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探索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教育探索杂志 省级期刊

Education Exploration

  • 23-1134/G4 国内刊号
  • 1002-0845 国际刊号
  • 1.87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教育探索是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1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主管的学术期刊。教育探索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德育研究、高等教育、基础教育、理论探讨、教师发展、比较教育、教育管理、职业技术教育、广告

教育探索 2005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教育探索杂志、邓小平教育思想研究
论的理想教育思想1-2

摘要:作为我们党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始终站在事关现代化建设成败和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对人民群众进行理想教育的问题,并对此作了一系列深刻的论述,形成了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当前实际的理想教育思想.我们应明确理想教育思想的生要性和紧迫性,掌握基本内容,并明确开展理想教育的重点对象、主要途径和方法.

论教育经济思想体系的构建及意义3-5

摘要:以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背景,就教育和经济的关系作了大量论述,要求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落实优先发展教育的方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并切实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以促进科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贯彻教育经济思想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原则探析6-7

摘要:邓小平关于教育优先发展,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坚持政治思想教育,培养"四有"新人,全社会都要支持教育等六个方面教育思想的原则,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学习、掌握和应用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原则对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8-9

摘要: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学习并落实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要从始终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高等教育的第一位,加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加强法纪教育,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加强学校、社会、家庭的联系,形成教育合力以及建设一支高水平的高校政工干部队伍等几方面,切实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论邓小平的继续教育思想10-13

摘要:邓小平的继续教育思想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进行继续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邓小平关于国家要高度重视继续教育的战略思想、关于继续教育要以提高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远见卓识,对推动当前的继续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理论指导意义.

教育探索杂志创新教育研究
创新心理素质的目标培养模式12-13

摘要:创新的心理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创新的智力素质,另一个是非智力素质.创新的智力素质是指人们从事一切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认知方面的基本素质,具体是指人类在创新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够满足主体创新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的总和,包括观察能力、注意能力、记忆能力、思想能力和想像能力等.创新的非智力心理素质主要包括创新需要和动机、创新兴趣、创新情感和创新意志.创新的心理素质是创新能力的基础.

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14-15

摘要: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一直是高等教育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要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实施富于创新的教学,开展利于创新的实践,营造益于创新的时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论创新思维与写作教学改革16-19

摘要:创新思维是思维主体大脑在原有思维的基础上组合出新的思维形式的活动过程,是对重复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的突破与拓展.充分认识创新思维的涵义与特点,并将创新思维方法运用于写作教学之中,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写作能力、促进写作课程的教学改革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论普通高校中的继续教育的创新与发展18-19

摘要:"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必须放在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战略性重要位置",而"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不断推进教育创新.教育创新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一样,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教育还要为各方面的创新工作提供知识和人才基础".这是同志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关于教育创新的重要思想.继续教育是对在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技能的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以完善其知识结构、提高其创造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这种追加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进入21世纪后,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从根本上讲,这就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当前,我国已把继续教育作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高校是发展继续教育的重要依托,它集教学、科研、产业于一身,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应该发挥自身优势,使继续教育不断创新和发展,为培养高层次、高水平、高新技术复合型的人才作出更大贡献.

教育探索杂志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基于INTERNET构建高校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教学新模式20-21

摘要:Internet作为数字化的第四类媒体出现后,印刷术媒体技术支撑的"教材-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受到了严重的挑战.挑战的核心:一是教材,二是教学中的主体.基于INTERNET媒体技术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素材资源、多媒体课件使教材得以扩展;基于INTERNET媒体技术提供的相关课程学习的工具和网站链接,以及为教与学的信息获取、情境探究、协作交流和学习者的自我测评提供了多方位的认知工具.构建高校以学生为主体的"网络-教材-学生-教师""四位一体"的课程教学新模式,必须重视硬件,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强化教师责任,协调规范教学过程.

校本课程开发:案例与反思22-24

摘要:杭州市部分学校利用地域特色、师生自下而上开发、学校优势项目、学科拓展和学校目标取向等五种类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取得明显效果.但发展不平衡,在开发过程中,还存在着教师缺乏开发意识和专业化程度不高、以学校和教师为本位、把校本课程开发理解为编教材和开发过程封闭等问题.今后校本课程开发应关注教师专业发展、外在评价机制的建立、拓展社会资源的利用空间和形成推进校本课程的保障机制.

论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25-28

摘要:科学精神是全面发展的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是基础教育深入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普及科学知识需要科学精神,基础教育阶段应该关注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掌握其培养的基本途径.

新课程实施的困境与对策研究27-29

摘要:新课程以体现学生发展和心理特点为要求,对课程的设置与内容进行较大的调整.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各方面条件有待成熟,客观方面主要表现为教学环境、设备、考试制度、教学评价等需要改进,主观方面则主要是教师对新知识、新技术、科研意识、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等准备不足,给课程改革带来很大的阻力与困惑.因此应当大力深化教育改革,加强教师职后培训的实效性与针对性,加快课程资源的开发,加快推进考试制度的改革.

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应具备调适能力30-31

摘要: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的调适是客观存在的,新课程的实施也需要教师具备调适能力.在新课程实施中研究教师的调适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有其重要意义.它有利于完善课程论和教学论;有利于促进国家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有利于开展教师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有利于促进新课程的健康成长.

应用型的教育课程设计32-33

摘要:当前我国应用型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应是使接受应用型教育的学生真正体现出应用型人才的特点,以获得职业能力和具备职业素质,受到行业的欢迎和社会的认可,减少甚至消除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因此必须在宏观层面上继续探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在中微观层面上探索符合应用型教育培养目标的课程设置原则和课程开发方法,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具体科目的课程开发与设计.

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加强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34-35

摘要: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开始.在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使用新版教材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必须重视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必须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创设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的情景,做好教师角色的转变,尊重学生提问的权利,遵循能力发展的规律,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

教育探索杂志教育理论研究
实施素质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36-37

摘要:素质教育从理论酝酿到全面组织实施已经历了很长时间,虽经多年努力但仍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究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关键在于实施素质教育要研究出学生应具备哪些基本(或主要的)素质,并解决学生基本(或主要的)素质培养的层级性问题,即应遵循青少年的成长规律,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有层次地分级加以推进,以期逐渐培养学生具备如下基本(或主要的)素质:一是健全的人格和性格,二是辩证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三是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四是较强的毅力和创新精神.唯有如此,才能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全面推进.

本科大学基本要素探析38-39

摘要:系统学的功能、要素、均衡等基本特征是研究本科大学基本要素的基础.本科大学的并列性基本要素主要包括:(1)学生要素;(2)队伍要素;(3)条件要素;(4)政策要素;(5)文化要素.本科大学的结构要素主要包括:(1)学科(主体)要素;(2)条件(基础)要素;(3)政策(通用)要素;(4)文化(相关)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