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社
分享到: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2004年,公开发行的半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述评、论著、临床探讨、综述、教学管理、案例分析、专家面对面等。
  • 主管单位: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临床检验中心
  • 国际刊号:1672-9455
  • 国内刊号:50-1167/R
  • 出版地方:重庆
  • 邮发代号:78-157
  • 创刊时间:2004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09
  • 综合影响因子:0.576
期刊级别: 省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9年第17期杂志 文档列表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论著

幼儿烧伤后早期血细胞比容改变与烧伤面积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幼儿烧伤后早期(伤后4h)血常规检测中血细胞比容(HCT)和血红蛋白(Hb)的变化与烧伤面积之间的相关性、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8年7月共计39例幼儿烧伤患者伤后早期HCT、Hb和烧伤面积等临床资料,用SPSS12.0软件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和非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幼儿烧伤后早期HCT、Hb两项指标的变化与烧伤面积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r-0.864,P=0.000,r-0.801,P-0.000),其非线性回归分析显示HCT与烧伤面积之间符合Logarithmic(对数回归)方程Y-23.48+7.20×1nX,其中Y为HCT值,X为烧伤面积。结论在结合患儿体质量的基础上,烧伤面积可以按照公式作为估算幼儿烧伤后早期失液量,并以此作为制定合理液体治疗计划的重要参考依据。
1409-1410

乙肝病毒感染者血清3种细胞因子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观察3种乙型肝炎(下称乙肝)病毒(HBV)感染者血清IL-6、IL-8及肿瘤坏死因子n(TNF—α)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HBV感染者与健康对照组血清IL-6、IL-8及TNF-α的水平。结果慢性HBV携带者和慢性乙肝患者组血清IL-6、IL-8和TNF-α含量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HBV携带者和慢性乙肝患者血清IL-6、IL-8含量高于非活动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活动HBsAg携带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IL-6、IL-8和TNF-α含量变化与肝炎病变程度及病毒复制状况密切相关,其在血清中的水平可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及病毒复制状况,动态监测其含量对临床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1411-1412

胃癌患者血清IL-6与CEA和CA19—9测定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的水平在胃癌患者诊治中的意义。方法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40例胃癌患者IL-6、cEA、cA19-9的水平,并设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胃癌患者血清IL-6、CEA、CA19—9的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1、P〈0.05、P〈0.01);CEA阳性组的IL-6阳性率明显高于cEA阴性组,分别为78.57%和19.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d0.01);CA19-9阳性组的IL-6阳性率明显高于CA19-9阴性组,分别为81.25%和1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IL-6可以与CEA、CA19-9一同作为有效的肿瘤标志物,在胃癌的诊断、监测和预后判断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1413-1414

两种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模式检测乳腺癌组织中缓激肽释放酶表达的比较

摘要:目的比较两种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乳腺癌组织中激肽释放酶6(KLK6)基因的表达。方法分别用TaqMan探针和SYBR Green I荧光染料作为荧光指示剂,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KLK6在乳腺癌中的相对表达水平,应用统计软件分析两种检测模式的差异。结果两种检测模式的检测结果均显示乳腺癌中KLK6的表达均高于正常组织,KLK6的相对表达水平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扩增产物特异的条件下应用SYBR Green Ⅰ检测的效果同Taq Man探针,SYBR Green Ⅰ染料应用范围广泛,成拳低。
1415-1416

自动化仪器在浆膜腔积液细胞计数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哪种自动化分析仪可以代替传统手工计数法检测浆膜腔积液中白细胞的含量。方法对收集的126例浆膜腔积液标本,分别采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计数法、IQ-2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KX-21血细胞分析仪和DiasaysR/s2003尿沉渣定量分析工作站进行白细胞计数并分析。结果采用IQ-2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和KX-21血细胞分析仪所测数据与显微镜人工计数结果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Diasays R/S2003尿沉渣定量分析工作站所测数据与显微镜人工计数结果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iasaysR/S2003尿沉渣定量分析工作站可代替人工计数方法用于浆膜腔积液中的细胞检测,而IQ-2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和KX-21血细胞分析仪均不能完全代替。
1417-1418

73例2型糖尿病患者C反应蛋白和微量清蛋白检测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与2型糖尿病微量清蛋白(mALB)尿症的关系及意义。方法应用己糖激酶法、速率透射免疫比浊法和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73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46例健康对照组的空腹血糖、C反应蛋白和尿微量清蛋白含量。按微量清蛋白含量水平分为高微量清蛋白组(A组)和正常微量清蛋白组(B组),比较C反应蛋白水平。利用SPSS14.0统计软件包对各项指标进行t检验和相关分析。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组的空腹血糖,C反应蛋白和尿微量清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B组和健康对照组(F=8.535,P=0.005;F=7.952,P=0.006);B组与健康对照组的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159,P=0.080);2型糖尿病组的c反应蛋白水平与尿微量清蛋白水平呈显著性正相关(r=0.778,P〈0.01)。结论检测尿微量清蛋白是诊断糖尿病早期肾脏微血管病变的敏感指标,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与尿微量清蛋白水平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联合检测C反应蛋白水平和尿微量清蛋白水平对2型糖尿病肾脏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及病情的监测有重要临床价值。
1419-1420

