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统计源期刊

Laboratory Medicine and Clinic

  • 50-1167/R 国内刊号
  • 1672-9455 国际刊号
  • 1.09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检验医学与临床是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临床检验中心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4年创刊,目前已被CA 化学文摘(美)、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检验医学与临床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述评、论著、临床探讨、综述、教学管理、案例分析、专家面对面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7年第07期杂志 文档列表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论著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A549细胞中的胆固醇水平研究903-905

摘要:目的建立检测A549细胞内胆固醇水平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方法,为以胞内胆固醇相对水平变化作为指标鉴定组织细胞泡沫化程度及特定组织细胞泡沫化对组织损伤提供技术支持。方法用氢氧化钾乙醇溶液和三氯乙酸分别除去细胞裂解液中的三酰甘油和蛋白,用正己烷-异丙醇的混合溶剂提取细胞内的胆固醇。胆固醇水平采用HPLC法测定,色谱柱为ZORBAX SB-C18(4.6mm×150.0mm,5μm),流动相为乙腈-异丙醇(67∶33,V/V),流速为1mL/min,检测波长为206nm。结果细胞内胆固醇在5~100ng/μL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相对标准偏差(RSD)均低于3.0%,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4.89%,RSD为2.86%(n=6)。结论 HPLC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泡沫细胞程度鉴定,为探讨脂质代谢异常与器官损伤及进一步研究胆固醇代谢紊乱与肺损伤奠定基础。

湖北地区14~96岁健康人群sdLDL-C生物水平参考区间的建立906-908

摘要:目的调查统计湖北地区14~96岁健康人群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水平分布,建立生物水平参考区间。方法选取湖北地区健康人群1 217例,女615例,男602例。检测统计上述人群血清sdLDL-C水平,与检测试剂盒提供的参考区间对比,根据sdLDL-C在该地区人群的分布情况,建立实验室参考区间。结果湖北地区14~96岁健康人群sdLDL-C水平分布情况如下。女1组M=0.460 0 mmol/L,2组M=0.530 0 mmol/L,3、4组M=0.600 0 mmol/L,5组M=0.715 0mmol/L;男6组M=0.550 0mmol/L,7组M=0.610 0mmol/L,8组M=0.580 0mmol/L,9组M=0.630 0mmol/L,10组M=0.640 0mmol/L;男性小于50岁人群sdLDL-C水平显著高于同年龄段女性(P=0.01)。年龄大于50岁人群sdLDL-C水平无性别差异,但女性大于60岁人群sdLDL-C水平增幅比同龄男性高。该地区sdLDL-C生物水平参考区间如下:女15~29岁为0.310 0~0.878 8mmol/L,〉29~39岁为0.341 0~0.930 0mmol/L,〉39~59岁为0.350 0~1.040 0mmol/L,〉59~96岁为0.374 8~1.175 2mmol/L;男14~32岁为0.323 5~0.916 0mmol/L,〉32~96岁为0.370 0~1.210 0mmol/L。结论湖北地区人群sdLDL-C水平分布情况与试剂参考区间存在差异,该参考区间的建立可为湖北地区实验室提供参考。

IMA、HS-CTNT、CK-MB在ACS危险分层中的研究909-910

摘要:目的研究缺血修饰清蛋白(IMA)、超敏肌钙蛋白T(HS-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清水平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危险分层中的意义。方法测定190例对照组与601例ACS患者(其中包括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IMA、HS-CTNT、CK-MB的血清水平。结果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间IMA水平随危险程度的升高而升高,低危组与高危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危组与高危组、低危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与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及对照组彼此之间HS-CTNT、CK-MB血清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危险程度的增加,HS-CTNT、CK-MB血清水平不断增高。结论 HS-CTNT、CK-MB、IMA在ACS危险分层及诊断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兵团8家临床实验室脂类4个项目检测结果的比对分析911-914

