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科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建筑科学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Building Science

  • 11-1962/TU 国内刊号
  • 1002-8528 国际刊号
  • 1.1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建筑科学是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建筑科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理论&实验研究、计算分析、论坛、应用研究、工程实践、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专栏、综述、商榷、行业简讯

建筑科学 2009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建筑科学杂志论坛
基于案例调查的公共建筑节能进展缓慢的障碍分析1-5

摘要:公共建筑总体节能潜力大,但长期以来一直难以实现有效的推动。本文从节能的内在动因入手,基于大量案例进行调查分析并对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发现提升业主节能意识、使物业的用能调控权和节能绩效一致是节能的内在推动力,在此基础上辅以有效的节能技术、灵活的资金渠道和合作模式以及财税政策支持等外部推动措施,方可良性促动节能落到实处。

面向建筑方案的节能设计研究——设计流程和工具6-9

摘要:建筑方案设计是建筑设计的决策阶段,应用模拟计算工具参与方案设计阶段的节能设计可实现在"源头"降低建筑能耗。本文详细分析了方案设计过程、建筑师需求和可获得的建筑信息,并总结了方案设计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模拟辅助方案节能设计的框架和工作流程,讨论了面向方案节能设计的模拟计算工具应满足的功能要求,为研究方案阶段节能计算方法奠定了基础。

解读LEED ND中关于社区开发能源规划的要求10-12

摘要:本文介绍了LEED ND社区开发分册的主要内容,特别是它在精明的选址以及社区通联性、社区布局和设计形式、绿色建筑和技术、创新及设计方法和区域示范性方面的内容,着重分析了它在社区能源规划方面的一些新的要求。

对住宅空调舒适性的社会学思考13-15

摘要:本文从社会学角度探索了住宅空调舒适与节能的关系,提出了舒适与节能是有矛盾的,但不是相互对立的,是可以协调一致的。不断提高住宅空调舒适度的社会需求是正当的,应该给予关注和支持;必须强调和广泛宣传提高住宅舒适性的目标,建筑节能才会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

质疑暖通空调机房温控变流量节能技术16-20

摘要:用冷源侧温度(差)控制变流量一次泵水系统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节能技术,目前该技术被广泛应用。本文从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的角度对该技术对暖通空调系统的整体影响进行了探讨。提出由于缺乏实际空调系统的概念,该技术并未能很好地解决高效运行和保障服务间的矛盾,在机理上存在不稳定属性,是一种不完善且不负责任的控制策略。当前系统节能主要得益于对原系统的改良,而非源于所谓的对空调水系统流量进行实时调节。

多联式空调机能效国家标准及基于标准开发CDM项目的可行性研究21-25

摘要:本文描述了多联式空调机能效国家标准的制定原则、能效指标和测试要求。基于节能减排的双重目的,以能效标准为基础,对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CDM项目进行了初步探索,提出了项目的基本流程、执行步骤和各自职能设想。

建筑科学杂志理论&实验研究
奥运场馆室内空气品质测评26-32

摘要:为保证奥运场馆的室内空气品质满足人们的健康要求和舒适感觉,本文对北京奥运篮球馆、水上公园及奥运媒体村的室内空气品质进行了赛前检测,并以甲醛、苯、甲苯、二甲苯、TVOC、氨6种化学性污染物作为评价指标,在对室内空气进行单因子指标分析的前提下结合空气品质综合指数法对检测场馆的室内空气品质进行了客观评价。结果表明:检测场馆室内空气单项污染指标超标率低,空气评价等级为清洁和未污染的检测点位占到了95%以上。对超标污染物,通过自然通风措施即可确保达标。

新型遮阳系统遮阳效果测试研究33-37

摘要:遮阳系统作为建筑节能的一项技术被广泛用于夏热冬冷地区。本文针对新型遮阳系统———智能光导系统的遮阳效果搭建了测试台,并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中分别得到不同朝向的太阳辐射得热量和太阳辐射得热系数。通过对参比测试箱太阳辐射得热量试验结果和理论计算结果对比分析,发现两者吻合程度非常高,同时通过对试件侧太阳入射角和太阳辐射得热系数随时间的变化进行比较,发现两者具有非常好的变化一致性。研究结果表明该测试方法对新型遮阳系统的测试是可行的。

干式地板辐射供冷结合置换通风复合式系统实验研究38-42

摘要:本文针对干式地板辐射供冷结合置换通风复合式系统进行了实验研究,测量了从系统开启到关闭的室内温度、地板表面温度、围护结构表面温度等参数,分析了系统运行过程中地板表面温度、距地面0.1 m处空气露点温度和湿度、系统换热量、温度场和湿度场以及热舒适性变化。结果表明:置换通风系统的引入可有效地避免地面结露;系统稳定运行时,室内空气温度在竖直方向分布均匀;辐射换热量占总换热量的27.8%;水系统提供的辐射换热量有限,系统稳定时,热舒适性较差,这是由于系统供水温度偏高引起的,可通过降低供水温度得到改进。

