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探索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教育探索杂志 省级期刊

Education Exploration

  • 23-1134/G4 国内刊号
  • 1002-0845 国际刊号
  • 1.87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教育探索是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1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主管的学术期刊。教育探索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德育研究、高等教育、基础教育、理论探讨、教师发展、比较教育、教育管理、职业技术教育、广告

教育探索 2019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教育探索杂志理论探讨
教学回归生活的有效性表征与教学主体价值的实现1-4

摘要:教学回归生活的有效共性表征为教学生活成为双重具身性的生活存在、学生在教学生活中获得主体话语权、教学生活充满"善"和"自由"的选择。在回归生活的教学中,师生的主体性得到最大化发挥,教学主体的需要得到最大化满足,教学主体的价值获得完整认识,教学主体完成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

教育情怀的哲学思考与内蕴阐释5-8

摘要:教育情怀是教育者对教育事业产生的专业心境和情感依附。教育情怀与教育者的价值追求、专业发展、专业境界和情感特质等方面存在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辩证关系。高远的价值追求是教育情怀的本体性存在,超越世俗的专业力量是教育情怀的行动逻辑,矢志不渝的精神成人是教育情怀构筑的专业境界,敬业奉献的情感归属是教育情怀产生的情感特质。教师终其一生的专业发展是其教育情怀不断塑铸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化程度不断完善和丰富的过程。

论“适合的教育”:内涵与实现路径9-12

摘要:"适合的教育"是推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念。适合的教育是以符合教育规律为前提,以学生为根本,以发现差异为核心的最公平的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课程、教学、教师三个方面紧紧地围绕学校教育不断发展与完善,是实现"适合的教育"的关键要素。打造"课程超市",让每一个学生能选择适合的教育;采取"分层走班教学",让每一个学生享有适合的教育;转向"欣赏型教师",让每一个学生融入适合的教育。要坚信"适合的教育"一直存在,它之于教育领域是必然的选择。但实践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这与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观念以及高度标准化的教育制度密切相关。

教育探索杂志基础教育
PISA2018阅读素养评估变化及对我国语文教学的启示13-16

摘要:PISA是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性评估项目,最新修订的PISA2018阅读素养评估框架,拓展了阅读素养的内涵,更新了文本类型,细化了认知策略。这次修订对我国语文教学的启示是:充分吸收和借鉴国际阅读素养评估的最新经验和方法,在把握数字阅读的基础上,开展多层次阅读,关注高阶阅读,重视群文阅读,通过采取科学有效的评价策略,促进学生的流畅阅读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

“选课走班”后班级建设的问题与对策——以天津市普通高中为例17-21

摘要:为适应深化高中课程改革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需要,天津市普通高中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行"选课走班"。全面推行"选课走班"后,给高中学校的课程建设、资源配置、学生管理和教师评价等方面带来许多新的变化和问题。学校普遍反映学生"选课走班"后班级建设及学生管理难度加大,为此,学校提出班级建设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根据学情确定管理方式,班级建设从管理走向育人,整体建构学校德育工作,等等,以提高全体教师的育人能力。

深层引动视域下的阅读习惯培养22-25

摘要:阅读习惯决定阅读视界,促成语文素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非常重要。深层引动视域下的阅读习惯培养路径有六:培养得空开卷的习惯,为路径一;培养宽阅读的习惯,为路径二;培养深阅读的习惯,为路径三;培养整本书阅读的习惯,为路径四;培养融通阅读的习惯,为路径五;培养摘抄笔记的习惯,为路径六。

论小学科学课的课程属性及有效实施26-28

摘要:小学科学课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至关重要,然而由于当下教育界对小学科学课的课程属性缺少深入研究与认识,以致在课程的实际实施过程中出现教学目标定位不准、教学内容囿于书本、教学方法流于形式等问题,无法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落到实处。因此,有必要在结构主义方法论的视域下,深刻探讨小学科学课程的本质属性。而有效实施该课程的举措有:明晰科学素养,确定教学目标;贴近自然与生活,创设教学情境;以探究性教学为主,优化教学方式。

基于关键能力的中小学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开发的挑战与对策29-33

摘要:在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和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双重背景下,中小学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开发将面临新的要求和挑战。中小学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开发应合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的目标,面临着以下三大挑战:中小学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开发的意识模糊、原则不明和内容贫乏。因此,中小学校课程工作者需要通过理性认识中小学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开发的基本要素,充分遵循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积极建构课程开发的多元维度加以应对。

教育探索杂志职业技术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双元”人才培养的“壁炉现象”及破解策略34-42

