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文化论坛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教育文化论坛杂志 省级期刊

Tribune of Education Culture

  • 52-5031/G4 国内刊号
  • 1674-7615 国际刊号
  • 0.46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教育文化论坛是贵州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9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贵州大学主管的学术期刊。教育文化论坛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理论与学术、高等教育、教育史论、中小学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扶贫、职业教育、编辑与出版、基础教育、高等教育_“学科与专业”专题、教育史论_“欧美教育”专题

教育文化论坛 2018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教育文化论坛杂志特载
全国教育大会背景下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7-11

摘要:全国教育大会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确定了方向,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面临着提升师德水平、更新思想观念、提高专业知识技能、增强教育教学能力等挑战的高校教师队伍,存在着师德师风工作时紧时松、培养培训服务功能有待完善、教师流动性和淘汰率偏低、晋升机制不完善、后顾之忧影响工作等问题。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需要把师德师风建设置于首位、创新教师培养培训的内容和方式、通过引进和淘汰相结合促进教师流动、设计和完善科学合作的教师晋升机制、解决教师后顾之忧等。

教育文化论坛杂志理论探索
贵州地域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19-24

摘要:通过汉语听说读写等各种课型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在教学中针对性地运用贵州特色地域文化,探索贵州地域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方法,以使留学生在汉语学习中了解贵州文化,并促进贵州地域文化的对外传播。

地方优秀文化教育助推“精神扶贫”的意义及路径探析——以黔西南州为例25-29

摘要:在新时代“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决胜期,“精神扶贫”已成为左右精准扶贫战局的重大因素。开展地方优秀文化教育,突出教育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符合“五个认同”的教育要求,符合“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教育方向,符合“三全”教育的育人理念,有利于社会风气改善,有助于地区文化自信的树立。通过优秀文化校本化课程建设,建立优秀文化教学队伍和创新育人方法,不仅能提升地方教育教学水平,还能推进“教育扶贫”工作,从根本上推动“精神扶贫”的思想助力。

三位一体:学校规训机制的运作方式——读福柯《规训与惩罚》30-36

摘要:学校作为一个规训的场所,规训策略的使用往往是通过其作用点的置换来完成,学校规训机制藉由“肉体”与“灵魂”交融的身体,教师权威与学校规范联动的“过失”学生,社会与市场共谋的学校制度,呈现出三位一体的运作方式。

内容分析法:符号传播学研究的路径37-40

摘要:符号传播学需要与实证研究紧密结合,增强对具体媒介传播符号的解释力,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操作可测量的变量。符号学与传播学研究范式的互补能衍化出更多解析“意义”的视角,并在多个向度指导并服务于内容分析法。符号学融入传播学内容分析法的途径具体可以体现在研究设计、类目建立和汇总分析三个关键环节。在操作中需要注意效度与信度的平衡以及清晰判断分析单元。

知行合一:人类学视野下的教育思考41-44

摘要:自社会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之后,人类学开始要求研究者到研究的地方去做深入的调查探索,是为田野研究。从摩尔根到本尼迪克特,再到中国近代以来的种种调查研究,可谓历来有之。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人类本性的回归。田野研究不仅仅是一种研究方法,更是一种尝试对人的本真生活还原的研究范式(paradigm)。通过自我对生活本真的体验,给人们传达出一个真善美的世界。它虽然没有明确说出形如教育界宣扬的知行合一,但无往而不在践行着知行合一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应该适当向人类学的研究方法看齐。因为教育从本真的生活中来,也应该钻进本真的生活中去。可时下的教育似乎和这种生活风马牛不相及。教育正在脱离我们的生活世界。

教育文化论坛杂志高等教育
“大学何为”的现代阐释及启示——重读弗莱克斯纳的高等教育哲学45-49

摘要:阅读美国著名教育家弗莱克斯纳的高等教育著作,考察他创办和领导“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这一经典高等教育实践。研究发现,在弗莱克斯纳看来,“高等”与“专业”是大学存在的二重属性;大学与社会的关系逻辑表现为“时尚”与“保守”的统一;学术自由的坚持与学术责任的担当是大学永恒的精神守望;认识论与政治论的交融是现代大学发展的哲学趋势。据此反思现实,弗莱克斯纳高等教育哲学对于我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审视“大学何为”问题以及现时期我国大学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高校教育资源在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与服务中的有效利用研究50-54

摘要:加快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推动文化扶贫,是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彻底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保障。高校拥有丰富而优质的教育资源,且担负着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是帮扶贫困地区开展公共文化建设与服务的重要力量。因此,本文从原则、目的、主要任务以及具体方式等几个方面探讨高校丰富而优质的教育资源在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与服务中的开发与利用,旨在充分利用高校丰富而优质的教育资源帮扶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缓解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与服务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激发脱贫致富的内生力量,促进贫困地区彻底脱贫。

