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杂志社
分享到:
《教育科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5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教育理论研究、教学研究、师德研究、教育管理、职业技术教育、比较教育、教育史研究等。
  • 主管单位:辽宁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 国际刊号:1002-8064
  • 国内刊号:21-1066/G4
  • 出版地方:辽宁
  • 邮发代号:8-91
  • 创刊时间:1985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3.84
  • 综合影响因子:0.886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教育科学 2014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教育科学杂志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当代教育社会学方法论特征探析

摘要:基于教育社会学与社会、教育之关系的角度,侧重研究主题、研究旨趣和研究范式对当代教育社会学方法论特征进行了探讨。当代教育社会学方法论具有三个特征:研究主题:追随、反映社会变迁及教育变革;研究旨趣: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倾向性;研究范式:由过去的二元对立走向现在的整合。全面深入地认识当代教育社会学的方法论特征,有助于创建我国的教育社会学学派。
1-5

教育分配正义的理论述评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教育领域的分配问题和矛盾也开始凸显。如何处理教育领域的分配问题,促进教育公平,这是困扰当代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尝试对政治哲学领域中深具影响力的分配正义理论进行梳理,通过展现他们的理论、相互之间的争论,以及最近的进展,为理解教育领域的分配正义提供一些认识。这些重要的理论包括自然法学派的权利平等,自由至上主义的程序正义论,功利主义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罗尔斯的正义论,以及近年兴起的德沃金为代表的运气均等主义。
6-11

不同类型转移支付对县级教育支出的影响——基于北京市的证据

摘要:利用1995—2005年的北京市区县级面板数据,在对北京市的社会经济状况、教育发展状况和教育转移支付结构等进行描述统计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类型转移支付对教育支出的影响。研究发现:专项转移支付对教育经费支出有显著影响,税收返还和财力性转移支付对教育经费支出的影响不显著。为此,建议市级政府通过采取合适的转移支付模式,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来保证基础教育经费的充足供给和均衡配置。
12-17

现象学影响我国教育研究的三种形态

摘要:现象学的基本精神和方法影响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我国教育学界受到现象学的影响后,出现了三种学术形态:学科学形态、教育学形态、哲学形态。"学科学"意义上的研究只是介绍"现象学教育学"或"教育现象学"的内涵、特征、方法、范围等,并不直接利用现象学资源开展具体的教育研究;教育学形态的研究是接受现象学的基本结论,以此为前提开展教育研究,可以命名为"现象学教育学";哲学形态的研究是直接操持现象学的方法开展教育研究,可以命名为"教育现象学"。
18-22

论“在家上学”作为一种权利

摘要:"在家上学"不仅是一种教育现象,也是一种公民受教育形式。它满足权利构成的基本要求,因而成为义务教育阶段儿童的一项受教育权利。运用权利要素理论分析发现,"在家上学"权利的核心要素是自由或选择。应该厘清相关法律关系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合理规范和引导"在家上学"实践。
23-27

校长文化的本质、特点与结构构成

摘要:校长文化是校长在办学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具有一般文化意义和特殊教育内涵的独特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形象特征的综合,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统一、全面性和特殊人性统一、示范性和引领性统一、外显性和内涵性统一的特点。校长文化由校长形象、办学理念和思想、领导风格、个性、人格等因素构成。
28-32
教育科学杂志道德教育研究

青少年身体意向的德育解构

摘要:身体是每个人自我的标志性特征,身体意向涵盖了个体对自己身体特征、外型容貌的客观认知与了解,以及主观层面的评价和感受。对身体意向积极或消极的评价,关系到青少年心理层面能否健康发展;对外表吸引力的肯定程度,是青少年建构身体意向的重要依据,而且是有效预测其同伴互动关系发展的主要考察因素。偏见和歧视、社会影响和人际知觉共同影响和作用于青少年身体意向的建构。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应积极发挥德育的功能,正视大众传媒和重要他人的效应,审视"多数的无知"的消极影响,消除"偏见"与"歧视"引发的态度问题,引导青少年获得客观全面的自我认同、积极正向的自我定位。
33-37

小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品德认知的调查研究

摘要:小学生的品德发展必然受教师行为,尤其是课堂教学行为的影响,既有言语行为方面的,也有动作行为方面的,亦有复合行为方面的;既有民主倾向行为方面的,也有专断倾向行为方面的。通过运用问卷调查研究的方法,我们发现,民主倾向教学行为能够被学生更多地认知到公正、尊重、平等、宽容、诚信和谦虚等品质,专断倾向教学行为则"反其道而行之"。而且,学生的品德认知存在高度、中度和低度认知的差异。我们还发现小学生品德具有分化性、多样性、弱公正性、向善性、亲诚性、一致性等特点。本文认为营造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因子促进学生品德发展,教师需要做到,对其课堂教学行为强化与优化并举、"续暖"与"御寒"兼行及重视灵活使用复合行为。
38-43
教育科学杂志教师教育研究

