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与评论杂志社
分享到:

教育研究与评论杂志

《教育研究与评论》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2009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前沿论坛、热点对话、课题研究、教育评论、管理智慧、教师发展、学科教育、教材教法等。
  • 主管单位: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 主办单位:江苏凤凰报刊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 国际刊号:1674-4632
  • 国内刊号:32-1791/G4
  • 出版地方:江苏
  • 邮发代号:28-401
  • 创刊时间:2009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B5
  • 复合影响因子:0.08
期刊级别: 省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2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教育研究与评论杂志大家

“学习共同体”的教学改革与学校改革

摘要:首先请让我向新教育学院、新教育研究会的各位同仁,特别是尊敬的朱永新教授,致以诚挚的谢意,衷心地感谢大家邀请我参加如此知名的国际论坛,由衷地期待此次讲演能够成为中日两国新教育改革创新实践的交流与发展的基石,同时也再次请允许我向促成我与朱永新教授会面的与我同在东京大学工作的牧野笃教授致以诚挚的谢意。
4-13
教育研究与评论杂志关注

这里的教室别有洞天——江苏省海门市推进“完美教室”项目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海门“校长俱乐部”的一次活动中,曾有过这样的讨论:学校最重要的单位在哪里?不同的人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教导处、教科室、年级组。它们的地位自不待言,然而,它们离学生都还有一段距离。最终大家达成一个共识:关注最基本的管理单位:班级。
14-18

“状元县”揭秘——会宁教育的一种解读

摘要:会宁教育几十年来以“高考状元县”闻名全国,曾有过贬义,更多的则是褒扬,尤其近十几年得到众口一词的肯定。那么,会宁教育的精神在哪里?会宁教育的发展说明了什么?有什么经验可取?笔者经过多年的研究,形成了一些思考。
19-21
教育研究与评论杂志论衡

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超越学科

摘要:一、三个案例的启示:教师专业发展应当超越学科 学科是教师的重要专业,是教师安身立命之本。失掉学科专业,教师可能会丢失专业发展的根基。当下教师的学科专业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先天不足”和“后天不力”。所谓“先天不足”,是指在学校学习时,专业学得不扎实,有的学科专业基础薄弱,教学中常露出破绽,有时还会闹出笑话。所谓“后天不力”,是指工作后对学科新知识学习得不够,
22-25

论高考“状元”的家庭教育经历

摘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学生心理成长人格建构及个体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家庭作为社会的主要的基本细胞,一直为社会学、教育学、人类学和心理学所关注。本文从高考“状元”所处的家庭及其所接受的家庭教育的个体状态入手,探讨高考“状元”家庭教育经历的个性与共性问题。虽然笔者仅仅立足于对高考“状元”的“潜伏(孕育)期”进行“追忆”,但这一系列“追忆”,对合理的解析高考“状元”之后的诸多教育问题,具有支撑性依据的价值。
26-34

学校改进背景下的校长领导力探析

摘要:学校改进是当前我国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相关研究和实践正朝着纵深方向发展。学校作为教育事业的主体,必然是教育改进和发展、完善的理论与实践的发源地。校长作为学校的核心人物,在学校改进的过程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尤其在复杂的学校改进变革环境中,校长领导力水平的高低,对学校改进的效果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35-39

论我国高等教育的“过度”与“伪过度”

摘要:我国高校从1999年开始大幅扩招,此后高等教育便越来越大众化。在此背景下,我国学者敏锐地看到了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出现了许多貌似“过度”的现象,如大学生就业率持续走低、人才高消费、知识失业,引起社会的关注和焦虑,并开始进行研究。然而十多年过去了,人们对这种现象的本质还未达成共识。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继续扩大,如不尽快澄清问题的性质,势必耽误解决方案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40-45

江苏省职业院校创新教育实施现状的区域分析——基于第二届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大赛的分析

摘要:近年来,江苏的职业教育大胆探索,积极改革,涌现了许多高水平、有特色的职业学校,但在创新教育领域,普高和职高还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失调”现象。为了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决定》,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的江苏精神,不断提高职业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科协、江苏省文明办、团省委、江苏省知识产权局率先在全国举办了职业教育创新大赛。
46-49

加拿大职业教育的特色及启发

摘要:加拿大于20世纪60年代起,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对高级职业人才的需求,通过了一系列立法,确立了高等职业院校的地位。目前,加拿大约有200所职业类学院,占全国高等教育机构的三分之二以上,如“技术学院”、“应用艺术与技术学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学院”等,通称为社区学院。社区学院属职业教育性质的高等院校,既有学历教育,也有非学历教育。在学历教育中,社区学院授予毕业文凭,但与大学不同的是,
50-52

