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教育科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Education Science

  • 21-1066/G4 国内刊号
  • 1002-8064 国际刊号
  • 3.84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教育科学是辽宁师范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辽宁省教育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教育科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课程与教学研究、高等教育研究、乡村教育研究、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教师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教育战略与政策研究、学前教育研究、义务教育研究、教科书研究、劳动教育专题研究、新时代教育发展研究、“立德树人”专题研究、学生发展专题研究、基础教育研究、朱小蔓情感教育思想研究

教育科学 2019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教育科学杂志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中课业负担分类模型研究1-6

摘要:学生课业负担监测结果应为教育行政部门的具体政策制定服务。现有的课业负担量化模型能够为政策改进提供的数据支持有限。本研究提出了学生课业负担分类模型,模型包含客观学习时间、主观心理感受及学业成绩状况三个方面的指标,力图简要呈现课业负担各关键指标间的复杂关系,并使用两步聚类方法分析福建省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八年级学生数学课业负担相关数据,验证模型的假设,为学生课业负担监测框架制定、结果反馈及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为承认而斗争”:论教育场域中“蔑视”的祛除7-13

摘要:有关"蔑视"的认识是霍耐特批判理论中极具原创性的思考,它不仅为理解教育冲突提供了新的道德视角,还为解读德性养成提供了一个认识框架。"蔑视"思想的本体意涵包括对"蔑视"涵义、形式及结果的阐释。通过霍耐特批判理论的"蔑视"视角审视当前教育场域,会发现教育对象在身心、权利、价值等方面都存在蔑视体验,不能疏导和化解的蔑视体验很容易制造教育矛盾和冲突,需要通过厘清教育蔑视真伪、树立承认正义观念、构建教育承认共同体、落实教育预警措施等方式祛除。

论组织支持下的校长专业发展--基于澳大利亚中小学校长发展体系的研究14-21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校长继任者危机日益显现。面对这一危机,澳大利亚尝试以"专业标准"体系建设和专业发展体系的运转探索"破解"之道。这一战略性的工程,力求扭转长期以来的校长"生成"思路,使之进入专业培养与发展之道:科学地设计与实施校长专业发展体系,改变校长素养和能力发展的"碎片化"倾向;凸显组织在校长发展中的地位,强调发挥组织在推动、支持校长专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注重立足学校管理实践的"浸润式"发展,凸显"实践反思"和校本发展的地位和作用。澳大利亚的这一重要尝试,对于解决我国校长发展体系中诸多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教育科学杂志教师教育研究
名师工作室中名师身份解析:回归、拓展和超越22-27

摘要:名师身份是名师生命历程中经验的诠释和再诠释以及在发展的联系中汇聚所有力量建构的复杂自我意象,是对"我是谁"的终极拷问。名师工作室中的名师首先应该回归学习者的身份,通过质变学习关注变化--名师如何看待自身和周围世界所发生的显著的根本性变化以及学习对人的塑造作用,实现名师自我生命的成长。名师身份拓展为名师工作室中学习活动的设计师和学习过程的指导者。超越的身份从旨在促进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教师领导者身份向教育家型教师的身份发展,这也是名师身份发展的最高境界。

“因境制宜”:适应性专长视角下教师学习机制的困境与重构28-33

摘要:在以海量信息和技术变革为特征的信息社会中,建构动态的教师学习机制,有助于教师在多变情境中不断学习和发展。以往教师学习机制常常混淆简单情境与复杂情境的界限,适应性专长理论关注主体在复杂情境中的适应能力,为教师突破"情境混淆"的困境提供了可能的视角。适应性专长视角下的教师学习机制通过"学习-抽象领悟-实践-体验领悟-反思"的循环方式获得,加入"协同共生体"补充支持。该机制结合观念、行为、反思和交往关系四个维度对实践策略进行具体阐释:教师开展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深度对话,教师灵活弹性地应对多变情境,教师持续性自我反思并重构知识体系,个人与集体协同共生。

教师实践共同体研究的争议与反思34-39

摘要:当前学界关于教师实践共同体理论的认识与理解存在诸多争论。本研究从教师在实践共同体中的互动关系、共同体中的冲突与异质性意见、教师个体与学校领导者在实践共同体中的角色以及实践共同体对教师发展的影响等方面,对实践共同体内涵与理念中的模糊与争议之处进行了审视与反思。事实上,在实践共同体这一理念之下,蕴含着多元复杂的实践形态。为更好地发挥实践共同体的作用,未来研究需要加强对实践共同体内部教师互动合作过程的考察。

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生成的内在机制40-45

摘要: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生成的内在机制包括核心机制、机制和动力机制三个基本部分。核心机制揭示教师如何实现从学科内容知识到学科教学知识的转化。这是一个多重嵌套的交互循环机制,其中包括学科内容知识与学科教学知识之间的转化、学科内容知识与学科教学知识的内部循环、学科内容知识循环与学科教学知识循环的联动循环等多重逻辑。机制揭示学科教学知识如何适切于具体的教学事理系统。教学场域中的时间、空间、人、行为、信息、意义等因素要求学科教学知识的生成应"物合事理"。动力机制揭示学科教学知识生成的动力系统。选择动力、持存动力、变革动力是学科教学知识生成的三种基本动力,三者的协同作用推动学科教学知识的有效生成。

