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发展研究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教育发展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Research in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 31-1772/G4 国内刊号
  • 1008-3855 国际刊号
  • 1.7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教育发展研究是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0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国家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教育发展研究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摄影报道、视点、时评、教师发展、专题_教育评价改革、专题_职业教育发展、决策参考、课程与教学、域外、专题_大学学科评价_五个不等于:破“五唯”后的大学学科评价(笔谈)、劳动教育研究

教育发展研究 2018年第15期杂志 文档列表

教育发展研究杂志学前教育发展
学前教育的两难选择与政策建议1-9

摘要:学前教育是否应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当前社会上和学术界对此问题争议颇大。该问题是一个涉及到教育产品属性、教育权归属、教育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的系统决策行为。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视角出发,本文剖析了学前教育产品属性、学前教育权、学前教育公益性、当前我国义务教育的主要任务等相关问题,得出“当前我国学前教育暂不宜纳入义务教育体系”,提出当前我国学前教育政策改革的重点在于强化政府主体作用,构建平衡国家与家庭教育权的公共学前教育服务体系。

学前教育学在我国的发展定位及其对学前教育事业的影响10-17

摘要:受历史与现实多重因素的影响,我国学前教育学基本上一直与“幼儿园教育学”等同,这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认识上的限制,导致政府当前努力建构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仅针对3—6岁儿童和幼儿园这一学前教育形式,在政府不得不背负沉重财政负担的同时,那些真正有需要的年幼儿童及其家庭却并未得到很好的支持。由于父母的爱与陪伴是年幼儿童始终最为需要的,决定了学前教育只有在家庭不能很好地发挥养育与教育功能时才有必要提供,并以能否满足年幼儿童及其家庭实际需要为标准来考虑和确定究竟提供何种形式的学前教育。为此,学前教育学需要研究学前教育如何才能使其真正成为对年幼儿童及其家庭的积极补偿,这就要求学前教育学有必要朝着儿童教育发生学的方向迈进,为政府构建由多元多样学前教育形式组成且不同形式不分正规与否、按年幼儿童及其家庭实际需要提供、彼此相互补充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提供理论指导。

家庭收入与学前教育机会——基于CFPS数据的实证研究18-26

摘要: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库(CFPS),采用多元回归模型估计了家庭收入对儿童学前教育机会获得与园所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作为购买学前教育服务的重要因素,家庭收入每增加100%,儿童入园机会就将提高2.6个百分点。将幼儿园按照办园性质进行分类后发现,家庭收入对儿童进入公办园的影响更大;儿童年龄、户口和家庭人数对其入园机会有显著影响,且不同地区之间的儿童入园率存在显著差异。相较于城市儿童,家庭收入对农村儿童入园的影响更加显著。

基于领域教学知识(PCK)的学前教师培训效能研究27-34

摘要:本研究选取北京、上海、浙江3地的13所幼儿园共125名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柯氏四层次培训评估模式对集暑期学校、视频图书馆、合作式学习社区、课堂实践反馈“四核一体”的互动参与式培训效能进行评估。结合教师满意度问卷、PCK问卷、CLASS评估及教师个人反思、访谈等文本资料,展开量化与质性相结合的数据分析与讨论。研究发现,教师对以领域教学知识(PCK)为核心的“四核一体”培训模式满意度较高;经过培训,125名教师的PCK三维度得分均得到提升;125名教师CLASS三大维度得分及十项得分均有所提升;教师领域教学知识(PCK)的提升与教师的知识能力、教育信念及实践智慧有关。最后,研究者从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共同愿景和良好氛围、学习共同体的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教师培训形式的多样性、幼儿园跨区和跨园的多元互动等方面提出研究建议。

教育发展研究杂志核心素养研究
大概念课程设计:指向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的课程架构35-42

摘要: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学科层面的具体体现,其落实困难主要有囿于线性知识体系困境、限于浅层学习桎梏以及受于情景固化遮蔽三个问题。目前,我国正式普通高中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来推动高中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大概念是知识背后的知识,表现出中心性、网络状、可持久和可迁移等特点,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本质理解,形成学科观念,促进学生发生知识联结,发展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自我建构与自我进化,指向终身素养。围绕大概念进行课程设计以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需要七步框架(SFCBI),具体包括选择单元主题、筛选大概念群、确定关键概念、识别主要问题、编写单元目标、开发学习活动和设计评价工具。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知识结构的视域43-49