早期持续小剂量静滴纳洛酮对早产极低体质量儿呼吸暂停的干预

摘要:目的观察持续小剂量静脉滴注纳洛酮对早产极低体质量儿呼吸暂停的干预作用。方法2005~2008年共收治早产极低体质量儿6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3例,生下后尚未发生呼吸暂停时即给予小剂量纳洛酮5μg·kg^-1·h^-1持续静脉滴入;对照组30例,生后发生呼吸暂停才使用纳洛酮持续静脉滴入。两组在1周内观察呼吸暂停的次数、用氧平均时间及用机械通气百分率,并观察用纳洛酮后的不良反应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组在1周内有8例(8%)发生呼吸暂停,对照组组有15例(50%)发生呼吸暂停,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4.49,P〈0.05);治疗组平均用氧时间(7±3)d,对照组(10±2)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28,P〈0.001);治疗组机械通气4例(12.12%),对照组10例(33%),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91,P〈0.05)。结论持续小剂量静脉滴注纳洛酮对早产极低体质量儿呼吸暂停有明显的干预作用且安全。
1421-1421

血清C反应蛋白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

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不同时期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及其意义。方法用免疫荧光双抗体夹心法检疫100例T2DM患者的血清CRP水平,其中无糖尿病肾病(DN)组55例,早期DN组25例,临床DN组20例,并与50例健康人对照比较。结果无DN组、早期DN组及临床DN组患者的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早期DN组,临床DN组患者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无D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DN组患者血清CRP水平高于早期D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CRP水平检测对T2DM早期诊断和病情分析有重要临床价值。
1422-1423

胃大部切除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研究胃大部切除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预防与控制术后感染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4年8月至2008年12月行胃大部切除根治术的298例患者的年龄、性别等15项变量与术后感染的关系,用χ^2检验和四格表检验作单因素分析,用Logistic回归作多因素分析。结果胃大部切除术后感染率为13.12%,单因素分析发现糖尿病、胃十二指肠溃疡、呼吸系统疾病、发热、术后白细胞、围手术期输血浆等因素与术后感染呈现显著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手术方式、血红蛋白含量、肿瘤TNM分期等因素与感染的发生无明显关联;Logistic多因素分析筛选出6个术后感染相关因素为:胃、十二指肠溃疡,呼吸系统疾病,低体质量,糖尿病,发热,围手术期输血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十二指肠溃疡,呼吸系统疾病,低体质量,糖尿病,发热,围手术期输血浆与胃大部切除术后感染有关,手术前后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可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率。
1424-1426

住院精神病患者合并2型糖尿病的健康教育形式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住院精神病患者合并2型糖尿病(T2DM)的健康教育形式。方法自制调查表对147例住院精神病合并T2DM患者随机分成3组进行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1个月,A组集体教育64例,B组以小组形式45例,C组单个形式38例,完成健康教育后1个月比较3种健康教育效果,资料经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健康教育能增加患者的疾病知识;单个形式优于集体和小组形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住院精神病合并T2DM患者开展单个形式的健康教育效果好。
1427-1428

2084例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病原学检测结果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女性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病原体感染状况。方法采集妇科门诊就诊的阴道炎患者的阴道分泌物,用生理盐水涂片法进行滴虫和假丝酵母菌检测,用唾液酸酶法进行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的快速检测。结果在2084例标本中,共检出滴虫38例,阳性检出率1.8%,假丝酵母菌510例,阳,巨检出率24.5%,BV阳性531例,阳性检出率25.5%。结论对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同时进行滴虫、假丝酵母菌和BV检测,能更好地反映阴道炎患者的病原体感染状况,可作为青岛地区妇产科门诊患者白带常规的筛查项目。
1429-1430

转化生长因子β1及其受体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组织中表达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其受体(PDGFR)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患者肝组织中的表达、分布和意义。方法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原位杂交检测3种NAFLD组织中TGF-β1以及TGF-β1R的表达、分布情况,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在NAFL各种病变肝组织中,TGF-β1以及TGF-β1R的表达变化随NAFL进行性演变而呈逐渐增强趋势,表达强度与分布基本一致。主要分布于肝实质细胞及附近的汇管区、纤维间隔、炎性反应细胞浸润聚集区。肝实质细胞强于其他间质和细胞。结论TGF-β1及其受体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向NASH相关肝硬化的演变过程中,其表达活性不断增强,对病变的发生和进展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可以作为评价疾病严重程度的指标。
1431-1432

