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文化论坛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教育文化论坛杂志 省级期刊

Tribune of Education Culture

  • 52-5031/G4 国内刊号
  • 1674-7615 国际刊号
  • 0.46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教育文化论坛是贵州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9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贵州大学主管的学术期刊。教育文化论坛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理论与学术、高等教育、教育史论、中小学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扶贫、职业教育、编辑与出版、基础教育、高等教育_“学科与专业”专题、教育史论_“欧美教育”专题

教育文化论坛 2011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教育文化论坛杂志名家论坛
贵州、西部发展与长期奋斗、教育支持1-8

摘要:贵州和西部开发,要确立"长期奋斗"的思想,要通过对先发展地区试验的消化总结,达到对中国发展道路及某些规律的新的认识,用以指导自己的建设与开发:在最大限度地吸取先发展地区的经验的同时,探讨适合本地区实际的另类发展的可能性。贵州和西部地区的落后,最基本的就是教育的落后;东、西部的差距,最基本的也是教育的差距。应该把教育(学校教育与民众教育)放在贵州和西部建设中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地位,给予更多的投入。

“两浙”地域文化性格差异与当代浙江之发展9-13

摘要:在浙江的地域文化性格中,既有温台地区的敢闯、重利,也有杭嘉湖地区的儒雅、诚信,还有金衢地区的吃苦、自强,以及宁绍地区的精明、实在,这些来自源头的文化基因,当成为"浙江精神"的总体诠释。而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浙江新生代的精神走向以及作为一个群体给外界的印象,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多角度的变化,这无疑是浙江新文化建设的重要契机。而只有对历史上两浙地区的人文地理和价值观念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作出科学的总结和深入的解读,才能更好地把握这一契机,从而创造适应时代要求的新文化和新观念。

教育文化论坛杂志理论探索
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析14-16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马克思主义丰富和提升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两者的互补融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发展,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相融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化、民族化、本土化。

大学大爱精神建设的现状及探索17-19

摘要:大爱精神是大学制度文化的核心理念,大爱精神是大学文化之魂,一所大学的大爱精神决定着这所大学文化的发展方向。大学要实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就应该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基础上,弘扬以人为本的大爱精神。文章探讨了大学大爱精神的特征,大爱精神建设取得的成就,以及大学在弘扬大爱精神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大学培育大爱精神的途径。

我国高校学术生态系统的透视20-23

摘要:学术是高校的核心价值所在。随着时代变迁,学术的内涵逐渐丰富,但同时学术价值取向偏离的问题也逐渐显现。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教育学家欧内斯特.博耶从全新的角度提出高校学术观。本研究以该理论为依据,首先阐明我国高校学术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继而论述我国高校学术生态系统投入与产出的失衡现象,并从国家宏观调控、学校内部管理以及学术成果转化等方面分析失衡成因,最后从以上三个方面提出促进我国高校学术生态系统平衡的策略。

解析中国古代诗文的教育功能24-27

摘要:当社会改革和经济发展促使人们打破原有的价值观念、生活观念和审美观念,把个人利益的获取和自我满足放在首位,随之带来信念危机、道德沦丧、行为失范等社会问题时,中国古代诗文所传达出的那种爱国主义,仁爱、弘扬正气等传统道德情操;厚重的"忧患意识";敬天惜物顺应自然的情怀等,对于提升当代人们的人文素养仍具有积极的作用,仍给我们以良知和道德信念的教育及启示。

应用语言学及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28-31

摘要:本文选择2005-2009年间发表在英语国际期刊杂志APL(Applied Linguistics)和TESOL Quarterly(Teaching English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上的306篇学术文章,利用自建语料库,使用WordSmith软件检索工具,对该学术文章的选题特征做出分析,反映近五年来应用语言学以及教师教育研究相关学术论文的选题焦点与倾向,从而了解世界范围内该领域研究发展的最新走向。

试论日常教学生活与教师个人教育哲学的养成32-35

摘要:日常生活世界的讨论,促成了教育研究领域中关于教师日常教学生活研究的兴起。在教师专业化背景下,探讨日常教学生活与教师个人教育哲学养成之间的关系成为一项新的课题。从个人知识、个人观念与个人理论层面审视教师个人教育哲学的养成,是一条可行而有效的分析路径。

当前我国高校双语教学政策的发展初探36-39

摘要:本文梳理了我国高校双语教学政策的历史脉络,剖析了当前我国高校双语教学政策面临的现实挑战,指出双语教学的相关立法应在适当的时候被提到议事日程使双语教学有法可依,以更好促进我国双语教学的良性发展。