摘要:从知识结构来看,学科核心素养呈现出三种形态:一是从结果来看,由事实或概念性知识、方法性知识与价值性知识构成的层级结构;二是从过程来看,由价值旨趣+问题+方法(论)+事实或概念性知识构成的顺序结构;三是从过程的结果来看,由事实或概念性知识、方法性知识与价值性知识构成的层核结构。当下,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主要遭遇着教学目标“低阶追求”、教学内容“囫囵吞枣”与教学方式“张冠李戴”的阻隔。因此,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需基于学科知识的层级性,用学科思想或价值观引领教学;基于学科知识的顺序性,让知识学习成为学生发现之旅;基于学科知识的层核性,以意义获得统御各种教学方式。

论核心素养的语境背景与基本特征50-56

摘要:从英文语境下的“Key Competencies”到中文语境下的“核心素养”需要仔细考量,英文语境下的“Key Competencies”概念有社会化和工具论倾向,中文语境下的“核心素养”概念则融合了英文语境和中文传统语境。其中,传统语境下的核心素养有道德论和身体论倾向。在中文语境下,“核心素养”是一种表面语境,必须放在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中才能得到深入理解。现代性是社会现代性和美学现代性两种现代性的融合,唯有通过主体现代性才能使融合成为可能。“核心素养”一方面代表了现代化进程中中国教育的觉醒;另一方面也要求教育的进一步现代化,以培育现代“新人”。基于此,核心素养应当具有根基性、统摄性、发展性、具身性等基本特征,并在教学中得到落实。

教育发展研究杂志儿童哲学研究
论儿童哲学课的哲学基础57-64

摘要:“何谓儿童”、“何谓哲学”以及“何谓教育”,这些追问与寻求是儿童哲学课的哲学基础。儿童哲学课应当围绕“儿童的哲学”来展开,使“儿童的哲学”按其本性在儿童发展的内在时间(即儿童的自然时间而非机械钟的时间)里从容而充分地展开。儿童哲学课应当面向儿童的整个世界、面向儿童的全部生活,应当允许和鼓励儿童以其“一百种语言”来“做哲学”。如果儿童哲学课合理地解决了以上问题,那么,它就可以帮助儿童在思与诗的道路上充分展开其天性、天赋、天命,它便可望成为那些谋求儿童整全发展的其它课程的楷模。

孔子对话教学视野下儿童哲学探究团体的重构与创新65-73

摘要:如何将源于西方的儿童哲学项目本土化是过去三十年以来教育者们普遍关注的关键问题,而从中国智慧传统的奠基者及其教学实践出发来重思和发展儿童哲学的既有模式,则是化解此问题的必由之路。孔子的对话教学在“无知”精神的秉持、对主动与独立思考的强调、对相互学习的重视,均可表明它与基于苏格拉底对话的儿童哲学存在相通之处,据此可将探究团体的目标、取向和策略予以重构和创新,从而为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儿童哲学话语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儿童哲学探究团体中的德育意蕴74-81

摘要:本文关注的是儿童哲学与道德教育的关系,着重探讨儿童哲学探究团体课室中的人我关系和互动模式及其隐含的德育意蕴。文中承继了马修·李普曼(Matthew Lipman)的儿童哲学愿景,希望藉由哲学的启发重新认识儿童、重新建构教育,以使儿童哲学有助于道德教育之推广。文中还探讨了笔者的儿童哲学临床教学行动研究,说明过程中所研发的教学策略,并分析了量化与质性的研究成果,其中以杰克逊教授的理念为启发,辅以儿童哲学发起人之一的美国学者安妮·夏普(Ann Sharp)的相关文献,透过理论结合实务的论述方式,试图勾勒儿童哲学探究团体中的德育意蕴。

詹姆士批判传统认识论的若干命题对儿童哲学的启示82-89

摘要:在当代实用主义哲学家中,詹姆士提出的多元经验主义表达了其彻底的经验主义态度与实用主义真理观,他对经验的理解既是对传统认识论的批判,又与当代哲学思想充分交流与联系。他对经验与真理的本质、哲学的功能与方法等的解读对于我们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角度理解儿童哲学的合法性、语言与哲学思维训练间的联系以及哲学如何走进儿童课堂等问题都有所启发。

教育发展研究杂志视点
课堂的困境与变革:从浅表学习到深度学习——基于对中小学生真实学习历程的长期考察90-96

摘要:2015年PISA测试反映出我国中小学生学术成绩差距较大,且“学困生”比例较高的问题,对此,我们通过近十年的田野工作,对数千个课堂的学生学习过程进行了基于证据的课堂观察,发现当前课堂的最大困境在于学生普遍存在“虚假学习”和“浅表学习”的情况,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学困生”。课堂困境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高速而压缩化的课堂教学进度与缓慢而复杂的学生学习历程之间的巨大落差,从而使学生的真实学习需求未能得到关注和回应,并最终陷入“学困生”的死循环。因此,要改变课堂困境,使学生从虚假学习、浅表学习走向深度学习,课堂的系统化变革势在必行。为此,本文重构了“深度学习”模型,并提出了课堂改革的可行性方案。