摘要:目的了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兵团)8家临床实验室脂类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检测结果的可比性,为推动兵团临床实验室检验结果互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位于新疆不同地域的兵团二级和三级医院临床实验室共8家,统一分装6个批号的比对样品,冷链运送至各实验室。每家实验室指定1套检测系统作为比对系统,按照统一的比对方案进行比对样品TG、TC、HDL-C和LDL-C测定,采用稳健Z分数法统计检测结果。评价标准:|Z|≤2表示"满意";2〈|Z|〈3表示"警戒";|Z|≥3表示"不满意"。结果有4家实验室4个项目所有6个批号比对样品检测结果均为|Z|≤2。在其他4家实验室中,1家实验室TC所有6个批号的结果均为|Z|≥3,TG有1个批号的结果2〈|Z|〈3;1家实验室HDL-C和LDL-C各有1个批号的结果|Z|≥3;1家实验室HDL-C有1个批号的结果2〈|Z|〈3;一家实验室TG有1个批号的结果|Z|≥3,TG另有3个批号的结果2〈|Z|〈3。结论兵团8家临床实验室需不断加强质量体系的标准化建设,以确保脂类4个项目检验结果互认的有效性。

认知干预对血液科老年恶性肿瘤化疗后肝损伤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915-917

摘要:目的探讨认知干预对老年恶性肿瘤化疗后肝损伤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按照时间顺序,选取2013年在该院血液科接受老年恶性肿瘤化疗后肝损伤的患者40例作为干预组,2014年在该院血液科接受老年恶性肿瘤化疗后肝损伤的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进行为期1个月的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行为期1个月的认知干预。分别在1个月后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检测患者负性情绪的变化。结果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SAS为(39.98±3.74)分,对照组为(53.11±4.09)分,2组SAS在干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对照组患者的SDS为(52.98±5.02)分,干预组为(38.79±4.54)分,2组的SD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干预后健康促进生活方式评分较干预前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较对照组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评分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恶性肿瘤化疗后肝损伤患者实施认知干预可使后患者的焦虑心理和抑郁状况得到显著改善,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和对护理的满意度,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子宫内膜病理变化与不孕症的关系918-919

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的病理变化与不孕症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57例不孕症患者的子宫内膜组织切片作为试验组,66例流产患者的子宫内膜组织切片作为对照组,对比进行病理学分析。结果对照组子宫内膜全部呈增生期改变;27例原发性不孕患者中24例(88.89%)呈增生性改变,3例(11.11%)呈分泌性改变;30例继发性不孕患者中21例(70.00%)呈增生性改变,9例(30.00%)呈分泌性改变。结论本研究中不孕症患者子宫内膜病理改变增生占多数,不孕症与子宫内膜的病理改变有关,子宫内膜病理学检查是诊断女性不孕一项有效实用的方法,可为治疗和病因提供参考。

经会阴三维超声评估女性产后肛提肌损伤的分析研究920-922

摘要:目的研究经会阴三维超声评估女性产后肛提肌损伤。方法选取经阴道分娩3~21个月并在此期间没有再次受孕或分娩的初产妇104例作为研究对象。首先由一位具有丰富超声检查经验的医师对所有患者进行经会阴三维超声检查,保存检查结果;再由另一位熟悉女性盆底结构且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妇产科临床医师对104例初产妇分别进行临床检查,2位检查医师均对另一种检查结果不知情;经会阴三维超声检查在冠状面观察到耻骨内脏肌最前内侧部分有中断或变形时,即诊断为肛提肌损伤。临床检查包括对会阴外观进行评估、触诊评估盆底肌肌肉情况,组织质量及是否存在间隙或不对称的迹象;继而使用改良牛津评分表对盆底肌张力强度进行评估,最后凭借最大程度盆底肌收缩保持时间来确定肌肉耐力情况。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104例初产妇经会阴三维超声检查发现有23例(22.1%)为肛提肌损伤;触诊评估发现40例(38.5%)呈肌肉组织不对称,其中经三维超声检查发现有26例无肛提肌损伤,且较无肛提肌损伤而言,肛提肌损伤患者其肌肉组织不对称出现率(60.9%)显著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肉张力强度和肌肉耐力在无肛提肌损和肛提肌损伤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肛提肌损伤患者出现肌肉组织不对称的风险更大,肌肉组织不对称与肛提肌损伤有显著关联,肌肉强度、肌肉耐力与肛提肌损伤无显著关联。

