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Genomics and Applied Biology

  • 45-1369/Q 国内刊号
  • 1674-568X 国际刊号
  • 1.1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是广西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2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CA 化学文摘(美)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广西大学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综述与专论、研究论文、研究报告、实验技术。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06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杂志生物技术专栏
Na^+,K^+-ATPase调节肝再生增强因子促HepG2细胞增殖1-5

摘要:采用四甲基噻唑盐(MTT)法检验肝再生增强因子(ALR)对HepG2细胞增殖作用;[^3H]-TdR掺入测定细胞DNA合成;采用无机磷比色法测定细胞Na^+,K^+-ATPase的酶活力。结果表明:ALR通过促进HepG2细胞DNA合成,使细胞增殖,并存在剂量-效应正相关性(P〈0.01);ALR对Na^+,K^+-ATPase酶活呈剂量-时间依赖型影响;奎巴因可以通过抑制细胞Na^+,K^+-ATPase影响ALR对HepG2细胞增殖促进作用。因此,Na^+,K^+-ATPase能参与调节ALR促进HepG2细胞的增殖。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杂志信息与动态
世界首例性别控制水牛在广西诞生5-5

摘要:2006年2月13日上午11时20分,一头杂交母水牛在广西南宁顺利地产下了经分离XY精子性别控制的雌性试管水牛双犊,这在世界上尚属首例。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杂志生物技术专栏
猪Fas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6-10

摘要:从PK-15细胞中提取总RNA,用RT—PCR方法扩增出猪Fas基因,将其克隆到PMD18-T载体上,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克隆的猪Fas基因序列与GenBank上登录的猪Fas基因同源性为100%,与人、牛、羊的Fas基因核苷酸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73.4%、79.2%、76.4%和56.2%、67.0%、64.6%。Fas蛋白胞内区的死亡域,其氨基酸序列在猪、人、牛和羊的Fas基因中呈现较高的同源性。

两株抗苯菌灵稻瘟病菌突变体的若干特性11-17

摘要:用由稻瘟病菌gpd基因启动子和终止子序列控制的、以粗糙脉孢菌的微管蛋白ptubulin(Bm1)突变基因为选择标记的表达载体,转化稻瘟病菌0742野生型菌株,获得了两株具有苯菌灵抗性的菌株M1和M2。但Southern杂交表明,这两个菌株并不是由于质粒转化而获得苯菌灵抗性。对稻瘟病菌0742野生型及突变体M1、M2的ptubulin基因的序列比对分析表明,突变体M1在内源ptubulin基因的第56、178、1704位置上发生了点突变,M2在第56、899、1040、1389、1704位置上发生了点突变,导致M1的352位氨基酸由苏氨酸变成了丙氨酸,M2的107、154、270、352位氨基酸分别由苏氨酸、赖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变为丙氨酸、谷氨酸、丝氨酸、丙氨酸。计算机分析显示M1和M2突变体ptubulin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疏水性发生了微弱改变,结构域没有受到影响。该发现为开发新的稻瘟病菌遗传选择标记提供依据。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杂志信息与动态
广西大学主办的《广西农业生物科学》等3个刊物在2005年“第五届广西优秀报刊评选活动”中获奖17-17

摘要:为了加强对广西报纸和期刊的管理,促进报刊业的繁荣和发展,推动全区报刊提高质量,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区新闻出版局、区科技厅联合于2005年月12月举办了“第五届广西优秀报刊评选活动”,共评选出3种优秀报刊荣誉奖、10种优秀报纸和50种优秀期刊。其中,广西大学主办的《广西农业生物科学》荣获“第五届广西‘十佳’自然科学期刊”,《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荣获“第五届广西‘十佳’社会科学期刊”,《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荣获“第五届广西优秀自然科学期刊”。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杂志生物技术专栏
琼氏不动杆菌GXP04的苯酚羟化酶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18-23

摘要:提取琼氏不动杆菌GXP04的总DNA,采用限制性内切酶EcoR Ⅰ酶切处理后,构建以pLAFR3为载体的基因组文库。通过TAIL—PCR扩增出苯酚羟化酶的上游基因,对菌落原位杂交获得的11个转化子进一步鉴定,最终确定其中的8个转化子含有完整的苯酚羟化酶基因,选取其中的pLAFR3—7对GXP04的苯酚羟化酶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进行分析,并对其蛋白质基本性质进行预测。

