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文化论坛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教育文化论坛杂志 省级期刊

Tribune of Education Culture

  • 52-5031/G4 国内刊号
  • 1674-7615 国际刊号
  • 0.46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教育文化论坛是贵州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9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贵州大学主管的学术期刊。教育文化论坛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理论与学术、高等教育、教育史论、中小学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扶贫、职业教育、编辑与出版、基础教育、高等教育_“学科与专业”专题、教育史论_“欧美教育”专题

教育文化论坛 2012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教育文化论坛杂志名家论坛
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呼唤德的远行能力1-6

摘要: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什么的问题,不只是哲学质疑精神的创新之间,更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唤醒情感体现进步的建构意识。文章认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之文化,是在改革创新的旗帜下,为发展中的"学习体"承重起"文化引领风气之先"的历史使命;"德"是人的远行能力之诠释,是想在探索心性秉性对做事风格和为人品格德行中,确立起精神的归属感和责任的使命感,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呼唤德的远行能力。

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的社会使命7-10

摘要:学校是社会的良心,在面对当今社会人们"良知的遮蔽"时,学校道德教育要履行促进学生体认良知的社会使命。但是,学校道德教育在践履其社会使命的过程中却陷入了困境,其出路在于要充分把握其对"良知遮蔽"的意义,直击和破解"良知的遮蔽"。而"性善论"视角下对"良知"的充分理解,则更加有助于学校道德教育社会使命的践履。

教育文化论坛杂志理论探索
马克思科学观及其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启示11-16

摘要:马克思认为科学与社会是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科学在本质上是社会的。科学是在社会中产生和发展的,在社会结构体系中处于特殊地位,它的作用和价值是在社会中实现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以马克思科学观为指导,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才能体现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走上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当前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17-21

摘要:政党文化是政党的重要标识,建设政党文化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以意识形态的合法性、政党执政的有效性和政党行为的规范性为考察纬度去审视政党文化建设,必须要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力,并通过制度建设、廉政文化建设和强化学习机制来建设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体制深化改革的航向22-26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对指导思想、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及道德标准的高度概括,是引领中国改革与发展的思想灵魂。文化体制深度改革,是当代中国改革在文化领域的深入,是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否则,就会偏离社会主义方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一环,是文化领域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举措,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以确保其朝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正确航向。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检验文化体制改革的唯一价值标准,只有满足了这一标准,改革才有真正的意义,文化创新业才有价值。

生态文明城市的文化价值研究27-29

摘要:十七大报告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明确提出来,至此,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地位得到公认。本文追本溯源,从文化的角度探讨了决定生态文明城市建设重要性的价值,在对生态文明城市文化价值定位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认识其文化价值对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实践意义。

论作为生活方式的诚信30-32

摘要:诚信不是外显于生活之外,而是与生活交融在一起,是一种生活方式。在人类的历史中,不管社会生产方式如何改变,诚信一直是人们所必须选择的生活方式。但诚信生活又是有条件的,"群体逻辑"正是人类诚信生活的根本因素。在现代社会重建诚信生活,必须建构真正的群体、民主宽容的群体、公正的群体。

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引入本土音乐教育的意义33-36

摘要:民族民间音乐是中华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音乐之根,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把民族音乐的种子播向下一代,保护、传承和开发地方民族民间音乐,将地方民间音乐系统地纳入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体系,是地方高校音乐教育的社会职责,也是地方高校特色办学的具体措施。

西部农村特岗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途径探析37-41

摘要:特岗教师作为解决西部贫困地区师资问题而出现的特殊教师群体,同时也是新教师群体,研究西部农村特岗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对"特岗教师计划"的进一步开展和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基础上,结合西部农村教育的特殊性,从特岗教师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发展、专业自我的形成四方面探析其专业发展的现状,进而提出发展途径:师范教育的前期准备;特岗教师的入职和在职培训;特岗教师的自我教育。

贵州地方高校心理咨询现状与应对策略42-45

摘要:本文对贵州五所地方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基础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咨询的主要模式、学生对咨询的满意度和需求等进行了调查,发现目前贵州地方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存在很多问题。提出贵州地方高校应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建设,促进咨询师资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加强校际、多元团体间的交流,拓展网络、朋辈等新的咨询方式,使心理咨询工作向规范化、职业化发展。

