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统计源期刊

Laboratory Medicine and Clinic

  • 50-1167/R 国内刊号
  • 1672-9455 国际刊号
  • 1.09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检验医学与临床是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临床检验中心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4年创刊,目前已被CA 化学文摘(美)、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检验医学与临床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述评、论著、临床探讨、综述、教学管理、案例分析、专家面对面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8年第18期杂志 文档列表

哮喘与感染患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B淋巴细胞、BTLA的表达差异及临床意义研究2685-2689

摘要:目的研究哮喘与细菌感染患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B淋巴细胞、B和T淋巴细胞衰减因子(BTLA)的表达差异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儿科2015年6月至2017年1月收住入院的49例患儿,其中3~6岁哮喘患儿26例(哮喘组),同期一般细菌感染患儿为23例(感染组)。两组受试对象在性别、年龄及体质量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后24h内收集两组清晨空腹外周静脉血,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和B淋巴细胞水平及其BTLA表达水平,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IgE水平,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血清CRP水平。结果哮喘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水平高于感染组(P〈0.05)。哮喘组B淋巴细胞百分比高于感染组(P〈0.05);哮喘组B淋巴细胞表面BTLA表达较感染组减少(P〈0.01);哮喘组B淋巴细胞百分比与其表达BTLA成正相关(r=0.569 8,P〈0.01)。哮喘组外周血清CRP水平较感染组低(P〈0.05)。哮喘组外周血清IgE水平较感染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感染是哮喘的诱发因素之一,CD64、CRP的早期检测可指导哮喘患儿抗菌药物的应用。BTLA在哮喘患儿B淋巴细胞表达下调,参与免疫应答的调控。

未动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的临床效果评价2690-2693

摘要:目的探讨未动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采集影响因素及采集效果。方法应用MCS+血细胞分离机对该院130例未动员采集者进行PBSC采集,获得单个核细胞(MNC)、白细胞(WBC)、CD34+细胞数分别与采集前体质量指数(BMI)、三酰甘油(TG)、载脂蛋白(apo)B、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PLT)、WBC、血红蛋白(Hb)、MNC等指标,以及采集时循环数、循环血量等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对其中50岁以下的2组(健康组与疾病组)的PBSC采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所有采集者均采集成功:(1)其外周血中是存在并能够采集到一定数量的MNC、CD34+细胞的。(2)50岁以下采集者比较:健康组采集物中MNC、WBC计数均高于疾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采集物CD34+细胞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采集物的MNC总量和CD34+细胞数量与采集前自身的apoB、PLT、WBC、Hb、TG均无明显相关性。采集前的外周血MNC、BMI、Hct及采集时循环血量、循环数对采集效果有相关影响,其中外周血MNC水平与采集物MNC水平呈正相关。结论未作动员的采集者其外周血可安全采集到一定浓度的、并能够满足临床治疗需要的PBSC。采集者自身PBSC采集效果与采集前MNC、BMI、Hct水平及采集时循环血量、循环数有关联,其中采集前MNC数量可预测采集者PBSC采集效果。

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主要病原菌耐药基因检测2694-2696

摘要:目的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的关系。方法收集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血培养分离的草绿色链球菌和葡萄球菌,提取DNA,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扩增检测耐药基因。结果草绿色链球菌扩增的基因为PBP1a、PBP2b和PBP2x,这3个基因主导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葡萄球菌扩增基因为mecA和ermB,mecA基因可引起耐甲氧西林阳性,ermB基因主导大环内酯类耐药,该实验选取的5株草绿色链球菌未检测出PBP1a、PBP2b和PBP2x基因,葡萄球检测检测结果显示6、7、8、10号菌株mecA基因阳性,6、7、8、9号菌株ermB基因阳性。结论耐药基因检测可以对临床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早期用药起到指导作用。

烧伤科患者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和耐药基因研究2697-2700

摘要:目的了解烧伤科住院患者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表型和耐药基因分布,指导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患者治愈率。方法收集2015年1―8月该院烧伤科住院患者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种鉴定及药敏试验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2Compact系统,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分析其耐药基因mecA、TEM、ermA、ermB、ermC、tetM、tetK、ant6及aac6′/aph2′′的表达。结果 10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加环素和替考拉宁的敏感率均为100.0%,对青霉素G的耐药率为99.1%,对环丙沙星、红霉素、庆大霉素、苯唑西林和利福平的耐药率较高,均大于60.0%。耐药基因的阳性率分别为mecA61.3%、TEM 30.2%、ermA 60.4%、ermB 12.3%、ermC 56.6%、tetM 76.4%、tetK 20.7%、ant6 10.4%、aac6′/aph2′′77.0%。结论烧伤患者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考拉宁高度敏感;耐药基因以mecA、ermA、ermC、tetM和aac6′/aph2′′为主。

