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与评论杂志社
分享到:

教育研究与评论杂志

《教育研究与评论》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2009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前沿论坛、热点对话、课题研究、教育评论、管理智慧、教师发展、学科教育、教材教法等。
  • 主管单位: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 主办单位:江苏凤凰报刊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 国际刊号:1674-4632
  • 国内刊号:32-1791/G4
  • 出版地方:江苏
  • 邮发代号:28-401
  • 创刊时间:2009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B5
  • 复合影响因子:0.08
期刊级别: 省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2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教育研究与评论杂志大家

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文化透视

摘要:很高兴受朱永新教授的邀请参加这次会议,让我有机会再一次向新教育团队学习,有机会向来自国外的著名教育学者朋友当面请教。我这次想讲的,是希望通过文化的视角透视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一个部分,我想简短地说一点比较典型的、可以说明教育的历史文化性方面的内容。中国教育几千年对社会的影响作用远比其他国家要强大、深远,这从《学记》、《孟子》等即可看出。教育在体制上的国家至上主义,有很深的根基。
4-7

中国教育在体制内的突围

摘要:在体制内进行教育改革和探索实际上是比较艰难的。我是完全在教育体制外把一个教育培训机构做成了一家上市公司。很喜欢“教育的文化价值”这个主题,我觉得,一个国家的有的文化教育机构越多,这个国家就越有希望。从中国历史上来看,有文化的教育机构还真是不太多。比如孔子,当时他在山东曲阜的杏坛开了一个培训学校,当时既没有学会也没有国家的承认,但是他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知识的吸引力,
8-11
教育研究与评论杂志关注

为中国而教——在2012新教育国际研讨会上的演讲

摘要:【主持人语】2012年10月20~22日,2012新教育国际研讨会在浙江省宁波市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为“教育的文化价值”。来自国内外的知名教育学者、专家和教师共400多人参加会议,日本教育学会前会长、“学习共同体”倡导者、东京大学教授佐藤学先生,美国得克萨斯大学教授、“有效教学”理论研究倡导者加里·鲍里奇先生,把起源于德国的华德福教育在中国进行倡导和播种的澳大利亚资深华德福教师本·切瑞先生,中国新教育实验倡导者、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教授,以及他们各自的研究团队,共同讨论,对教育的文化价值与使命达成共识,形成并了《宁波宣言》。
12-20

基于协同学习的课程改革

摘要:在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背景下,教育该如何应对不断的变化,这给我们带来了挑战。在学校里,教师如何应对各种变化也是值得思考的。关于对话 在课堂上,我经常会发现,越是声音大的教师并不见得就是优秀的教师。为什么呢?因为我个人认为,越是优秀的教师应该是越善于思考、越是安静的。我也经常发现,学生会对教师喊“我会”、“我会”,踊跃想发言,
21-27

有效教学的研究本位面向——思考课程的讨论要点

摘要:思考课程是超过了受制于学校课程的普通题材,去教授元认知技能、认知策略与技能、创造性、终身学习技能、心智习惯(如图1)。它的目标是通过提升更高的目的思维——特别是问题解决,做出决定,调查询问的技能,从而去支持课程内容。让我们看看更多的关于思考课程的这五个方面的详细描述。
28-30

教育作为当今世界文化重建的路径——一位华德福教师的视角

摘要:教育的确能成为走向文化重建的路径,这个主题在我心中已经萦绕了多年。大家的演讲中都涉及了道德教育问题,我将从一位华德福教师的角度来谈一谈这个话题。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教育?什么是道德? 1919年的斯图加特,在给第一所华德福学校的教师上预备培训课程的开场演讲中,在当时的欧洲已负有盛名的史坦纳先生把这种新的教育思潮称为一种“真正的文化行动”。第二天他更详细地把它称为“道德精神的任务”。我们或许可以问自己:“教育和道德之间有怎样的关联,它们和精神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31-37
教育研究与评论杂志论衡

新教育的使命:文化传承与重建——传统文化如何成为教育者的精神家园

摘要:中国文化遭遇冲击源于1840年的那场战争,李鸿章称之为中国遭遇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近代西方文化的侵人,也称西学东渐,按照梁启超的说法,曾经有过三个阶段:其一,器物阶段;其二,制度阶段;第三,思想文化阶段。拥有数千年中国传统的文化不论在开放时代,还是闭关时代,“以我为中心”是少不了的。
38-53

理想教师积极特质研究与课程体系思考——新教育背景下

摘要: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新教育实验已经在全国各地中小学校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十年有余,新教育实验的倡导者朱永新老师提出,新教育实验的理想教师具有八个特征:理想的教师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54-62