论网络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共同体”及其现实建构

摘要:教师专业发展不仅是教师个体自主追求的行为,也需要形成"协同发展"、"共同提高"的群体效应。在关注"个体发展"的基础上,将教师纳入教师专业共同体的"自组织",是对传统教师专业发展"个体依赖"的突破。在媒介化社会中,以网络为依托的"教师共同体"建设,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实践空间,应当进一步探索更为有效的促进策略。
44-49

基于教师的“教学行为评价标准”差异性分析

摘要:有效的"教学行为评价标准",是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的基本保障。本文通过比较基于教师的调查问卷与笔者研制的评价标准量表发现,各学段教师对"教学行为评价标准"中各级指标的认同度高,但对指标权重的分配与笔者存在差异,不同学段教师对一些二级指标重要程度的认识存在差异。基于对差异原因的分析,提出以下改进建议:正确认识差异性,教师参与研制"教学行为评价标准",研制分学段的"教学行为评价标准"。
50-55
教育科学杂志高等教育研究

经济增长视角下高校R&D经费支出结构及其影响差异——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1999—2011)

摘要:鉴于目前鲜见关于中国高校不同类型R&D经费支出对经济增长影响差异的实证研究,本研究利用我国1999-2011年省际面板数据,建立面板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这一问题。结果表明:整体而言,中国高校R&D经费总支出对经济增长有显著促进作用,但高校基础R&D、应用R&D以及试验与发展R&D经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梯次递减;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所有类型高校R&D经费支出都显著促进了经济增长,中部地区只有高校应用R&D经费支出的促进作用显著,而西部地区不同类型高校R&D经费支出的作用都不明显。因此,我国不同区域高校R&D活动的支出结构需要进行深层次调整以充分发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56-60

高等教育质量问责的能力限度:问题与出路

摘要:问责作为一种有限理性的制度行为,在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实践中产生的效果并不理想。制度供给不足、问责路径依赖、管理主义盛行和工具理性偏向制约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问责的作用范围及能力大小。问责只是手段,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不能把问责自身的合程序性作为问责能力的判断标准。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问责能力需要加强问责规制建设,完善多元参与的社会公共问责结构,构建高校为主体的问责机制,以及回归教育性问责的价值追求。
61-65

我国新型高校智库建设的现状及其提升路径

摘要:面对当前国内、国际环境及发展趋势,新型高校智库建设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日益凸显,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并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新型高校智库具有战略研究、政策建言、人才培养、舆论引导等重要功能,但目前其相关功能尚未得到完全开发。本文结合我国高校智库发展实际,详述了高校智库在当前发展进程中具有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设新型高校智库的相关路径,包括转变思想认识、找准发展定位、创新机制体制、建立智库品牌、汇聚高端人才等方面。
66-70

学科交融背景下我国研究型大学院系形态与结构的检视

摘要:院系是大学进行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活动的组织载体与支撑。因此,其形态与结构必须与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活动的要求相适应。然而,当下我国研究型大学院系数量偏多、院系学科含量小的形态与结构并不能有效满足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活动的学科交融要求。对此,调整院系设置方式、整合院系以扩大院系学科含量,创建适切的跨学科组织是改革的基本方向。
71-77

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问题防治策略研究

摘要:研究生的学术道德素质直接影响着高校的学风建设。近年来,高校研究生群体中存在着多样化的学术道德失范问题,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其自身自律的原因,又有综合性的社会原因,其主要影响因素有研究生自身学术能力欠缺、学术道德教育问题以及学术道德评价审查惩治机制不完善等,基于以上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问题的解决应从提升研究生自身学术能力、完善学术道德教育、健全高校学术评价机制、完善学术道德失范惩治体制以及加快学术道德规范的法制化建设等方面进行防范与治理。
78-84
教育科学杂志比较教育研究

情商培养课程:美国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新途径

摘要:进入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开始建立情商的理论结构,并对情商与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究。美国大学在情商研究成果以及职场对员工进行情商培养的推动下,开发和实施了情商培养课程。学校主要通过"独立设课"与"学科渗透"两种教学途径,来培养和训练大学生的情商,以促进职业素养的形成。我国高校也应重视大学生的情商培养,注重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情商教育,开发适合我国大学生的情商测评工具。
85-89

来稿须知

摘要:本刊不接收电子投稿,来稿请用A4纸打印,邮寄至:大连市黄河路850号《教育科学》编辑部邮编116029
F0004-F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