肺癌相关肿瘤标记物及miRNAs在肺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意义2701-2704

摘要:目的探讨肺癌相关肿瘤标记物及miRNAs在肺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产物进行联合检测的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4月至2017年8月该院呼吸内科收治的患者与常规体检受试者10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身体状况分为3组,对照组为肺部良性病变患者共35例,观察组患者为肺癌患者35例,健康组为在该院进行常规体检的健康受试者共35例。血清肿瘤标记物(sTM)选择细胞角蛋白21-1片段(CYFRA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Ag)、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53(CA153)进行检测。miRNAs选择miR-1、Let-7指标进行检测。结果 3组受试者sTM与miRNAs指标均有差异,且除miR-1与Let-7肺癌患者测得值明显低于其他组外,肺癌患者各指标测得值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各sTM指标、miRNAs指标单独检测与联合检测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828~0.953,联合诊断AUC值最大(P〈0.05)。结论 sTM与相关miRNA的检测有助于发现早期肿瘤,提高肿瘤诊断的正确性和特异性,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更充分的依据,为肺癌的治疗研究提供新的诊疗策略。

蒲黄颗粒抗小鼠前列腺增生机制的实验研究2705-2706

摘要:目的观察蒲黄颗粒对小鼠前列腺增生模型前列腺组织Ki67、CD34抗原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0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造模组、舍尼通组、蒲黄组,每组15只;皮下注射丙酸睾丸素5mg/kg连续21d造前列腺增生模型。各组分别按设计剂量给药,连续30d。摘取前列腺病理组织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小鼠前列腺组织Ki67、CD34抗原表达。结果蒲黄组与舍尼通组均可一定程度改善前列腺细胞增生的病理变化。造模组Ki67与CD34表达水平升高,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蒲黄组与舍尼通组均可降低Ki67、CD34表达水平,与造模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蒲黄颗粒降低前列腺组织Ki67、CD34抗原表达水平,抗前列腺增生作用与抑制前列腺细胞增殖和新生血管产生有关。

流式荧光法检测胃蛋白酶原Ⅰ与Ⅱ的评价及应用分析2707-2710

摘要:目的探讨流式荧光法检测血清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的方法学评估及其与化学发光法的对比分析。方法收集来宾市人民医院2013年12月至2015年9月确诊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早、晚期胃癌患者155例和无胃部疾病健康者145例血清标本。采用流式荧光法与化学发光法进行PGⅠ、PGⅡ检测,评估流式荧光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检测上下限等指标,以胃镜和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对两种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进行比较。结果流式荧光法检测的PGⅠ、PGⅡ最低限分别为0.65ng/mL和0.22ng/mL,上限为190ng/mL和110ng/mL;PGⅠ、PGⅡ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96%和3.65%;PGⅠ、PGⅡ不同浓度的回收率均在95.8%~100.1%;200mg/mL三酰甘油、20mg/mL胆红素和20mg/mL血红蛋白对流式荧光法检测PGⅠ、PGⅡ水平没有干扰;胃癌患者PGⅠ、PGⅡ水平与其他胃部疾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荧光法检测PGⅠ、PGⅡ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4.85%、79.02%,而化学发光法检测PGⅠ、PGⅡ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3.81%、6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荧光法检测PGⅠ、PGⅡ、PGⅠ/PGⅡ比值与化学发光法存在线性关系,线性方程分别为PGⅠ:Y=0.548 5 X+2.241,r=0.988 2;PGⅡ:Y=0.558 7 X+1.005,r=0.987 6;PGⅠ/PGⅡ:Y=0.624 1 X+0.325,r=0.984 6。结论流式荧光法检测PGⅠ、PGⅡ的方法学性能良好,与化学发光法有良好的相关性,检测患者血清PGⅠ、PGⅡ对于胃癌的筛查具有重要意义。