经管类专业本科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相互满意度研究——基于南财大经管类本科毕业生的案例分析55-60

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一个关乎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为了减少毕业生需求和用人需求不匹配导致的供求双方结构性错位,文章以南京财经大学经管类本科生为例,通过案例分析,对高校经管类专业本科生和用人单位的相互满意度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研究发现,毕业生与高校用人单位的相互满意度较高,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的满意度主要考虑薪资、福利、工作环境和晋升空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主要受到毕业生的责任意识、业务水平、适应能力、沟通和协调能力等因素的影响。研究证实,大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诉求有差异,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确实存在结构性错配,需要引起充分重视。

教育文化论坛杂志教学教改
《社会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多维思考61-65

摘要:作为发现公共问题、探究社会规律的有效工具,社会研究方法在为大学生科学认识社会现象,切实提升综合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实现教学理念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过程中,《社会研究方法》必须针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多维思考,提升《社会研究方法》的教改质量。本文从课程衔接、教学信息、学生参与、问题意识等不同维度分析了传统《社会研究方法》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结合教改项目的具体实践,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其他高校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借鉴。

思维导图在《信息图表设计》课程中的运用研究66-69

摘要:在互联网高度普及和迅猛发展的时代,及时性传播的特点和便捷性的交流方式促进了信息表现形式的改变,如何高效、准确、形象、快捷地传达信息,催生了“信息图表设计”课程在高校视觉设计领域专业的学习和研究。信息图表设计是新闻传播类院系课程发展变革的新趋势。因受众阅读行为的改变和媒介传播技术的发展,信息图表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形式,应用于多个领域。在教学的过程中强调图表设计的“化繁为简”,通过思维导图的六个核心要素阐述如何将复杂的信息梳理清晰,并直观生动地传递信息。

基于翻转课堂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70-73

摘要:大学物理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较为被动,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教学效果不佳;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进行基于翻转课堂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翻转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将先进的网络教学平台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在线教育和实体课堂的优势相结合,修订和完善翻转课堂教学大纲,进行课堂小组讨论方案设计,合理组织课堂小组讨论,并制定学生考核评价体系。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实现学生思维能力训练,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的能力、创新和团队协作能力,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教学效果。

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以人教版《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一课为例74-80

摘要:为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核心素养已成为21世纪国际教育的发展方向。在这一背景下,2017年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了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以此作为中学历史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以人教版必修2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一课为例,在帮助学生厘清改革脉络的同时,探讨如何在具体教学环节中渗透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并试图培养学生的科学思考能力和社会人文关怀。

《旅游英语口语》课程教学改革的构想及实践81-84

摘要:《旅游英语口语》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选修课,文章分析了旅游英语教学实践中“教”与“学”所存在的问题,如传统教学法不适合当代教学理念、课时设置不合理、大班教学不利于口语学习等,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教改的构想:以实践学习代替传统教学法、增加课时、小班教学和增加师生互动。只有在教学中加以实践,才能更适应教学的需求,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

中国传统节日教学与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培育85-88

摘要: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体现之一,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果把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与语文课堂教学相结合,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弘扬民族精神,让学生认识并上热爱祖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增强了他们的民族意识、爱国情操和民族自豪感。

通识教育选修课《新能源技术》教学模式探讨89-91

摘要:能源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传统化石能源面临枯竭,同时能源消耗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破坏,新能源可有效改变能源结构,增加能源供应量,因此受到国家高度重视。以通识教育选修课形式在大学开设《新能源技术》课,给大学生普及新能源知识,开展新能源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由于课程自身特点、课时限制和授课对象专业背景差异等因素,我们在课程教学模式上进行了探索性改革,目的在于让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群体都能受益,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并为学生就业选择和学业深造提供适当参考。

教育文化论坛杂志硕博论坛
我国多元文化教育研究现状与热点的可视化分析92-97

摘要:采用CiteSpace软件,基于CSSCI数据库,绘制我国多元文化教育研究的知识图谱,探讨其研究现状与热点。研究结果为:我国多元文化教育存在研究力度不足、未形成稳定的研究共同体、研究主题分散、缺乏深入的实践研究等问题,研究主题集中于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研究、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的本土化研究、多元文化教育中的教师研究、多元文化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等方面,研究热点为多元文化教师教育、高校中的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基于社交媒体的高校德育工作研究98-104

摘要:Web2.0技术的日臻成熟使得各种类型的社交媒体已然成为大学生群体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其传播主体平等化、传播速度即时化、传播过程交互化和信息服务个性化的特点为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既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面对社交媒体的日益风靡,各大高校必须随势而制、积极作为,以基于社交媒体转变德育理念、拓展德育方法、健全管理制度以及提高师生的媒介素养四个方面为突破口,综合施策、合力并举,促进高校德育工作效果的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