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发展研究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教育发展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Research in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 31-1772/G4 国内刊号
  • 1008-3855 国际刊号
  • 1.7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教育发展研究是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0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国家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教育发展研究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摄影报道、视点、时评、教师发展、专题_教育评价改革、专题_职业教育发展、决策参考、课程与教学、域外、专题_大学学科评价_五个不等于:破“五唯”后的大学学科评价(笔谈)、劳动教育研究

教育发展研究 2018年第12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一种弱功利的教育评价哲学1-11

摘要:以专业的眼光看,正在发生的教育评价无疑与教育相关,但很难说完全是对教育自身的评价。在纯粹理论的视野中,教育评价需要进行以下的追问:一种现实的教育活动是否为真;一种真实的教育活动是否有效;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是否完美。这一系列追问构成了一种弱功利的教育评价哲学。这种弱功利的教育评价哲学是关于教育评价的形而上的理念,它的最大功用在于对教育者和教育评价者的提醒和启发,可使他们因此而多一分谨慎和反省。

坚持以本为本 推进四个回归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20-20

摘要:6月21日,教育部在四川成都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全面贯彻落实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教育发展研究杂志视点
论教育研究方法论要摆脱唯实证主义的三个“崇拜”——兼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方法论开展教育研究12-20

摘要:2014年以来,中国教育学界涌现出一股大力倡导走向实证主义、拥抱实证主义、推崇实证主义的方法论转向的浪潮。教育研究走向"实证"范式的转型在客观上推进了研究的科学性、精确性、可靠性。教育需要有实证的研究,需要有自然科学特别是信息科学、认知神经科学、生命科学等的参与,以形成跨学科的宏大视野、全新格局,这无疑有助于推进教育研究收获新的发现、新的成果、新的思想。然而,教育学科的长足发展,不仅需要自然科学的加盟,作为一门研究"如何成人"的学科,它更需要与文学、美学、伦理学、哲学、人类学等人文与社会科学联姻,教育研究不仅仅具有着自然科学研究的属性,它更具有艺术与审美的人文科学研究的品性。我们呼吁教育研究在方法论上必须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方法论立场,从而真正推动中国的教育研究进一步走向繁荣。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体现在其科学的政治学、哲学、经济学思想,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其独树一帜的科学的方法论体系,这种方法论体系既注重事实和经验,又超越了具体、微观、琐碎的"证据",并在"总体性"理论思维中经过唯物辩证法的有效运用,从而达到了对内在本质和规律的充分揭示和把握。可以说辩证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在方法论上的重大创新和突破,值得人文学科、社会学科、自然科学的工作者们认真学习与继承。首先,教育研究要摆脱唯实证主义方法论的"证据崇拜",走向有思想、有精神、有灵魂的"随机应变"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方法论的"总体性"研究。其次,教育研究要摆脱唯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强力崇拜",走向以丰富、多元、灵动为重要特征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方法论的"关系性"研究。第三,教育研究要摆脱唯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测得准’崇拜",走向以生成性�

中国教育管理实证研究:长足进展下的问题21-25

摘要:近年来,实证研究方法在中国教育管理研究中的应用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然而,在教育管理实证研究的进展中还存在着一系列显在问题和潜在问题,包括研究模型"版本"偏低、研究成果自身结构失衡、纵向数据运用未获重视、连贯的回顾性元分析稀缺、实证研究工具为王、非实证研究价值被看低等。正视并努力解决这些问题,将促使我国教育管理实证研究获得又快又好的发展。

教育发展研究杂志教育法治
“校园欺凌”:内涵辨识、应用限度与重新界定26-33

摘要:"校园欺凌"作为社会焦点性问题,其概念的界定一直众说纷纭,国内对"校园欺凌"概念的认知尚未明晰,相关概念的辨析与使用仍存在混淆不清的状况。相较于我国的情况,美、英、日等多个国家对"校园欺凌"的界定较为完善。各国在界定"校园欺凌"的原则中基本遵循了欧维斯的三大要素,并在此基础之上根据本国校园欺凌的具体特征对"校园欺凌"概念进行扩充。"校园欺凌"概念的认知须将其与"校园暴力"、"学生欺凌"的概念进行区别,了解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从内涵与外延两个维度对"校园欺凌"概念做出重新界定,希望以此为相关政策法规细则的出台带来启发。