糖尿病肾病患者尿液miR-19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2711-2714

摘要:目的探讨miR-192在糖尿病肾病(DN)患者尿液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40例2型糖尿病患者(T2DM)作为研究对象,按照24h尿清蛋白定量(24h-UAE)将其分为正常蛋白尿组(n=55)、微量蛋白尿组(n=48)、大量蛋白尿组(n=37)。另选择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尿液miR-192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患者各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正常蛋白尿组、微量蛋白尿组、大量蛋白尿组患者尿液miR-192表达相对值分别为(0.63±0.12,0.97±0.20和1.12±0.18),明显高于对照组(0.47±0.08);且表现为随DN的发展而逐渐增加的趋势(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尿液miR-192水平与血肌酐、血尿素氮、24h尿蛋白和胱抑素C呈正相关(P〈0.05);而与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无明显相关性(P〉0.05)。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尿液miR-192水平与DN有相关性(OR=1.037、1.094,P〈0.05),是T2DM患者发生DN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miR-192水平在DN患者尿液中表达显著升高,其水平反映DN患者肾功能损伤,并与肾功能损伤的程度相关。

高场强磁共振结合弥散成像技术对进展期宫颈癌化疗效果的评价价值2715-2718

摘要:目的分析高场强磁共振结合弥散成像技术对进展期宫颈癌化疗效果的评价价值。方法选取该院进行治疗的子宫颈原位癌患者20例、子宫颈进展癌患者80例、体检的健康患者2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正常宫颈与各类型肿瘤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比较化疗宫颈鳞癌患者与宫颈腺癌患者扩散敏感梯度b=800mm2/s及b=2 000mm2/s时的ADC平均值,统计不同预后患者的ADC值及变化率,并对比化疗不同时段患者ADC值与肿瘤体积变化情况。结果子宫颈进展癌患者的ADC值低于正常体检者及子宫颈原位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前,不同b值检测宫颈腺癌患者的ADC平均值均明显高于宫颈鳞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不同b值检测宫颈腺癌患者的ADC平均值均明显高于宫颈鳞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前不同疗效患者的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可见全部缓解(CP)患者ADC值最高为(1.830 4±0.214 7)×10-3 mm2/s,其次为部分缓解(PR)患者为(1.502 5±0.187 5)×10-3 mm2/s,疾病稳定(SD)患者相对较低为(1.401 7±0.157 6)×10-3 mm2/s,疾病进展(PD)患者ADC值最低为(1.387 9±0.166 1)×10-3 mm2/s。不同化疗预后患者ADC变化率以CP最大,其次为预后PR和预后SD患者,预后为PD患者ADC变化率最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前患者ADC值为(0.988 7±0.182 6)×10-3 mm2/s,化疗2个疗程后为(1.225 4±0.221 4)×10-3 mm2/s,化疗结束后为(1.658 7±0.244 3)×10-3 mm2/s,ADC平均值呈现出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化疗疗程增加,患者肿瘤体积也呈现出逐渐减小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场强磁共振结合弥散成像可辅助判定宫颈癌病变程度,预测进展期宫颈癌化疗效果,准确性高,可广泛应用于临床宫颈癌化疗�

5种主要多重耐药菌监测统计分析2719-2721

摘要:目的回顾分析5种主要多重耐药菌监测数据,给临床防控多重耐药菌提供参考。方法应用统计学回归模型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该院临床标本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CRPA)的检出率、院内感染、抗菌药物联用率、抗菌药物使用天数和住院天数等指标。排除重复检出菌株、其他类型的多重耐药菌和多重感染的病例,分成耐药组和非耐药组。结果监测时段内,5种多重耐药菌检出率较高的为CRAB(29.77%)、MRSA(21.85%);检出率能正向影响院内感染(影响系数为4.456〉0,P〈0.05);耐药组抗菌药物联用率、抗菌药物使用天数、住院天数均高于非耐药组(P〈0.05)。结论 CRAB和MRSA检出率居高,给临床防控工作带来压力;多重耐药菌感染可导致抗菌药物联合使用率增高及住院天数的延长。