摘要:校企合作"双元"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的迫切要求。当前在中等职业教育"双元"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学校、企业"一面热,一面冷"的壁炉现象,表现为毕业生达不到企业的预期要求,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校企合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从人才培养需求与校企利益博弈的视角对其进行分析,应采取以下策略:深入开展"现代学徒制",强化企业"第一主体"地位;开发"渐进式"校本课程资源,满足岗位技能的需求;打造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立校企政间螺旋式上升关系,推动校企深入合作的进程。

我国现代学徒制课程及课程体系的构建43-48

摘要:学徒制课程及课程体系设置要坚持课程内容与培养标准相一致、校内学习与企业工作相一致、学校课程与企业课程相一致、学历证书与资格证书相一致、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统一等原则。在组成上要有完整的课程模块,科学的课程体系与培养过程,融合的"岗课融通"课程。在实施时要树立符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课程观,注重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目标,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组建校企双元育人师资队伍。

教育探索杂志高等教育
论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的创新发展49-53

摘要:强化高校实践育人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的要求之一,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更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切实提高高校实践育人质量,就必须深刻理解实践育人的理论蕴含,切实把握实践育人的客观实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发展性等基本特征;要充分认识高校实践育人的时代意义,积极创新高校实践育人有效路径,如创新理念、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和创新机制等。

新工科战略的价值维度与实现路径54-59

摘要:新工科战略的内涵主要包括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的目的性,新兴工科建设和传统工科变革的统筹性,以及理念、结构、模式、质量和体系上的创新性。新工科战略蕴含国家层面、社会层面、教育层面和个体层面的价值维度,实现其价值维度的基本路径在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大工程观教育理念,推进机制创新与变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塑造新工科文化。

协同创新视域下培养现代工程技术人才探析60-64

摘要:协同创新是实现教育与产业相结合培养高素质现代工程技术人才的有效渠道。现代工程技术人才具有知识特征的综合性、能力特征的应用性和素质特征的创新性等特点。地方本科院校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不同程度地存在教育理念偏差、协同机制缺失、培养模式滞后等问题。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依托校企协同创新中心,围绕一个中心——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现代工程创新人才;搭建两个平台——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和科教协同创新平台;形成三种优势——实体整合优势、学术资源优势和产教结合优势;通过四个抓手——协同共建优势学科专业、共同开发课程体系、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以实现现代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路径研究65-69

摘要: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多样性与产教融合关系密切,高校高水平发展为产教融合提供支持力,高校特色发展为产教融合提供凝聚力,高校转型发展为产教融合提供驱动力。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一是人才培养抓质量,提高本科教学水平;二是学科建设重服务,支撑产业转型升级;三是校企合作建项目,落实产学协同育人;四是办学类型显特色,立足区域发展需求。

通识教育改革的动向与争议——基于“武大通识3.0”的个案分析70-75

摘要:武汉大学不断尝试以通识教育为核心的本科教育改革,于2018年秋季开始,正式实施"武大通识3.0"。这次改革提出了"人文社科经典导引"和"自然科学经典导引"两门基础通识教育课程的构想。新的通识课程体系代表了武大的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从互不干扰的状态走向了相互统一,促进跨学科人才的培养;"以成‘人’教育统领成‘才’教育"的通识理念背后体现了武汉大学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功利主义和人文主义之间的矛盾;通识文化、通识课程、通识课堂、通识管理四大系统的提出体现了学校教育与终身教育之间的矛盾。

地方高校转型:课程转型的困境与选择76-80

摘要:课程转型是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核心问题。在我国,面向应用型高校的课程分类研究与实践比较缺乏。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视角看,传统的学科中心型课程存在诸多问题,应用型校本课程开发是地方高校课程转型的突破口。地方高校应借鉴课程经典理论,加强课程领导,找准目标定位,借助信息技术,着力开发基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基于学生实际、基于实践逻辑的应用型校本课程。

国外高校基于“企业家精神”的创新创业模式探析81-85

摘要:通过对英国的传统模式和互动模式、美国的磁石模式和聚焦模式以及德国的双元制和多元化模式等国外高校"企业家精神"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深入探究,基于我国国情,提出了构建"高校-政府-行业"生态网的双创教育体系、重视高校主导的"双师型"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成效和"课程-实训-项目"协同"双创"人才培养体系等建议,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借鉴方法。

“慕课+”教学法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以哈尔滨医科大学“肿瘤学概论”课程为例86-88

摘要:教育部要求教育体系建设中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开放共享。慕课教学方式正是响应教育部号召,提升医学院校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但也存在一定不足。"慕课+"教学法是以慕课为基础,辅以线下一种以上教学形式的教学方法,该方法扬长避短地推进了教学改革。本文分析了"慕课+"教学法在医学教育领域的优势,并以哈尔滨医科大学"肿瘤学概论"为例,探讨"慕课+"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力争运用最先进的技术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发挥"慕课+"教学法在医学教学中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