教育科学杂志高等教育研究
大学生“失语”现象与当代“大学语文”教学改革46-50

摘要:"大学语文"的"失效"是造成当代大学生普遍"失语"的重要原因。在日益国际化的浪潮中,要重新认识大学语文课在育人方面的时代价值,让大学语文课成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扭转大学语文课的"失效"局面,必须坚持教学改革的思路:重回基础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营造融洽包容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和习惯;由语文学科的单向输出转变为不同学科之间的对话;帮助学生形成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复兴的责任感。

教育科学杂志基础教育研究
论中小学教师之整体性教学评价51-55

摘要:中小学教师教学评价可以分为始节点评价、段过程评价、终节点评价和段总体评价,侧重点与主要评价内容各不相同,彼此之间构成了一个错综复杂、互相关涉和整体协同的闭环。为了提高评价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四者之间往往需要相互结合、相互参照、多次协商和整体评量。整体性、复杂性和发展性是其基本属性,中小学教师教学评价需要时刻坚持整体性、全程牢记复杂性和始终追求发展性,唯此才更有利于发挥其效力。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中小学生音乐核心素质研究56-61

摘要:为了界定中小学生应具备的音乐核心素质,首次引入了在其他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的胜任力素质模型技术,尝试编制了中小学生音乐核心素质词典,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方法建立了中小学生音乐核心素质模型。该模型中,抽离出学生的音乐审美感、音乐创造力、音乐感知力、音乐鉴赏力、音乐伦理感、音乐迁移力六个基本组成部分。结合学生音乐核心素质各组成部分的要求,提出了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教育科学杂志学前教育研究
“全面二孩”背景下区域学前教育资源供需格局及其应对62-71

摘要:运用灰色GM(1,1)预测模型等方法,对"全面二孩"背景下我国四大区域学前教育学位需求数量及其时空分布变化进行预测,并在考察区域学前教育资源存量的基础上,揭示"全面二孩"背景下区域学前教育资源的供需矛盾变化,从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运用灰色GM(1,1)预测模型等方法,对"全面二孩"背景下我国四大区域学前教育学位需求数量及其时空分布变化进行预测,并在考察区域学前教育资源存量的基础上,揭示"全面二孩"背景下区域学前教育资源的供需矛盾变化,从而提出相应的应对建议。研究表明:在"全面二孩"背景下,各区域适龄学前儿童数量均呈现出先扬后抑的倒"U"型曲线分布;但是,各区域之间学前教育资源供需具有一定的不平衡性,存在明显的"中部塌陷"倾向。因此,一方面,我们要深刻认识"全面二孩"政策所带来的适龄学前儿童入园压力,多渠道扩充办园资源总量;着力补齐中部地区资源供给短板,推动区域学前教育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全面二孩"入园高峰过后适龄学前儿童数量回落所带来的潜在影响,采取必要的应急性干预政策,以保证学前教育稳定、可持续发展。

深度学习对集体活动和区域活动中幼儿使用科学学习方式的影响72-77

摘要:本研究观察了209名3-6岁幼儿在集体活动和区域活动中的科学学习过程,并记录幼儿在科学学习活动中所使用的学习方式的频次。结果发现,幼儿在集体活动中,较多采用倾听、模仿、回应性回答等学习方式,而在区域活动中,较多采用探究型操作和分工合作等学习方式。通过对幼儿园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发现这些科学学习方式在深度学习水平上有差异,而不同教育活动类型与不同深度学习水平的学习方式之间存在显著交互作用,幼儿在集体活动中进行科学学习时倾向于浅层学习,而在区域活动中进行科学学习时倾向于深度学习。儿童的主动参与是引发儿童深度学习的关键变量。

教育科学杂志外国教育研究
美国公立中小学教师短缺的基本现状与改进策略78-83

摘要:美国公立中小学面临教师短缺的困境,教师供给无法满足教育的需要,表现出师生比下降,教师储备不足造成教师数量短缺,教师资源与学科、学校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等现象。美国公立学校教师供需不平衡现象的出现是由于美国金融危机对教育的冲击、教师经济待遇下降、学龄人口规模扩大、教师流失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当前,美国正在通过拓宽教师供给渠道、改革教师薪酬制度、建立统一的教师劳动力市场等多种策略,以应对公立中小学教师短缺这一严重的现实问题。

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权力博弈:学术、国家及市场的三角关系84-90

摘要:在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学术、国家及市场三股力量一直贯穿其中。其中,学术力量以思想先行者的身份通过直接倡导、间接施压和资金介入参与课程改革权力博弈;国家力量以规则制定者的身份通过法律强制、拨款支持和官方威望引导参与课程改革权力博弈;市场力量以行动控制者的身份通过正向管理和反向倒逼参与课程改革权力博弈。三股力量在相互排斥又相互牵制中以"纳什均衡"的状态存在,借助科学主义道路解决社会问题,达成实用主义目的。这为我国建立多元权力主体共契的课程改革制度,实现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程生成逻辑自觉提供新思路。

美国教师专业道德守则的演进轨迹、理论旨趣与政策启示91-96

摘要:美国教师专业道德守则分别由教育专业组织和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前者经历乔治亚州教师协会守则的"领先"、全国教育协会道德守则的"探索"和教育者道德模范守则的"出台"。后者先后遭遇专业"道德潮"和教育道德"大挑战"。这些守则以后果论、道义论及德性论等道德哲学作为理论依据,同时为我国师德规范相关政策改进带来四点启示:建立教师专业道德委员会、明确师德规范的理论依据、完善支撑师德规范的法律体系、迎接教育信息技术变革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