肿瘤相关性贫血的患病情况及与性别、年龄和肿瘤类型的相关性分析2722-2724

摘要:目的了解肿瘤相关性贫血(CRA)的患病情况,并分析其与性别、年龄和肿瘤类型的相关关系。方法收集2017年1-12月该院接受检查的29 496例初治恶性肿瘤住院患者的相关实验室检查资料,计算恶性CRA的患病率,分析贫血的患病率及贫血严重程度与性别、年龄和肿瘤类型的相关关系。结果 CRA总体患病率为37.2%(10 975/29 496),轻度贫血、中度贫血、重度贫血和极重度贫血的患病率分别为18.3%、12.6%、5.5%和0.7%。不同发病部位恶性肿瘤患者的贫血患病率不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病率最高(61.9%),妇科恶性肿瘤次之(44.4%)。10 975例CRA患者中,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贫血患者分别占49.3%、34.0%、14.8%和2.0%。发生重度和极重度贫血主要集中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当中。男性CRA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40.5%vs.33.6%;χ2=152.041,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和女性CRA的患病率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均P〈0.05)。〈40岁、≥40~60岁和≥60岁3个年龄组患病率分别为29.7%、35.5%和43.0%,≥40~60岁和≥60岁两个年龄段男性恶性肿瘤患者的CRA的患病率均明显高于女性(P〈0.05)。结论 CRA的患病率较高,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最易伴发贫血,以轻度、中度贫血为主。

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水平差值在早产儿败血症中的诊断价值2725-2728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变化差异在早产儿败血症中的诊疗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且临床确诊为败血症的25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将其与同期在该院接受治疗的30例非败血症早产儿的检测结果做对比分析。设初次血培养时间为d0,分析d-1,d0,d1,d2和d3的PCT、CRP及白细胞(WBC)检测值及差值变化。结果败血症早产儿PCT、CRP和WBC在d-1开始升高,d0达最高值,之后逐渐下降;PCTd0、CRPd0和WBCd0均值分别为12.09ng/mL,48.13mg/L,4.63×109g/L。非败血症早产儿未发现明显变化趋势;败血症早产儿△PCTd-1-0为10.87(0.16,57.13)显著高于非败血症早产儿△PCTd-1-00.39(0.02~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早产儿败血症诊断,△PCTd-1-0诊断价值显著高于△CRPd-1-0(P〈0.05);△PCTd-1-0Cut-off值为1.49时,AUC为0.91,诊断特异性为0.96,敏感性为0.73。△CRPd-1-0Cut-off值为15.40时,AUC为0.69,对早产儿败血症诊断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0.86和0.69。92%的败血症早产儿(23例)PCT在治疗第3天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PCT和△CRP检测可作为临床早期诊断新生儿细菌感染的重要指标。△PCT对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治价值更高,其变化值越大,疾病的危险度越高。

两种尿液干化学分析仪的稳定性和检测结果的一致性评价2729-2732

摘要:目的对两种尿液干化学分析仪的稳定性和检测结果一致性比较。方法使用AX-4280和Hipee S2两台尿检仪分别测定625例尿液常规标本,比较检测结果的阳性率和符合率。随机选取200例样本,通过尿沉渣显微镜复核潜血红细胞(RBC)和白细胞(WBC)两项检测结果。结果两台仪器室内质控符合率均达100%。临床样本测试结果显示pH值差异百分率均值〈10%,比重(SG)差异百分率均值〈1%,其余8项指标一般符合率都大于90%。AX-4280和Hipee S2的RBC测试结果与尿沉渣显微镜计数结果的符合率分别达81.0%、84.0%,WBC结果符合率分别达72.0%和77.5%。结论 AX-4280和Hipee S2检测结果一致性良好,但尿液干化学分析仪在RBC和WBC两项检测时,还应结合显微镜尿沉渣计数的结果进行临床判断。

成人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早期肾损伤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2733-2735

摘要:目的研究成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的早期损伤状况及其与早期肾损伤之间的关系和影响因素。方法根据诊断标准分成NAFLD组(n=78)、NAFLD合并代谢综合征(NAFLD+MS)组(n=47)、对照组(n=78)。对3组进行肝脏生化、肾脏生化及早期肾损伤指标检测,并计算肾小球的滤过率(eGFR)、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 NAFLD组、NAFLD+MS组与对照组比较,尿微量清蛋白/肌酐(ACR)、β2微球蛋白(β2-MG)、eGFR及HOMA-I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表明ACR与体质量指数、腰围、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HOMA-IR呈正相关,其中HOMAIR对ACR的影响最大。结论 NAFLD及NAFLD+MS患者存在早期肾损伤,ACR和HOMA-IR是较Scr、eGFR、β2-MG更敏感检测早期肾脏损伤的指标。