高盐极端环境土壤基因组DNA的分离纯化方法研究及基因文库的构建24-29

摘要:以钦州市犀牛角镇晒盐池内(盐浓度〉25%)的土壤样品为研究对象,对土壤混合基因组DNA的提取和纯化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冻融法、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和蛋白酶K联合使用的提取法,能有效提高DNA得率,DNA的产量达到每克土壤样品10~15μg。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PVPP)、SeDhadex G-200树脂以及大量胶回收的使用,可有效纯化DNA。纯化的DNA产量可达每克土壤样品4~6μg,DN段大小〉30kb,将纯化的DNA用BamH Ⅰ部分酶切后构建以pLAFR3为载体的混合基因组文库,该文库包含15600个克隆,外源片段DNA平均大小为18kb。通过DNA序列测定和同源性比较,对从文库中随机挑取的10个克隆进行了序列分析,发现9个外源插入片段包含未知DNA序列。

野油菜黄单胞菌两个rpoN基因的突变和功能分析30-37

摘要:细菌的σ^54(RpoN)是一类可选择性识别启动子序列的。因子,主要参与环境适应、细胞生理过程等,如氮代谢、鞭毛和菌毛的生物合成。在一些病原菌中,σ^54也与致病性密切有关。为了明确σ^54在野油菜黄单胞菌野油莱致病变种(Xcc)中是否参与致病过程,用同源单交换定点突变方法,将Xcc8004中的两个σ^54编码基因rpoN1(XC1256)和rpoN2(XC2168)做单突变及双突变。突变体表型分析结果表明,单个和同时突变rpoN1和rpoN2基因均不影响野油莱黄单胞菌的正常生长,对胞外多糖(EPS)产生、胞外酶的合成也无明显影响。植株致病性检测结果表明.rpoN1和rpoN2基因的单突变或双突变体的致病力与野生型菌株没有显著差异,表明野油菜黄单胞菌野油菜致病变种的致病过程不需要σ^54因子参与。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杂志信息与动态
广西大学2005年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4个农作物品种37-37

摘要:经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广西大学2005年度有4个农作物品种通过审定。各品种简介如下: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杂志试验研究
植物提取物对菜青虫的拒食活性研究38-42

摘要:测定了广西30科74种植物提取物对菜青虫4龄幼虫的拒食活性。结果表明,在10mg/mL浓度下,处理24h,拒食率在90%以上的有鸦胆子(果实)、番荔枝、灵香草和木防已等4种植物提取物;拒食率在80%~90%的有楝科一种A(学名待定)、海木、木花生、鸦胆子(枝叶)和毛鸦胆子(果实)等5种植物提取物;拒食率在70%~80%的有米仔兰、海南栏木和鱼藤等3种植物提取物;处理48h,鸦胆子(果实)、番荔枝、灵香草和木防已等4种植物提取物仍然维持高拒食活性,拒食率在90%以上;拒食率在80%~90%仅有海木1种植物提取物;拒食率在70%~80%的有米仔兰、楝科一种A(学名待定)、鸦胆子(枝叶)和毛鸦胆子(果实)等4种植物提取物;其余的供试植物提取物24h和48h的拒食率均在70%以下。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杂志信息与动态
广西大学2005年度多项科技成果获国家及广西科技成果奖42-42

摘要:1.1项科技成果获200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国家电力公司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第八工程局、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张仲卿)、国家电力公司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大连理工大学、葛洲坝集团公司施工科学研究所合作完成的“碾压混凝土拱坝筑坝配套技术研究”荣获200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杂志试验研究
马缨丹挥发油成分及其对美洲斑潜蝇成虫产卵、取食行为的影响43-47

摘要: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从马缨丹(Lantana camara L.)挥发油中检测出43种化学成分。在各种成分中,桉树脑含量最高(11.761%),其次是反式-石竹烯(10.483%)、β-蛇床烯(7.509%)。马缨丹挥发油对美洲斑潜蝇的产卵、取食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它对成虫的驱避和拒食作用都随挥发油施用量的增加而趋于显著,但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降低。采用四臂嗅觉仪对美洲斑潜蝇成虫的行为反应的测定结果表明,美洲斑潜蝇成虫对这种挥发油具有相同的行为趋向。