知识与德行的断裂:校园欺凌者何以知善而不为善——从学生意志薄弱现象看校园欺凌事件34-41

摘要:出于意志薄弱的校园欺凌者,明知欺凌是错的,却由于强烈的情感和欲望阻断了理性的运用,从而无法使自己的实际行为与其理智判断相一致。欺凌者意志薄弱实质上是由于不明确的实践之知与不完善的品格导致的。具体表现为既知又无知,知善而不为善,在内在选择与外化行动之间出现链条断裂。化解意志薄弱所导致的欺凌行为应从理由化、品格化、德性与德行化入手。即培育实践之知,涵养品格之优,辅以情感和欲望的引导,使实践之知与品格和情感完全融合以使德性驻扎灵魂,通过习惯养成使道德原则被学生"持有并运用",从而在习惯化的教导中走向德行。

校园欺凌中的网络舆情演化及其应对——基于“中关村二小校园欺凌事件”的个案研究42-48

摘要:本文以"中关村二小校园欺凌事件"为分析样本,采用话语分析法,以沉默的螺旋理论、博弈论等理论思想对该欺凌事件作"还原"分析。结果发现:欺凌事件中的网络舆情演化强力表现了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机制内涵,是一个以舆论为载体的社会心理聚合、意见表达螺旋上升、大众媒体推波助澜、具有负面诱导与潜藏网络欺凌危机的多主体动态博弈过程。有效应对校园欺凌中的舆情演化,防止其带来次生伤害的可行之法在于构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庭及社会媒体协同治理校园欺凌网络舆情的长效机制。

网络欺凌及其预防教育49-54

摘要:"网络欺凌"(cyber bullying)是伴随着互联网及通讯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欺凌现象,在世界各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由于网络欺凌具有高度的匿名性和隐蔽性,再加上被欺凌者大多常保持沉默,使网络欺凌更为普遍,更加复杂隐蔽,也更加难以控制。网络欺凌需要综合治理,但根子在教育,学校需要加强预防网络欺凌教育、网络安全教育、网络责任教育、网络素养教育以及生命教育、同情心教育和心理教育等。

校园欺凌者及监护人“中间性处罚”法律责任研究55-63

摘要:政府、社会、学术界对于校园欺凌的关注度与日俱增,而治理校园欺凌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法治化"治理,法治化治理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法律责任的设定。但是国内学术界对"校园欺凌"法律责任的研究仅仅停留在对域外经验的介绍和对宏观治理策略的讨论层面,深入研究校园欺凌"应然法律责任"体系的成果鲜见。从我国立法和社会实践来看,现行立法对校园欺凌的责任追究呈现出"要么太重、要么太轻"的"两极化"趋势,这不利于对校园欺凌的有效治理。因此应当立足我国实际,探索构建校园欺凌"中间性罚则"的立法原则以及欺凌者及监护人的"中间性处罚"内容体系。这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也可以为未来立法提供有益参酌。

教育发展研究杂志决策参考
教育大数据应用于学业预警的设计研究——以农村留守儿童学业预警为例64-71

摘要: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引发了教育领域的新革命,数字校园、智慧校园的推进产生了数量庞大、形式多样的教育数据。大数据的规模性、多样性、实时性的特性及描述、预测等基本功能,使教育与大数据的结合实现了个性化定制、优质化反馈和精准化预测。本文结合大数据技术的优势及学习者学习特点,分析了教育大数据解决学习者学业问题的价值,设计了基于教育大数据的学业预警系统(包括数据采集、信息库、数据分析、可视化反馈、预警与干预、干预效果评测六个相互联通的子系统),并以农村留守儿童为例构建了学业预警的指标体系,针对系统的设计与实施进行剖析。最后,对系统有效实施的条件及可行性进行了阐释。

初中教育对青少年高等教育意愿的影响研究——基于CEPS 2014调查数据的分析72-79

摘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介入与参加补习班共同塑造了初中生的高等教育意愿。选取CEPS 2014数据统计分析发现多数初中青少年具有高等教育意愿,但期望接受研究生教育的比例较小;回归分析发现学校课程帮助、学校教师表扬、朋友大学期望、父母工作期望和父母教育期望均显著促进青少年形成本科、研究生教育意愿,父母对学业严管较显著促进本科教育意愿,参加普通数学、英语补习班显著促进本科教育意愿,参加奥数、英语补习班显著促进研究生教育意愿。

