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社
分享到: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2004年,公开发行的半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述评、论著、临床探讨、综述、教学管理、案例分析、专家面对面等。
  • 主管单位: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临床检验中心
  • 国际刊号:1672-9455
  • 国内刊号:50-1167/R
  • 出版地方:重庆
  • 邮发代号:78-157
  • 创刊时间:2004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09
  • 综合影响因子:0.576
期刊级别: 省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8年第24期杂志 文档列表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论著

心肌肌钙蛋白I和T联合检测在病毒性心肌炎诊断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肌钙蛋I(cTnI)和肌钙蛋白T(cTnT)在病毒性心肌炎(VMC)的诊断及病情观察方面的价值。方法对79例VMC患者进行入院后1、2、3周及2个月cTnT和心肌酶谱的动态监测;cTnT、cTnI与心电图(ECG)及病程关系的研究。结果急性VMC患者在各检测期内血清cTnT的阳性率(73.41%)和cTnI的阳性率(67.08%)显著高于心肌酶谱各项目(P〈0.05):肌酸激酶47.4d%、肌酸激酶同工酶51.28%、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42.31%、乳酸脱氢酶42.31%、α-羟丁酸脱氢酶44.87%。cTnT和cTnI阳性组ECG正常率(5.26%、9.62%)明显低于阴性组(71.43%、57.69%)(P〈0.05)。结论在VMC的诊断中,cTnT和cTnI可取代传统的心肌酶谱测定作为判断急性心肌炎的指标;同时cTnT和cTnI在VMC病情进展的观察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1473-1474

生化质控物两种解冻温度对结果的影响

摘要:目的干粉生化质控物复溶后,为保持其稳定性及节约成本的考虑,常分装后置-20℃冰冻保存,以备日后解冻使用。实验主要探讨两种解冻方式(20-24℃室温解冻和37℃水浴解冻)对生化质控结果的差异,并选择合适的解冻方法。方法每天测定两种解冻方式的生化质控物,统计20次样本结果,并作方法学评价。结果20-24℃室温解冻生化质控结果的变异系数值、精密度和稳定性整体优于37℃水浴解冻方式。结论建议在日常工作中生化质控物的解冻方式选择室温较为合适。
1475-1476

肿瘤患者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循环内皮细胞(CEC)在肿瘤患者外周血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8例健康对照者和80例肿瘤患者外周血中CEC的数量,并观察肿瘤缓解患者CEC数量的变化。结果(1)与健康对照组(2.42±1.33/μL)比较,肿瘤组CEC数量(4.38±3.52/μL)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98,P〈0.001);(2)肿瘤缓解组CEC数量(2.73±1.00/μL)显著低于未缓解组(4.33±2.17/μL)(t=3.488,P〈0.05)。结论CEC变化可能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有望作为肿瘤疗效观察的指标。
1477-1478

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大蛋白水平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下称乙肝)患者乙肝病毒表面大蛋白(LHBs)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对807例HBeAg阴性血清标本进行LHBs检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结果(1)在807例HBeAg阴性慢性乙肝患者血清中乙肝病毒DNA阳性率为54.40%(439/807),LHBs的阳性率为56.75%(458/807),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813,P〉0.05),二者总体符合率为91.70%(740/807);(2)LHBs含量与乙肝病毒DNA拷贝数呈正相关(r=0.995,P〈0.001);(3)LHBs含量与ALT呈正相关(P〈0.05)。结论LHBs与乙肝病毒DNA具有良好的相关关系,能够反映出HBeAg阴性乙肝患者体内乙肝病毒复制的程度和疾病的活动状态。
1479-1480

解冻温度对生化干粉质控品中值和病理值测定结果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常规生化检验中常用的质控干粉分装检测罗氏中值、病理值用不同温度解冻时对其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罗氏干粉质控品中值、病理值分别用去离子水溶解,37℃静置15min后混匀,分装于80支微型带盖塑料管中,在-20℃冰箱暗盒保存,在不同温度下进行解冻测定。结果在不同温度下解冻,测定结果变异系数值均在3%以内。结论质控品是实验室质量控制的载体,在控制实验室检验质量中起着重要作用,保证分装质控品对温度的要求,应在25℃解冻,保证常规生化同步检测时备用。
1483-1485

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送风险与对策

摘要:目的分析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送风险,规范院内转送行为,保证医疗安全。方法分析2008年5月658例急诊危重患者的院内转送情况。结果658例患者均安全送至病房,无医疗纠纷发生。结论采取有效措施,规范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送行为,保证医疗安全,提高救治成功率,是减少医疗纠纷的重要措施之一。
1486-1487

院内传播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的DNA指纹图谱分析

摘要:目的对医院内传播的12株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作DNA指纹图谱分析,寻找传播途径,控制院内感染。方法纸片琼脂扩散(K—B)法检测细菌耐药性,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mecA基因携带情况,采用ERIC—PCR作DNA指纹图谱分析。结果12株分离菌耐药表型和基因型相同,均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敏感,对其他13种抗菌药物耐药,mecA基因全部阳性。12株不同来源菌株的DNA同源性达100%。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的手和病房物体表面被污染情况严重。结论MRS对抗菌药物呈多重耐药性。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手部卫生意识薄弱,这是引起MRS医院内传播的主要原因。应加强监控.防止MRS的医院内感染。
1487-1488

