雨后,积尘密度下降至0.111 2g/m2,对应透光率下降为1.025 1%,大量降雨对积尘起到缓解作用;玻璃盖板表面在自然积尘12 d后其积尘密度为2.401 3g/m2,这使其透光率下降了12.26%;分析发现积尘时间为7 d便可使盖板透光率下降约10%。结合实测数据得到积尘时间与盖板透光率下降值之间的函数关系,为平板太阳能集热系统维护清理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

建筑节能墙体内相对湿度状态研究(二)73-78

摘要:通过对黑龙江省外墙外保温体系和自保温体系等新型建筑节能墙体施工后基墙及保温层内的相对湿度变化进行跟踪测试,总结出不同墙体内部的传湿过程、基墙及保温层干燥时间,以及墙体内湿度与环境变化的关系,为现场测试墙体热阻及建筑节能设计提供参考。

园林水景声音喜好度研究79-83

摘要:采用客观物理分析和主观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不同类型园林水景声音特性和被人们喜欢的程度。首先,使用专业声学设备对济南市的46个水景声音进行采集与测量,选取15个典型水景声音进行研究。分析水景声音的声压级和频谱图像等物理特性。在半消声室内回放录制的水景声音并进行问卷调查。研究水景声音的物理特性、视觉影像和主观描述与喜好度之间的关系。得到以下结论:人们不喜欢声压级大、频谱曲线平直的大流速流量水景的声音;水景周边环境对小流速流量水景声音音质影响明显;水景的视觉影像影响水景声音被喜欢的程度;人们喜欢"舒缓的"水景声,不喜欢"急促的、低沉的"水景声;喜欢"潺潺"的水景声,不喜欢"轰轰"的水景声。

中间换热池在地下水源热泵系统中的应用研究84-88

摘要:地下水源热泵系统是一种节能的热泵系统。但在一些项目中应用时,存在着水质超标腐蚀机组、含砂量高难以回灌等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文中引入中间换热池设备,很好地解决了水质问题和沉砂问题。采取该措施的实际项目节能效果良好。

建筑科学杂志计算分析
建筑生命周期物化碳计算方法比较分析89-95

摘要: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全球变暖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而建筑在其建造活动和相关材料生产过程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为了采取正确的措施减少建筑碳排放,准确量化建筑的碳排放尤为重要。本文对已有的建筑生命周期物化碳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分析了目前常用的3种建筑生命周期物化碳计算方法(基于过程法、投入产出法和混合法),并从系统边界、数据特点和计算的准确性3个方面对这3种方法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过程法操作性较好、应用最广泛,但准确性低;投入产出法应用比较少,其结果过于粗略;混合法计算准确性较高,但因操作较复杂,应用也比较少。

基于基本减排率的低碳建筑技术定量评价方法研究——以寒冷地区办公建筑为例96-101

摘要:本文在思考碳排放基准值确定必要性的基础上,转换视角,结合国内建筑节能标准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采用碳排放情景分析法,提出"基本减排率"概念。以寒冷地区办公建筑为例,以独创性的方法从定性与定量两方面共同建立了基于基本减排率的低碳建筑技术评价方法,研究成果通过软件系统可方便地对减排效果进行评价比较,对于我国推广低碳建筑和推行建筑碳减排提供了技术指导方法。

基于“基期能耗—影响因素”模型法的供热系统节能量测量与验证方法的研究102-105

摘要:建筑节能是目前全世界各国家共同关注的重要话题,供热系统节能改造是建筑节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科学统一的供热节能量计算方法是目前函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影响供热系统能耗的关键因素,选取室外温度累计值,建立了供热系统"基期能耗—影响因素"的数学模型,提出了适合于供热系统节能量的计算和验证方法及不确定度分析方法,并通过北京某供热中心供热节能改造实例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为供热系统节能改造项目的节能量测量和验证提供技术支撑。

环形走廊机械排烟口水平布置对机械排烟效果的影响106-113

摘要:以1幢高层建筑环形走廊为例,利用火灾动力学模拟软件FDS研究了环形走廊不同的排烟口水平布置方式对走廊机械排烟效果的影响。定义了排烟效率和排热效率2个定量评价机械排烟效果的指标,计算了各种工况的排烟效率和排热效率,通过与走廊上温度等参数的对比分析证明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研究表明:对于环形走廊,排烟口的开启数量和设置位置对排烟效果具有很大影响,在排烟量一定的情况下,并非开启排烟口数量越多越好。针对本文火灾场景,排烟口设置在走廊的转角处比设置在走廊中间位置排烟效果更好;当排烟口设置在4条走廊的转角处时,火灾时开启适当位置的2个排烟口排烟效果远好于4个全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