高职动画专业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质

摘要:一、高职动画专业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首先,应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教师不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和学生智能潜力的挖掘者,也是学生行为规范的榜样示范者,教师的高尚情操、无限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起着影响终身的作用。所以,培养学生,“身正”才能“传正言”,而身教往往又比言教更具有导向效应。
53-54

广州市家庭教育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摘要:一、家庭教育与家庭教育事业概述 在传统的教育学理论中,把家庭教育解释为父母等长辈对于子女等后代的批评、指导、培养和管理等活动,如1990年顾明远教授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把家庭教育定义为“通常是指父母对儿女辈进行的教育”。④近年来,我国学者吸收了终身学习的思想,认为由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家庭教育是所有家庭成员适应社会的学习与成长活动。笔者概括国内外相关学者的新观点,把家庭教育的概念演变归为四个方面:(1)从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家庭内部的事情,发展到家庭教育是关乎社会的事情;
55-60

试论情境教育的美育观

摘要:情境教育所蕴含的广泛而深刻的美育意义,从她萌芽之初即已显现,很少有人对此发生过怀疑。但是,教育理论界还没有对情境教育的美育实践和美育观进行过细致的梳理,因而还未能清晰地勾勒出她的美育功能、价值与意义的嬗进。事实上,情境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所作的美育努力,也在不断地进行着自我扬弃,正好比流动不居的“奔腾的涌浪”,始终保持着前进的方向,并越来越接近她邃远的目标。发掘情境教育的美育宝藏,
61-64

初中综合数学课程实验初探

摘要:众所周知,随着现代科学在高度分化的同时又高度综合,课程改革日益呈现综合化的态势。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进步教育运动和20世纪70年代后的人本主义思潮在全世界重新盛行并渗透到教育领域,推动了综合课程实验。其代表分别是欧洲“新教育运动”中的课程实验、泰勒的综合课程实验,英国、法国等国家的综合课程实验。这些综合课程实验强调学生的认知和情感相互协调的完人发展,寻找打破学科之间界限的办法,建构以综合课程为主的课程体系。这些综合还反映到学科课程自身的建设中来,综合理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66-72

关于数学阅读提高学习效率的几点认识

摘要:新课程要求教师改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生会的教师不应讲,学生能讲的应由学生讲,但教师仍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释疑者,并没有削弱教师的主导地位。事实证明这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模式,学生既能快乐学习,又能增强数学能力。在这种理念下,出现了许多课改的先进典型,如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73-76

培养学生符号感的教学策略

摘要:数学符号是数学的语言,是人们进行表述、计算、推理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它准确、清晰,具有简约思维、提高效率、便于交流的功能。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发展学生的符号感。符号感是指对符号的意义、作用的理解以及主动使用符号的意识和习惯。它包括三层含义:第一,理解各种符号的意义,即表示什么意思、在什么时候使用以及怎样使用。第二,理解数学符号的作用和价值,即为什么使用符号、有哪些好处。第三,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时,在独立思考和与人交流时,经常地、主动地甚至创造性地使用符号。
77-78

提高幼儿科学活动的有效性

摘要:观察、猜想、操作、记录是幼儿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在幼儿科学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开展科学活动时,教师有必要指导幼儿将自己的发现、操作的过程和结果等信息用图表、绘画或各种符号记录下来,帮助幼儿对实际操作结果进行分析、整理与归纳,从而促进幼儿的认识逐步趋向客观、准确,更认真地观察、思考,并在积累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尊重事实、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
79-81
教育研究与评论杂志情境

生命语文:心灵抵达“全解读”的四个等式——“完整的缪斯性解读”的策略研究

摘要:一、文本解读。最需要“心灵的抵达” 语文教师,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极容易让人有“行货感”。因为,我们有不少语文教师把语文教学当成了一种纯技术的工作。也就是说,我们把自己当成了“技工”,主要的工作就是搬运,把教参上的套装知识搬进课堂;当当“程序管理员”,按部就班地控制课堂运行的程序。如此,教师充其量只是一个有些许技术的“平面人”。试问,有几个人对语文教学文本的解读达到了“心到”的程度?
82-90

从教师本位向儿童本位的“华丽转身”——用贴近儿童的方式创造出“儿童味”

摘要:语文学习,归根结底是儿童自己的语文学习。儿童,是语文教学的逻辑起点,一切有效的教学行为,必然建立在对儿童及其学习心理的认知和把握上。语文课程标准把“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作为语文课程首要的理念,要培育儿童对祖国语文的亲近,实现“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等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就必须从儿童的实际出发,采取贴近儿童的方式,用富有魅力和趣味的课堂,
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