Vitros350不同稀释液在线性评估中的比较

摘要:目的比较用不同稀释液稀释血清标本于强生Vitros350干式生化分析仪上做线性评价实验所得结果之间的差异。方法取尿素氮(BUN)、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肌酐(Cr)4个项目的高值血清,检测原倍结果及分别用低值血清、蒸馏水与生理盐水倍比稀释(最高稀释倍数为1:32)后的结果,然后进行线性评价和偏差分析。结果根据分析测量范围评价即线性评价,BUN、TBIL、ALT及Cr用3种稀释液稀释进行线性实验均符合AMR评价要求。在偏差分析中,BUN用低值血清稀释偏差值最小;TBIL、ALT和Cr在低稀释倍数时3种稀释液的偏差值无显著性差异,在较高稀释倍数时(〉1:16),低值血清比蒸馏水及生理盐水偏差值小。结论通过干式生化分析仪线性评价发现低值血清作为稀释液稀释标本比蒸馏水及生理盐水更为理想。
1489-1490

淋巴细胞亚群不同凋亡在狼疮性肾炎患者发病中的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狼疮性肾炎(LN)患者不同时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凋亡率及CD3^+CD4^+、CD3^+CD8^+、CD3^+CU4^+Fas、CD3^+CD8^+Fas、sFas表达的意义。方法56例经肾活检证实的LN患者中,活动期38例,静止期18例,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sFas和流式细胞仪检测PBMC凋亡率及CD3^+CD4^+、CD3^+CD8^+、CD3^+CD4^+Fas、CD3^+CD8^+Fas等指标。结果LN静止期sFas较健康对照组增高,活动期PBMC凋亡率、sFas明显升高(P〈0.01),CD3^+CD4^+细胞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CD3^+CD3^+细胞比健康对照组增多(P〈0.01);PBMC凋亡率与sFas呈正相关。结论LN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不同凋亡,特别是CD3^+CD4^+/CD3^+CD8^+比例失调,是导致LN病情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sFas可能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凋亡,而且可能是LN进展中的一个因素。
1491-1493

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运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抗核抗体(ANA)、抗双链脱氧核糖核酸(抗ds—DNA)及免疫印迹法(IBT)检测抗可提取性抗核抗体(抗ENA)。方法ANA、抗ds—DNA均采用IIF,其中ANA抗原片同时固定有Hep-2细胞和猴肝切片,抗ds-DNA检测抗原片采用绿蝇短膜虫。抗ENA检测采用IBT。共检测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170例。结果AN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干燥综合征、肌炎/皮肌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硬皮病、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过敏性紫癜的阳性率分别为91.6%、100.0%、100.0%、82.4%、65.4%、35.7%、16.7%、42.9%。抗ds—DNA对SLE阳性率为65.1%,特异性为96.6%。抗ENA对自身免疫性疾病(AID)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结论运用Hep—Z/猴肝复合抗原片检测ANA有利于AID的初步筛选和判断。抗ENA抗体谱检测有利于自身免疫疾病的鉴别诊断,抗ds—DNA可作为SLE治疗和监测的指标。
1494-1496

赣州市章贡区2001-2006年度餐饮业用具消毒状况监测分析

摘要:目的对章贡区所辖餐饮业用具进行大肠菌群检测,了解辖区内餐具消毒状况,为食品监督部门提供科学的监督管理依据。方法对不同来源的餐、饮具,依据GB14934—94《食(饮)具消毒卫生标准》进行大肠菌群检测及评定。结果2001~2006年共检测餐、饮具23301件,平均合格率为65.94%,其中合格率最高的是酒杯73.22%,合格率最低的是筷子52.92%。结论章贡区餐、饮具消毒存在严重的卫生质量问题,今后应加强管理,防止病从口入。
1496-1497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临床研究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定性试验中临界值再确定的必要性与方法

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定性试验中S/CO的分布规律、最低检测限、临界(cut off)值再确定的必要性及其可行方法。方法以SPSS软件分析HBsAg的S/CO分布规律,用电化学发光仪E170鉴定待检标本的HBsAg,评价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试剂盒最低检测限,以常规条件下的变异(ROC)曲线对HBsAg的cut off值进行再确定。结果HBsAg阴性标本S/CO呈正偏态分布,阳性标本S/CO呈负偏态分布;科华HBsAg试剂盒的最低检测限约为8.0 COI;一步法时,由ROC曲线计算的cut off值为0.103,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97.1%、100%,曲线下面积(AUC)为0.993(P〈0.01);两步法计算的cut off值为0.218,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97.8%、100%,AUC为0.996(P〈0.01);两步法优于一步法,但两方法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新认识和确定HBsAg定性试验的S/CO分布规律、最低检测限、cut off值有利于提高检验质量。
1498-1499