不同检测系统胆固醇、三酰甘油的偏倚分析

摘要:目的通过不同检测系统的方法学比对分析,探讨各检测系统之间测定血清胆固醇、三酰甘油是否具有可比性。方法依据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EP9-A2文件要求,每天随机从临床样本中抽取8份不同浓度的血清样本,分别用两种检测系统进行胆固醇、三酰甘油的测定,共测定5d,记录实验结果,将结果进行相关回归分析,计算在医学决定水平处的预期偏倚(Bc)和预期偏倚的95%可信区间,并判断偏倚是否可以接受。结果不同检测系统对胆固醇、三酰甘油测定结果的偏倚在允许误差范围内,两者结果具有可比性。结论当用两个以上的检测系统检测同一检验项目时,应进行方法比对和偏倚评估,判断其临床可接受性能,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可比性。
1433-1434

剖宫产术后硬膜外镇痛对膀胱功能及肠蠕动的影响

摘要:目的比较剖宫产术后镇痛对手术后膀胱收缩功能及肠蠕动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50例剖宫产患者,按术后镇痛方法不同分成对照组(125例)、观察组(125例);对照组按术后需要肌注哌替啶50mg,观察组按0.25%布比卡因8mL+吗啡2mg椎管内注入。观察术后24、48、72h内肛门排气情况及拔尿管后2、4、6h内排尿情况。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排尿及肠蠕动恢复时间明显提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行硬膜外镇痛,能促进膀胱收缩及肠蠕动功能的恢复。
1435-1436

脊柱椎间融合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

摘要:目的评价椎间脊柱融合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的手术疗效。方法对2004年5月至2007年2月,1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患者行后路椎板开窗、椎间盘摘除、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单枚Cage植骨的脊柱融合术治疗。术后随访1~3年(平均1.5年),术前和随访时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AS)和疼痛功能指数评分法(Oswestry)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VAS评分术前7.50±2.78,随访时2.04±1.12,比较有显著下降(t=8.23,P〈0.01)。Oswestry评分术前66.8±11.3,随访时下降为26.0±9.8(t=12.54,P〈0.01)。症状改善明显,优9例,良2例,可1例;综合评价标准优良率93.7%。随访时椎间融合11例,未见影像学融合1例,植入物无移位,未发现断钉现象。结论对合并有退变性腰椎不稳的椎间盘突出症采用后路椎间单枚Cage置入加椎弓根螺钉固定的脊柱融合术可以获得良好疗效。
1437-1438

微创穿刺粉碎清除术治疗颅内血肿时间窗的动物实验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微创穿刺粉碎清除术在不同时间段清除颅内血肿的效果差别。方法将24只体质量(10±1)kg的家犬(雌雄不分)随机分成4组建立脑出血模型,在造模成功后3h(A组)、6h(B组)、12h(C组)、18h(D组)内进行微创穿刺粉碎血肿清除术;于造模前、造模后3h、微创术后1周作运动诱发电位运动功能的变化。结果A组和B组术后7d运动诱发电位恢复较快,分别为(15.60±1.91)ms和(19.35±2.55)ms,与同组的造模后3h检测结果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C组、D组相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早期进行微创穿刺粉碎清除术清除颅内血肿,可以促进运动功能尽快恢复(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恢复至正常水平)。
1439-1441

2862例孕妇TORCH感染情况调查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广东地区孕妇感染弓形虫(TOX)、风疹病毒(RV)、巨细胞病毒(CMV)、疱疹病毒(HSV)的现状。方法采用抗体捕获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IJISA)法对2006年1月至2008年11月进行产前检查的2862例孕妇进行TOX、RV、CMV、HSV-Ⅰ、HSV-Ⅱ检测。结果妊娠妇女检测TORCH-Ⅱ HSV-Ⅱ/的阳性率分别为0.62%、2.8%、12.5%、3.2%和7.8%。结论广东地区妊娠妇女巨细胞病毒感染较高,应及早对育龄妇女进行更广泛的TORCH筛查,做好优生优育工作,提高人口出生素质。
1442-1442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与炎性反应因子IL-1β、TNF—α的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通过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白细胞介素-1β(IL-1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血清水平值,探讨同型半胱氨酸、IL-1β、TNF-α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发病机制和作用,研究IL-1β、TNF-α与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发病后的同型半胱氨酸的关系。方法实验分为2组:健康组(N组)与急性脑梗死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1β、TNF-α浓度值,荧光标记免疫法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同型半胱氨酸、IL-1β和TNF-α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且患者血浆IL-1β与TNF-α呈显著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对照纽IL-1β与TNF-α无显著相关性(P〉0.05)。急性脑梗死组IL-1β、TNF-α与同型半胱氨酸具有正相关性(P〈0.05)。结论同型半胱氨酸参与了急性脑梗死发生发展的炎性反应过程,急性发病后同型半胱氨酸的浓度增高可能是炎性反应的促发因素。
1443-1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