新教育的幸福文化与理想课堂建设

摘要:我们知道,每一个语词都有自己的能指和所指。对于文化的能指,可以说是林林总总、莫衷一是。在这里,我需要说明自己在使用“文化”这个词时的所指。在中国古汉字里,“文”是一个象意字,是一个壮汉身上的纹饰。我由此产生了这样一些联想:首先,“文”本身应该是美的,应该是值得追求的。在郑玄所注《礼记》中就有这样注解:“文犹美也,善也。”因为爱美才“文”,
63-64

学校是什么?——关于“学校”的沉思

摘要:学校是什么呢?2006年,我们的回答形成了“学校文化之语言系统”,即“MWSS”(使命、价值观、愿景、战略、学生培养目标);2012年,我们在继续追问的基础上形成了校歌和校徽。二中为何要存在呢?追思这个问题,并力求让“使命”得以显现;当我们朝向“使命”的过程中,应当秉持和坚守什么样的原则和信念呢?追思这个问题,并力求让“价值观”得以显现;
67-73
教育研究与评论杂志情境

雷夫和他的“56号教室”

摘要:几年前,有一本书风靡中国教育界,书名《第56号教室的奇迹》;作者雷夫·艾斯奎斯,美国当今最有影响力的教师。雷夫任教于一所条件欠佳的社区学校,一人包揽一个班的所有学科教学。他的学生在美国标准考试(AST)中成绩一直位居前5%~10%的位置。
74-78

真的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文本“一元解读”与“多元解读”的辩证思考

摘要:“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似乎成了个性化阅读的一个标签。这一舶来名言与我国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确不谋而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很多教师以此作为文本解读、课堂细读的标准,从本质上来说,把学生从“标准化”、“一元化”的文本解读中解放出来,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这是语文教师应当承担的责任。
79-85

我们去游学——“小蚂蚁班”上海世博行

摘要:雷夫的旅行课程堪称卓越,尤其“小莎士比亚们”在这期间表现出来的君子风度,更让人赞叹不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同样是“小蚂蚁们”的行动目标,我们的旅行课程也不是独立于主课程之外,而是和阅读、写作息息相关的。一年级的动物课程,就将阅读、写作、旅行(去威海看野生动物)融为一体,保证了课程本身的丰富性。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中国人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本想2010年暑假带着孩子们去看看世博,就在假期前围绕着世博做了“环游中国”的课程,
86-90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唐神韵”课程叙事之《望岳》

摘要:清明刚过,一切都清澈明朗。正可谓:“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只是烟柳不在,取而代之的是满目的葱绿与繁花织成的锦绣。坐在公交车上,身旁闪过一枝枝或紫或白的玉兰,锈满了枝条的紫荆。还有那粉色的樱花、红叶李,一树比一树开得灿烂……这绿的气息,花的香韵,无不撩人心滦,真让人有一种想停下车置身其间的冲动。
91-94

做一片美的叶子——“小种子班”生命课程叙事

摘要:清晨,走在校园,随手捡起了几片飘落的树叶,准备和学生用两节课的时间一起走近树叶,去探讨生命的意义。“看到这几片叶子,你们想到了什么?或者说一年四季的叶子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触?”一上课,我便轻轻地提问。学生显然有些好奇,不知道这节课到底要做什么,但从他们认真的眼神中可以看出大家开始了思考。教室里出奇的静,慢慢地有几个学生举起了手。
95-97

挑战生命的高度——新教育网络师范学院学员叙事

摘要:前几年,因为生活的需要,我在单位请了两年假,来到丈夫和女儿生活的这座城市。在这段赋闲的日子里,无意间我结识了网师。和大多数网师学员不同,我的本职工作是银行职员,和教育似乎根本不搭边。但是,因为热爱,我选择了教育作为业余发展,也因此拥有了自己葱茏的精神空间。一年的网师课程学下来,一个之前只读小说的职业妇女,究竟改变了多少,只有我自己最清楚。因为热心公益,我认识了福利院的六个可爱的孩子,从而成就了我一段真正的教育生活。
98-101

“六个一”:语文素养的另一种解读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版课标”)的核心概念之一就是“语文素养”。在“2011版课标”中的“课程基本理念”中,首要一条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概念的提出及完整表述是“2011版课标”的重要亮点。所谓“语文素养”,是指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能适应时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
102-105

半床明月半床书——我的读书散记

摘要:一 我有一个真切的体会:唯有书香才能使人宁静。案牍劳形时节,翻一下心爱的书,去乏功效特别地好。最近的时日,枕边是一套龙应台的作品,办公室是两套木心和陈丹青的文集。闲也好,忙也罢,每天翻上几页,心灵便会渐渐润泽和敏觉。走在路上,发现原来天气依旧晴好,草树依旧青葱。
10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