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教育科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Education Science

  • 21-1066/G4 国内刊号
  • 1002-8064 国际刊号
  • 3.84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教育科学是辽宁师范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辽宁省教育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教育科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课程与教学研究、高等教育研究、乡村教育研究、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教师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教育战略与政策研究、学前教育研究、义务教育研究、教科书研究、劳动教育专题研究、新时代教育发展研究、“立德树人”专题研究、学生发展专题研究、基础教育研究、朱小蔓情感教育思想研究

教育科学 2017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教育科学杂志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努力提高民众的教育满意质量1-6

摘要:提高民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必须提高民众对教育的满意率,但民众对教育的满意率高对教育的满意度未必就高。满意率和满意度对表征民众对教育的满意状态,笼统地说具有一致性,具体分析则有四种不同的状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民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必须既提高民众对教育满意率,又提高民众对教育满意率的满意质量。本文利用调研数据,对丝路沿线地区民众教育满意度和满意率做了比较分析,并针对该地区"高满意率低满意度"的现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财政分权、财政中立性和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基于1989-2015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7-15

摘要:本文使用1989-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FGLS和DGMM模型,重点探讨了财政分权对基础教育领域生均教育支出公平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基础教育财政不满足财富中立性和财政中立性;财政分权显著提高了基础教育财政的财富中立性和财政中立性;财政分权对生均教育支出效率和公平的影响并非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关系,财政分权能够同时改善生均教育支出的效率和公平;多种稳健性检验表明,我们的估计结果是稳健的。研究结论启示我们,要完善我国的财政体制,提高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财政分权程度,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自主性,进一步厘清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事权和支出责任。

不同类型影子教育对小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及其对教育不均等的启示16-25

摘要:本文基于中部某省会城市小学四年级学生样本,采用多水平分层法分析不同类型影子教育(辅导班和一对一家教补习)对全样本学生群体学业成绩的平均效应,及对参与机会不同的分样本学生群体学业成绩的异质性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小学生参加辅导班,成绩显著提高,越补越好,参加一对一家教补习,成绩反而显著降低,越补越差;(2)参加辅导班可能性最大的优势学生群体从参加课外辅导班中获益更多;参加一对一家教补习可能性较小和处于中间水平的学生群体不仅不能从参加补习中获益,反而对两类弱势学生群体学业成绩有损害作用。总体而言,参加课外辅导班和一对一家教补习会增加参加可能性不同学生群体间的学业成绩差距,拉大教育结果的不均等。

从技艺到行动:学校德育技艺化的伦理反思——基于阿伦特“行动”理论的启示26-31

摘要:虽然在技艺活动中,技艺者通过对物的支配与制作从而彰显了其自身的主体性,但从本质上说,它仍然是缺少伦理内涵的活动方式。德育应当是一种特定的伦理实践,然而当前学校德育的技艺化特征严重遮蔽了其应有的伦理意蕴。行动的开创性、展现性及复数性特征使它成为凸显伦理意蕴的真正的实践活动,从而为学校德育技艺化的抵制提供了重要的可能之径。教师及其他学校成员由技艺向行动的转变需要一系列主客观条件的支持,包括学校技艺管理方式的转变、教师伦理素养的自觉提升以及学校德育活动行动品性的彰显。

教育科学杂志课程与教学研究
学校课程建设中的学科冲突32-37

摘要:学科冲突客观存在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在当下的课程建设中表现为显性学科利益的冲突与隐性学科文化的冲突。学科冲突既有消极功能也有积极功能,对学科冲突的理性认知与辩证分析是引导学科走向合作博弈,最终实现利益共赢的重要前提。合理应对学科冲突一方面需要转变教育评价理念,消除知识的等级化;另一方面需要完善课程制度,构建合理的博弈机制,在达成价值共识的前提下形成教师合作文化。

从师生话语特征看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基于三节不同教学方式课例的实证分析38-44

摘要:师生话语习惯是课堂教学方式难以改变的重要原因,通过对三节典型课例的实证分析可以发现,不同教学方式的课堂教学,在师生话语量、话语机会、话语内容和功能、对话形态、对话基础和背景五个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要改变课堂教学方式,首先要通过预习和自学活动保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获得自主言说的地位,并能说得精彩;其次需要克服教师教学设计习惯中的"盲区",从过多关注教学流程设计转向注重从对话内容、方式、对话伙伴和对话场景等方面精心设计师生话语方式。

教育科学杂志教师教育研究
论竞争性关系中的教师道德学习——基于对教师深度移情发生的分析45-51

摘要:竞争作为现代社会的主导伦理,渗透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学校场域也未能幸免。本文提出,教师群体内的关系性存在对于教师道德学习进程而言具有巨大价值。正是在此意义上,作为教师道德学习重要表征的教师深度移情,其具体发生将面临弥散于学校场域中的教师竞争性关系的深刻挑战,即教师竞争性关系主要是从起点、过程及目标三方面使学校场域中教师深度移情的发生成为不可能之事。而为超越此困境,无疑须从个体、关系、环境诸维度切入,推进教师竞争性关系的整体变革。

