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文化论坛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教育文化论坛杂志 省级期刊

Tribune of Education Culture

  • 52-5031/G4 国内刊号
  • 1674-7615 国际刊号
  • 0.46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教育文化论坛是贵州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9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贵州大学主管的学术期刊。教育文化论坛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理论与学术、高等教育、教育史论、中小学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扶贫、职业教育、编辑与出版、基础教育、高等教育_“学科与专业”专题、教育史论_“欧美教育”专题

教育文化论坛 2019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教育文化论坛杂志教育史论
陶行知乡村学前教育实验述论7-12

摘要:1927至1937年期间,陶行知开展了乡村学前教育实验。该实验的理论基础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和师范教育理论。陶行知乡村学前教育实验的主要内容包括乡村幼稚园课程实验和乡村幼儿师范教育实验。陶行知主张以乡村儿童的生活作为乡村幼稚园课程的中心,同时在批判旧的师范教育弊端的基础上,以“教学做合一”为原则,通过幼稚师范院和“艺友制”两种方式培养幼儿教师。陶行知乡村学前教育实验开辟了一条学前教育中国化的道路,对当下中国乡村学前教育课程建设和乡村幼儿师资培养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夸美纽斯“因类施教”思想及其当代价值13-19

摘要:夸美纽斯从“人人皆需教,人人皆可教”的思想出发,在倡导班级授课制的同时,提出了“因类施教”的思想。他从聪敏、服从与求知三大标准出发,把学生分为六类,并针对这六类学生提出了相应的“因类施教”的方法。这一思想有助于解决当代分层教学的困境,实现“互联网+”时代下人的个性化与社会化的有效结合。

杜威民本主义对梁漱溟乡村教育理论的影响20-25

摘要:经过新文化运动,我国开始全面学习西方的文化、制度等,此时,梁漱溟却主张通过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的方法,逐渐形成了改造儒学进而改良社会的思想。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乡村建设运动中,杜威民本主义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梁漱溟的乡村教育理论,具体表现在从理性求组织的解决方法、对学校的理解、对教育措施的建构以及对课程安排的影响上。梁漱溟的乡村教育理论以儒学为基础,向杜威求方法是建立在他关注社会、生活的基础上。反观当下的教育境况,教育研究者可以从杜威和梁漱溟的教育理论中获得一些启示,以加强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的联系。

贵州茶学教育发展的历史透视与现状分析26-32

摘要:贵州茶学教育肇始于晚清末年,发展于民国时期,繁荣于改革开放以后。贵州茶学萌芽期,茶学教育以农林学堂为依托,依附相关学科实施教学;贵州茶学教育发展期,茶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茶学专业设置在中等农业职业学校;贵州茶学教育繁荣期,茶学学科体系和学科层次,都有了很大进步。本文以贵州茶学教育发展历史为线索,总结了贵州茶学教育每个阶段的特点,分析了当前贵州茶学教育的现状,提出了贵州茶学教育的改革路径。

教育文化论坛杂志区域教育文化纵横:“阳明文化”专题
论王艮身本论及其对罗汝芳的影响33-39

摘要:王艮是王阳明的亲传弟子,其思想“多发明自得”。出身灶丁的经历,是他提出“身尊道尊”论与“仕禄害身”“明哲保身”说为主要内容的身本论的原委。从中国哲学史发展历程言,身本论有别于以往的气本论、理本论与心本论,为一种新的理论形态。罗汝芳在构建自身思想体系时,兼容了身本论与王阳明的“良知”说,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赤子之心”作为自己学说的宗旨。宗旨各异的新哲学思想的出现,是在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矛盾统一中实现的。