基于社区卫生服务的不同人群中医健康教育效果评价923-925

摘要:目的了解儿童、青春期、孕产妇、更年期、老年人、高血压患者对中医健康教育工作的态度和需求,探索中医健康教育服务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新型工作模式。方法采用社区试验研究的类试验设计,开展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依托的目标人群干预,干预人员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中医、预防保健的医务人员,干预措施主要包括中医健康知识讲座、发放中医健康教育处方、观看中医视频及面对面中医指导等,干预前后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干预后,除儿童外,青春期、孕产妇、更年期、老年人、高血压患者中医就诊率分别从22.8%、25.3%、28.1%、28.4%、46.7%提高到29.8%、47.6%、78.7%、41.8%、67.1%;6类人群中医知识知晓率分别从65.0%、76.7%、74.0%、67.8%、61.5%、64.6%提高到91.0%、87.5%、95.2%、86.9%、98.7%、87.2%;行为形成率从78.0%、75.2%、82.0%、67.6%、72.5%、32.8%提高到95.4%、89.8%、94.9%、87.4%、93.5%、93.3%;技能掌握率从36.9%、82.1%、47.8%、43.9%、38.4%、60.4%提高到96.6%、90.6%、72.3%、54.3%、84.1%、8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6类人群基于社区卫生服务的中医健康教育干预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不同炎性指标评估重症肺炎患者病情变化的临床对比研究926-928

摘要: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IL)-6等炎性指标评估重症肺炎患者病情和预后转归价值,以期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74例重症肺炎患者作为观察组,根据肺炎严重指数(PSI)、CURB-65评分和重症肺炎判断标准进行分组,并选择同期非重症肺炎74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在以上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PSI危险程度上,低危组在PCT、CRP、IL-6水平上均显著低于中、高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URB-65评分Ⅱ~Ⅲ级在PCT、CRP、IL-6水平上均显著高于CURB-65评分Ⅰ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PCT、CRP、IL-6水平上均显著低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随着时间推移其PCT、CRP、IL-6水平逐渐下降,而死亡组则随着时间推移PCT、CRP逐渐升高,IL-6虽然下降,但下降幅度较存活组低,以上指标中,同指标、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ACHEⅡ评分存活组显著低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T、CRP、IL-6随病情严重而水平不断升高,在一定程度上均能反映重症肺炎病情严重程度和转归。

红细胞与血小板检测参数在糖尿病血管并发症中的检测价值929-931

摘要:目的探讨红细胞与血小板检测参数在糖尿病血管并发症中的检测价值,分析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病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北京王府中西医结合医院2013年9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188例,包括糖尿病无血管病变120例(对照组)和糖尿病血管病变68例(观察组),所有患者都进行红细胞2项参数与血小板4项参数的检测与相关性分析。结果观察组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值都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与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参数分别为(95.42±14.50)×10~9/L、(19.27±2.13)fL、(0.29±0.05)fL和(26.98±2.14)%,而对照组分别为(123.45±25.30)×10~9/L、(14.02±1.46)fL、(0.34±0.11)fL和(18.45±1.68)%;观察组的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刚性指数(IR)分别为(0.93±0.04)%和(13.34±2.94)%,对照组分别为(0.76±0.03)%和(11.98±3.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观察组中,Spearman直线相关分析显示,RDW、IR与MPV、PDW呈显著正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PLT、PCT有显著负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显示,RDW、PLT、PCT为导致糖尿病并发症主要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监测血小板4项参数与红细胞2项参数的变化,可以帮助判断糖尿病患者是否存在血管并发症,对预防血管并发症有很好的价值。

外周血指标联合检测对胞内与胞外细菌感染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932-935

摘要:目的分析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与白细胞计数(WBC)在不同种类细菌感染时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按临床患者终诊结果将患者分为胞内菌组和胞外菌组,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比较PCT、CRP和WBC 3项炎性指标对胞内菌和胞外菌感染的诊断价值,并计算PCT、CRP和WBC等3项指标联合对胞内菌和胞外菌感染阳性的检出率。结果胞内菌组中血PCT、CRP和WBC均低于胞外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和WBC诊断胞内菌感染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均在0.5~0.7,低于胞外菌感染。PCT、CRP和WBC 3项指标联合对胞内菌的阳性检出率为93%,单独的PCT指标及PCT+WBC 2项指标联合对胞内菌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6%、33%。结论胞内菌和胞外菌感染时炎性指标WBC、PCT和CRP有较大差异,PCT和WBC对胞内菌感染诊断效果不理想。PCT正常值并不预示一定不存在感染,临床医师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及其他指标,考虑是否有胞内菌感染。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与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性研究936-938