现代病态教学文化现象及其危害40-44

摘要:病态教学文化是指教学文化生态系统中呈现的不正常、不健康的样态与表现方式,是实施素质教育、推行课程改革、建立教育大国的内在阻力。随着社会发展日益现代化,病态教学文化也深深打上现展的烙印,主要表现为:"教辅依赖症"文化,教学理论的搬来文化,教学功利化文化,滥用多媒体文化,作弊专业化文化等。这些病态教学文化给教学改革与发展带来了极大危害,是教学文化建设必须根治的基本问题。

夸美纽斯泛智教育思想及当代启示45-47

摘要:夸美纽斯是17世纪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西方教育理论的奠基者,被誉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他的泛智教育思想注重身、心的共同发展,对世界教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研究他的泛智教育思想,可以为我国现代教育的发展提供启示与借鉴。

贵州省属重点高校科研团队文化建设研究48-51

摘要:良好的团队文化能为科研团队注入高度凝聚力,使团队成员为团队的共同目标而不懈努力。因此,科研团队文化建设对省属重点高校科研团队的建立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搞好科研团队文化的建设,必须要研究科研团队文化的特征、科研团队文化的建设现状,才能把握科研团队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语言、造型和感觉游戏:康德的艺术分类观——康德美学思想研究之三52-55

摘要:对艺术分类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康德对艺术分类问题的研究,对美的艺术的范畴的界定,建立在前人和同时代人研究基础之上。对艺术加以分类除了首先必须明确界定美的艺术与非艺术之外,还须确立各门艺术所具有的共同审美特征和艺术分类的统一原则。确立了审美的原则的同时,也就建立了艺术分类的统一原则的基础。康德将艺术分为语言艺术、造型艺术和感觉游戏的艺术。康德的艺术分类原则看到了艺术中感性与知性的相结合和协调一致性。康德的艺术分类原则,重视感性与知性的协调,内在原则与外在原则的会通,既反映了其"形式的合目的性"的审美原则,又体现了其二律背反的思辨原则。

论中国禅宗思想对加里·斯奈德的“地方”思想的影响56-61

摘要:加里.斯奈德(Gary Snyder,1930-)是至今仍活跃在美国诗坛和环保界的重要诗人和环境保护社会活动家。在当今欧美生态批评领域向文化批评拓展和对"地方"(place)的重视中,斯奈德的生态思想体现了这两种转变。本研究认为,"地方"不仅体现了斯奈德对人与自然关系、自然与文化关系探索的具体化,而且还承载着他立足多元文化的生态智慧的基础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创造性思考以及对以"地方"为核心的新型文化范式的创建,即把斯奈德对这些问题的探索总称为"地方"思想。本文通过论述中国禅宗思想对斯奈德的"地方"思想的影响及其表现,体现了加里.斯奈德对人凭借身体在地方生存的阐释,以及人与地方万物在地方实现主体价值中的具有禅宗韵味的思考。

教育文化论坛杂志学术争鸣
学术不端行为辨析62-64

摘要:学术不端行为虽然有别于学术腐败,同样具有违法性。长期以来,我国将学术不端行为简单定性为不道德行为,对其处罚过轻是这一行为愈演愈烈的最直接原因。认识学术不端行为的社会危害性,重视法律矫正手段,提高违法成本是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的有效途径。

《红楼梦》与新版连续剧65-69

摘要:《红楼梦》是我国小说文学难以超越的高峰,更是名著影视改编难以征服的高峰。迄今为止,我国在《红楼梦》的影视改编方面已有多个版本的努力和尝试。研究《红楼梦》影视改编,除一般影视改编的基本问题外,还存在版本选择、结局处理等特殊的问题。本文结合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从版本选择、情节处理、人物塑造、艺术表现四个方面探讨连续剧对这部名著改编的经验与不足,以及今后影视改编可资借鉴之处。

教育文化论坛杂志其它
《教育文化论坛》学术顾问刁培萼先生来信一则69-69

摘要:编辑同志: 发上我们共同编写的文稿,请审阅。因该文是由我们两人本世纪以来学习的成果重组而成,表达的这一主题也是早有此想法。你们以此创办的学术期刊引发了我们付诸行动,

教育文化论坛杂志学术争鸣
稻作文化在贵州——从“纳雍”说起70-74

摘要:"纳雍"的"纳"是苗语"na"的音译汉字,本义为"稻";"雍"是古越语"yong"的音译汉字,本义为"河"。以"纳雍"为切入点进行考察,我们可以获得一张由多条苗语音译河流和古越语音译河流联络而成的地图,它明确地标示着稻作文化在中国西南地区以及中南半岛的传播途径。笔者相信,在研究上述地区两三千年以前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传播方面,这张图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