“万物一体”学说是阳明心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40-47

摘要:王阳明“万物一体”学说的逻辑起点是“良知”本体论,即从“良知”的角度进行思想创设,是阳明“致良知”学说的进一步深化和提升。此说,使其心学理论的构建和阐释更为严密,在内容上更为丰富,在说理上更加透彻。“万物一体”学说是阳明心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心学思想在人生观、社会观和宇宙观上的拓展和圆通。此说,既传达出王阳明的人生理想、社会理想和普世情怀,也表达了王阳明对现实社会的忧患意识和批判精神。因而,只有深刻地把握“万物一体”学说才能全面、正确、深刻地理解阳明心学体系的全部内涵。

王阳明与平民哲学的兴起48-53

摘要:王氏家族是中国最古老的家族之一,历史上文化名人辈出。王阳明承继家族文脉,在明代中叶时代变革的背景下,建立了心学思想体系。王阳明在“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带有平民化倾向的圣人观,为儒家关于圣人观学说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对近世东亚文明及至当代有着重大影响。

阳明后学刘念台“讨意根”对良知学的再推进研究54-56

摘要:绍兴名儒刘宗周(刘念台)曾一度醉心于阳明心学,并对阳明心学做过深入研究,撰写了《阳明传信录》。晚年,刘宗周结合四书的慎独诚意学,对其中年的良知学有所修正,并试图补救阳明后学。他从批评儒佛合流、讨独知、讨意根、转念、率念与化念等多个角度修正阳明后学。作为晚明浙东地区的学术名家,刘宗周对阳明学的全*方面补救和修正直接影响了明末清初浙东学术文化发展的走向。

阳明后学徐东溪神理良知论研究57-60

摘要:徐东溪是王阳明浙东衢州地区的重要亲传弟子,他从神理说、觉念归善与虚寂良知说三个层面继承与发展了王阳明的良知学思想,于晚年时在浙东江山地区建设文水书院,与同门同道王修易、何伦、林阳溪、柴白岩、毛介川一起共同弘扬良知学,对浙东地区阳明心学学术文化的传播和体认作出了重要贡献,其学术思想值得深入挖掘和研究。本文试图从道德修养论方面分析徐东溪神理良知论。

教育文化论坛杂志高等教育
高校进阶式创新创业教育探析61-64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助力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抉择。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性、实践性、系统性和综合性倒逼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进阶式创新创业教育内容难度层层递进,实战等级步步递升,培养广度层层递加,课程建设阶次递增,体现分类施教、以学定教、以做促学、精准孵化,是纵深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动力。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高校“新经管”建设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65-72

摘要:高校作为创新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如何切实有效地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我国人才质量,是我国高校亟需解决的问题。“新经管”建设正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为重点,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新需求的应用性经济管理类人才为目标的建设工程。本文尝试通过自然科学的自组织理论为“新经管”建设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开辟新的视角,即从自组织理论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作用和涨落作用四个特征,出发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具体通过融入新技术,创新“教”“学”方式,打破权威迷信避免学生思维固化,建立竞争协同机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推动学校实践基地建设等措施,使高校教育改革“形”“神”兼备。

健全学分制收费 破解本科教育困境73-77

摘要:我国实施近四十年的学分制(学年学分制和完全学分制)因未触及收费制度的根本变革而成效不佳,其原因包括计划思维,未将学分制作为一种制度性变革,大学生的教育选择权未得到保障,高校教学管理水平低等。《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首次将“完善学分制,推动健全学分制收费管理制度”写进顶层设计之中,从源头上为破解本科教育困境提供了制度保障。本研究从分层分类制定学分收费标准,重构教师绩效工资,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职员化,加快数据整合的信息化管理等角度,对健全学分制收费提供了理论参考。

教育文化论坛杂志理论探索
母爱是道德教育的源泉78-83

摘要:规范教化和德性涵养是道德教育的两种基本范式。要实现道德教育“规范”和“德性”的双向诉求,必须重视母爱对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母爱通过其内容、方式和结果这种“生产线”模式不断唤醒个体的德性涵养,并从角色承担、亲社会行为和人生观教育三个角度实现对个体道德的发展教育。同时,母爱因其超越性、传递性和情境性完善规范教化,并通过个体遭遇道德事件和故事,从情感角度弥补学校道德教育的不足,以教育对话的方式促进个体道德成长三个角度对其进行补位教育。因此,母爱无论是从理论角度还是实践角度,都是规范教化和德性涵养的交叉点,是培养个体道德自律、追求至善和实现自由的重要影响力,是道德教育的源泉。