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与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该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330例,根据临床症状和四肢神经肌电图分为单纯糖尿病组(NDPN组)和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组(DPN组),其中NDPN组173例,DPN组157例,分别比较2组性别比例、年龄、糖尿病病程、体质量指数(BMI)、血肌酐、尿酸、血脂[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甲状旁腺激素(PTH)、纤维蛋白原(FIB)、空腹C肽(FC)、血钙/磷等指标,并测量比较2组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依照结果判断2组患者维生素D营养状态,分析25-羟维生素D与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DPN组年龄、病程及HbA1c均显著高于ND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73,P〈0.05);DPN组FC、25-羟维生素D均显著低于ND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67,P〈0.05)。DPN组正中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CV)、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SCV)、腓总神经MCV、腓浅神经SCV均显著低于ND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524,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25-羟维生素D水平与DPN的发病病程呈负相关(r=-0.465,P〈0.05);与HbA1c呈负相关(r=-0.678,P〈0.05);与正中神经MCV及SCV、腓总神经MCV、腓浅神经SCV呈正相关(r分别为0.310、0.362、0.596、0.523,P〈0.05);与年龄、血脂及其他指标无相关性。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病程、HbA1c、25-羟维生素D是合并DPN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5-羟维生素DPN的保护因素之一。结论 25-羟维生素D、DPN患者的病程和HbA1c相关,25-羟维生素D缺乏是DPN的独立危险因素,补充维生素D可能对DPN起预防和治疗的作用。

556例非手术男性肺癌预后分析939-943

摘要:目的探讨男性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效果,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为男性肺癌的个体化分层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非手术治疗的男性肺癌556例,分析年龄、病理类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情况、TNM分期、接受治疗情况、一线治疗效果及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时间(OS)等。结果患者年龄35~87岁,中位年龄60岁,平均(60.57±9.82)岁,以50~69岁居多,占67.81%(377/556)。确诊方式主要以经皮肺穿刺及纤支镜活检为主,占84.63%(479/556);非小细胞肺癌占77.70%(432/556),病理类型中腺癌占38.67%,鳞癌占32.55%;EGFR突变检测158例,突变型占21.52%(34/158)。TNM分期中早期非小细胞肺癌(ⅠA~ⅢA期)占26.16%,晚期非小细胞肺癌(ⅢB~Ⅳ期)占73.84%;566例患者中,32例放弃治疗,265例只进行一线治疗,184例完成二线治疗,75例完成三线及更多线治疗。一线治疗后可评估患者399例,客观缓解率(ORR)为17.79%,疾病控制率(DCR)为51.88%。中位PFS 9个月,中位OS 14个月。随访时间1年及以上患者共301例,其中56例患者死亡;1年生存率为64.12%(193/301),2年生存率为18.94%(57/301)。一线治疗中,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药物治疗的ORR显著高于化疗和放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变量Cox回归表明,客观缓解是PFS的独立预后因素;治疗线数与OS相关,接受二线、三线及以上治疗的患者OS显著延长,而年龄、分期、EGFR突变情况、组织学类型、治疗方案和效果均不是O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男性肺癌发病以中老年居多,非小细胞肺癌为主,病理类型中腺癌与鳞癌无差异,EGFR突变率较低,TKI一线治疗的ORR高于化疗和放疗,一线治疗后达到客观缓解的患者PFS显著延长,接受二线及以上治疗的患者比仅接受一线治疗或未治疗的患者预后更好。

DNA聚合酶基因在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家系突变状态的研究944-947

摘要:目的通过对一个基因损伤修复缺陷性疾病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AT)家系DNA聚合酶基因突变分析,初步观察其稳定突变位点,为上述疾病易感基因风险突变位点的进一步确定奠定基础。方法对该家系先征者DNA聚合酶基因家族,polA、polB、polD1、polD2、polE1、polG测序,检测突变位点,分析并筛选有意义突变位点;对该家系成员在先征者有意义突变区域直接测序。结果 AT家系患儿DNA聚合酶基因无外显子突变,但在polE1 12p24.3 132696619A〉G,该突变位置处于该基因的3′UTR下游;家系中患儿的母亲、外祖母及舅舅发生12p24.3 132696619A〉G。结论 AT家系先证者在DNA聚合酶基因外显子没有检测到突变位点,但在3′UTR位置检测到一个有意义突变位点,在家系成员中亦有突变,其可能为AT疾病的稳定突变位点。