赢在起跑线?出生季与未来表现97-105

摘要: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一条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按照这一规定,六岁那年出生于8月31日之前的儿童可以于当年入学,之后的应该推迟到次年入学。然而一些出生在此日期之后的儿童的家长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想提旱一年入学,因此可能会采取提前剖腹产、修改出生证明等手段对出生日期进行人为干预。假定家庭决定孩子是否提前入学是经过成本收益核算后的理性选择,那么当下中国家庭考虑更多的是提早入学带来的好处(诸如较少家庭教育支出、降低未来不确定性等),而往往忽略了推迟入学的潜在优势。本文采用2005年全国普查1%的大样本数据,通过断点回归(Regression Discontinuity Design)方法,实证分析了推迟入学在未来升学率、受教育年限和工资等方面的优势。希望本文能为家庭子女教育的理性决策作一定的参考。

不同成绩排名对初中生课外补习参与的影响106-111

摘要:学业成绩定义不明确是学业成绩影响学生补习参与结论不一致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应用Logistic回归对代表性样本5,961个学生进行分析,在控制个体特征、家庭以及学校等主要变量后,结果表明:班级排名越靠前,学生参加补习的概率越低。年级排名越靠前,学生参加补习的概率越高;班级排名越靠前,年级低分组的学生参与补习的概率下降,但年级高分组参与补习的概率没有显著下降。区内排名越靠前,学生参加补习的概率也越低;班级排名越靠前,区内高分组学生的补习概率下降,但低分组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本研究结果显示,以班级及区为参照排名时,研究结果支持“补差”;以年级为参照时,研究结果支持“培优”。

从书斋到田野:儿童文化研究路径的转变及意义探寻112-116

摘要:近30年,国内的儿童文化研究取得了突出贡献。与此同时,已有的研究凸显出“成人主导”的权力关系。研究中存在方法偏重理论思辨,内容着重探讨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的关系等问题。研究路径过于依赖成人理论辨析的“书斋”式研究。对比之下,欧美国家近年来进行的儿童文化研究已经走出“书斋”的局限,深入“田野”运用“民族志”研究方法探寻儿童群体对文化生产的独特贡献。民族志研究方法在儿童文化研究中的运用将会拓宽这一研究领域的视野,关注儿童文化研究中的“儿童参与”问题,并重新审视儿童群体在文化创造中的地位。

道德量化评价的批判与超越117-124

摘要:道德量化评价被寄予了优化道德评价机制、推动学校道德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厚望。量化文化的强势发展促使道德量化评价发展愈演愈烈。道德量化评价把学生的德性结构用数量描述,看似“客观”“精确”,却存在异化道德评价的问题,需要对其进行批判与超越。要走出道德量化评价的困境,应秉持人文主义价值取向,采取既符合道德本质特征又符合学校道德教育核心价值的合格性评价。

教育发展研究杂志默认
高校劳动法课程教学方法研究——评《劳动法教程》-J0001

摘要:劳动法作为调节劳动关系的一项法律,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占据着一个重要地位,它在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劳动关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今天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发展,劳动关系开始呈现为多元化发展趋势,复杂的劳动关系性质决定了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现有的国有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中外合资经营和合作经营企业等,它们之间的劳动关系都是非常复杂的,那么劳动法的建立就是为了协调这些关系,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高师声乐课堂的有效教学——评《高师声乐教学及其有效性实践研究》-J0002

摘要:声乐这门音乐艺术课程可以促进演唱者和听众之间思想情感交流。声乐课堂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当下传统声乐教学观念、模式、手段与教学方法都已无法胜任教学改革发展要求。增强现阶段我国高校声乐课堂教学有效性,可以丰富大学生的音乐基本理论知识,增强音乐综合素养、感性认识与陶冶心性,增强大学生的音乐智力和情感体验。姚青撰写的《高师声乐教学及其有效性实践研究》一书,对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声乐专业课堂教学方法与教学实践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帮助。该著作是作者根据其多年的舞台实践经验、自身的声乐表演艺术和高校声乐课堂教学经验等多年积累与理论,论及的很多问题都有其独特的见解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