教师资格证“国考”实践中的现实矛盾与制度完善52-56

摘要:"国考"以来,存在如下现实矛盾亟待解决:(1)"开放"与"专业"之矛盾;(2)"差异"与"公平"之矛盾;(3)"考试"与"育人"之矛盾。上述矛盾可从"国考"政策的制度设计思路、评价环节、认证环节等方面进行化解:制度设计上要建构基于"专业"的"开放"式教师教育体系;评价环节中需进一步细化评价标准,同时,基于差异,统筹确定区域性合格分数线,认证环节中可以真实性与实践性兼顾为基础,建立档案袋方式的材料认证制度。

走出轮回:共生环境下的师生关系57-63

摘要:师生关系模式概述了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各自所担当的角色责任以及对主体"重心"的拿捏程度。在"中心式"师生关系中,会出现拔高教师或学生单方面的作用和地位来压制对方的意向,造成用"中心"来贬抑"边缘"的眼光来看待师生关系。而在"平衡式"师生关系中,师生关系走向了民主平等和对话理解,互为交互主体的关系,却依旧在抽象的"人-人"关系中来审视师生关系。教育活动中师生之间的关系不是主次、中心和边缘、简单平衡的关系,而是协同依存、交互反馈、共同推进的合作共生关系。在"共生式"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需要担负起自身的角色责任,进而实现多重角色的跨界漂移与共游,通过师生之间的磨合、调整与合作,形成共图生长与相互成就的关系共生体。

教育科学杂志高等教育研究
“双一流”背景下的大学名城建设——“南深圳、北青岛”现象分析64-72

摘要:为了对接和策应国家"双一流"战略,一些知名城市通过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高校的优质办学资源,加快建设高水平大学和学科,我国正在兴起"名校+名城"的大学名城建设新动向。从深圳、青岛两市出台的相关政策及其实践来看,我国大学名城建设呈现出了高起点、强支持、调结构的新特点;但也存在着功利化倾向、运动式冒进、特色不显等问题与不足;因此,在高端化定位、制度体系构建、卓越文化建设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改进。

教育科学杂志教育史研究
近代日本从民族启蒙到军国主义的教育转轨73-77

摘要:近代日本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民族启蒙教育运动。福泽谕吉为其设定了"启智"和"启德"两大任务,培养既具有近代文明知识,又具有忠君爱国情操的"和魂洋才"之国民。这不仅是当时日本社会知识精英的呐喊,也是天皇制国家意志的体现。或者说,是近代日本朝野一致的文化教育取向。明治末期,日本开始以纪元神话为主导编辑中小学文史教材;大正时期,产生了以"帝国读本"命名教科书的现象,反映"帝国"已经成为日本文化的一种象征符号。正是在民族启蒙教育以大和魂铸就日本人信仰的过程中,日本社会滋长了一种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形成了其自诩优等民族的文化自负心理,改变了近代日本以"文明开化"为初衷的文化启蒙之路,逐步走上了以"穷兵黩武"为正当的军国主义教育道路。

布鲁纳教育思想转变及其学术意义78-81

摘要:布鲁纳凭《教育过程》享誉盛名三十年后,其教育思想从关注人的认知结构转向了另一新的理论范畴和知识典范,即"文化主义"(culturalism)。其中,文化、心灵与教育可看作是布鲁纳教育文化理论的概念压舱石,把"教育和学校里的学习看成置身在文化脉络之中的事业",即从大文化视域来探讨教育的深层次意义建构、学校发展以及学习者的心灵成长,也就成为布鲁纳最核心的教育关切。布鲁纳的教育文化思想对当下中国所涌现出来的种种社会文化问题,究竟会对儿童的心灵世界与学习体验带来什么样的冲击和影响这一议题带来了深刻启示。

教育科学杂志外国教育研究
美国特许学校治理模式创新研究82-88

摘要:特许学校治理机制包括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内部治理机制,即学校办学主体通过合理配置学校内部控制权力和建立专门机构的方式对校长行为进行直接监督,但是受到董事会成员目标冲突、履责意向不足、非对称信息和监督成本过高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内部治理机制无法完全实现对校长行为的有效约束。另一种是外部治理机制,即主要通过教育市场竞争来实现对校长行为的间接约束。在教育市场竞争条件下,特许学校生存发展的唯一选择是通过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和吸引优秀师资等扩大生源,增加办学经费,否则学校将面临生存危机,校长也将被替换。同时,教育市场竞争形成的招生率、优秀师资率、捐赠经费率、办学利润等市场公开信息指标可以简化对校长经营的评价,从而缓解内部监督中的非对称信息问题。特许学校外部治理机制的形成与办学准入体制、学生入学体制、教师人事体制等教育制度环境改革突破密切相关。

美国校园欺凌问题治理的发展、经验及启示89-96

摘要: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关注和探讨校园欺凌问题,时至今日,已形成制度治人、服务助人、教育立人、文化育人、个性塑人的综合治理模式。美国校园欺凌问题治理根植于其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体现了"全人教育"视野下,培养"整体的人"的教育目标。对比美国,我国校园欺凌问题治理面临制度失守、社会失范、教育失真等现实难题,亟须在完善制度保障的基础上集中社会、学校、家庭的力量,建立反校园欺凌多元防治系统,逐步实现以法治人、以爱助人、以道引人、以情感人、以性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