“特岗计划”政策执行中的交接界面与契约空间研究80-84

摘要:本文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契约理论,围绕"特岗计划"政策和契约文本的现实情况,对"特岗计划"政策执行中主体间交接界面和契约空间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特岗计划"政策在主体间交接界面上存在缺失与模糊问题,包括契约空间存在"非合意"的强制签约、"信息不对称"下的契约内容隐匿、"不平等"与"不合理"的违约规定等扭曲与变异问题。建议在下一步的政策修订中,首先要明确政策主体间的职责,明晰的交接界面是政策执行控制的根本问题,应对每一个上下游政策主体的职责予以明确划分;其次要在政府与特岗教师之间建立基于法治政府的"契约-责任"张力关系,这是一种以交换为基础,以政府权力行使和双方责任担当为主导,相互依存、相互连结又相互制约的关系。

教育发展研究杂志摄影报道
审美教育的本质与审美文化的内涵——评《当代审美教育与审美文化研究》-F0004

摘要:高校利用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审美创造和审美体验教育,是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主要内容。我国高校审美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为了弘扬和启迪大学生的人文性,凸显艺术教育的审美教育价值,塑造大学生的高品质人格,为社会培养具有较高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的高素质人才。审美教育是一种全面和谐发展教育,不仅仅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对美的感受、鉴赏和创造能力,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树立美的理想和情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现代新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及新媒体路径的实践探索》-F0003

摘要:当下我国高校在新形势下如何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利用现代新媒体手段拓展其教育渠道,已经成为新的历史阶段所面对的新课题。我国高校思政教育面临如何实现科学发展这一新的历史使命客观要求,以及服务和谐社会这一新的社会功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是必然趋势。由赵汉杰撰写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及新媒体路径的实践探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研究和利用现代新媒体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渠道,都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新探索——评《中国文化英语教程》-I0003

摘要:在跨文化交际的发展趋势下,大学英语的教学任务将不再只局限于语言能力的培养,而是扩展到多元文化的交际能力培养。跨文化交际是文化到文化问的平等跨越,一方面是英语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传播和吸收,另一方面是中国文化的英语语言转换、对外传播和国际化教育。但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大多以还原英语国家本土文化为主要内容,在当前双向互动的国际化交流中,英语文化教学不仅要重视英语文化教学,也应当兼顾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和发展,《中国文化英语教程》就是一本以英语为语言载体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拓展性教材。

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方法研究——评《体育教学基本理论研究》-I0002

摘要:尽管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在应试教育之下依然存在很多问题,诸如体育基础理论知识不被学生重视,同时也缺乏大量的实践能力;因循守旧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导致大学生对体育课程感觉乏味枯燥;体育教师思想观念得不到更新,对体育教学基本理论缺乏研究与创新,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身心素质与增强体制等。

高校钢琴艺术教育现状与对策的思考——评《钢琴基础教程》-F0002

摘要:高校钢琴艺术教育是钢琴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和摇篮,作为一门外来乐器钢琴教育在我国也有上百年的历史,在先辈钢琴家的艰辛努力下,我国钢琴艺术教育、钢琴艺术创作与实践教学,逐渐走上了民族化的发展道路。钢琴本土化教育与发展为我国高校钢琴教育留下了很多优秀的民族钢琴艺术作品,别具艺术特色和审美内涵的民族钢琴音乐作品,极大丰富了我国高校钢琴艺术教育内容。数以万计专业技能突出与修养深厚的钢琴人才培养都离不开院校钢琴艺术教育.

教育发展研究杂志时评
问题友好型学校治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切入点-I0001

摘要: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当前,已经从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在高质量发展阶段,教育发展的主导性任务变为在巩固教育资源投入水平、巩固教育普及率的基础上,有效解决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建设教育强国,助力人才强国。但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往往是一些难点与瓶颈问题,并不是单一主体通过组织内部努力可以解决的,需要引入问题友好型学校治理。问题友好型学校治理以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为切入点展开学校治理实践.