微柱凝胶法在新生儿ABO血型鉴定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微柱凝胶血型鉴定法在新生儿血型鉴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法、凝聚胺试管法、盐水试管法对选取的1262例新生儿标本根据凝集强度进行血型对比鉴定试验,并对试管法结果不明显的借助显微镜镜下判定。结果1262例受检标本微柱凝胶法血型鉴定Rh阴性5例,正反定型不一致者106例;正定型鉴定结果清晰,全部正确,凝集强度全部达到+++以上,高于凝聚胺试管法20%,高于盐水试管法30%,其中凝聚胺试管法有18例(1.43%)需借助显微镜判定,盐水试管法有46例(3.65%)需借助显微镜判定,且有1例标本结果判定错误。结论微柱凝胶血型鉴定法操作简便,结果判定清晰准确,在新生儿的血型鉴定中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1500-1501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遵义地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耐药趋势,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病原学调查及实验室依据。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贵州航天医院住院患者送检标本中分离培养鉴定的金黄色葡萄球菌109株,经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API Staph进行细菌鉴定,按纸片琼脂扩散法药敏操作规程进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109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60株,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49株,其分离率分别为55.0%、45.0%;MRSA对青霉素、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红霉素、复方新诺明耐药率高,对利福平与呋喃妥因敏感率较高;MSSA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红霉素、复方新诺明具有较高耐药率,对庆大霉素、利福平、氨苄西林/舒巴坦、呋喃妥因的耐药率较低;MRSA和MSSA对万古霉素与替考拉宁均敏感。结论青霉素、氨苄西林、红霉素、复方新诺明对控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已无经验使用价值,除万古霉素与替考拉宁外的其他抗菌药物可在药敏试验指导下使用。
1501-1502

电视胸 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的麻醉处理

摘要: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腹腔镜联合下食管癌根治术的麻醉处理方法,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所有病例均采用全身麻醉双腔支气管插管复合硬膜外阻滞,T8-9硬膜外穿刺置管,使用F35~39Robertshow双腔支气管导管,采用纤维支气管镜准确定位,胸腔镜进行探查时即行单肺通气,腹腔镜气腹和颈部操作时行双肺通气,术中硬膜外阻滞联合静吸复合维持麻醉。结果12例电视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均在全身麻醉双腔支气管插管复合硬膜外阻滞下完成,麻醉效果满意,血流动力学维持平稳,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均小于45mmHg(1mmHg=0.133kPa),手术时间(330.6±39.5)min,单肺通气时间(82.5±20.4)min,术中估计失血量(210.9±130.5)mL。结论采用全身麻醉双腔支气管插管复合硬膜外阻滞行电视胸、腹腔镜联合下食管癌手术,麻醉效果理想,手术安全,值得推广应用。
1503-1504

漳州市区部分医院下呼吸道感染中革兰阴性杆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漳洲市区部分医院下呼吸道感染中革兰阴性杆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指导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的要求操作,细菌鉴定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的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Vitek-32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检测采用仪器法提示及加做双纸片扩散法确证。结果排前6位的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鲍曼不动杆菌、流感嗜血杆菌。其对亚胺培南、头孢吡肟、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氨曲南表现出较低的耐药率;对第3代头孢菌素和氟喹诺酮类等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结论住院患者下呼吸道感染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且呈多重耐药;临床上及时掌握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的最新动态,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尤为重要,根据药敏报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防止和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和蔓延。
1505-1506

乙型肝炎患者YMDD变异的检测及意义

摘要:目的了解拉米夫啶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 YMDD变异的存在情况及意义。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Taqman荧光技术检测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201例拉米夫啶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DNA YMDD变异,对发生HBV DNA YMDD变异的99例患者的HBV DN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HBV DNA YMDD变异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01例拉米夫啶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检出HBV DNA YMDD变异共99例(阳性率49.25%),野生株49例,占24.3%(49/201),53例未检出病毒株,占26.3%(53/201),发生YMDD变异株患者有60.3%ALT异常。结论拉米夫啶在HBV YMDD变异中起主导作用,并且该变异的发生率随着拉米夫啶用药时间的延长而增加;HBV YMDD变异的发生同血清HBV DNA水平相关。
1506-1507

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检测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S1(PreS1)抗原检测在乙型肝炎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46例携带乙型肝炎病毒(HBV)患者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进行乙肝5项、HBV PreS1抗原检测;HBV DNA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进行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46例HBV患者血清中乙肝标志物不同模式与HBV PreS1抗原、HBV DNA及ALT阳性检出结果,在各组模式中,第1组PreS1抗原阳性检出率最高为70.83%。第1组与第2、3组模式比较,经X^2检验,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2组与第3组模式比较,经X^2检验,P〉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eS1抗原与HBV DNA二者之间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同时存在着一定的交叉阳性和交叉阴性现象。PreS1抗原的存在与肝功能的损害也有一定的关系。结论PreS1抗原与HBV呈不同程度相关性,是病毒感染复制的指标,较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敏感,对临床上判断HBV复制和疾病预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508-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