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杂志社
分享到:
《教育科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5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教育理论研究、教学研究、师德研究、教育管理、职业技术教育、比较教育、教育史研究等。
  • 主管单位:辽宁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 国际刊号:1002-8064
  • 国内刊号:21-1066/G4
  • 出版地方:辽宁
  • 邮发代号:8-91
  • 创刊时间:1985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3.84
  • 综合影响因子:0.886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教育科学 2015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教育科学杂志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论校长权威

摘要:校长权威包括制度权威、道德权威、智慧权威和人格权威。作为专业领域中的领导者,校长不仅要善于了解和使用制度权威,更要追求与自身素养密切相关的道德权威、智慧权威和人格权威。"正当"与"公正"在校长的制度权威中处于核心的地位;智慧权威是校长职业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尚的道德支撑校长成为师生信服的楷模;优秀的人格特质是校长魅力的重要来源。
1-5

“公民”还是“私民”?——现代化转型中的中国大陆中学生公民德性调查与分析

摘要:公民德性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一种积极公民的形象。它要求的是公民不仅能够履行其最低限度的公民责任和义务,更要求公民能够超越于特定个人权利的局限而走向对更大多数的他人和公共善的维系和贡献。调查发现,中学生在公民德性的价值观念层面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个人利益取向;在公民德性的结构方面,则表现出经济德性优于政治德性和社会德性;而在公民德性的行动层面,则存在不同程度的知行脱节问题。中学生公民德性特点,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可以说,现代化不足是以上这些问题产生的社会深层原因。
6-15

教育回报率的家庭背景差异

摘要:教育回报率的家庭背景差异直接影响到个人教育决策和社会收入分配。有关教育回报率家庭背景差异的经验研究非常少,特别是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本文提出,在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以及经济转轨的背景下,由于劳动力市场不完善,高家庭背景子女的教育回报率仍然会高于低家庭背景子女的教育回报率。基于2008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8)数据库中劳动力市场样本,以父亲受教育程度、职业地位和政治面貌度量家庭背景,本文分组回归不同家庭背景子女的教育回报率,并且从更换变量、删除和拆分样本方面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最终证实了高家庭背景子女的教育回报率高于低家庭背景子女教育回报率。
16-25

人力资本与劳动力就业机会不均等——基于CGSS2006数据的实证分析

摘要:本研究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影响劳动力就业机会分布的模型,从人力资本回报的角度考察了受教育年限、职业培训及人口特征对劳动力就业机会的独立作用和交互作用。在模型中研究者提出了6个假设,并运用CGSS2006数据对假设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年龄、党员、非农业户口、受教育年限、职业培训对劳动力获得进入国有部门的就业机会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职业培训可以缩小不同教育年限对劳动力进入国有部门就业概率的影响。
26-30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撤点并校”政策实施评价

摘要:"撤点并校"是我国新世纪以来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的重要政策,产生了广泛而持续的社会影响。政策历经了推行、调整、停止几个阶段,学校布局调整政策进入反思、深化阶段。从城市化进程的视角分析评价这12年的"撤点并校"政策,它是历史必然,但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必须注意循序渐进、专业化推进的原则,同时重视农村学校在现代化农村建设中的社会发展作用。
31-35
教育科学杂志高等教育研究

毕业生增量、经济增长率与高等教育就业导向培养模式修正

摘要:通过对2004年至2013年期间适龄劳动力人口和实际经济增长率分析,发现适龄劳动力人口、高校毕业生增量呈现由增加到下降趋势,2010年至2013年最近这四年则稳定在极小区间变化,并分析人口红利消失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增量、经济增长率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关系,得出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背景下实际经济增量超过高校毕业生就业增量时,经济增长内生的岗位需求满足毕业生就业供给,并分析和预测今后较长一段时期里,第二、三产业新增就业数远超过毕业生人数,高等教育就业导向培养模式拐点已经出现,在此基础上,分析就业导向培养模式存在着四方面问题,从而对我国高等教育就业导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修正,应回归高等教育本质,重视个性与全面协调发展,注重人的文化性、创新性、实践性为一体新的培养模式,并从四方面提出了高等教育就业导向培养模式修正路径和应对措施。
36-42

高等教育与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耦合关系研究

摘要:基于耦合理论,探讨了高等教育发展和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耦合作用机理,以中国大陆31个省域2003-2013年的面板数据为例,对各省域高等教育发展和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耦合协调关系及其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省域高等教育和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省域高等教育和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耦合协调度均值在(0.23,0.32)之间,总体上处于失调衰退耦合状态;(3)从时间变化上来看,各省域耦合态势变化较为平稳,整体耦合协调水平略有下降;从空间分布来看,省域间耦合协调度差异显著,整体呈"东部高西部低、沿海高内陆低"的空间格局。
43-49