渝西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德育价值与开发46-49

摘要:"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天然构成,蕴涵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不仅是对民族文化的再审视,更重要的是挖掘"红色文化"的内在价值,发扬"红色文化"的德育功能,探索其开发策略,为保持党的先进性教育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柱。

日本灾难教育对我国学校教育的启示50-53

摘要:日本灾难教育成功的经验在于:在灾难防预方面,具有强烈的灾难意识和浓厚的防灾氛围;在灾难应对方面,具有丰富而又科学的灾难应对知识、严格而又有效的灾难应对演习和系统而又高效的灾难反应体系。鉴于日本灾难教育的经验,我国学校应加强灾难意识和灾难知识教育、举行科学的防灾演习,构建系统的灾难教育体系。

教育文化论坛杂志学术争鸣
当代中国跨文化心理学的新领域——中国城乡区域阶层文化心理跨文化研究54-57

摘要:按照比较教育学、比较经济学、比较文学等学科概念的定义,跨文化心理学应该称为比较心理学,可是,早在20世纪初,比较心理学这个概念就被心理学家用来指人和动物的心理比较研究。于是,不同国别、种族、民族之间的心理比较研究,就被称呼为跨文化心理学。20世纪80-90年代,我国学者引进跨文化心理学之后,主要是模仿西方的跨文化心理学,开展西方心理学理论在中国不同民族的检验,随后开始国内不同民族儿童发展心理的比较研究。再后来,就出现了不同宗教信仰人群的心理比较研究。新世纪以来,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年龄之间、性别之间的心理比较研究逐步展开。开展这些研究,有一个基本假设,就是除了生物遗传因素之外,文化是影响人的心理活动特征的重要变量。而且文化与心理特别是人格之间相互作用。我们把新扩展的这些领域称为城乡跨文化心理学、区域跨文化心理学、年龄跨文化心理学、性别跨文化心理学、阶层跨文化心理学。

青少年内隐智力观视阈下的干预讨论58-61

摘要:本研究通过阈下干预前后IAT效应的对比,验证评价性条件反射技术结合阈下劝说技术对于被试内隐智力观改变的有效性,并得出结论:内隐智力观可以通过阈下评价性条件反射技术加以改变,且改变效果显著。

中小学公民教育现状研究评析62-68

摘要:公民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中基础和核心的组成部分,中小学生的公民素质是公民教育的摇篮,学校中的公民教育是培养合格公民的主要渠道,它贯穿于公民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是促进公民素质提高、培育公民意识的重要根源。文章运用比较研究视角,对中小学公民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公民教育观念转型不完善、公民教育研究薄弱、缺乏"本土化"研究视域,实证研究匮乏、研究视角比较单一,没有形成正确的归因模式等进行细致的梳理与探析,进而提出全面解决问题的对策:顺应时势,增强公民教育意识观念、切实提升元公民教育理论研究、重视中小学公民教育"本土化"问题研究、深刻把握全球化、终身教育层面的研究视角。

教育文化论坛杂志教学教改天地
会话分析与批评话语分析异同辨析69-74

摘要:会话分析和批评话语分析都将自然话语视为对社会的反映,都以话语为媒介考察社会对话语生成的影响,但由于对话语及社会本质的认识不同,二者的方法论也不尽相同。梳理两个流派的异同点可加深对话语社会特性的认识,同时也有助于整合话语分析各流派的理论及研究方法,推动话语研究的深入发展。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探索与实践75-77

摘要:英语写作在英语学习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和手段。然而在我国,大学英语写作是长期困扰教师和学生的一大难题。笔者针对大学生英语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作了大量的实践和尝试,从模仿积累、话题讨论、作文接力、多元评改四个方面探索提高大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教学策略。

试论中学历史课程中灾害教育的缺失与回归78-82

摘要:中学历史课程中应广泛渗透灾害教育。文章从其内涵及必要性入手,深度剖析了灾害教育在中学历史课程中缺失的现状及原因,并尝试从教材、教师、教法三方面提出回归与建构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