六西格玛方法在临床常规化学检验质量管理中的应用2736-2739

摘要:目的应用六西格玛(6σ)质量管理方法定量分析临床实验室常规化学检测项目,评价其检测性能,并结合质量目标指数(QGI)查找检测水平不佳的原因,指导质量改进。方法收集该室2017年京津冀盲样常规化学检测结果,以各项目靶值百分差值的均值作为偏倚估计值,以室内质量控制6个月累积在控变异系数作为不精密度估计值,以国家标准和卫生行业标准中的允许总误差作为质量规范,根据检验医学信息网提供的软件计算σ度量值和绘制σ性能验证图,并计算质量目标指数。结果 23个常规生化检测项目中,采用国家标准时,30.44%(7/23)检验项目性能大于6σ,26.09%(6/23)检验项目的分析性能在σ〈3水平,平均σ值为4.78。在未达6σ的16个检验项目中,7个项目需优先改进精密度,5个项目需优先改进正确度,4个项目精密度和正确度可进一步提高。当使用更严格的卫生行业标准时,有10个检验项目σ值低于3,没有达到6σ水平的检验项目,平均σ值为3.03。结论 6σ方法可以有效地应用于临床常规化学的质量管理,指导实验室项目的持续改进,值得推广。

90株鲍曼不动杆菌OXA基因及ISAba1对OXA-23基因表达的影响2740-2743

摘要:目的研究该院鲍曼不动杆菌(Ab)OXA基因流行趋势及ISAba1对OXA-23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VITEK 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检测90株非重复Ab,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Ab的OXA基因和插入序列(ISAba1)。TA克隆耐药基因全序列blaOXA-23、插入序列ISAba1和ISAba1-blaOXA-23,并分别用大肠杆菌进行转化,肉汤稀释法测定阳性菌株和转化子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多重PCR检测90株Ab,blaOXA-23阳性73株,blaOXA-51阳性90株,ISAba-1阳性86株,未检测到blaOXA-24、blaOXA-58阳性菌株。17株未检测到blaOXA-23阳性的菌株中有11株对亚胺培南敏感,其中11株中有4株未检测到ISAba1。转化阳性菌株pET28b(+)-blaOXA-23、pET28b(+)-ISAba1、pET28b(+)-ISAba1-blaOXA-23和转化子[pET28b(+)]对亚胺培南MIC值分别为4.00、1.00、64.00和0.12μg/mL;对美罗培南MIC值分别为4.00、0.50、16.00和0.03μg/mL。结果显示ISAba1对blaOXA-23基因的表达有影响。结论该院Ab流行以blaOXA-23和blaOXA-51为主。ISAba1对blaOXA-23的高表达可能是Ab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高度耐药的主要原因。

血清降钙素原联合C反应蛋白检测在老年肺炎患者抗菌治疗中的应用分析2744-2746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的检测在老年患者肺炎抗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该院呼吸内科2015年5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老年肺炎患者91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根据临床医生的临床判断给予抗菌药物的治疗,观察组患者则根据机体内PCT和CRP的水平给予适当、适量的抗菌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清相关指标情况、住院治疗情况,以及两者相应指标的相关性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PCT、CRP、WBC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948、5.721、2.901,P〈0.05);观察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PCT、CRP、WBC与抗菌药物使用时间长短均呈正相关(r=0.720、0.684、0.430,P〈0.05)。结论血清PCT、CRP的检测对老年肺炎抗菌治疗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TEG对指导外科手术时输血治疗的应用评价2747-2750

摘要: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在外科手术时最佳输血策略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7年10月该院收治入院的89例行外科手术,且术前预估出血量在1 000mL以上患者病例资料,其中38例未行TEG指导常规输血,纳入对照组;51例在TEG相关指标指导下完成输血,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输血前、输血后即刻及输血后24h凝血指标监测结果及输注各类血液制品用量,分析观察组输血前后TEG相关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24h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及术后24h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过程中输注浓缩红细胞、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及纤维蛋白用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EG指导后观察组患者输血后反应时间(R)、凝血酶原时间(K)及综合情况(Cl)明显降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蛋白凝块形成及加固速率(Angle)、最大振幅(MA)明显升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引流量比较,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未见二次手术病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EG指导外科手术最佳输血策略,不仅可及时纠正凝血功能异常,提高血液有效成分输注率,同时还能有效节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