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历史态势及未来进路——兼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不同区域间高等教育资源汇集两极分化的"马太效应"逐步加剧,在高等教育适龄人口锐减不可逆转的现实情境下,因循规律的高等教育发展和市场主导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必将造致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两极争夺的"零和博弈",通过宏观调控的适度政策引导,走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升级之路,是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从"零和博弈"走向"合作博弈"的必由选择。
50-54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翻译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本文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探讨如何优化翻译专业硕士现有的培养模式,减少翻译专业硕士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首先对于目前的翻译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然后以诺德提出的功能加忠诚翻译理论模式为指导思想,从师资培养、翻译教材建设、教学模式改革、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探讨如何提高翻译专业硕士框架下的商务口笔译人才培训效果。将对如何缩短翻译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实际需求的差距,提高翻译专业硕士毕业生的未来职业竞争力,最终促进翻译专业硕士教育的良性和健康发展有所启发。
55-59
教育科学杂志比较教育研究

中美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绩效实证研究——基于中美2000—2011年数据

摘要: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绩效是衡量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产出的重要指标。文章采集2000-2011年中美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数据,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个维度对两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绩效进行实证分析,以美国为参照进一步了解中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绩效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并得出对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绩效及评价等问题的一些启示。
60-68

英美现代公民教育的文化转向

摘要:公民身份与公民教育之间是相望互动的,从公民身份观念地演化可以透视出公民教育的实践走向。20世纪下半叶以来,文化公民身份观念应运而生,并逐渐在西方众多国家兴起。这牵连出了英美现代公民教育中的诸多文化议题,公民教育实践需要在民族性与全球性、民主性与多样性之间保持适当地张力与整合。在这场"漫长的革命"中,英美现代公民教育正处于文化转向的过程之中。所谓"文化转向"不是一种视文化为全部内容和终极目的的教育形态,而是平等的凸显文化维度在公民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69-74

美国基于《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的学业评定系统探析

摘要:美国新一轮科学教育改革,展现了一幅科学教学的新图景,同时使原有的中小学科学学业评定系统遭受巨大挑战。本文对美国新一轮科学学业评定的功能、评定工具的设计、评定系统的构成以及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试图准确描绘美国科学学业评定改革的全貌。借鉴美国的有益经验,对完善我国中小学科学学业评定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75-80

从职涯指导到职涯教育——英国高校本科教学的新发展

摘要:英国高校的职涯教育从职涯指导演变而来,历时百年。随着其重要性在近年来的不断凸显,英国高校的职涯教育不断呈现出新的特点。英国高校的职涯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获得适切的职涯综合素质,使学生适应未来不断变化的职业需求和终身学习浪潮。英国高校的职涯教育的主要类型有嵌入式课程、一般技能模块课程、经验课程,昭示着英国高校职涯教育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同时也体现了英国高等教育领域职业教育与学术学习互相渗透、互相融合的趋势。当然,英国高校的职涯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人们对高校是否应该实施职涯教育及其地位、目标仍存在争议等。英国的经验为我国的本科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81-87
教育科学杂志专题研究

“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回归与突破

摘要:"生命·实践"教育学派是以建设当代中国特色的教育学为己任,具有浓郁的中国立场、中国传统和中国气派的教育学。"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系统的理论建构体现了"回归与突破"的学派追求,表现在:研究者自身以及学派群体对已形成的学术自我的超越;研究者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理解及建设中国教育学派的自觉;研究者自身以及学派群体教育学观的厘清及教育观的重构;研究者深度介入当代中国基础教育学校改革的实践。
88-91

聚焦教育研究的时代主题 共议中国教育学未来发展——“生命·实践”教育学论著系列会暨研讨会会议综述

摘要:"生命·实践"教育学论著系列会暨研讨会于2015年3月28—29日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全国教育基本理论届知名专家学者20余人围绕"生命·实践"教育学的创新与贡献、理论特质等主题展开了充分讨论。认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是具有中国独特话语方式的教育学理论,它根植于中国文化传统,具有清晰的学科立场,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双向转化,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理论主张。
92-96

来稿须知

摘要:本刊不接收电子投稿,来稿请用A4纸打印,邮寄至:大连市黄河路850号《教育科学》编辑部邮编1160291.来稿标题字数不得超过20个汉字,全文字数以不超过8000字为宜。2.来稿必须附200字以内的摘要、3-5个关键词;标题、摘要、关键词及作者单位必须译成英文,附在正文之后。3.来稿必须附有每位作者的简介,包括出生年、性别、民族、出生地、工作单位、职务、职称、学位、研究方向等。
F0004-F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