星级宾馆用热泵回收中水及其原水热量的实验研究43-48

摘要:本文在对北京市某星级宾馆中水池和原水池水温进行跟踪测试的基础上,提出了用热泵回收其中热量加热生活热水的技术方案。首先根据中水和原水的特点分别试验了开式系统、闭式系统及有曝气闭式系统3种取热方式下热泵的性能参数。而后通过数据整理,对热量回收过程中热泵制热量及能效系数COP的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同时对热泵作为燃气锅炉辅助热源以及如何匹配进行了探讨。最后对3种取热方式进行了比较,对其在实际系统中的合理运用提出了建议。

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性能测试与分析49-53

摘要:为了系统地研究二次/一次空气风量比和淋水量对冷却器效率和温降的影响,本研究搭建了一个具有二次流道和一次流道的实验台,一、二次空气风量和淋水量都可调。通过实验得到了随二次/一次风量比的变化以及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效率和温降的变化关系。可知当一次空气风量为5 000 m^3/h时,最佳二次/一次风量比为0.7,效率达到81%,温降达到15.23℃,此时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的效率和温降达到最高。在这种情况下改变淋水量,若一、二次空气风量都一定,淋水量越大,冷却器的效率和温降越高,但当淋水量达到0.96 m^3/h时,再增大淋水量,冷却器效率和温降没有太大的改善。

严寒地区户用沼气池冬季使用保温增温技术研究54-57

摘要:严寒地区由于冬季气温低,导致沼气产气率下降,甚至不产气。本文介绍了一种利用太阳能—沼气锅炉联合运行加热沼气池的方法,可保持沼气池池温,并实现在冬季对池体进行增温,使之在严寒地区可正常工作。

广州市单体建筑室外微气候热环境研究58-60

摘要:为了研究夏季广州市小区单体建筑周围热环境规律,本文以广州大学生活区某宿舍楼单体为研究对象,在其周围选取了具有代表性(不同方位及处于不同周围环境)的6个测点,逐时测量9:26-18:36时间段内的温湿度、风速、下垫面温度及辐射热流密度等热环境参数,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分析,发现单体建筑周围热环境与太阳辐射强度、风速、风向、建筑遮挡作用、下垫面性质及周围环境等因素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辐射热流密度随下垫面表面温度的增大而增大。本文同时关注了热岛现象,为进一步研究小区微气候提供了实验依据。

调湿建筑材料调湿性能试验研究61-64

摘要:为了增强调湿材料的性能,改善建筑室内湿环境,本文所介绍的试验主要选用石膏作为基体胶结材料,添加吸附性较好的辅料,制成复合多孔无机类的调湿建筑材料。笔者对此种材料进行一系列的调湿性能的研究,在实验证明其性能的同时,得到该材料在调节室内湿环境时的基础数据,为下一步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基于网络控制的中央空调运行管理、控制与分户计费系统65-67

摘要: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中央空调系统分户冷量计费的计算模式,并采用网络控制技术和中央空调末端设备智能控制器,开发了一种具有运行管理、末端设备控制和分户冷量计费功能的中央空调运行管理系统,为中央空调系统运行管理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技术手段,可有效降低空调系统运行能耗。

绿色建筑评估及其实现68-72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绿色建筑评估技术的设计思想、评估内容和评估方法。而后从资源消耗、环境载荷、室内外环境品质等方面构建了绿色建筑的评估体系与实现途径,对绿色建筑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体系中房地产开发商群体的进化博弈分析73-75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国外建筑标识运行管理方式的特点,首先明确了在我国实行第三方测评标识的必然性,进而利用进化博弈理论,建立数学模型分析了作为第三方测评标识申请主体的房地产开发商在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体系中的演化路径,最后根据模型求解结果,提出了现阶段我国政府应实行经济激励与市场规范相结合的措施来实现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体系的科学管理。

建筑科学杂志计算分析
城市中心区不同隧道排风井形式的污染物扩散比较研究76-79

摘要:本文对位于上海市浦东金融中心区的越江隧道排风井的形式与污染物扩散特征进行了CFD模拟预测。首先开发了基于点群格式的GIS数据及GIS数据与CFD的接口,此接口可大大提高对包含大量建筑物的城区规模的CFD分析的建模效率。而后应用基于GIS数据生成的CFD模型,对隧道低风井方式和高风塔方式进行了污染物扩散影响对比分析,指出该地区采用低风井排放方式能够满足大气环境评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