人外周血初始CD4+T细胞向Th17细胞分化条件研究948-950

摘要:目的探讨细胞因子水平对人外周血初始CD4~+T细胞向辅助性T细胞17(Th17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选取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选初始CD4~+T细胞,在转化生长因子(TGF)-β存在下,以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23系列水平刺激其向Th17细胞分化。以流式细胞术检测IL-17A~+细胞比例,以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IL-17A、IL-17F、维A酸相关孤独受体(ROR)γt、RORα和IL-23R等相关因子表达水平。结果初始CD4~+T细胞经细胞因子刺激,IL-17A~+细胞比例显著升高(0.2%~1.0%),同时IL-17A等相关因子表达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IL-1β和IL-23系列水平刺激没有出现显著的量效关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现有条件可成功诱导人外周血初始CD4~+T细胞向Th17细胞分化,但分化效率不高,提高IL-1β和IL-23水平未显著提升分化效率,具体原因亟待进一步探索。

IL-1β、IL-6和IL-18在颅脑损伤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951-953

摘要:目的探究白细胞介素(IL)-1β、IL-6和IL-18在颅脑损伤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163例(颅脑损伤组),其中轻度68例,中度49例,重度46例。分别留取损伤后0、1、4、7、15、30d的血液标本。另选取健康人57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损伤后各个时间点IL-1β、IL-6和IL-18的水平。结果与对照组和治疗后比较,颅脑损伤组治疗前IL-1β、IL-6和IL-18表达水平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颅脑损伤组治疗后IL-1β、IL-6和IL-18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颅脑损伤组患者的3种炎性因子水平自入院起逐渐增加,至治疗后4d最高,再逐渐降低,至治疗后30d时3种炎性因子水平已低于入院时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任意时间点,轻度颅脑损伤患者的3种炎性因子水平均低于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IL-1β、IL-6和IL-18表达水平会随着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变化,可作为判断颅脑损伤严重程度的指标。

膝关节置换手术后短期内并发症与翻修状况分析954-956

摘要:目的探讨膝关节置换手术后短期内并发症、并发症原因与翻修状况。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11月于该院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440例522膝,均采用标准膝前正中切口髌旁内侧入路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均实施固定平台的膝关节置换,通过骨水泥进行假体固定,分析膝关节置换手术后短期内并发症、并发症原因与翻修状况。结果伤口并发症发生率为8.2%,包括无菌性渗出12例14膝,浅表感染10例14膝,皮缘坏死6例7膝,皮下血肿4例4膝,脂肪液化2例2膝,2例2膝发生关节红肿并深部感染。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发生伤口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类型病因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畸形矫正程度≥20°的患者发生伤口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小于15°、大于或等于15°且小于20°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有伤口并发症患者的止血带平均使用时间为(88.3±13.7)min,显著高于无伤口并发症患者的止血带平均使用时间(78.1±9.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8膝未进行伤口引流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0.8%,显著高于伤口引流患者的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有18膝接受翻修手术,翻修率3.4%(18/522),翻修的原因有深部感染引发的假体松动、关节僵硬、无菌松动、聚乙烯垫片磨损与关节不稳、假体周围骨折,分别占1.3%、0.8%、0.6%、0.6%、0.4%。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短期内易发生伤口并发症,降低止血带使用时间、实施伤口引流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翻修的最常见原因为深部感染引发的假体松动,临床上应积极预防。

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在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中的治疗意义957-959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在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中的治疗意义。方法选取64例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2例。2组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和人工晶状体植术,研究组联合房角分离术,对照组联合小梁切除术进行手术治疗。对比2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变化,并对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随访。结果治疗后2组平均矫正视力、前房深度均较治疗前升高,研究组改善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0、2.07,P〈0.05);2组眼压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第1、7天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03、6.92,P〈0.05)。第1、3、6个月,2组眼压水平逐渐趋于稳定,组间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4、1.18、1.19,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高达34.37%,研究组仅有9.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