安徽省大豆疫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48-51

摘要:自安徽蒙城大豆疫病病株上分离得到2个疫霉菌株,对其培养性状、形态特征、生理特性等方面进行了鉴定研究。结果表明,2个菌株均为同宗配合的,雄器绝大多数侧生,偶见围生;孢子囊无乳突,不具脱落性,内层出;最高生长温度35℃,最低生长温度高于7℃,对孔雀绿敏感;对大豆具有致病性。根据研究结果,参照主要疫霉分类检索表,将上述菌株鉴定为大雄疫霉大豆专化型(Phytophthora megasperma f.sp.glycinea)。据此初步认为大雄疫霉大豆专化型是引致安徽蒙城大豆疫病的病原菌。

生物脱氮除硫(S^2-)菌株的分离和特征52-55

摘要:采用选择性无机培养基从土壤中富集和分离筛选出一株既能脱氮又能除硫(S^2-)的菌种(暂定名T39)。研究结果表明,该菌种可以在以硫化物(S^2-)作能源,以碳酸氢盐作碳源,以硝酸盐作氮源的无机培养基中生长;在培养基中添加少量酵母浸出膏可促进生长;其菌落圆形、湿润、浅黄;其细胞杆状,革兰氏染色阴性,元芽孢,单极生鞭毛,兼厌气,中温性,生长最适起始pH6.5~7.5,最适温度25~30℃。该菌株16SrDNA序列与多株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16SrDNA序列的同源性达到99%以上。

稻草还田对春玉米生长发育与产量的影响56-59

摘要:连续4年进行晚稻稻草异茬还田,以提供春玉米生长所需钾肥的定位试验,结果表明:(1)第1年由于稻草未能完全腐懈而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玉米的生物学产量和经济产量均有所下降;从第2年开始,化肥+稻草处理(NPS)的生物学产量和经济产量均明显高于化肥处理(NPK),4年平均增产7.3%和7.6%。(2)在玉米生长的拔节期前,NPS处理的生长发育往往不如NPK处理,但拔节期之后,NPS处理能明显促进玉米的生长发育,其出叶速度、叶面积指数、株高等指标均明显高于NPK处理,抗旱能力增强,穗长、穗行数、百粒重等产量构成指标亦明显提高,空秆率和秃顶度等显著降低。

香樟优良无性系快繁技术的研究60-64

摘要:选择得油率1.4%以上,其樟油含醇量96%以上、芳樟醇含量93%以上、樟脑含量低于0.1%的三年生香樟,以当年生嫩枝为外植体进行快繁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无菌活体获取率最高的是每年2、3月接种的,1月接种的次之;筛选出适宜香樟组织培养的基本培养基为MS2[MS+Ca(NO3)2·4H2O 200mg/L];继代芽培养理想的激素组合为6-BA3.0~3.5mg/L+IAA2.0mg/L,继代周期25~30d,芽增殖3.5倍,年繁殖数5.31×10^5;MS2+IBA3.0mg/L+NAA1.5mg/L+氯化胆碱50~100mg/L是不定根诱导的适宜培养基,生根率达86.7%;组织培养再生檀株移栽成活率最高的基质是塘泥,成活率达85%。

桂西南石灰岩小叶榕和乌桕的茎、叶生态结构比较65-70

摘要:对比研究生长在石灰岩和非石灰岩环境的小叶榕、乌桕的茎、叶生态结构及其差异,发现两物种对石灰岩恶劣环境的干旱、高温、强地表热辐射等胁迫,在生态结构环境适应方面有一定的一致性.主要是初生保护组织、光合组织、输导组织的细脉密度和细脉木质部等都明显加强,但在程度及类型上却存在很大差异。常绿植物小叶榕是通过强化保护、输导、光合结构,全面而整体地应对环境胁迫,即使是与乌桕内部结构变化方向一致的方面,也在较大程度上高于乌桕,特别是叶片下表皮角质膜厚于上表皮的角质膜,茎木栓层形成产生较早,维管组织、叶肉栅栏组织、茎表皮角质膜、叶片下复表皮等明显加强。落叶植物乌桕应对环境胁迫只强化局部的生态结构,且程度较低,主要是加强茎和叶表皮及其角质膜、茎皮层和细脉等。

广西鸟类新记录——灰喉鸦雀71-71

摘要:2004年7月,在广西西部地区的西林县考察时,采到一号雀形目鸟类标本.经鉴定为灰喉鸦雀(Paradoazornis alphonsianus).是广西鸟类新记录。标本保存于广西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标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