教育现象学与现象学教育学的分野84-87

摘要:在我国教育学界,“教育现象学”和“现象学教育学”这两个概念都在使用,不少学者并没有自觉区分两者的不同含义,甚至有语义含混,使用随意,混淆视听的倾向。其实,“教育现象学”是关于教育的现象学,是哲学的范畴,类似的词语还有“宗教现象学”等;“现象学教育学”是以现象学为哲学基础的教育学,是社会科学的范畴,类似的词语还有“现象学心理学”等。关于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分,胡塞尔有自己的见解。具体科学的对象是整个经验世界,其真理具有相对性;哲学沉思世界的显现,其真理具有绝对意义。教育现象学和现象学教育学不论是从其本质属性、学术旨趣,还是研究方法、学科价值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

民族民间游戏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价值审视88-93

摘要:良好的社会性发展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未来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有着极大影响,因此,应积极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民族民间游戏作为一种乡土资源,具有规则性、民族性、合作性、娱乐性等特征,对促进儿童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等社会性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要实现民族民间游戏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价值,应建立健全法律法规,确保民族民间游戏开展的合法性;增设民族民间游戏课程,确保民族民间游戏开展的实效性;加强教师民族民间游戏知识的培训,确保教育过程的合理性;组建民族民间游戏家庭小组,在游戏中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加强对民族民间游戏对儿童社会性价值的研究。

职业教育立法比较及其考鉴94-99

摘要:健全职业教育制度早已成为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发展国家经济的重要抓手,因而职业教育立法获得了充分发展。在职业教育发展和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化的进程中,我国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逐渐形成,但与我国社会经济和职业教育的发展相比,其有明显的滞后性。英国、美国、德国和日本的职业教育立法进程有序,已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目前看,其职业教育立法体系建设超于我国。在新时代对职业教育发展新的需求前提下,分析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的职业教育立法特点,以他山之石,探讨完善我国职业教育法律体系的进路,对我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意义重大。

卢梭“消极教育”思想的形成——基于卢梭与爱弥儿童年经历的对比分析100-104

摘要:卢梭童年生活的环境及其受教育方式是自由、平和、自然的,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丰富性体验为卢梭“消极教育”思想提供了原型基础;卢梭童年知识与道德学习的激进和健康教育的缺失则形成缺失性体验,与之对应的“消极教育”学习内容则成为了卢梭的心理补偿。通过将卢梭的童年经历与爱弥儿童年经历的对比,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卢梭消极教育思想的形成。

教育文化论坛杂志教学教改
我国环境司法通用教材编写若干问题研究105-111

摘要:在加快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今天,环境法治教育改革已逐渐步入正轨。环境司法通用教材编写是生态文明法治背景下环境法研究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但目前环境法学界对此课题仅为提及但未集中探讨。有必要基于环境法学与教育学背景,从战略高度认识编写该教材的重大意义。编写该教材要明确参与人员、主要目标与现实路径。教材参编人员除有从事环境刑法、环境民法、环境行政法教学研究的资深教授外,还应包括环境资源审判庭的法官、环境资源法律团队的优秀律师、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的负责人、主办环境资源类案件的检察官、中国环保公益组织代表等。教材编写以培养环境法研究生的司法理论水平与实务操作技能为目标,教材主要适用于环境法研究生教学,也可用于环境司法专业法官的理论与实务培训及环保案件律师业务培训。教材编写可走先开发地方试用教材等条件成熟时再编写全国教材的路径,同时兼顾实用性与研讨性、前沿性与现实性、稳定性与权威性,并以此为基础确定基本框架,进而有机充实相关理论、制度与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